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发棒怎么自己用?卷发棒怎么自己用男
文 / 巴九灵
“中国制造,我们不该只刷屏一天!”
一位制造业的朋友,在为期两天的中国基本盘·首届中国制造业领袖峰会结束后,有点依依不舍地对小巴说道。
类似这样的热情,在10月15日—16日的“制造之城”东莞,我们感受了太多——
◎
有零星的疫情阻道,但2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行业领军人,如约赴会;
◎
一千多名来自各行各业各地的制造业企业家,汇聚一堂;
◎
隔着屏幕,还有30万人次在线上观看了直播。
两天的峰会,信息量太大。
既有大格局大视野,如年过七旬的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依然在为制造业鼓与呼,他提醒我们,“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要引起警觉”;原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教授,他强调:“工业技术是制造业的根,今天是,明天是,21世纪是,22世纪是,23世纪还是,哪怕是无人制造了,工业技术依然是根。”
也有实战在一线的专家经验,如中控集团创始人褚健认为:“数字化转型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而是为了解决企业的困难。”5G与数字化转型专家黄荔城提出“在制造能力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必须要配合组织转型和数据治理的转型,以及人才的转型”。
企业家则带来了他们最新的探索,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数董明珠的霸气演讲喜提了四个热搜。
吴老师在压轴演讲时问大家:
“一场会议之后我们会带走什么?”
答案或许要在很多年后才能慢慢显现,但有一个内容,如今就能直接带走。
那就是接下来小巴为大家奉上的本次峰会的嘉宾演讲精华。
陈锦石
中南集团创始人
董事局主席
早在100多年前那个动荡的时代,张謇就已经认识到了制造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在今天,面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制造业不仅是稳住中国经济的基本盘,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
中国已经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仍然面临很多的问题和不确定性,当下这个节点,中南集团联合中德制造业研修院、联合吴晓波先生、联合东莞市政府一起发起了本次制造业领袖峰会,这么多政府领导和企业家朋友来到现场,也正是说明大家对制造业的关注,希望我们能一起顺应局势,共克时艰。
响应时代要求,紧随“制造强国”战略,早在2013年,中南集团就已经提前布局了产业板块中南高科,在这8年多时间里,中南高科已经进入全国超50个城市,布局了上百个产业集群。聚焦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纵深服务于中国制造业:
◎
服务于“缺芯少屏”等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
◎
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兴产业主题园区;
◎
服务于“专精特新”发展;
◎
服务于技术创新。
中德制造业研修院就是中南联合吴晓波老师的890新商学,共同打造的特色产业服务产品,我们邀请各行业产业专家为制造业企业家提供专业化行业培训服务,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有400名企业家入学学习。跟随着国家“用3到5年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要求,未来的3到5年我们也将在自己园区培育出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李毅中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
工业制造业的使命和责任
发达国家是在上个世纪中叶后陆续实现工业化的,美国是1955年,德国是1965年,日本是1972年,韩国是1995年,它们已经实现工业化了。
而它们现在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仍然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比如美国的工业占比下降了很多,但是不要误解,它的绝对量并没有减少。而且在多个行业上保持了领先地位,这个我们不能小看。
2016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美国是11.6%,德国是20.8%,日本是20.7%,韩国是27.6%。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提出了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德国现在是23%,宣布到2025年要提高到25%,工业占比还要再多两个百分点。
社会上有些观点,认为我国已经工业化了,到后工业化了,这是对中国国情的误判。因此产生了“脱实向虚”,工业被空心化、边缘化,这种形势比较严峻。经过多年努力,实事求是地讲,还没有根本改变。
我在这里画了两条曲线,我国2006年工业占GDP的比例达到了高峰42%,然后一路下降,降到现在是32%,一年降0.8个百分点。红线是制造业,同时从32.5%下降到27.7%。
27.7%是什么概念呢?和韩国一样。韩国1995年工业化,我们到2035年才基本工业化,韩国人均GDP 3万美元,我们才1万美元,而我们现在制造业的占比和韩国一样。同志们,是不是有点危险?
工业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地下降要引起警觉。
王琼
腾讯企业微信行业拓展总经理
中国制造,一场数字化变革正在发生
我们正处于制造业变革的第一现场——传统行业的智能化变革。
如果没有解决市场竞争力的问题,生产越快,就意味着衰弱越快。这是一个认知范式的转变,企业从“求赢”到“共生”,从“企业为中心”到“客户为中心”。
所以,“数字化”,可能是制造业弯道超车的机会。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如何做?
德国提出工业4.0「二维战略」,
通过“纵向连接”提升管理的敏捷度,通过“横向连接”提升市场的敏感度,
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来推进工业体系的数字化转型。这对所有企业提供了转型的启发。
制造业企业,人员数量庞大,信息能迅速从顶层传递到基层一线十分重要。16万员工、60个子公司的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在企业微信上,实现48套分公司系统、500多个应用的数字化统建,做到高层的决策,敏捷地触达一线员工。
制造业,不仅仅是生产制造。
和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紧密连接,让庞大的外部团队,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提升敏感度,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
三一重工,他们通过企业微信的开放能力,研发了三一SCRM系统,可以和两万名经销商人员进行组织化管理,让动作整齐划一。索菲亚,从总部、到7大工厂、到数万名经销商员工,实现了一体化的数据打通,经销商也通过企业微信添加消费者,从工厂到消费者全链路都通畅。
这些转型成功的实践路径,让我们相信并看见,
数实融合助力中国制造,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企业微信,期待与制造业企业一起共创美好的中国制造。
董明珠
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
格力数字化转型的内驱力
制造业是整个国家的支柱,这也是格力这么多年来坚守只做制造,没有参与金融、房地产的原因。
坚守主要体现在自主培养人才,自主研发创新。
格力从一个技术员没有,到2012年之前有了800个技术员,到今天有16000个技术员,从1个研究所到1000多个实验室。人才我们自己培养,都是来自中国的高校,而且很多还来自于普通高校,就是在格力电器的平台上培养起来的。
大家说国外最好,甚至很多人说把我们的研发中心设在意大利、美国,研发中心设在那里,就讲自己是国际研发。我格力不一样,我16个研究院都没有到国外去,都留在珠海。
我们中国14亿人口,我们应该有这种决心,自信但不自负,加倍努力,改变自己,再来改变世界。
今天讲数字化的时代,基本盘是什么?如果我们还用传统的方法去打的话,必死无疑,因为你没有竞争力。
为什么中国的空调工艺做不好,因为没有精度的要求,没有工匠精神。我们都找一个地方加工。
想做出自己的产品出来,要有加工能力,要有高端设备,让产品的精度更高。
我们现在用8年的时间,已经有近100种不同数控机床,这来自于我们的研发团队。如果有用过德国的就知道,我们的设备可以跟它媲美,甚至某些参数比它还要精。
那么,有了装备是不是就满足了?不行。因为数控机床支撑的有几大板块,包括机器人、驱动器、减速器、控制器等等。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做,依然掌握不了核心科技。所以我们一路坚守自主创新,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爬起来还要创新。
我愿意敞开大门和大家一起分享,因为一枝独秀不成林,我们中国制造要有无数个自主的品牌走向世界。所以,大家还是要坚守,要有那种决心,吃得了亏,耐得住寂寞。
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坚定地走自主培养人才的道路,坚定地拥有自己研发技术的能力,这就是你的实力。无论是什么时代,尽管数字化是给我们老虎添翼,但是没有老虎,你的翅膀往哪里安?所以我们制造业伟大就伟大在这里。
曾经几年前在厦门开的一个论坛会上,马云先发言,讲未来大数据怎么样。确实,大数据带来了先进性。但是,他下去以后轮到我,我就讲了一句话,“马云可以有,不能多,董明珠要多。”
这就是中国的制造业,我们要自己创新。
只要有创新,不断地有新鲜血液涌现出来,你的技术永远不会落后。
张其亮
数字化转型研究院联席院长
前思科大中华区首席架构师
京彩未来家联合创始人/总裁
“双碳”战略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怎样实现产业模式和协作模式?
国家已经造了社会性基础设施,但是对于产业的基础设施是什么?
如果能够把这些功能都做出来,吸引力是很大的。所以我们有一个定义叫“做产业基础设施平台”,这个产业的所有的非核心业务都是平台的核心业务。
出租车行业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就是开一辆车把一个人从A地送到B地。滴滴平台在这个领域里面什么都做,帮你招人,帮你划线路,帮你收钱,给你优惠券,给你开发票等等。它唯一没做的就是这个行业的核心业务。
产业互联网是要把陌生人的资源和能力组合起来,而不是企业的概念,企业是市场要素的组合形式。
我有个学员是做服装的,他在丹东做服装,这个老板投了4亿做工厂,年产值4个亿。工厂值多少钱?他说我这个工厂值3个亿。
为什么值3个亿?他说还有折旧。后来我给他用产业互联网的方式可以做到3000万投入,做到1000亿的资产。
产业痛苦是什么?过去5万件要生产一个季度,现在12万件生产3天。
网红大V的直播结束之前不知道哪个火,一晚上展示了10件衣服,第8款订了12万件。人家把钱都交了,3天内发货,退单率超过50%。所以那些网红非常紧张,愿意再加多10块钱,但是没有工厂敢接。
当我们的消费互联网战车隆隆凯旋的时候,我们的产业互联网根本无法应对,怎么办?我们聚集400家企业,所有的订单都通过这边走,在三个城市建立仓储中心,把原材料都放在这里,每一个聚集点我们都连接100—150个工厂,订单下来之后我们分成400件,每份只有3000件。
在仓储里面做点改造,把裁剪先做完,再做点改造,包装、熨烫。该产业所有的非核心业务都是我们平台的核心业务,我们计算了一下,3天生产12万件绰绰有余。
全世界再也没有像中国这么好的地方去做产业互联网。所以,转型成功的关键是投资思维做转型,企业家要充分认识到大环境的变化,企业家就是要有能力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
姚吉庆
慕思集团副董事长、总裁
智能制造助力高端品牌实践
高端品牌到底该怎么去发展?我认为有三大发展路径。
第一,要开创一个新的品类,创造新市场,开创新品类。
在这一过程中,慕思重新定义了行业,我们打造了行业此前没有出现的健康睡眠系统,如今,消费者已把慕思当成健康睡眠的品类代名词。
“只要人人睡好觉,世界就会更美好”。围绕这句话,慕思花大量的资金去推广健康睡眠理念、健康睡眠的生活方式,并且坚持去做。开创新品类,创造一个新的市场。最后,你让品牌和品类画上等号。比如说看到慕思就是健康睡眠,看到健康睡眠就是慕思,把慕思当成健康睡眠的品类代名词。
第二,用数字化赋能创新升级,融合共生。
通过数字化的赋能,使我们的产品达到技术领先、标准领先、质量领先、体验领先、服务领先,如今慕思产品的复购率达87%,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
比如我们打造的一套智慧睡眠系统。订了套房的顾客躺下去,快速调节出最适合你的参数。这样等你睡觉时它就可以根据新的参数调整,测试浅睡眠、深睡眠时间,还有心跳、心率,晚上做的是噩梦,还是美梦等等。
通过数字化,我们产品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第三,智能制造实现个性化、规模化、智能化、快捷化。2015年,慕思聚焦智能制造,用5年的时间打造出全世界最大、最领先的健康睡眠工业4.0产业基地,创造了“家居神话”。在健康睡眠细分领域,慕思已然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
最后我想着重强调,
数字化、智能制造不是企业发展的可选项,而是必备项。
谁能掌握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谁就能掌握世界产业的未来。
黄荔城
中德制造业研修院客座教授
5G与数字化转型专家
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
对制造业发展来说,未来10年里会有一些新的动能出现。这个动能就是来自于数据视野,来自于智能生产力,来自于一种新的维度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
中小企业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面对未来不确定性,能不能做好认知准备,能不能做好思维和团队的准备。
通讯业一个的规律就是每十年会出一个标准,它是人为推动的,2009年推出4G,2019年是推出5G,2030年会是6G。
推出的前三年会建设网络,由国家和运营商承担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量的投资,而不会迅速看到收益。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了解它的能力,在功能应用和创新上做好准备。
第二个三年,当基建全都建好,只要软件一升级,我们就会看到一些了不起的数字能力和应用的发生,也会出现一些了让人惊艳的的企业和商业模式。
第三个三年,是去泡沫。第二个三年会产生很多泡沫,泡沫破灭后,依然留下来的那些企业,提供了为社会和公众所需要的价值,会进一步成长为伟大的平台型企业。
我们的数字化转型,也同样顺应着这样“十年一大波、三年一小波”的规律。
现在就处于第一个三年。
这三年里干的第一件事,我们叫狭义的数字化,或者是数据化,重点是对万物进行数据采集。
典型的例子就是线下的设备和生产线,我们加一些传感器,传送到旁边的玻璃机房。在那里,数字孪生的生产线会展示生产输入和产出的过程和状态。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发现,可以决策,可以为人的生产管理服务。即可视、可管、可控。
其实第一步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做这些事的人。一边穿着工装的行业专家,另一边是习惯IT的技术专家,语言不相通,思维不匹配,这是最难的一步。另外一个问题是,如果没有熟悉ICT技术的专家或团队做甲方代表,很容易陷入采购大量IT设备,建设很多割裂的IT系统,而非为业务降本增效或为长期数字化演进服务。
第二步,我们把企业内部的设备、人、业务全连通在一起,而且打破企业的围墙,形成产业互联网。
产业互联网最重要的价值是实现陌生人、陌生企业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交换。
在这里我们特别想表达的需求是:需要政府出面牵头,拉动大家一起来进行数据的共享,数据的打通,以及标准的建立。因为我们的生产活动就是语法,这个语法就是互联网、物联网的语法,这个语法要标准化,车同轨、书同文。
这是单一企业,甚至是龙头企业做起来都很困难的,需要政府来推动,龙头企业来建设。然后实现数据的共享、标准的共享、平台的共享和共建,这是未来指数型组织和协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步是智能化,智能化貌似体现为应用了很多机器人,其实不仅仅如此。智能化就是大量的跨越企业、跨行业的数据交流,促进了知识应用和发现,知道哪里何时有供需,知道错配和异常,应用智能能力进行更好的优化、调度、配合和能力。比如,我有生产能力,它有库存能力,它有运输能力,它有紧急加工的能力,它有销售的能力,它有特殊事件高峰处理的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共享和全局匹配。即,在制造的全流程引入了智能的能力。
第三个阶段一定会产生了不起的行业平台和龙头企业,而与之共同走到数字世界的中小企业,就是更加成长未成功的未来企业。
完成这些事需要有至上而下地系统化执行,需要一张蓝图画到底的坚持。同时我们强调,在制造能力数字化转型(生产力)的同时,必须要配合组织转型和数据治理的转型(生产关系),以及人才的转型(第一资源),才能保障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成功。
林四南
九牧集团副董事长
智造强国 数字化转型未来已来 九牧数字化转型实践
九牧做智能制造时候,有个不一样的视角,我们不是为了追求黑灯工厂,也不是为了追求全自动化,不是以技术为中心的,而是以人为中心的。
我们率先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场景是,一定是把对环境有害的率先解放出来,我们把人的劳动强度高的率先实现自动化。所以,
我们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不是大而全,不是高大上吹牛的,而是以人性为中心,这是第一个原则。
从微观来看,我们对智能制造的投入和实施,其实可以总结一个东西,就是以场景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ABC法则再去做。场景就是工作场景,比如说陶瓷里面施釉的过程,这个场景对我们来说最有价值,我们会最先实现智能化。另外,对价值的导向,解放人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的考虑,还有其他投入产出的考虑等等。
而在面对转型问题的时候,好多人都有误区。台湾的王永庆老前辈,他最早时候是在卖米,当时他每家去登记,大概谁家的米用得快一点,谁家慢一点,他都有数据。他送米的频次是根据这个来评判的。把卖米做到这样的极致,我想说这就是数字化转型。所谓数字化转型未必是一下子就上一个大系统,搞一个超级AI换算。AI是属于相对完美的实践目标的场景,但是AI之前是BI,之前是数据挖掘,再之前是数据治理,再之前是数据核算框架。其实王永庆卖米也是数字化,把他的经营用数字化管理来做。
总而言之,
智能制造也好,数字化转型之路也好,它是一个长期一直在路上的状态,
没有绝对的哪一个时刻是开始,也没有绝对的哪一个时刻是结束,我认为一直是在路上的状态。
贺军
天宇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东莞市电子商务协会会长
东莞市青年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
当前,中国甚至全球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疫情与逆全球化危机叠加,正在重塑全球的产业结构。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的因素正在增加,网络安全、重大的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非传统的危险持续蔓延,对世界各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国际秩序等造成冲击,也给中国制造业带来挑战与机遇。
尤其我们东莞作为“制造业之都”,首当其冲。早在2018年我们协会就组织召开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互联网峰会”,就是希望在逆境中克服外部不利的影响,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是中国企业家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战略抉择,也是中国制造企业破局突围,追赶超越的必然路径。
东莞市电子商务协会自创立以来就密切关注并连接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号召企业聚焦主业,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自主可控能力,推动布局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努力从追赶者变为领跑者,助力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杨学山
工信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教授
理性把握制造业历史性变革,务实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红利对全球各个领域产生冲击,那么,我们制造业在走向智能制造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它,认识了它,就可以了呢?回答是确定无疑的:No。
数字连接、数字的产品只是制造业从今天走向明天的一种工具。在很多场合,它不是关键的工具,甚至不是重要的工具。
制造业是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产品。而生产物质产品没有工业技术是永远生产不出来的。所以,关于物质产品的设计、工艺等等,这些工业技术是制造业的根,今天是,明天是,21世纪是,22世纪是,23世纪还是,哪怕是无人制造了,工业技术依然是根。为什么?因为工业软件是工业品,不是IT产品。没有工业的知识技能就没有工业软件。工业软件不是IT产品,所以,工业技术永远是制造业的根。
今天我们在座的和线上的企业家朋友们,你想想你的企业,你的企业今天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中,究竟哪个是重要的?我们的政府官员,你自己问一问,中国的制造业由大变强,我们的关键出口在哪里?在工业能力。
华为麒麟990系列能设计出来,但是制造不出来。我们的高端产品我们会用,但是我们造不出来。所以,哪怕到了无人制造、智能制造的环节,工业技术依然是最基础的能力。
互联网对智能制造的作用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智能制造的数据来自传感器。
传感器是工业产品,它是根据工业的知识和经验装到设备上和观察环境中的。所以,机电数控一体化都是工业能力。
走向智能制造了,是不是只有数字就可以了?一定不可以。只要它是智能工厂,是制造业,没有能源,没有材料,没有装备,没有动力,数字就成了一个空的东西。
能源材料在没有数字的情况下还能生产出东西来,但是,只有数字没有能源和材料一定是生产不出任何东西的,哪怕进入了智能制造和无人制造的阶段。
我们制造业使用的永远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积累的所有技术和知识,而不是最近几年产生的东西。
所以,是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合在一起实现智能制造走向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不是转向数字企业。
没有制造业就没有数字经济,这是本来之意。数字经济必须有终端,必须有信息网络,必须有计算设备,而所有的终端和信息网络、计算设备都是工艺品。
褚健
中控集团创始人
智能制造实现模式的思考
我们“制造强国”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则是智能化的平台。如果没有平台,我们的智能化就很难应用。
做个类比,手机就是互联网的平台。有了这个基础的平台,我们才可以通过手机里大量的App来实现智能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但是,光有平台是没有用的,还需要海量的应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些应用便是工业软件。平台+工业软件是数字化转型或者说迈向工业4.0的必由之路。
举个例子,工厂里有一个锅炉,它是什么时候买的,生产工艺参数是什么,什么时候可能会出问题,原来出过什么问题,何时会产生新的问题,统统影响生产;物料从哪里来,成分是什么,质量如何,这些关系到生产。
但是生产车间主任不关心物料的来源,采购主任则不关心生产状态,所有的数据和信息是分散在各个地方的。如果我们能把所有的数据都汇聚在一起,为一个工厂建立数字版的孪生模型,问题就会非常清晰。
就好比做体检。我们做体检时,身体数据其实并没有很好地集中。我的血压变高了,什么时候变高的?为什么变高?跟什么有关?我们很难得出结论。但是,如果我从孩子一出生起,就把成长中的一切健康信息都数字化。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他的整个的生理变化状况是非常清晰的。
如果我们能把一个企业的设备、物流、人员流、资金流等全部变成数字化,不同的部门便都能轻松地拿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时候,哪里存在瓶颈,哪里能降低能耗,哪里能减少人员,都一目了然,企业效益便得到了整体提升。
我们要记住,数字化转型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而是为了解决企业的困难。
赵今巍
数字化转型研究院联席院长
产虹智库产业互联网首席专家
长城战略研究所学术专家委员会成员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产业链全局思考
过去我有好的技术研发产品,就可以推向市场,但新的市场是数字时代的市场。如北大教授陈春花所说:就是“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这就是跃迁,意味着我们从老大陆到新大陆的时候,思维完全不一样,我们来看看它的区别在哪里。
工业时代的市场,你可能是做五金的,你可能是做玩具的,如今这个市场开始分裂、碎片化,开始出现新的市场。市场和市场之间,你会发现又连在一起。就好像做玩具的,突然发现一个做电子产品的公司杀了进来。
企业所认知的市场边界也越来越模糊,数字技术使得市场的厚度变得碎片化和无边界,这导致所有传统的实体企业家面对这个时,心里都是恐慌的。
另外,围绕不同的市场,你的营销,你的供应链,你的生产可能都千差万别。你要去研究流量的运营,你要去研究获客,你要去研究整个数字化供应链,你要去提供数字化的服务,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物流……这里形成了指数级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
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不同的工具要学会使用,无论是人工智能、5G,每一样工具就代表一样武器。
我们实体企业家,就是一个老大陆的人,他们面临着这么多的知识和技能、面对专业化的分工和知识的深度,该如何去拥抱?除此以外,还有所在市场的产业技术变革,还有黑天鹅事件。
所以,很多企业家不知道如何入手。
实际上这是中国特色。在欧美发达国家它的市场厚度是很小的,它不是碎片化的市场,每一个企业在这里面可能占的市场份额都很小。
徐晧
高通(Qualcomm)中国区研发负责人
5G+AI赋能智能制造
5G在全球的大规模商用,验证了5G在技术上、商业上的成熟。5G已经对许多To B的行业应用产生影响,它将移动生态拓展至包括精准农业、建筑和采矿、数字化教育、远程医疗、智能制造、智能零售以及智慧城市在内的诸多行业当中,到2035年,5G将创造13.1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而智能制造是其中贡献最大的一项,贡献了总经济产出的1/3以上。
下面我来介绍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就是5G与AI的结合。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给轴承进行质量检测,如果在某个轴承上有一个头发丝那么小的裂痕,人靠肉眼是很难看到的,即使能看到,工人一天工作8个小时,能够检测的零件数量也很有限,但如果通过零件传送带上的高清摄像头加上AI算法,就能把每个零件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检测出来。
它的好处在于:第一,高清摄像头的检测准确率会远远高于人的肉眼;第二,它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要实现这个用例,需要工厂在AI算法和高清摄像头方面先行投资,然后通过5G将它们快速连接,连接完成后对生产效率的提高会大大超过现有的传统方式。这就是5G和其他先进技术的结合,能够为智能制造和今后的数字化制造转型带来的一些飞跃式变革。
在选择技术时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要知道标准是否已经支持这个技术;第二要了解它是否在商业上已经成熟,是否有商业产品已经支持该技术;第三要思考这个技术是否对企业自身有所帮助。进行这些思考的原因在于可供选择的项目数量很多,其中就包括毫米波、Sub-6GHz、高可靠性低时延、WiFi、蓝牙等等,
到底何种技术能够作为下一步数字化和智能化工业制造的选择,取决于每一个企业的需求。
朱员德
飞书客户成功副总裁
用互联网思维赋能中国制造
在制造业,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先进企业协作与管理平台,飞书如何跟客户一起提升效率?
以新松的工厂车间的为例:现今在生产车间里依然在用白板记录各种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和问题,但当在全球化的环境之下,如果我们的工厂在国外或者国内多地,在工厂车间里面发生的信息如果只写在那块白板上,我们怎么知道每个工厂里面发生的事情?当飞书把协同理念跟客户共创后,新松把车间里的白板上的信息放到了飞书上面,这样可以运筹帷幄,即使在相距很远的地方,你也可以实时清楚你的工厂正在发生什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当这样的事情发生之后,工厂中信息流动的速度不是提高10倍,而可能是100倍,我们解决现场问题的速度也将会是对手的10倍甚至是100倍,这就是
信息流动为什么很酷,因为它可以让你对流程产生重新的思考和定义。
飞书作为工具,很好地融合了造车新势力多元化的员工背景。飞书能用OKR的方式来管理集体的目标和协作,用飞阅会而不是PPT开会,用日历预约时间,用文档来进行业务交流。相比于企业文化,飞书能帮这些多元化背景的员工更迅速融合。以理想汽车为例,从理想汽车的第一个OKR开始,OKR是一个让信息变得更高效的过程,你能在最短的时间看清楚3000名员工对目标的理解,以及他们基于这些目标能做到什么。员工之间因为OKR,认知和目标无形中形成了。字节跳动同样也是围绕着OKR,让大家一起成长。
我们会发现,飞书是一个载体,
先进工具不仅可以提效,也可以助力组织升级。
吴晓波
财经作家
中德制造业研修院联席院长
制造业的“新四化”
今天的制造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这个国家不断变革的过程。其中一大变化,是制造业的智能化。
1998年开始,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整整20年,我们称之为消费互联网,是把电脑和手机连接在一起。今天我们提的是产业互联网,要把每一个机床、输送带、生产线都连接在一起,如今的产业互联网只能说是方兴未艾。
这两天很多专家讲的模型、数据、名词,如果我们听上去一头雾水,那是对的,如果你对每一块都理解得清晰准确的话,意味着故事已经结束了。我们感到陌生,现实逼着你去学习。
我过去几年在干一件事情,去看各行各业,通过智能化手段改造了什么。昨天我们颁发了一个标杆工厂奖,11家企业,我都去过。这些智能工厂,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先进的,无论是汽车工厂还是家电工厂。他们的变革,早点的是2012年开始,晚点的2016年开始,再晚点的是2018年开始——这还是一个特别新的、正在发生的事实。有些行业多年以前我都去过,但这次去的时候,会发现整个制造流程都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
我去调研和访谈了这批企业家,发现这场智能化改造,整个企业的第一大障碍物不是钱,不是业务,不是产品,是企业家的意志。你对智能化改造的决心、理解和容忍度,决定了你这家企业智能化改造的可能性。所以,企业家意志是智能化改造成功的第一个前提。
第二件事,我们看到的所有的改造过程,其实都特别痛苦。方案提供方,不可能比你更了解你的行业,不可能了解你完整的工艺流程。所以不要盲目,还是要从自己的企业出发,还是要从钱算起。一定是从效益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从解决具体问题来着手。
第三件事,不改肯定不行,改一定能活吗?也不一定。再然后呢?你还是得改。这是我们对产业智能化的理解。
以上就是小巴为你带来的中国基本盘·首届中国制造业领袖峰会的精彩内容。感谢大家这两天的陪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