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台妆怎么画?古典舞台妆怎么画

admin

岁末年初,挑选一款中意的文创日历,成为许多人眼中既幸福又有仪式感的事情。从曾经的老黄历,到挂在墙上的风景、明星等挂历,再到如今的植入文化、艺术、生活等元素的文创日历……日历的“颜值”和功能都在悄然发生变化。一本日历,如何穿越时光见证时代的发展?

文创日历扎堆上市

2022年将至,文创日历扎堆上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文博机构都推出了极具自身文化特色的小日历。挑选一本中意的文创日历,为不少人的新年增添了生活趣味。

“2022年《故宫日历》和以往有些不同,让人耳目一新。”这是白领青年小欧第8年购买《故宫日历》,他惊喜地发现,《故宫日历》的封面风格变了,不再是之前宫墙红布镶金字的“红砖头”版,而是用了一张喜气洋洋的老虎纹样,采自故宫藏品“清代红色纱绣云纹飞虎旗”。他说,这些年,《故宫日历》都是以新年生肖为主题,比如今年就选取了故宫馆藏的表现虎与骑射、运动、武备等相关的文物藏品,画面展示了虎虎生威、吉虎迎瑞、虎啸丹青、冬运冰嬉等丰富场景。

2022版《故宫日历》

今年,国家图书馆推出的《云游山海》日历中,嵌入了300多幅山海图。《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对许多读者来说具有一些神秘感。翻看日历,可以看到300多种神兽或先民的图绘,鉴赏到古籍中原汁原味的美感,内书脊包布印有晋代文学家郭璞所撰《山海经序》的最后一句话:“达观博物之客,其鉴之哉。”

“有生之年要去一次敦煌,也要购买一次《敦煌日历》收藏。”文博爱好者小蒋的新年购物单上增添了一本最新版的《敦煌日历》。她说,千百年来,敦煌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特别是壁画勾勒出的繁复绮丽的敦煌世界让她痴迷。让她欣喜的是,最新版的相关日历上,收录了敦煌壁画中经典且重要的作品与形象,比如有《反弹琵琶》《山水》《飞天》等经典画作,也有较少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壁画作品。

《三星堆日历》《颐和园日历》《国家博物馆日历》……不少人将各式各样的文创日历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用他们的话来说,“文创日历更像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和审美品位。”

从老黄历到文化符号

“以前买日历是老年人的专属,现在年轻人更爱买日历。”在文化学者郭浩看来,从过去的老黄历到如今炙手可热的文创日历,日历的功能也在不断升级。

日历是世界共有的文化现象。埃及人很早就知道,一年的长度约为365天,公元前4000年,埃及使用的历法就规定一年为12个月,每月30天。郭浩说,在中国的农耕文明时代,日历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工具,所以制定日历是一件国家大事。唐代时由皇帝颁布历法,雕版印刷,公开售卖,故称作“皇历”。中国历朝历代,日历都是官方垄断的,直到清代和民国,私印的日历才合法,按照那时的说法,日历是轩辕黄帝制定的,所以称作“黄历”。

许多人对日历最初的记忆来自家中老人。过年前夕,祖辈从集市上顺道带回一本红色封面的黄历,元旦那天将它挂在家中的墙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一张张日历陆续撕下,由厚到薄,有时家庭中碰到搬家、嫁娶、祭祀等重要事件,家中老人还要查看日历,挑选黄道吉日。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故宫日历》是文博场馆最早推出的文创日历。其实,早在民国时期,《故宫日历》就已出现了。郭浩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学者们认为日历是一种较好的文化普及工具,所以开始在日历上介绍文物知识,当时的广告语是“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这时期的日历曾风靡一时。“直到2010年,故宫出版社恢复了20世纪上半叶出版《故宫日历》的做法,当时的社领导和编辑老师都是文化普及意识很强、文物保护意识很强的一批人,他们推陈出新,在美术上重视排版,字体上重视书法,知识上重视通识,在当时颇有新意。”

10年前的《故宫日历》并没有在市场上引起太大的波澜。但从2015年起,文创日历迎来了爆发式增长。2015年版《故宫日历》的销量达到20万册,2016年版的销量更是达到30万册,已够得上畅销书级别。后来,不少文博场馆陆续跟进,比如现在比较成功的《敦煌日历》《陕西博物馆日历》等,文创日历的集结出现,使其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人们看的不只是“日子”

继文博场馆后,果壳、豆瓣、知乎等互联网企业陆续推出相关的主题日历,文创日历的外延不断扩大。一本小小的日历,人们看的不只是“日子”,更是满足自己的兴趣与审美需求。

2015年,果壳网就发挥自身科普平台的优势,推出了具有趣味性又能科普的《物种日历》,每一页日历介绍一种自然界的神奇物种,通过日历的形式与读者互动,也开启了科学传播的新途径。

再比如,豆瓣网推出了《豆瓣电影日历》,每天推荐一部好电影,配以电影剧照和经典台词等,成为不少电影迷的日历首选。一些传播健康知识的网络平台推出《健康日历》,每天传播生活中的健康小常识,让读者伴随日历成为“养生达人”。

《豆瓣电影日历》。来源:豆瓣网

还有一些文创企业或书店推出相关日历,配以精美的插画和启发式的文字,也成为不少年轻人喜欢的“小玩意”。比如,《星光历》上就写道:“每天一点小小的改变,小小的思考,365天后,你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专家认为,文创日历的诞生和流行,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了智能手机的便利,许多人翻看传统日历的习惯基本消失了。”在郭浩看来,智能手机时代,人们的阅读行为和方式也有所改变,文创日历将系统性的内容拆分成“每日一看”“每日一学”,也满足了大家“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另外,互联网时代成功打通了分众传播的通道,不同种类的文创日历契合了不同人的兴趣爱好。文化、艺术、科普、电影、健康、心理、读书……相关主题的日历,总有一款能打动你。

文化符号需要创新和共情

不过,文创日历走到今天,无论是大IP的博物馆日历,还是新潮的艺术日历,都无法在一成不变中坐享其成。由果壳网推出的《物种日历》在今年画下了终止符,也给文创日历市场带来一些思考。

“日历是否受欢迎,一是文化符号是不是被大众所接受,二是美学风格是不是可推陈出新。”郭浩说,日历年年都与众人“见面”,成为一个年节符号,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如今消费者的审美和购买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更需要日历出品方费心思,稍有松懈可能就在市场上站不住脚。他认为,做好日历的出品,坚持市场思维是一方面,文化普及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而要做好文化普及,也需有创新思维,并与大众共情。

北京的一些书店,《常小亮北京话台历》颇受欢迎。作为高人气的自媒体博主和画家,常小亮通过日历将北京城最有味道的语言,用扫码看短视频的方式介绍给更多读者,让大家随时能感受胡同里的童年记忆和北京话的魅力。

还有一些小而美的日历不断创新,也占有了一席之地。比如将大师级名画作品做成叶片的手摇机械日历,用纸雕建筑记录时间的手撕日历,以当地生活百态为题材的怀旧日历等,都让人耳目一新。

(文内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新华社)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彭薇

来源:作者:彭薇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