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面部美白保湿?如何保持面部美白保湿的方法

admin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22年1月14日,由思南读书会、《思南文学选刊》发起的“思南书单·2021”正式公布。

“思南书单·2021”邀请19位评委对2021年首次出版的图书进行推荐分为正榜与副榜两份书单。正榜下分“年度长篇小说”“年度小说集”“年度非虚构”“年度诗集”“年度人文社科”五个大类,每个大类下仅包含2部中文原创作品与1部翻译作品;副榜又称“评委特别推荐榜”,考虑到投票出现的名单仍然可能遗漏一些真正重要的作品,特邀每位评委从落选的作品中选出自己最为激赏的作品一二。两榜合一,可谓“共识”与“偏见”的平衡与呼应,以此诞生一份丰富且真诚的推荐,也为当下各种各样的年度书榜带去一种尝试与新意。

首届“思南书单”评委成员包括btr、黄平、黄昱宁、金理、金雯、路内、梁捷、李伟长、毛尖、木叶、吴雅凌、汪伟、小白、项静、袁筱一、张定浩、赵松、黄德海、方岩。他们之中有作家、评论家,也有翻译家、人文社科学者和艺术策展人,不少人还有多重身份。

“今年做这份书单是一次尝试。”《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正榜评选中,我们刻意缩小名单,每个门类只留了3个名额(2部中文原创作品与1部翻译作品),在可选余地较小的情况下看大家如何达成基本‘共识’。而在多重学科、知识、视野和趣味的关照下,入选的文学篇目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文学的公共形象。这种形象与文学内部产生的自我认知也有差别。所以,与其说我们在书单中试着寻求‘共识’,倒不如说是想看看在多重的阅读视野和知识背景下,大家能碰出什么样的火花。”

经过激烈的决选,最终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李宏伟的《引路人》、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沈大成的《迷路员》、郭爽的《月球》、露西亚·伯林的《清洁女工手册》、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伊险峰与杨缨的《张医生与王医生》、卡洛·金茨堡的《奶酪与蛆虫》、张新颖的《三行集》、林白的《母熊》、布罗茨基的《布罗茨基诗歌全集·第一卷(下)》、许宏的《发现与推理:考古纪事本末(一)》、高峰枫的《维吉尔史诗中的历史与政治》、安托瓦纳·贝尔曼的《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共15部作品上榜“思南书单·2021”正榜。

“思南书单·2021”正榜

在“年度长篇小说”方面,入围终评的中文原创作品有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罗伟章的《谁在敲门》、李宏伟的《引路人》、黎紫书的《流俗地》、张贵兴的《野猪渡河》、苗炜的《烟及巧克力及伤心故事》、杨怡芬的《离觞》、刘震云的《一日三秋》、黎幺的《山魈考残篇》,最后王安忆的《一把刀,千个字》和李宏伟的《引路人》获得最高票数,票数排在第三、四位的是罗伟章的《谁在敲门》与黎紫书的《流俗地》。

入围终评的翻译作品有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凡特的《三只忧伤的老虎》、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未来学大会》、J.M.库切的《耶稣之死》与朱利安·巴恩斯的《唯一的故事》,评委票数在《克拉拉与太阳》与《三只忧伤的老虎》这两本里最为集中,但还是《克拉拉与太阳》高出三票。

在“年度小说集”方面,中文原创作品有沈大成的《迷路员》、郭爽的《月球》、文珍的《找钥匙》、李亚的《初冬》、东君的《面孔》、东来的《奇迹之年》、朱岳的《脱缰之马》、孙一圣的《夜游神》、刘汀的《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黄孝阳的《谁的心不是伤痕累累》参与“竞争”,最后沈大成的《迷路员》和郭爽的《月球》拿下票数前两名,紧随其后的是东君的《面孔》、东来的《奇迹之年》和文珍的《找钥匙》。

翻译作品则有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重返暗夜》、诺特博姆的《狐狸在夜晚来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世界上最丑的女人》、露西亚·伯林的《清洁女工手册》、卡洛斯·富恩特斯的《玻璃边界》、丹尼斯·约翰逊的《海仙女的馈赠》、莱斯利·贾米森的《痛苦的故事形态学分析》“竞争”上榜,最终露西亚·伯林的《清洁女工手册》获得最多评委的认可。

再看“年度非虚构”,内容意义与文学性成为评价的两大坐标。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伊险峰与杨缨的《张医生与王医生》、杨潇的《重走》、马雁的《读书与跌宕自喜》、徐冰的《思想与方法》、陈年喜的《微尘》、郭宝昌的《都是大角色》、蒋韵的《北方厨房》、张向荣的《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同时入围中文原创作品评选,最终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伊险峰与杨缨的《张医生与王医生》高票上榜,尤其是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获得了近八成的投票。

而翻译作品有卡洛·金茨堡的《奶酪与蛆虫》、约瑟夫·诺思的《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全球真实故事集》、亨利·米肖的《转角柱》、威廉·坦普尔的《论古今学问:坦普尔文集》、琼·狄迪恩的《向伯利恒跋涉》入围,拿下最多票数的是卡洛·金茨堡的《奶酪与蛆虫》。

“年度诗集”的评选最为激烈。对于同一部作品,评委成员可能有非常两极分化的评价。中文原创作品中,张新颖的《三行集》、朱朱的《我身上的海》、凌越的《漂浮的地址:凌越诗选》、林白的《母熊》、小安的《我太想吃一碗牛肉面了》、杨庆祥的《世界等于零》、韩东的《奇迹》、臧棣的《诗歌植物学》、包慧怡的《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沙冒智化的《掉在碗里的月亮说》入围终评。第一轮投票,张新颖的《三行集》位列第一,但朱朱的《我身上的海》与林白的《母熊》平票。经过平票作品的第二轮投票,林白的《母熊》上榜。

翻译作品的投票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安妮·卡森的《安妮·卡森诗选》、布罗茨基的《布罗茨基诗歌全集·第一卷(下)》、帕特里克·雷恩的《雷恩诗选》、华莱士·史蒂文斯的《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全集》中,《安妮·卡森诗选》与《布罗茨基诗歌全集·第一卷(下)》平票,直至第二轮才选出《布罗茨基诗歌全集·第一卷(下)》。

最后是“年度人文社科”,这部分的评选也让评委非常“纠结”。入围的中文原创作品有高峰枫的《维吉尔史诗中的历史与政治》、缪哲的《从灵光殿到武梁祠》、许宏的《发现与推理:考古纪事本末(一)》、张邦彦的《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罗志田的《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获得最高票数的依次是许宏的《发现与推理:考古纪事本末(一)》、高峰枫的《维吉尔史诗中的历史与政治》。缪哲的《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与票数第二的《维吉尔史诗中的历史与政治》仅有一票之差。

翻译作品又一次出现了平票,在彼得·沃森的《虚无时代》、詹姆斯· C·斯科特的《支配与抵抗艺术》、安托瓦纳·贝尔曼的《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丸尾常喜的《明暗之间:鲁迅传》、翁贝托·艾柯的《中世纪之美》、扬·普兰佩尔的《人类的情感:认知与历史》中,《虚无时代》与《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票数最高且持平。经过第二轮投票,最终安托瓦纳·贝尔曼的《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上榜。

有意思的是,在正榜之外,本届“思南书单”还有一份“评委特别推荐榜”,邀请每位评委从落选的作品中选出自己最想推荐的作品。

“达成共识,同时也意味着对‘少数’和‘偏见’的抑制。或许某些卓越的洞见在就消失修正分歧的过程中。所以,为了充分尊重评委的个人判断,在投票产生‘思南书单·2021’正榜以后,我们邀请评委每人推荐一部个人特别激赏却最终未能入榜的作品。”方岩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有些评委难以取舍,推荐了不止一部,大家的推荐评语都十分真诚且详细。这份“遗珠榜单”包含了好几层意思:一是彰显评委的个人趣味,这种个人趣味其实也是不同知识、学科、视野的差异性的显示;二是这些个人趣味的叠加其实是知识、视野、阅读、写作的丰富性的展现,“不妨把这种丰富性视为对‘文学’的局限和狭隘的某种反思吧。”

“思南书单·2021”之“评委特别推荐榜”

总体而言,“思南书单·2021”的名单和评语,主榜和副榜,评语和评语之间,都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关系。正榜名单中,既有此前榜单上已常见的《一把刀,千个字》《克拉拉与太阳》《北纬四十度》,也有不太出现在各类榜单中的《迷路员》《清洁女工手册》《母熊》,还有基本属于专业领域的《维吉尔史诗中的历史与政治》《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这个榜单的评委组成也很有意思,有小说家、批评家,也有翻译家和人文学科的学者,从各自的选择和评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重视的对象和关注的点都不同,这样,这个书单和评语就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有了参差之美。”《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说。

可以看到,从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到思南读书会,从《思南文学选刊》到“思南书单”,上海文学圈也在一次次尝试“分享”,尝试“打开”,尝试“碰撞”。方岩称:“办这份书单的初衷与《思南文学选刊》的一贯的办刊宗旨相关——我们一直在办一份与文学相关的人文社科综合期刊。同时,思南读书会的目标也是全民阅读,而不仅仅只是文学。不仅仅只是文学,‘思南书单’的初衷也与此相关。”

评委成员

附:正榜作品及评语

王安忆,《一把刀,千个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04

项静:王安忆《一把刀,千个字》从淮扬菜厨师陈诚的前世今生起事,铺叙人物的成长、命运和选择,延续她一贯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的美学。这部作品荡开一笔,增加了时代变更与空间叠加的大叙事轮廓,承载着家族漫长的离散与历史忧郁的暗影。作家以现实世界的材料建造的是更加坚定的心灵世界蓝图,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写作在今天应该拥有的尊严和持正,也展示着长篇小说写作的难度和高度。

李宏伟,《引路人》,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09

吴雅凌:未来人类不只分成“丰裕社会”和“匮乏社会”,而是从丰裕走向匮乏的必然。存在之难,甚至不在二元的难堪,而是张力瓦解之后科幻图景式样的混沌。小说中人姓赵名一,人中第一人,在三个独立故事里以不同化身率先从丰裕到匮乏自觉下行。所幸三故事合为一体,是太阴的反光,是爬山人的登顶独白,是倔强的一股形而上气息。引路人问题在小说中也在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循环往复,依稀响应根本意义的爱欲提问。在柏拉图那里,丰裕为阳,匮乏为阴,诸神狂欢的暗夜,他和她生下行在中间的爱若斯。

(英)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宋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03

小白:《克拉拉与太阳》是一部完美的小说,几乎是作者最好的作品。叙述清澈自然,对话别致而富于戏剧性。小说从童话舞台般的橱窗里开头,最终却讲成了一个既不可能、又让人满心愿意去相信的故事。克拉拉从未能真正理解人类世界,她连正确地命名一件日常之物也做不到。她作为叙述者所讲的一切事实,都不免让人怀疑。读者因此从头读到小说即将结束,一直处于一种不安的悲剧气氛中,还多少有一些荒诞的感觉。但是不可思议的结局终于来了,读者压抑许久的情感随之爆发,以至于仅凭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就愿意去相信那一次温柔的、美好的治愈。

郭爽,《月球》,铸刻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10

黄德海:读《月球》,会意识到一种新的世界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读过去的大部分小说,会觉得主人公有一个稳定的空间,去别的地方只是旅行。可是在《月球》里,人物基本上处于游荡状态,没有自己的土地或稳定的居住空间,一直动荡,包括工作环境和工作本身、包括参与的各种项目,都好像在不停地变动。这个状态离开了土地,离开了过去所谓的乡土,甚至离开了过去定义的城市。即便回到乡村,人物的精神世界仍然携带着大城市的流动线索。因此,无论人物怎样流动,他们都携带着一个统一的精神空间,这个精神空间是阅读或经历造成的。就是在这样的不停流动中,居然有一批人在一个在过去看来居无定所、无法安顿的情境中,慢慢形成了一个相对绵延的对世界和对人的看法,这正是新的世界观的形成。也因为如此,他们的婚姻观、友谊观,小说中人与土地的关系、与上代人的关系,包括生育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跟此前并不相同。或许正是因为空间不再稳定,每个人就不得不孤单地面对自己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只好是凭借已有的经验搭建起来的,在精神世界里重新找出一块地方,让自己精神可以自如地呼吸。

沈大成,《迷路员》,理想国|台海出版社,2021.08

赵松:沈大成从来都是那种深藏不露的毫无姿态感的另类作家。通过《迷路员》这部小说集就可以看出,其另类在本质上是思维与想象的方式异于大多数作家,同时又能以貌似平淡的语言,构建出一个波澜深藏的世界。这个世界似乎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距离感,但是她的奇思异想又使得其小说拥有能在某个瞬间穿透坚硬的现实世界的力量,进而揭示出其异常陌生的深层结构,并映射出“人”的复杂微妙的精神结构。

(美)露西亚·伯林,《清洁女工手册》,王爱燕译,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09张定浩:她是离异三次且独立抚养四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做过中学老师、电话接线员、急诊护士、清洁工,酗酒又戒酒,业余写叙述自己生活的小说,但绝非我们习惯的“底层写作”。露西亚·伯林是作家中的作家,修养良好,文笔既简练斩截又丰润多姿,所思所想广博而深刻,如果找一个参照系,我觉得她有点像莉迪亚·戴维斯和埃莱娜·费兰特的合体,诚实到令人不安,面对人性的弱点毫不留情,同时又拥有欢乐和捕捉欢乐的能力。

张新颖,《三行集》,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02

方岩:张新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假如你愿意/做许多事物的业余选手。”所以,不妨把《三行集》视为“业余诗人”张新颖“别有用心”的一次尝试。如今,不管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每个文学门类都变得“专业”起来。刻意强调的门槛和壁垒掩盖了文学最基本、最朴素的功能,即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道德、情感的审美张力向普通人传递的可能性,以及每个普通人都能自身的方式参与其中的开放性。三行诗是不是一种专门的诗体,对张新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思考、经验、情感的一部分,能以他所理解的诗歌形式呈现出来。这里主张的是普通人以自己的写作为文类赋形赋义的权力。就像这部集子的集子的内文设计,每页只排一首诗,每首诗的周围都留有许多空白。这样的空白其实就对普通人投射自己的情感、道德、经验的邀约。这样的空白有着朴素的象征姿态,读诗、写诗像是在手帐上记下日常的瞬间和点滴。与之相关的是,《三行集》中鲜明的反教化、反驯服姿态。张新颖一直在努力把我们的认知、经验、情感从从习以为常的秩序与戒律中解放出来。诗集中许多作品都在讨论字、词语与秩序的关系。我们日常的写作和阅读被很多规矩与话术包裹着、限定着,如何恢复字、词语及其意义的复杂性、鲜活性也就成了《三行集》的重要旨归。倘若把这些诗歌中的“词语”想象为“人”,那些诗意的光芒也就变成了驱散虚无、规训、沉闷的火焰。

林白,《母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6

木叶:作为诗人,林白是归来,又似乎是闯入,实则,她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在场。她的诗歌有一种“陡峭的力”,在最好的一些篇什里这种力比复杂的技巧更能打动人;她的诗歌隐含一种“微叙事”,声音与形象以及色彩往往是有故事的,跳跃着抵近人的敏锐或疲惫;这本诗集在特殊时期的到来,其值得注意之处还表现在果决与真率的交汇,深情与担当的同在,诗有不同层次境界,完成度也参差不一,其中有助于“认出命运的同时/认出荷花”的那些作品,当会在时间中运行久远。

(美)布罗茨基,《布罗茨基诗歌全集·第一卷(下)》,娄自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10

木叶:不少诗歌全集的翻译不理想,能得70分已属不易,因为这不单考验出版方的眼力,更是考验译者的定力和功力。娄自良所译小说《战争与和平》《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等均有良好反响,他年事高,在诗歌翻译上兴致亦高,并可见出自己一定的气息与色泽。“一切——只是辅音字母在其/弯曲的支脚上的一场盛宴。”《布罗茨基诗歌全集第一卷》上下两本的面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感受这位诗人的深邃与超拔,感受诗歌之魅。

陈福民,《北纬四十度》,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07

金理:作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与冲突、竞争的重要地带,与长城走向高度重合的“北纬四十度”无疑是一个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地理疆界与历史概念。史学界早就对“塞外之史,殊族之文”予以持续关注,文学书写则似乎尴尬地停留在古典文学留下的边塞诗作。《北纬四十度》代表当代文学有力回应了波澜壮阔的边疆史命题,同时在“非虚构”蜂起的写作浪潮中重现“文学”的边界与潜力。陈福民先生此著以专栏文章形式在《收获》发表时,就以其搜罗之勤、征引之博、识断之精而引人注目。以文学研究者的身份而谈史地算不得跨界,整全的智慧岂因现代学科分界而受辖制。钱钟书先生谓“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并特为指出这一方法“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可见文史不分途,尤其在获致史识、历史想象力时,文学移情对于历史研究当有助益。因实地考察的参与,本书断非“纸上文章”;但其间充溢的“文学心思”依然值得珍重,比如飞将军这一章最后的转折:“离开了一些不合时宜的事物,世界也许会显得更加单调。”

伊险峰 杨缨,《张医生与王医生》,新经典·琥珀|文汇出版社,2021.11

梁捷:《张医生与王医生》这个书名非常谦卑,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强烈野心。这既是沈阳的两个中年医生的个人史与家族史,同时也是一代东北人乃至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史。两位医生现在的生活状况都不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人士。可他们从小至大都被时代巨浪裹挟,起起伏伏,难以挣脱。他们各有一点天赋,又有一点运气,在关节点上做出看似偶然但至关重要的选择,从而被巨浪推到了当下。作者反复在小人物与大时代这两种视角中切换。主人公足够渺小无力,作者意图触碰的问题又极为宏观,两者的体量形成了巨大反差,这是整部作品的力量来源。

(意)卡洛·金茨堡,《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鲁伊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7

金雯: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茨堡1976年出版的文化史名著《奶酪与蛆虫》通过对宗教法庭档案的研读,重构了1532年出生于佛留利地区磨坊主梅诺基奥的生平及其离经叛道的反基督思想。这本同时为专家和阅读公众书写的著作对前工业时代的“俗文化”(popular culture)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洞见:“俗文化” 并不封闭,农民的精神世界与城市精英的思想彼此渗透,形成开放的环路。不过,这部著作还有一个在其它书评中很少提及的重要观点,那就是16世纪欧洲普通人的心态并非仅仅由“本能”或身体经验所致,与宗教改革与印刷文化紧密相关,因此“心态史”与“文化史”无法分离,情感的”底层逻辑”与话语传播和阅读文化无法分离。

高峰枫,《维吉尔史诗中的历史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10

黄昱宁:高峰枫在古典学研究上的多年建树,令其下笔自有一股举重若轻的底气。然而这部书除了提供扎实可靠的材料和眉目清晰的梳理之外,还具备不少足以令眼前一亮的惊喜:对国内古典学研究“重希腊轻罗马”的有意识的纠偏;对古典学影响深远的“哈佛派”解释倾向所作的深入细致且锋芒毕露的辨析与批判;以及,用准确而不失情趣的叙述,于冷僻的学术花园里辟出别致的小径来——漫步其中,眼前不时闪过狄多女王的身影。拨开情感纠葛的面纱,作者引导我们窥见其中所隐含的沉重的国族冲突。

许宏,《发现与推理:考古纪事本末(一)》,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04

小白:《发现与推理:考古纪事本末(一)》讲述考古发现以及凭借现场发现来悬想、构建一种古文明叙事得过程,如同疑案追踪,其中不免有推断、争论和存疑,由此让读者意识到考古现场的发现并不等同于事实,甚至也不等于事实的碎片。要构成有意义的有关古代生活的叙事,一种创造性的想象不可或缺。从某种角度来看,作者讲述的这种考古学学术方法,对写作本身也有启示。

(法)安托瓦纳·贝尔曼,《异域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章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01

袁筱一:《异域的考验》是已故的法国哲学家、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的扛鼎之作。用原作者的话来说,“旨在探讨德国浪漫主义者的翻译理论”;但更确切地说,是一部翻译理论在“文化转向”之时的代表作,是借助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文化领袖,诸如歌德、施莱格尔、荷尔德林的翻译活动的考察,反思西方世界——尤其法国——对翻译经验性的认知。这一位在某种程度上拒绝“翻译理论”之名的思想家最好地诠释了翻译的思考在何种程度上也是“哲学的”,翻译作为“异”,如何贡献于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建构。本书的作者英年早逝,而《异域的考验》也终于在他去世三十周年之际迎来了中文译本,算是一种纪念,也算是在“被书读”的今天的一种“异”的声音。

附:“评委特别推荐榜”及评语

李致远,《修辞与正义:柏拉图

评述》,壹卷工作室|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07

吴雅凌:《高尔吉亚》是最有战斗性的柏拉图对话。作为苏格拉底的对手,高尔吉亚有王般的风度,并且高尔吉亚的在场朋友好过苏格拉底的在场朋友。《高尔吉亚》是最苦涩的柏拉图对话,因为对话的尽头只剩苏格拉底一人,更因为修辞与正义的沉思遥指雅典人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如果这还不够贴近我们,还有更浅近但并非更不要紧的问题。修辞是一种优雅和快乐的生产?用玩笑回应严肃,用严肃回应玩笑?诸如此类。很可能,我们不自觉做了高尔吉亚的后人。

徐冰,《思想与方法》,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01

夏佑至:在知识生产被中小学课程大纲、中等和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就业岗位一步步切割的过程中,尤其置身在日常生活越来越被看不见的底层和后台数字运算过程驱动的时代,知识的性质已经变了。知识失去了贯通不同技术领域的目标。整全和普遍的知识生产过程,也被隔离成技术性、学术性和艺术性知识等不同领域。极少数人出入多个知识生产领域之间,其经历、观察、思考、判断、表达和辩论,必然是边缘性的。以徐冰为例,虽然曾担任中央美院院长,也并不能改变其作品的边缘性质。他的《天书》、《地书》、《英文书法》、《小企业七言集》等作品,取径明确直接,但表现出柔韧的生长性(也就是与不断变化的现实持续对话的能力),令人常看常新。这证明了徐冰思考的彻底程度,也证明了他表达上的弹性。《徐冰:思想与方法》这本书交待了这一切的来龙去脉。

张邦彦,《近代中国的催眠术与大众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11

金理:本书结合科学史与思想文化史研究,呈现清末民初催眠术在华人社会的发展。19到20世纪之交,催眠术进入中国后即引发广泛回响,不仅是热门的报道题材,在大城市中也经常能看到街头展演,民间兴起各种催眠学会与训练班,甚至吸引了不少海外华人通过函授来学习催眠术。彼时人们也以操习催眠术来进行科学实验、治疗疑难杂症,探索灵异现象、超感官能力等,进而撰写实验报告、确立学术规范。当然,民间对催眠的热情也遭到学院精英的疑虑与政府的质疑。本书刻画不同历史行动者对催眠术的态度,他们合力开启全新的身体观和自我感知方式,催眠术既激发上层知识分子的“新民”想象,也促使底层民众形塑现代自我。尤其从大众科学的视角呈现科学并非上层精英专属,大众也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与划界。科学作为一种知识范畴,可以是多元、游移的,并与哲学、宗教、迷信等相互界定。本书让我们看到催眠术与近代中国独特的消费文化、国族政治以及人们对无意识和超验性事物的普遍兴趣等多者之间的交织互动。

费晟,《再造金山:华人移民与澳新殖民地生态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2

梁捷:在全球史获得热烈讨论的今天,很多人会觉得遗憾,因为我们对于澳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知识都过于欠缺,不知道怎么把那些土地和土地上的故事纳入到现有的全球史图景之中。费晟教授的这部大作正好弥补了学界这一大块的空缺。自然厌恶真空,权力也渴望遍及每一寸土地。澳新地区固然处于世界边缘,但在近代以来也一直是全球各个霸权角力的场所。把澳新地区重新并入世界史的图景,不仅可以找回一段失落的历史,也可以对世界史的认识框架展开更深层反思。这一点对于华人尤其重要,因为华人的历史不仅在中原大陆,也在东南亚,在檀香山,在毛里求斯,在塔斯马尼亚,在全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

(日本)丸山真男,《忠诚与反叛: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路平译,艺文志eons|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08

李伟长:《忠诚与反叛》收入了丸山真男写于1949年到1977年间的主题论文,讨论的问题在历史分期上属于江户幕府体制解体期到明治国家建成为止。不是容易读的书,但是这位学贯东西、富有现实感、思想深邃的思想家的“本店”,代表了丸山思想最成熟水准的作品,是任何一个想了解丸山本人思想和日本思想史,乃至精湛的思想史研究的读者不可错过的好书。

(比利时)柏应理,《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张西平、梅谦立、罗莹、王聂才、齐飞智等译,大象出版社,2021.03

金雯:由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编撰,1687年在巴黎出版的儒学西传的奠基之作,内容包括长篇导言,除《孟子》以外的三部儒家经典的拉丁文译文和评注,以及一部孔子传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著作终于由张西平教授领衔的团队译成中文,说明国内汉学研究大局初成,已经培育了许多语言和学术功底俱佳的学者。

(法)皮埃尔·克拉斯特《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陆归野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9

小白:《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的英文版译者、美国小说家保罗奥斯特对它做了最完美的推荐,他说作者如同优秀小说家,精确、大胆又自洽。作者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入巴拉圭密林食人族土著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试图以不受民族学元知识干扰的方式直接陈述所见所闻。这本书既充满感性,以编年史般的结构讲述了一个民族如何渐渐消亡;同时也极其深刻,因为它展现了这样一种人类社会,在那里,人类政治仍处于某种“前政治”的状态。

(美)约瑟夫·诺思,《文学批评:一部简明政治史》,张德旭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10

黄平:用我们熟悉的话说,现为耶鲁大学英文系助理教授的约瑟夫·诺思,应该算是美国文学批评界的“80后”。该书的格局与气象,犀利与穿透力、信手拈来的史料功夫、出入于学科内外的眼光与创见,以及最重要的依然相信文学改变世界的学术抱负与问题意识,都是极好的他山之石,让我们看到世界一流高校的“80后”学人已经抵达到怎样的学术高度。该书对于“研究”与“批评”两个脉络的讨论,尽管首先针对的是美国学界的问题,但国内的同仁读起来,想必也会心有戚戚焉。

(日本)阿部谨也,《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夏川译,一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8月

金理:1284年6月26日,一名身穿花衣的“捕鼠人”以笛声,引诱哈默尔恩市130个孩子出走且集体失踪。距今半个世纪前,日本史学家阿部谨也在西德哥廷根州立档案馆读到这则吹笛人传说,“后背像有一股电流经过”,就此开始绵密地追踪这一事实化作传说后欧洲地区长达四百年的研究史。此为本书缘起。沿用今天的学科分类来说,本书涉及中世纪史、传播学、民俗学、社会史、心态史等。但作者本意恰恰是对惯常知识工作方式与路径的批判性反省,如其所言:“在探索史实的方向,越精细地进行历史学式的分析,传说越失去其固有的生命”,“我们大概只能完全沉潜于传说的世界,不依赖知识,作为愚者来感受传说变化的必然性”。作为对作者苦心与学术伦理的呼应,我们读者尽管为好奇心所驱使,但也必须克制阅读悬疑小说式的追根究底,跟随作者穿越重重迷雾逆流而上,努力倾听中世纪底层贱民、妇女与儿童的心声。如果大致了解作者本人于二战后的家庭遭遇(见本书所附解说),当更能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以自己为方法”“在自己身上阅读历史”。

罗伟章,《谁在敲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04

黄德海:《谁在敲门》细节密密实实,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千头万绪,却又因为用笔的坚决和果断而显得疏朗自如。父亲生日的急管繁弦、治疗的劳而无功、丧礼的变怪百出,乡村扶贫的万般曲折,城市打工的委曲求全,结尾的曲终人散,竟无端让人想起《红楼梦》来。这想法来得没有缘由,《谁在敲门》里面的说话声,绝不像《红楼梦》那样字正腔圆,相反,罗伟章有意在人物的声口上使用了方言,仔细一点儿,几乎能在叙事语言里听到方言的调子。非要拿《红楼梦》做比方的话,《谁在敲门》大概可以称为“乡土红楼”的吧?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可以说,《谁在敲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承接了某种传统?或者,索性不要这比方,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远离故乡的人们兜转回来,原本熟悉的礼俗之类都已变得生疏。自觉或不自觉,他们要在这生疏中发现那些合理的,也尝试着如何再一次置身其中,把自己的游历所得带回故土。

黎紫书,《流俗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04

btr:黎紫书回归福楼拜式的现实主义,以盲女银霞勾连起一个华洋杂处、文化共生的多元族群社会,家乡怡保化作小说里的流俗地锡都,极具辨识度的叙事声音扎实而沉稳地绘出剧变的时代洪流中的草民众生相。

黎幺,《山魈考残篇》,后浪|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12

方岩:《山魈考残篇》在结构上戏仿的是文献学学术专著的形式。通常说来,随着语言的铺展和篇目的增多,是描述对象意义增殖和明晰的过程。而这部小说恰恰把语言的积累和文献的增多,展现为意义逐步衰减乃至虚无的过程。黎幺依凭辽阔的想象力和精细的语言,完成了一次复杂抽象命题的形象演绎。《山魈考残篇》表明,有难度的写作并不来自于观念的标榜,而是来自语言所塑造的文本形态的可读性、完成度和说服力。

苗炜,《烟及巧克力及伤心故事》,人民文学出版,2021.08

黄昱宁:一男,一女,都到了没理由不结婚的年龄,于是半干的柴娶了微温的火——故事就从这样经典而俗套的平衡结构开始。三段体,烟、巧克力和伤心故事,到处是悬置在半空的欲望(不得不说,这种悬置在小说里确实能带来高级感),以及被精心挑选的物质和新知。但你永远可以信任苗炜的节奏和语感,以及他总能勾勒出合适画面的能力。简洁,平顺,不该停顿的地方决不犹疑,然后,就像是捎带脚儿的,把你身上的某个部位,结结实实地硌了那么一下。

(荷兰)诺特博姆,《狐狸在夜晚来临》,杜冬译,译林出版社,2021.09

路内:《狐狸在夜晚来临》是一部文辞优雅的小说集。近来已经较少听人谈“译笔”这件事了,似乎原作的“名望度”或“杰出性”更值得夸耀,甚至在汉语写作领域,人们过度考究小说的题材、想象、情节、意义,忘记了笔法这件事——它被贬低为小聪明、小才华、词句领域的哎呀呀这有什么了不起的。今次就为“译笔”点个赞吧。

东来,《奇迹之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01

金理:这是青年作家东来的第二本小说集,在过往的奇迹与当下的平庸、在真理的绽放与对真理的无法承受、在向往他方的生活与此地的生活之间,作种种推敲与对话。尤其可贵的是东来作品中内生出的强悍自反性,一方面向消逝的、旁逸斜出的时代致敬,另一方面也警惕怀旧中的过滤与美化。比照、判断不同的时代,并不是将特殊境遇中的经验和价值唯一化、凝定为固定标准,而是在相对的历史脉络中打开与珍重各自存在的合理性。这本作品集风格与题材多样,也许各篇之间水准也存在起伏,但明显看得出一位有文学抱负的青年人正跋涉在尝试的途中。

东君,《面孔》,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2021.08

项静:东君《面孔》是我在课堂上愿意跟学生分享的作品,他提供了一个观察者看见世界的方法,又抽离栩栩如生的世界,展现一个作家随性而为,随心造物的趣味。

文珍,《找钥匙》,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2021.08

黄昱宁:文珍写她熟悉的北京,写于她而言亲切的人事物,写安详的胖子,写广场舞大爷。你很容易就跟着作者走进文本,得到置身于舒适区的幻觉。隐隐的不安、冒犯乃至轻微的反抗,是慢慢传递过来的,一点点渗透到感官。以平实的语调淡淡描摹日常生活中的奇观的形状,并且将这些形状互相黏合、拼接,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文珍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找钥匙》为这种努力,提供了迄今为止她个人写作史上最有力、最具有结构意识的证据。

黄孝阳,《谁的心不是伤痕累累》,后浪|海峡出版社,2021.10

方岩:2020年12月初的时候,黄孝阳还在跟后浪编辑商讨书名、篇目和封面设计。十几天之后,他就走了。孝阳的电脑里大概还有一些未刊稿,但这却是他生前亲自参与编辑过程的最后一本小说集了——《谁的心不是伤痕累累》。书名有着典型的黄孝阳式的分裂和自洽: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写作激进、高端却曲高和寡,却又每每给自己的书取一个通俗、讨巧的名字,并以为通过后者的引导,可以相对解决前者的困局。天真的世故啊。把一些未曾说出口的话写在这里,未免显得过于敷衍。所以,我不准备在这里评价这部集子的内容。尽管我一直认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将在速朽的写作中过完平庸的一生,但是孝阳已经抢在我们面前上演了如何通过不知疲倦地写作来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平庸。所以,作为朋友,我希望他的文字能多陪伴我们一段时间。直到那一刻来临,我们在另一个世界相遇。那时,我们将面对面点燃对方的书,狠狠地抛掷出去,灰烬没有任何重量,是虚空真实的样子。

(日)丸尾常喜,《明暗之间:鲁迅传》,陈青庆译,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09

毛尖:《明暗之间:鲁迅传》不仅因为2021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绕开鲁迅,他构成了现代中国的潜意识,更因为,这本传记以一种相对“普通”的方式写下的这个伟大的普通人,适合今天阅读。丸尾常喜用朴素的时空线建构叙事,所有的事件考证到年月日,这种“元传记”的写法绵密耗时,是日本学术最动人心魂的一面。由此,书中呈现出来的“原鲁迅”有一种生命意志的强力辩证性。剪辫子风潮中,他回答学生没有辫子好,但又劝学生们不要剪比较好。这样的“言行不一”,在今天,当疫情撕裂全球共识的时候,我们才特别能感同身受吧。丸尾常喜,写出了一个“仿佛心里有鬼似的”鲁迅。而在历史的明暗之间,我们能做的,也就是看住这个鬼。

(法)勒克莱齐奥 董强,《唐诗之路》,董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11

袁筱一:特别推荐这本书,并非因为作者勒克莱齐奥是200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是因为它的法文书名:Le flot de la poésie continuera de couler,直译过来,就是“唐诗之河将继续流淌”。继续流淌,经过不同的土壤,浇灌出异域的花朵,这是文化和文明最为美好的命运。而《唐诗之路》的确是一本特别的书,不仅仅是翻译,而是跨语言、跨文化的对话:作者勒克莱齐奥与译者董强或许也在共同创作这本书的时候体会到了“诗人与艺术家”的“近”。这种“近”,这种“靠近一点,再靠近一点”的努力,在唐诗的时代和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都是如此充满魅力。

子仪,《陈梦家先生编年事辑》,中华书局,2021.06

黄昱宁:我对陈梦家和赵萝蕤的生平事迹向有好奇,听到有这本书出版的消息便寻来翻翻,读了一小半便觉得超出预期,很有广而告之的必要。此书对相关中文文献的爬梳颇见功力,视野广阔,应收尽收,叙述干净而节制,在“编年事辑”的平实面貌下暗暗揣着书写个人史和时代史的雄心。

周晓枫《幻兽之吻》,中信·无界|中信出版社,2021.05

张定浩:周晓枫的散文一直以力量著称,这力量不是说她遣词造句多么野蛮或多么男性化,而是说她可以沿着一个微小的事物不断深入下去,引领我们进入一个个小宇宙,感知绵长的悲欢,和恒久的惊奇。这本《幻兽之吻》,是其最新散文集,和一般散文集的散碎文章结集不同,构成这本书的每篇文章都有数万字之长,都透彻呈现某一个作者萦绕于心的话题,从小动物到女性写作者再到离奇瑰丽的梦境,周晓枫把散文写作当成一种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方式,而非简单的表达情感。

(加)安妮·卡森,《安妮·卡森诗选》,黄茜译,译林出版社2021.01

赵松:安妮·卡森的世界远非两本诗集所能呈现,但在《安妮·卡森诗选:红的自传·丈夫之美》里,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用语言所创造的是一个模糊了文体界限且能衍生出广阔空间的世界。正像她时常会把创作延伸跨越到当代艺术领域,将不同领域的元素重新融合到视觉的现场,在这本诗选集里她做的其实是类似的事,只不过她是用更广义的诗的方式,把现场展开于文字的肌理深处。

臧棣,《诗歌植物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11

木叶:“有时,即使面对整个宇宙/也不如面对一株安静的海棠”;“剥洋葱剥到的空无/恰恰是对我们的一次解放”;“(红玫瑰)美丽/包含着它的歉意,正如它的高贵/包含着它的冷酷”……臧棣试图用植物去发明诗歌,可能未必都成功,但透出一种轻逸,一种想象力,一种生命感——总有一些花枝自人性的复杂之中升起,并晃动春天。怒放、芳香、盘绕以及凋零,都是植物的智慧和语言,我们懂或不懂,珍惜或无从珍惜。这部包括《芹菜的琴丛书》和《杜甫的玫瑰入门》等的诗集《诗歌植物学》,历时久,题材集中而鲜明,部分作品可谓植物版的“情感教育”,对读者是邀请,也是挑战,而审美与自由从来是心智的展开。有意味的是,人们很喜欢或不喜欢臧棣之处似乎时常指向同一点,取决于角度和态度。他漫不经心他兴致勃勃,他打破砂锅他蜻蜓点水,他斩截他饶舌,他产量太大他创作勤勉,他重复他新异,他的痛感、才华和技巧仿佛波光粼粼……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张艳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