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皮包的真假?如何辨别皮包的真假
夏启:
启在禹死后,取代
伯益继位,
是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帝夏启王在位39年,约78岁驾崩。启禀承天命,赞继大禹之道,顺利地实现从禅让走向世袭,实在是众望所归,启无疑是历史上一个重德修贤的圣明君主。自姒启建立夏王朝以后,逐渐抛弃了姒禹的
节俭传统,毫无顾忌地“淫溢康乐”,管磬并作,“湛浊于酒、渝食于野”,饮酒无度、游田无度。
夏启
外丙
:外丙是
商朝第二任君主,名胜,
成汤之子,由于成汤的长子
太丁早逝,因此成汤去世后就由他继位,
伊尹摄政。
外丙
周成王姬诵
:周朝第二位君主,
周武王姬发的长子。公元前1021年,因病驾崩,在位22年。周成王与其子
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周成王作为周建立统一封建政权后的第二代君主,在他期间完成了对东国的一系列征伐,巩固了周在东方的统治。此外,他继承了武王遗志,在周公的辅助下为周初政权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西周的史墙盘和徕盘中,都认为成王是一个能够统御四方,能够刚柔并举的“宪圣”的君主。
周成王姬诵
周桓王姬林
:周平王姬宜臼之孙,太子姬泄父之子,东周第二任君主,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97年在位。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即位。周桓王即位后,由于压制郑国国君郑庄公的权力,因此周、郑交恶,最后双方在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周桓王肩膀,周天子的权威于是荡然无存。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去世.在公元前712年,
鲁桓公谋杀其兄鲁隐公,自立为君,不向周桓王请求册封。从此,诸侯由周天子册封的制度遭到破坏。
周桓王姬林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
秦始皇第十八子,
扶苏之弟,
秦朝的第二任
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自幼从中车府令
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
李斯的帮助下,逼死扶苏,继而又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从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握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
陈胜、
吴广起义以及六国旧贵族的复国运动。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
望夷宫,时年二十四岁。
西汉刘盈(前210年-前188年9月26日)。西汉第二位皇帝,汉高帝刘邦
次子,嫡长子
嫡长子,母为汉高后吕雉。(前202年),册立为皇太子,十六岁时继承皇位。在位期间,实施仁政,减轻赋税,任用萧何和曹参为丞相,实行萧规曹随、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崇尚黄老哲学。在强势的吕太后辅佐下,平衡功臣和诸王。(公元前188年)去世,时年二十三岁,在位七年。刘盈天性纯善,仁孝恭敬,内修亲亲,外礼宰相,符合儒家政治习惯下的仁主作风。因此,不符合刘邦霸道的作风,遭到废黜风波。从他保护弟弟赵王刘如意和哥哥齐王刘肥,可以充分体现孝友品行。同时,面对刘邦去世后,朝廷功臣勋高权重,在野诸王割据的政治局面,听任强势霸道的吕太后把持朝政,实现太后势力和勋贵实力的平衡,营造安定团结的政治氛围,从而实现与民休息的政治局面。
刘盈
东汉刘庄(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字子丽,东汉王朝第二位皇帝(57年~75年在位),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为光烈皇后阴丽华
。初封东海公,后进封东海王。(43年),册立为皇太子。(57年),正式即位。即位之后,一切遵奉光武帝既成制度在位期间,招抚流民,救济贫农,兴修水利,使得吏治清明,境内安定,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刘庄及其子汉章帝刘炟在位时期,史称“明章之治”。(75年),驾崩于洛阳东宫前殿,时年四十八岁,在位十八年。刘庄确实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史载其“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驾驭下有术,大权不旁落。他即位后继续执行了其父
休养生息的政策。刘庄用
王景治黄河,直到东汉末黄河也没决口,有惠于民。
曹魏明帝曹叡(206年
)
—239年,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
曹丕的长子。222年),曹叡封平原王,(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是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重大进步。魏明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
蜀汉刘禅
(207年-271年)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刘禅早年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223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战争。后期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国力走向衰弱。(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和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蜀汉刘禅
吴国孙亮(243年~260年),三国时期孙吴第二位皇帝(252年5月23日–258年11月9日在位),吴大帝孙权的儿子,母为潘皇后。252年),登基为帝,时年十岁。太平二年(257年),正式亲政,时年十五岁。(258年),联合全公主图谋除掉孙綝,事情泄露,废为会稽王。260年),贬为侯官侯,途中去世,年仅十八岁。
吴国孙亮
西晋司马衷(259年-307年1月8日),字正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第二位皇帝(290年—307年在位),晋武帝司马炎嫡次子,
母后为武元皇后杨艳。(267年),册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正式即位。不能任事,由太傅杨骏辅政。后来,皇后贾南风谋害杨骏家族,掌握实际大权。八王之乱时,赵王司马伦篡位,以为太上皇,幽禁于金墉城。受到诸王辗转挟持,沦为傀儡,受尽凌辱,被东海王司马越迎回洛阳。(307年1月8日),去世,时年四十八岁。
南朝宋
刘义符(406年—424年8月4日)
。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宋武帝刘裕长子,母为张夫人。刘义符颇有膂力,善于骑射,通晓音律。东晋时期,先后为豫章公世子、宋国世子,迎娶海盐公主。宋武帝即位后,他被册立为皇太子,(422年)即位,年号“景平”。(424年),被权臣徐羡之、谢晦等人所废,降为营阳王。
]
不久被杀,年仅19岁。南朝
齐武帝萧赜:(440年~493年),
南朝齐第二位皇帝,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母为昭皇后刘智容。(479年),成为皇太子。(482年)正式即位,是为齐武帝,年号永明。齐武帝是一个英明刚断的君主。在位期间,继承了齐高帝的作风,崇尚节俭,关心百姓疾苦,多办学校,挑选有学问之人任教,以培育德行。以富国为先,不喜欢游宴、奢靡之事,延续推行检籍政策。永明三年(485年),平定富阳郡唐寓之叛乱,但检籍的政策依然受到庶族的激烈反对。永明八年(490年),宣布“却籍”无效,恢复刘宋升明时期户籍所载的原状。对外与北魏通好,边境比较安定。清明的统治环境,推动了江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493年),病逝,享年五十四岁,庙号
世祖。
齐武帝萧赜
南朝梁
萧纲(公元503年—公元551年),
南北朝时期南梁第二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为贵嫔丁令光。初封晋安郡王,累迁骠骑将军、扬州刺史。(公元531年),昭明太子去世后,册立为皇太子。侯景之乱导致梁武帝萧衍受囚并饿死狱中后,(公元549年7月7日),萧纲即位称帝
。
(公元550年2月2日)萧纲改元大宝。(公元551年10月2日),萧纲被侯景废黜为晋安王。公元551年11月15日)萧纲被侯景杀害,时年四十九岁。
葬于庄陵,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作为南朝文学家,其创作风格,形成“宫体诗”的流派。
陈文帝陈蒨
(520年,
—566年)。南朝陈第二位皇帝,陈武帝陈霸先的侄子,南梁时期,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担任朝吴兴太守。(555年),参与平定杜龛、张彪,授会稽太守。陈武帝即位,册封临川王。(559年),即位为帝,改元天嘉,成为南朝历代皇帝中难得一见的有为之君。平定湘州王琳、临川周迪、豫章熊昙朗、东阳留异、建安陈宝应。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较为强盛,史称“天嘉之治”。(566年),陈文帝陈蒨去世,时年四十五岁。
陈文帝陈蒨
北魏拓跋嗣(392年~423年,
鲜卑族。
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
,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
政治家。道武帝
拓跋珪长子,392年,拓跋嗣生于云中宫。聪明睿智,宽厚弘毅。
(403年),拜为相国、车骑大将军,封为齐王。天赐六年,册立为太子。得知生母赐死后,悲伤不已,游行出宫。道武帝拓跋珪遇弑后,带兵入宫,诛灭清河王拓跋绍,即皇帝位,年号永兴。]
即位之后,内修庶政,体察民情,改革官制,选贤任能。外拓疆土,北逐蠕蠕, 设置六镇, 招谕冯跋 。南征刘宋, 夺取青州、兖州、豫州、 司州 领土三百多里,又攻占虎牢关, 得胜回朝,此役称为南北朝时期第一次南北战争,最终以北魏的大胜而告终。(423年12月24日),因攻战劳顿,病逝于西宫,年仅三十二岁,谥号明元皇帝,庙号太宗,葬于云中金陵。
虽然英年早逝,但是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上承道武帝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启太武帝拓跋焘一统北方。北魏拓跋嗣
东魏::无二世,建国之君即亡国之主。
北齐废帝高殷
(545年—561年)
北齐王朝第二位皇帝(559年—560年在位),齐文宣帝高洋嫡长子,母为昭信皇后李祖娥。聪慧夙成,宽厚仁,温裕开朗,博览群书,有君王的风度。(550年)册立为皇太子,(559年)文宣帝高洋去世后即皇帝位,年号乾明。在位期间重用杨愔推行改革,导致内部矛盾激化。(560年),太傅常山王高演兵变篡位,娄太后下旨废高殷为济南王,囚禁于晋阳。561年),孝昭帝高演派人将他杀害,年仅十七岁。
高殷
西魏元钦(525年~554年)。西魏政权第二位皇帝(551年~554年在位),西魏文帝元宝炬嫡长子,母为乙弗皇后。(535年),父亲元宝炬登基后,册立为皇太子,迎娶丞相宇文泰女儿,带兵出屯渭北,镇守蒲坂。(551年),正式即位,沿用大统年号,统治权力受到限制。不甘心傀儡皇帝身份,罢免宇文泰丞相、大行台官职,暗中授意尚书元烈谋杀宇文泰。西魏废帝三年(554年),计划泄露后,遭到太师宇文泰毒杀。
元钦
北周宇文毓(公元534年~560年)鲜卑族。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557年9月~560年5月),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
宽明仁厚,博览群书。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受封宁都郡公,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华州刺史,后迁大将军,镇守陇右。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进位柱国、岐州刺史、宜都王,治理地方颇有政绩,深受百姓感激。(557年),宇文毓被大冢宰宇文护迎立,继位天王。任内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澄清吏治,修撰典籍。(559年)正式称“皇帝”。(560年5月30日)为权臣宇文护弑杀,年仅二十七岁。前赵刘和
,匈奴族。汉赵第二位皇帝,汉光文帝刘渊长子,母为呼延皇后。雄伟刚毅,好学早成。初拜大司马,封为梁王。(309年)正月,册立为太子。猜忌诸王,驭下无恩。(310年),刘渊去世后,正式即位。不久,图谋铲除四王,反为刘聪所害。
后赵石弘
(314年~335年),赵明帝石勒次子,后赵第二位皇帝(333年~334年)。石弘幼有孝行,以恭谨谦虚自守操节,随杜嘏学习经学,随续咸学诗赋律令,随刘征、任播学兵法,随王阳学刺杀之术。后被立为世子,任中领军、卫将军,镇守邺城。石勒称帝后,立为太子。石弘虚怀爱士,好作诗赋,亲近之人皆具儒者品德操行的人。333年,石勒去世,石弘继位,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石虎手中。334年,石弘被迫禅位于石虎,囚于崇训宫,不久被杀,年仅二十二岁。
成汉李班
(288年—334年),字世文,成
汉武帝李雄的侄子,
李雄之兄李荡第四子,十六国时期成汉国第二位君主。334年在位。李班深得李雄的信任,并被立为太子。李雄死后,李班即位。不久,在殡宫被李雄之子李越所杀,时年四十七岁。
前凉张寔
(271年~320年),凉武王张轨之子,前凉第二位君主(314年~320年)。张寔自幼学尚明察,敬贤爱士。建兴二年(314年
,张轨死后,继任凉州刺史,封西平郡公。建兴四年(316年),派兵救援长安。西晋灭亡后,拥戴晋王司马睿即位。建兴五年(317年),自称凉王,建立前凉政权,自恃险远,颇自骄恣。建兴八年(320年),为部下刘弘等人所刺杀,终年五十岁。
后凉吕绍
:氐族,后凉武懿帝吕光之子,十六国时期后凉第二位国君。(396年),吕光即天王位,建立后凉政权,立吕绍为太子。龙飞四年(399年)五月,吕绍与兄太原公吕纂率军讨伐北凉,北凉按兵不动,不与后凉军交战。吕绍、吕纂无功而返。同年十二月,吕光去世,吕绍继位。不久,吕绍被吕纂所杀,谥号隐王。
南凉秃发利鹿孤
:河西鲜卑人。
十六国时期
南凉第二位国君(399年—402年在位),南凉武王
秃发乌孤之弟。迁都西平,攻伐后凉,大败凉军;称河西王,402年),利鹿孤又派兵攻破魏安,俘获占据当地的焦朗。同年利鹿孤去世。
西凉李歆:
凉武昭王李暠次子
,西凉第二位国君,公元417年―420年在位。李歆出身陇西李氏。公元417年(嘉兴元年),继承父位,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等,改元嘉兴。李歆在位时期,用刑过于严厉,又喜欢大造宫殿,不听大臣劝谏。公元420年(嘉兴四年),李歆被北凉国君沮渠蒙逊所杀。
北凉沮渠蒙逊
(368年~433年)。十六国时期北凉第二位国君(401年~433年在位),狄地王沮渠法弘的儿子。(397年),得知伯父沮渠罗仇被后凉皇帝吕光所杀,联合诸部会葬者结盟起兵,拥戴建康太守段业担任凉州都督。(401年),诛杀沮渠男成和段业,自领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年号永安。(403年)七月,联合南凉国王秃发傉檀、后秦皇帝姚兴,合力灭亡后凉。永安十一年(411年),迁都姑臧,自称河西王。(420年),攻灭西凉,遣使朝贡南朝宋、北魏,受封凉王。
(433年),沮渠蒙逊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前燕慕容儁
(319年~360年2月23日)
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前燕第二位国主,前燕的开国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二子。(341年),授安北将军、东夷校尉、左贤王、燕王世子。(348年),承袭燕王。永和六年(350年),带兵进取中原,攻取并迁都蓟城(352年),灭亡冉魏,占领后赵统治的中原地区,同年即皇帝位,年号元玺,设置百官,迁都邺城,国势进入鼎盛时期,与东晋、前秦三足鼎立。由于他在扩张领土的战争中屡次获胜,进而图谋消灭东晋、前秦。统治末期,穷兵黩武,百姓凋敝,盗贼兴起。360年),病逝,终年四十二岁
后燕慕容宝
(355年~398年
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后燕第二位皇帝,燕成武帝慕容垂第四子,母为成昭皇后段氏。慕容宝擅长文学,优柔寡断。初仕前秦天王苻坚,拜太子洗马、万年县令,迁陵江将军。慕容垂建立后燕后,册立为太子。磨练品行,崇尚儒学。396年),即位为帝,年号永康。任内校阅户口,裁撤军营,明确官仪。但因实行严刑峻法而离心离德。又逼死继母,废立太子。在北魏攻击下,内忧外患加剧,国势日益衰弱。(398年),慕容垂舅父尚书兰汗迎慕容宝入龙城。慕容宝不疑,入城后即被兰汗谋杀。
南燕慕容超
(385年~410年),鲜卑族。南燕末代皇帝,前燕文明帝慕容皝之孙,南燕献武帝慕容德之侄,北海穆王慕容纳之子。生于西羌之地,在长安装疯蒙骗后秦皇帝姚兴,寻求脱身之法。后来,携金刀东归南燕,拜侍中、骠骑大将军,袭封北海王。慕容德病逝前,册立为皇太子。
太上元年(405年)即位后,政刑不恤,多名宗室贵族叛逃。平定国内后,游冶无数,奢侈糜费, 凌虐宗室大臣,致使人心离散。掳掠东晋边境百姓,导致东晋权臣刘裕领兵攻打,角逐失利后,据守广固城,誓死不降。(410年),城破被俘,南燕灭亡,随同宗族三千人遇害于建康,年仅二十六岁。
北燕冯跋
:十六国时期北燕第二位君主(409年~430年)。冯跋谦和有礼,宽宏大度,出身将门。慕容宝时期,署中卫将军,慕容熙继位后,提升冯跋为殿中左监,后又升为卫中郎将。慕容熙在位时为政暴虐,且冯跋与其弟冯素弗先前曾因事获罪于其,因此慕容熙有杀冯跋兄弟之意,冯跋兄弟遂逃匿深山。冯跋、冯素弗、张兴等人发动政变推翻慕容熙,拥慕容云为天王。高云以之为侍中、征北大将军、录尚书事,封武邑公。409年高云为近臣所杀,冯跋平定叛乱,自立为天王,改元太平。冯跋在位期间,整顿朝政,肃清吏治,劝课农桑,省徭薄赋,设立太学,重视教育。平定内乱,外与柔然、契丹、东晋交好,巩固统治,维持偏安和睦局面达二十年。430年,冯跋病重,命太子冯翼摄理国家大事,未料宋夫人有为其子冯受居图谋王位之意,冯跋之弟冯弘于是带兵进宫平变。冯跋于惊惧中去世,谥号文成皇帝,庙号太祖。
前秦苻生
(335年~357年),氐族。前秦帝国第二位皇帝,景明帝苻健第三子,母为明德皇后强氏
。自幼独眼,力举千钧,击刺骑射,冠绝一时。前秦建立后,受封淮南王。东晋大司马桓温北伐时,冲锋陷阵,重挫晋军。献哀太子苻苌战死后,册立为太子。(355年),正式即位。尽诛顾命大臣,杀害国舅强平。残忍暴虐,中外离心。357年,遭到东海王苻坚囚禁,废为越王,勒死于狱中,时年二十三岁,谥号为厉,史称越厉王。
后秦姚兴
(366年~416年)十六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佛学家,后秦第二位皇帝,武昭帝姚苌嫡长子。生性仁慈,气度不凡。初仕前秦,授太子舍人。后秦建国后,册立为皇太子,监国留守长安。建初九年,击败前秦苻登后,正式即位,年号皇初。姚兴勤于政事,治国安民,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关心农事,体恤孤寡。皇初六年(399年),面对天灾频频,自降帝号。统一关陇地区,实现后秦、北魏、东晋三足鼎立。弘始元年(399年),率兵南伐东晋,攻陷洛阳,基本控制黄河、淮河、汉水流域。然而,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导致国力不足,苛捐杂税激化阶级矛盾。内部诸子争位,皇太子姚泓懦弱平庸,导致政局不稳,动摇了国本。姚兴在位时推崇佛教、儒学,对北方汉文化的延续有一定贡献,416年,姚兴驾崩,享年五十一岁,庙号高祖,
西秦乞伏乾归:
十六国时期西秦第二位君主,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之弟。乞伏乾归雄壮英俊,骁勇善战,深沉雅正。西秦建立后,授上将军。兄长乞伏国仁去世后,正式即位,年号太初,迁都于金城。称臣于前秦,迎娶前秦公主,受封大单于、大将军、西秦王。(400年),受到后秦将领姚硕德攻击,兵败投降南凉。辗转归降后秦,授兴晋太守、左贤王、主客尚书。(409年),正式复国,统一陇西全境。412年),攻打西羌首领彭利发,讨伐吐谷浑。同年六月,乞伏乾归被侄子乞伏公府所杀,庙号高祖
胡夏赫连昌
:十六国时期胡夏第二位皇帝,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第三子
。身材魁岸,容颜俊美,初封太原郡公。(424年),平定雍州牧赫连璝之乱,册立为太子。(425年),正式即位,年号承光。(426年),受到北魏攻击,失守长安。承光三年(427年),丧失统万城,逃往上邽。(428年),参加上邽会战,马失前蹄,兵败受擒。(434年),西逃途中,遭到杀害。其弟
赫连定继位。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
。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美姿仪,少聪慧,初封雁门郡公。(581年),册立为晋王,参与灭陈朝,阴谋夺宗。(600年),册立为皇太子。(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间,在前人修的众多运河基础上疏浚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改州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
,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618年4月11日),江都兵变之后,为宇文化及叛军所弑。杨侗追谥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唐高祖李渊追谥为炀皇帝
,夏王窦建德追谥为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四十余首。唐朝李世民(598年—649年,
[
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
后梁朱友珪(884年―913年3月27日),又名朱友球,小字遥喜,梁太祖朱温次子,梁末帝朱友贞之兄。母亳州营妓,后梁第二位皇帝。朱友珪初封郢王,历任左右控鹤都指挥使、莱州刺史等职。(912年),朱友珪弑父登基,改年号为凤历。继位后大量赏赐将士以图收买人心,然众多老将颇为不平,而朱友珪亦荒淫无度,因此人心沸腾、民怨四起。913年),朱友珪之弟均王朱友贞,朱温的女婿赵岩、外甥袁象先
与将领杨师厚等人密谋政变,朱友珪逃走未成,于是命冯廷谔杀死他和张皇后。终年年仅二十九岁。朱友贞继位后,追废朱友珪为庶人。后唐明宗李嗣源(867年10月10日-933年12月15日),沙陀族。五代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后唐太祖李克用养子。称帝之后,更名李亶。善于骑射,骁勇善战。攻打后梁,征战河北,辅佐晋王李存勖建立后唐。屡立战功,累迁成德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中书令,受到猜忌。(926年),奉命镇压邺都兵变,率军攻回洛阳。后唐庄宗遇害后,自称监国,即位为帝,年号天成。在位期间,杀贪官,褒廉吏,罢宫人、除伶宦,废内库,注意民间疾苦,号称小康。后期姑息藩镇,孟知祥割据两川;御下乏术,权臣安重诲跋扈乱政;次子李从荣骄纵不法,以致变乱迭起,朝政混乱。(933年),病逝于宫中,享年六十七岁
后晋石重贵(914年-974年),晋高祖石敬瑭养子,后晋末代皇帝(942年-946年)。942年六月,晋高祖石敬瑭去世,石重贵继位,沿用高祖天福年号。(944年)七月,改元开运。因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惹怒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契丹进攻后晋,(947年1月)攻占后晋都城开封,迫使石重贵投降,后晋灭亡。石重贵是一位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气的皇帝,他敢于同契丹开战,可惜他身边却无可用之人。他在位只有4年,国破后被俘送往契丹,(974年)六月,石重贵病死,终年61岁,追封晋王。
后汉刘承祐:(931年-951年)
后汉末代皇帝(948年-951年),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子,母为李皇后。后晋时期,授节院使、检校右仆射。后汉建立,授左卫大将军、检校司空,迁大内都点检、检校太保。948年),正式即位,不甘心大权旁落,猜忌诛杀权臣,引发了重臣郭威叛乱。950年被杀,时年二十二岁,谥号为“隐”,入葬于颍陵。
后周柴荣
(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
五代时期政治家,
后周第二位
皇帝(954年2月26日-959年7月27日在位
。
郭威收为养子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柴荣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立下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
。在位期间,对内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修订礼乐、制度、刑法,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地区经济开始复苏。对外南征北战,西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辽国,连克三关三州。史家称赞其“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959年),柴荣在商议攻取幽州时突发疾病,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在位六年
前蜀王衍(899-926年5月2日)
前蜀末代皇帝,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母为徐贤妃。王衍即位后,荒淫无道,委政于宦官、狎客,好微服出游民间,日夜饮酒,爱好奢侈,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蜀人不得安宁。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贿赂公行,政治十分腐朽。(919年),加尊号为圣德明孝皇帝。(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继岌、郭崇韬等发兵攻打前蜀,王衍带着棺材,自己绑缚着出降后唐,前蜀灭亡。后来,王衍在被送赴洛阳途中,李存勖遣人将他和他的亲族一起杀害,时年二十八岁,后被封为通正公。王衍很有文才,能作浮艳之词,著有《甘州曲》、《醉妆词》等,流传于世
后蜀孟昶(919年―965年)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934—965年),后蜀高祖孟知祥之子。(919年),出生于太原。后蜀建立后,出任东川节度使、同平章事,不久册立为皇太子。(934年),正式即位,勤于政事,诛杀大将李仁罕、张业,攻取秦、凤、阶、成四州,尽有前蜀之地。适逢中原多故,境内少有战事,发展社会经济。统治后期,奢侈淫靡,受到后周攻击。(964年),受到宋朝军队攻击,兵败投降,进入开封,拜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册封秦国公。(965年),去世,时年四十七岁,获赠尚书令、楚王,谥号“恭孝”。好学能文,《全唐诗》存其诗一首。《避暑摩诃池上作》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 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南唐李璟(916年-961年
唐烈祖李昪长子,南唐第二位皇帝,于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李璟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被后周夺取淮南江北之地,遂从金陵迁都洪州,称南昌府。961年逝世于南昌,时年四十六岁,
南吴杨渥(886年-908年6月9日)
,南吴第二位国君,吴太祖杨行密长子
905年—908年在位。杨行密在位时任牙内诸军使,杨行密晚年,被任命为宣州观察使。905年,杨行密去世时,虽对他不满意,但因其他的儿子年幼,只得将他召回嘱咐后事,并指定由右牙指挥使徐温、左牙指挥使张颢辅佐他。同年十一月,杨行密病死,杨渥继位。杨渥生性喜好游玩作乐,左牙衙指挥使张颢、右牙衙指挥使徐温屡劝不听,其亲信又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907年,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同年五月,张颢与徐温派人将杨渥杀死,时年二十三岁。
吴越文穆王钱元瓘
(887年―941年)吴越第二位国君,吴越武肃王钱镠第七子。钱元瓘早年曾历任盐铁发运巡官、尚书金部郎中、检校尚书左仆射、内牙将指挥使,在讨伐叛乱、抗击贼寇中立有大功。918年(后梁贞明四年),钱元瓘被任命为为水战各军都指挥使,讨伐吴国,大败吴军,迫使吴国与吴越讲和,因功任镇海军节度副使、检校司徒。后历任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中书令等。928年(天成三年),钱元瓘被钱镠立为继承人,被朝廷封为镇海、镇东节度使。932年(长兴三年),钱镠去世,钱元瓘继承父位。933年(长兴四年),后唐赐封钱元瓘为吴王。934年(清泰元年),进封吴越王。937年(后晋天福二年),又被后晋封为吴越国王。941年(天福六年),钱元瓘因府署着火,惊惧得病。同年八月二十四日,钱元瓘去世,时年五十五岁。
闽国王延翰:
闽国第二位国君,闽太祖王审知长子
。王延翰初任节度副使。王审知病重时,命其暂管军府事务。925年,王审知去世,王延翰即位,自称威武留后。926年,后唐任命王延翰为节度使。同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但仍向后唐称臣。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福州,抓获并斩杀王延翰,史称闽嗣主,死后葬于福州北关外天王寺东,俗称“王墓山”。
南楚马希声(898年-932年),楚武穆王马殷次子
,南楚第二位国君,930年―932年在位。马殷在位时任武安节度副使。后唐长兴元年(930年),马殷去世,马希声继立,不称王,只称藩镇。后唐则任命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兼中书令。长兴三年(932年)马希声去世,其弟马希范继立。马希声在位时并未称王,只在死后被追封为衡阳王。
南汉刘玢(920年-943年),汉高祖刘?第三子,母昭仪赵氏,南汉第二位皇帝(942年-943年)。刘玢初封宾王,后改封秦王。刘玢继位后,骄傲奢侈,荒淫无度、政事废弛。使得其弟晋王刘弘熙生取代之心,943年),刘弘熙找来力士数人在刘玢观赏角力的宴会结束后,将其杀死。刘玢死后,被谥为殇皇帝。
刘弘熙即位,改名刘晟,是为汉中宗。
南平文献王高从诲
(891年—948年)
,南平武信王高季兴长子 ,南平(又称荆南)第二位国君。高从诲初仕后梁。高季兴建立南平国后,任命其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等。,被后唐册封为南平王的高季兴去世,高从诲嗣位。由于高季兴在位末期曾与后唐决裂,并向南吴称臣,而唐强吴弱、唐近吴远,因此高从诲嗣位后,回归向后唐称臣,为后唐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长兴三年(932年),被封为渤海王。934年)被改封南平王。荆南地狭兵弱,但因位处交通要道,每年各地区向中原政权的进贡,只要经过荆南,高季兴、高从诲父子就会款待使者,掠夺财物,等到对方加以款待或赞赏,就把财物归还,而且还不会觉得这种行为很丢脸。后来后唐、后晋、辽国、后汉先后据有中原,南汉、闽国、南吴、南唐、后蜀皆称帝,高从诲为求赏赐向他们都称臣,所以各国都叫他们为“高赖子”或是“高无赖”。(948年),高从诲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谥号文献王,其子高保融继位。
北汉睿宗刘钧
(926——968),原名刘承钧,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汉世祖刘旻次子,北汉第二位皇帝,954年—968年在位。乾祐七年(954年),刘旻去世,辽册封刘钧为皇帝。天会十二年(968年),刘钧去世,享年四十三
北宋宋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在位期间,采取治国驭将方针,明显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终构成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赵光义在位共二十一年,(997年),赵光义去世,庙号太宗。
南宋
宋孝宗赵昚(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养子。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1132年),被高宗选中育于宫中。(1160年),被立为皇子,受封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节度使,封建王。(1162年),被立为皇太子。同年高宗让位于赵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1189年),赵昚禅位于三子赵惇,自称寿皇圣帝。绍熙五年(1194年),赵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累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庙号孝宗。
辽太宗耶律德光(902年―947年
契丹族,辽朝(契丹)第二位皇帝(927年―947年在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922年),拜天下兵马大元帅,引兵攻略蓟北。(926年),辽太祖病死于途中。耶律德光得述律皇后之助,正式即位,仍以天显为年号。(936年),协助石敬瑭灭亡后唐,得到后晋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待遇。(938年),改皇都为上京,改革官制,划分南北二面,实行胡汉分治。北面官以契丹旧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汉制治汉人(946年),倾国之师南征,为后晋败于燕州长城(今河北固安县)北部。十二月,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俘虏后晋出帝,灭亡后晋,建国号为大辽,年号大同。(947年)四月,因民间汉人武装反抗此起彼伏,辽朝在中原的统治动荡不安。耶律德光不得不罢兵北还,途中病逝于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杀胡林,终年四十六岁,庙号太宗,谥号孝武惠文皇帝。由其兄东丹王耶律倍(耶律突欲)的长子永康王耶律阮(耶律兀欲)继位。
金朝完颜晟(1075年-1135年),本名完颜吴乞买,会宁府会宁县(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人,金太祖完颜旻的四弟,金朝第二代皇帝(1123年9月27日-1135年2月9日)。(1125年)十月,令谙班勃极烈、完颜斜也为都元帅,统领金军,兵分东、西两路,逼进北宋首都汴京,双方订“城下之盟”。(1126年)八月,经过半年的休整,金太宗再次命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两路军大举南伐,汴京再度被包围,破郭京“六甲法”,汴京城陷。(1135年)正月,太宗病死于明德宫,终年六十一岁。遗体葬和陵。其后代全被海陵王完颜亮所杀。
西夏嵬名谅祚(1047年3月5日—1068年1月)
,即夏毅宗,又名李谅祚、拓跋谅祚,党项族。夏景宗李元昊之子,。西夏第二位皇帝。(1048年)至(1068年1月)在位。李谅祚即位时才一岁,由其母没藏氏掌握朝政。毅宗在大将漫咩等的支持下诛杀舅父没藏讹庞及其家族,结束了没藏氏专权的局面。引用汉族士人景询等任职。他废行蕃礼,改从汉仪。他调整监军司,加强军备,并控制军权,使文武互相制约。又增设汉、蕃官职,充实行政机构。不断发兵侵扰宋边。(1067年),诱杀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宋将。又企图征服河湟吐蕃,乘唃厮罗与辽朝失和,率兵直攻青唐城(今青海西宁)。先后收降了吐蕃首领禹臧花麻及木征等,巩固了西夏的南疆。他亲附辽朝,向辽进贡回鹘僧、金佛和《梵觉经》。1068年1月),李谅祚驾崩,时年21岁。
庙号毅宗,谥号昭英皇帝,葬于安陵。由其子李秉常继位。
大理文经帝段思英
(916年—967年),
段思平之子,
大理第二位皇帝,944—945年在位,年号文经(945),所以史称文经帝。段思英是首位被废黜的大理皇帝。大理段氏以重名制为主,连名制为辅,从段氏世系可以看出,它的命名是世代以一个字相重,如“思”、“素”、“正”、“智”等,同时辅以连名,如“思廉—廉义”、“智祥—祥兴—兴智”等。944年,
段思平的儿子段思英即位,可惜好梦不长,在位仅一年,就因权位之争被废为僧。之后在崇圣寺出家修行。
孛儿只斤·窝阔台(1186年—1241年12月11日),
蒙古帝国第二位大汗,史称“窝阔台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子。1225年受封于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一带,建
斡耳朵于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县)。1229年忽里台大会被拥戴登基,管理整个
蒙古帝国。他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南下灭金国,派
拔都远征欧洲,他在位期间疆域版图曾扩充到中亚、华北和东欧。在位期间,任用契丹人
耶律楚材为
中书令,采用汉法,并且开科取士,重用中原文人,奠定
元朝的基础。
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
(1265年—1307年),元朝第二位皇帝(1295年-1307年在位),蒙古帝国第六位大汗。元世祖忽必烈之孙、皇太子真金第三子。至元三十年(1293年)封皇太孙,总兵镇守漠北。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其母阔阔真与大臣伯颜等人的支持下即皇帝位于上都大安阁。元成宗在位期间,停止对外战争,罢征日本、安南,专力整顿国内军政,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国库资财匮乏,中统钞迅速贬值。曾发兵征讨八百媳妇(在今泰国北部),引起云南、贵州地区动乱。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鲁罕和色目人大臣,朝政日渐衰败。(1307年)驾崩,后继无人,埋下了元朝中期皇位争夺战的隐患。元成宗在位十三年,庙号成宗。
明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
,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1392年),其父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38年—1661年),清朝第二位皇帝(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年号顺治。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迁都北京。(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
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1653年)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1657年),又积极鼓励垦荒。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面对全国出现的抗清高潮,顺治帝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1659年),清军进占云南省城。除地处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外,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基本被平定。(1661年),顺治帝去世,终年二十四岁。
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