如何一夜之间祛痘?如何一夜之间祛痘
五代后唐天成元年(926年),以原兴唐军地方改置寰州,只领一个寰清县。今朔州市山阴县即属当时的寰清县。辽会同元年(938年)十一月,石敬瑭为了取得契丹的支持以做“儿皇帝”,遂将“燕云十六州”割让与辽。寰州为“十六州”中之一州。此后山阴这块地方与其他各州相同,一直在非汉族政权统治下达430年之久。
辽亡,继之者为金。金亡,继之者为元。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顺帝北走,才算结束。其间,契丹、女真、蒙古各族人迁来居住者为数甚多,所以,现在山阴县还保留有若干非汉语村名,尤以薛圐圙、察罕铺比较著名。
薛圐圙,据火源洁《华夷译语》,知蒙古语把圈子叫“古里(卷舌)延。”今汉语中有“圐圙”一词,读KU-LIAN,与“古里延”为同音词,当系蒙语渗入汉语之词汇。山阴有村原名“薛家圐圙”,简称“薛圐圙”,因“圐圙”二字既不常见又难写,所以山阴人就用图形代替,写作“薛OO”。
元初,蒙古官员进入农业区,到处强占民田。据《历代名臣奏议》卷66,引元朝赵天龄疏:“今王公大臣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孳畜”。另据《元史·撒吉斯传》提及在山东的一些蒙古军官“据民田为牧地”。这强占民田的蒙古官员,将夺来的民田四周用墙圈起来,形成一个圐圙,在其中放牧牲畜。“薛圐圙”当为其一。
至于村名为什么冠以“薛”字呢?成吉思汗的护卫军叫“怯薛”,为元初蒙古军中最精锐的部队,可获得“那颜”(官人、领导者)待遇。这部护卫军起初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人统领。后来,这四人的后裔世领“怯薛长”,谓之“四怯薛”。他们强占的民田只会多不会少。“薛OO”应由“怯薛OO”音转而来,原为某一“怯薛”强占民田而圈起的牧场。元亡后,农民分耕了其土地,但把这一牧场定一村名为“薛OO”至今。而四周的墙早已不存在了。
察罕铺。山阴有两个村子叫察罕铺”。一为“东察罕铺”,一为“西察罕铺”。
“察罕”是什么意思?据《元史·察罕传》知,“国人(指蒙古人)称白为察罕。”“察罕铺”为蒙汉语合璧村名,如全部译成汉语应为“白铺”。二村之北,有村名“白坊子”。三村皆在桑干河南,该处原为白茫茫的一片盐碱滩,所以村名有带“白”字的。两个“察罕铺”村,皆冠以蒙语,说明元朝时住的多是蒙古人。
另外,圪塔,山阴有黑圪塔、小圪塔二村。关于“圪塔”一词,《元朝秘史》作“乞塔”、“乞答”。陶宗仪《南邨辍耕录》作“吉答”。博明《西斋偶得》作“乞塔”。徐震《黑鞑事略》作“吸绐”。这些词汇都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名的同音异写。
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来时,正是我国宋、辽对峙的年代,他们首先接触到的是我国北方的辽朝,当时辽朝也称“契丹”,所以至今俄文仍把“中国”称作HUTAN(契丹)。可见“契丹”有多种写法。山阴县的黑圪塔、小圪塔,即“黑契丹”、“小契丹”之别写。
“黑契丹”是怎样起名的?
波斯史学家拉斯特哀丁(RASHID-EDDIN)说:“中国北面的游牧民族,中国人称之为契丹,蒙古人称为哈喇契丹(ARA-KITAI)。“哈喇”一词,据明初蒙族学者(有谓系色目人)火源洁所著的《华夷译语》说:蒙古语谓“黑”色为“合喇”。则所谓“哈喇契丹”即“黑契丹”,也就是“黑圪塔”。法国人《多桑蒙古史》上册附录六·哈喇契丹》条引剌失德《成吉思汗诸王)章中云:“女真主灭哈喇契丹(辽国)”。是“哈喇蒙古语中指“契丹”(即辽)之又一证明。
辽亡后,一部分契丹人随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在我国新疆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这一片土地上,建立了“西辽”;另一部契丹人北迁到蒙古。但大部分契丹人留居原地,作了女真族金的百姓。上层中也有做官的。黑圪塔、小圪塔二村当为留下未定的契丹人的定居点,当然也不排除有汉族人居于该二村,不过以契丹人为主,所以村名便起了契丹名字。
小圪塔顾名思义,人口比黑圪塔为少。现在,该二村居民不一定都是契丹族后裔,因在历史长河中,民族迁徙频繁,也许当年契丹族的后人都已迁走,或与其他民族,尤其汉族融合了;现在居民也许是别处迁来的,不过当时的村名却一直保留到现在。
块儿,块儿村现已改名快乐村。“块儿”是蒙古语居民点之意。元朝时,此村也是一个蒙古族居多数的村庄。
当然了,这是笔者个人的见解,仅仅起抛砖引玉之用,若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与读者予以指正、批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