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前如何热身?跳绳前如何热身运动

admin

(谢谢关注“语文英语教学”,驻足这里就能学习和进步!)

一、本义

就是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这个宅院很深。”

(2)“实”: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如:“这是一个实心儿的铁球。”“河水已经冻实词的本义,一般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

怎样确定词的本义:

(1)分析字形

例如:“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可确定谴责为本义,其余是引申义。

(2) 引证文献用例

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中,词义才能显示出来。

例如:“愤”有烦闷义和愤怒义,字从心,贲声。但是根据古书的用例,烦闷义出现较早,可以确定本义应是烦闷。

又如:“毙”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多行不义必自毙。” “射其右,毙于车中。”“毙”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毙”,从文献看,古书里“毙”多表示仆倒义。

二、引申义

1、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示例及分析: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

又如:“道”的本义是道路,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项都是它的引申义。

再如:“纲”的本义是网上的总绳,由这个意义派生出来的“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项就是它的引申义。

2、词义引申的趋势

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看,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

①从具体到抽象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

“术”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②从个别到一般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

“江”、本来专指长江,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3、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

相近: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的对象相似。

如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斗”本义酌酒器,由于形状相似而引申为斗星。

如《 “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条件、因果关系。

三、比喻义

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

(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6)“曙光”本义为:清晨的日光。比喻义为:比喻已经在望的幸福。如: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老百姓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7)“冰霜”比喻义为:神色严肃。如:他从不苟言笑,神情冷漠,凛若冰霜,谁都不敢接近他。

(8)“赤裸裸”本义为: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比喻义为;比喻毫无遮盖掩饰。如;殖民者赤裸裸的残酷的掠夺,激起了当地土著民族顽强的反抗。

(9)“传声筒”本义为:话筒。比喻义为:比喻照着人家的话说,自己毫无主见的人。如:他不过是个传声筒,制造谣言的不是他。

四、象征义

汉语一些词语,因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引发的联想而产生了象征意义。比如:

绿色----自然,和平,和谐,健康,希望

白色----和平与纯洁

红色----热量, 活力, 意志力, 火焰, 力量

玫瑰----爱情

大地----自由,母亲

风帆----远航,顽强拼搏,勇往直前

白鸽----和平

喜鹊----喜讯

乌鸦----不吉利

猪----肮脏、愚蠢、笨拙

桃花----美女

狐狸----狡黠、妖媚

莲花----洁净

清风----廉洁

菊花----高洁等。

在中国人眼里,“松树”长生不老,具有坚贞的品格,而俄语的“松树”则没有这种伴随的寓意。俄语的“桦树”可以象征“故土”和“祖国”,比喻俄罗斯少女的苗条和美丽;可是,对中国人来说,桦树只是普普通通的树,没有其他寓意。

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一种不祥之鸟,可是俄罗斯人对猫头鹰的看法则截然不同,认为它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最尊崇最喜爱的动物----龙、凤、麒麟,恰恰是生物界从来就没有过的源于想象的产物。中国人对“龙”的尊崇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被看做是华夏祖先,是吉祥、威武、神圣、飘逸的象征。可是西方人却普遍把龙(dragon)看成长着翅膀会喷火的妖魔,他们把东方的“龙”也附会成dragon一类的东西。于是,中国的“龙舟”被译成dragon boat,成了凶神恶煞的怪船;“龙的传人”译成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等于把中国人描绘成魔鬼的后代。

在汉民俗中,“长寿”是人们十分重视的,譬如流传最广的吉祥语中“福寿双全”“福禄寿三星高照”“福禄寿财喜”等都无一不包含着“长寿”。中国人除了用“高寿”“永年”“长命百岁”“长生不老”“延年益寿”“千秋万岁”“健康长寿”“人寿年丰”“万寿无疆”等词语表达祝愿之外,还喜欢用带有民俗文化象征义的词语来表示“长寿”的语义。例如庆吉祝寿的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和挂在中堂的“松鹤延年图”都是人们熟知的。其中巍峨坚固的“南山”和生命力顽强的“松”,都是“长寿”的象征。

除了“松”之外,“桃”“椿”“菊花”“茱萸”“寿木”等植物,也都是“长寿”的象征。把“桃”和“长寿”连在一起,源于西王母的瑶池蟠桃寿筵,还有麻姑献寿的神话。因为吃了西王母的蟠桃就可以长生不老,所以中国民俗以桃献寿,称为“寿桃”。如祝寿时没有鲜桃,民俗则以面桃代替。

《庄子"逍遥游》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而人们就用“椿年”“椿龄”“椿岁”为祝福长寿之词。例如民间贺寿春联有“椿树千寻碧,蟠桃几度红”。

屈原的《离骚》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因为古代民俗认为常吃菊花可以长寿。菊花在古代被称为“寿客”,民俗称之为“长寿花”。中国人夏天喝菊花茶,秋天饮菊花酒,都是取延年益寿之意。

“茱萸”这种野生植物之所以名扬四海,是因为它和九九重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时民俗每逢重阳佳节,至友亲朋三五成群,佩戴茱萸,登高饮菊酒,赏菊花。佩戴茱萸是为了驱邪益寿。近年,重阳节被命名为“老年节”,菊花与茱萸所含蕴的“长寿”象征义就更为明显了。

含有“长寿”象征义的还有“龟”“鹤”等动物。“龟”是寿命很长的一种动物,民俗有“千年王八万年龟”的说法。三国曹操有名诗《龟虽寿》;晋代郭璞的《游仙诗》也有“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的诗句。李善在《文选》为这句诗作注曰:“龟鹤寿有千百之数,性寿之物也。”在表达长寿之意时,可用“龟年”“龟龄”“龟寿”等词语。

鹤能生活数十年,是一种比较长寿的鸟类,再加上它翩翩云汉远翥高翔的飞行特征,加上道教故事的影响,因而诸如“仙人驾鹤飞行”、“成仙的人可以化为鹤”、“仙鹤也可以化为人”等民俗传说广为流传。“鹤仙”“鹤龄”“鹤寿”“鹤算”等词语已成为“长寿”的别称。表长寿的象征性词语还可以排列组合成平列式的词语,例如:

“松”+“鹤”----松鹤延年、松鹤遐龄、松鹤同长

“龟”+“鹤”----龟年鹤寿、龟龄鹤算、龟鹤遐龄、龟鹤延年

“松”+“椿”----寿比松椿、松椿长寿

“彭祖”“松乔”等传说中的人物,也是长寿的代名词。传说彭祖活到800岁,是中国古代令人艳羡的老寿星。“松乔”是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和王子乔的合称。因二人修炼成仙,寿命遐长,所以可代指“长寿”,如“松乔之寿”“松乔遐龄”“寿同松乔”等等。

我们所说的词语的民俗文化象征义,有两个特点,一是用生动具体、可以感知的事物象征抽象的意义;二是用客观事物象征主观心理和情绪。例如上文所说的以“松椿”“龟鹤”象征长寿,另以“松菊”“红梅”象征高洁,以“美人香草”象征理想等等。一些词语由于古今人们反复使用,已经有了公认的固定的民俗文化象征义,如:

东篱----象征远离尘俗,高洁的品格。

蓬山----象征令人神往的仙境。

新亭----象征忧国伤时的悲愤之情。

桃源----象征脱离尘世、的虚幻理想。

南浦、长亭、灞桥、阳关----象征送别。

莼鲈----象征思乡之情

长门----象征遭冷遇嫔妃的不尽愁怨。

青楼----象征舞榭歌台寻欢作乐的生活。

杜鹃----象征深切的悲哀。

青鸟----象征爱情的使者。

鱼雁----象征远方来信等。

豆蔻----象征青春年华。

红豆----象征纯真的爱情等。

吴钩----象征杀敌报国的豪迈志向。

秋扇----象征被遗弃妇女的悲愁。

萤雪----象征刻苦读书的经历。

当代著名诗人艾青说:“象征是事物影射,是事物相互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与譬比。”

词语的民俗文化象征义是深深植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尽管它引而不发,却蕴含着极大的诱发力。有一定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的人,当看到某一个特殊的词语时,就犹如条件反射般地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几乎毫不费力地可以把握隐藏在表层义之内的深层象征义。

譬如屈原笔下的“丹橘”,陶潜笔下的“采菊”,李白笔下的“大鹏”,杜甫笔下的“骏马”,白居易笔下的“宝剑”,李商隐笔下的“鸣蝉”,陆游笔下的“驿梅”,郭沫若笔下的“雷电”,茅盾笔下的“白杨”,陶铸笔下的“松树”,巴金笔下的“灯光”等等;这些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象征词语,但因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理解和使用,它们基本上已经转化为公认的象征义了。

(如果觉得不错,有请关注点赞转发!)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