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带一根头发?怎么带一根头发好看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每周新书推荐,周周来划重点。
5.08-5.12期社科好书推荐。
(一)剑桥古代史系列
《剑桥古代史》初版于20世纪前期,自70年代开始由英语世界及法国、德国等国的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长达30年的重写,由原来的12卷扩展至14卷19册。新版《剑桥古代史》将初版中公元3世纪的古代史下限推到公元7世纪左右,大量增加关于古代埃及、西亚文明与早期希腊历史,以及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在古代文明的起源、古代经济的一般特征、古典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关系、古代世界的转变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14
13⊥剑桥古代史(第一卷第一分册):导论与史前史
[英]I.E.S.爱德华兹,C.J.嘉德,N.G.L.哈蒙德 等编
汪连兴 等译
本书从地球开始形成讲起,叙述了生命的起源、人类的产生和进化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人类的发展。作者从多角度生动介绍了早期人类发展的历史。本册《导论与史前史》是全套《剑桥古代史》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内容安排上只能服从全书的格局,即限于地中海及周边地区,而不涉及东亚、南亚、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及南、北美洲。这对于想了解整个世界史前史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个缺憾。
⊥14
13⊥
剑桥古代史(第一卷第二分册):中东地区早期历史
[英]I.E.S.爱德华兹 等编
刘健 译
本书叙述了中东地区早期历史。全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古代两河流域、安纳托利亚、叙利亚、波斯地区史前史及历史时代早期研究的状况, 对于文明和国家起源问题、史前文明之间的交往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包含的学科领域十分庞杂, 且有些领域和问题目前在国内尚无深入研究。除西亚地区外,中王国之前的古代埃及史在本册中也占据主要篇幅。
⊥14
剑桥古代史(第六卷):公元前4世纪
[英]D.M.刘易斯 等编
晏绍祥 等译
本书为第六卷,叙述了公元前4世纪的历史。本文将以《剑桥古代史》第6卷第2版的论述为中心,从三个方面探讨古史学界对该时期历史新的认识:重新认识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历史、重估波斯帝国专制与衰落论、解构腓力及亚历山大的“光辉”形象。
⊥1413⊥
剑桥古代史(第七卷第二分册):罗马的兴起至公元前220年
[英]F.W.沃尔班克,A.E.阿斯廷 等编
胡玉娟,王大庆 等译
本书为第七卷第二分册,从罗马的兴起到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本卷的复杂性和争议性主要是由于该段时期的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主要是从罗马的社会性和宗教性来著述。第一部分涉及罗马人及其历史,对共和国及共和国在希腊化世界中的地位、帝国的兴起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考察。第二部分关于帝国的文化,对一系列专题——从宗教态度到妇女的作用,从贸易到战争……进行了深刻分析。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体制和方法论创新
欧阳康 主编
本书主要收录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部分学术会议成果。本学术会议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体制和方法论创新”为主题,专家学者紧扣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从多个视角出发深入研讨,其思想共识与精华便构成本书的主体内容。
(三)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欧阳康 主编
本书由第三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研讨会的部分学术论文和发言整理稿构成。本书收录的25篇文章(其中中文17篇、英文8篇)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探讨了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的核心内容。人类社会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需要抛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思维,采取多边合作的方法解决争端,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结构。
(四)
伪柏拉图文集
岳海湧 编译
本书是译者对古希腊学术史上一些未知名作者的作品由于归属错误或因摸拟柏拉图作品而使人们长期误以为该作品出于柏拉图,以及某些疑似或存在争议的柏拉图作品所起的名称,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对比较研究柏拉图和希腊哲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伪柏拉图文集》由译者据古希腊本文译出,并参考了权威的德文、英文和法文版,值得对柏拉图和古希腊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一阅。
(五)
《拜经日记》校注
丁喜霞 著
本书是清代乾嘉時期的考据学家臧庸的代表作,以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武进臧氏拜经堂自刻本为底本,以清费念慈光绪十年(1884)所校清抄本、清阮元编《皇清经解》所辑本为参校本,择要吸收前贤的相关成果,对《拜经日记》进行标点、校勘和必要的注释,便于学界据以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对研究臧庸及其学术成就在乾嘉考据学和清代学术史上的学术地位,进一步瞭解乾嘉时期考据学、校勘学、训诂学相互促动的学术盛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六)
五四复调:疑古思潮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
陈岸峰 著
本书主要是从疑古思潮的角度重新审视白话文学史的建构,既有历时性的追源溯流,亦有共时性的比较:前者体现于疑古思想在白话文学史的建构中所起关键作用;后者可见于胡适、顾颉刚两人在建构白话文学史的方法论、民间文学的理论以及白话文学史与民族主义的关系的论述。本书第一次将顾颉刚视作为与胡适共同建构白话文学史的关键人物。简而言之,本书所涉及的不只是白话文学史的探讨,更是一次现代学术史的梳理与价值重估。
(七)
中国文字形体变迁考释
丁易 著
本书我国文字学研究中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及文献史料价值的著作,完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系作者丁易(原名叶鼎彝)历尽艰辛,耗时七载,玉汝于成之作。时隔70年后的今天,此书稿才首次出版,这既是对作者丁易先生的告慰与怀念,更是向这位为中国学术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致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