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皮肤早晚怎么洗脸?混合性皮肤早晚怎么洗脸呢
(图)西汉(前202年—8年12月)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前汉,与东汉统称为汉朝。
提起西汉王莽,世人多谓之“王莽篡位”、“乱汉贼子”。但王莽没有当皇帝前,官高威重,举国上下以“古圣贤”称之,被奉为时代楷模,深受国民拥戴。后来他登基作了皇帝,建立新朝,开始改制,最终激化社会矛盾,身死人手,老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争先恐后地击打他的尸体,并把他的舌头割下来吃掉,可见恨他到了极点。
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受待遇的巨大反差,不仅是王莽个人的悲哀,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事实上,王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理想的皇帝,而且一直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努力,他不是为了权欲而当皇帝,而是为了当上皇帝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是他过于理想化,低估了社会变革会遇到的重重阻力,最终动摇了社会基础,以致理想破灭,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骂名。
人格魅力无限,社会道德楷模
王莽出身好,他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属于外戚。王氏一门九个封侯、五个大司马,但王莽的父亲王曼死得早,所以没有得到封侯,王莽成了家族中唯一的平民,和其他兄弟奢侈淫逸的生活不同,过着十分简朴。
在这种情况下,王莽却很守规矩,什么事情都严格遵照礼仪施行。班固在《汉书》中记载:王莽平日"折节行仁,克心履礼,拂世矫俗,确然独立;恶衣恶食,陋车驽马,妃匹无二,闺门之内,孝友之德,众莫不闻;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于师友。"坚守道德标准,不讲吃穿,乐学好道,广交益友。
而且,王莽至孝至仁。他侍奉母亲和寡嫂,很是细心;养他死去哥哥留下的儿子,视其己出;孝敬叔伯,大伯王凤有病,他“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因为如此,王凤在临死时向太后推荐了王莽,使其踏入仕途。大司马王根死后,王莽便继任大司马之位。
由于王莽的个人修养好,仁孝名声在望,社会上崇敬者甚多,很多名士和高官都向朝廷举荐他。于是,皇帝“封莽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千五百户”。当上高官的王莽没有骄傲,而是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散家财,交义士,声望很快超过了他的叔伯。
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了,公卿的夫人都来问候,王莽的老婆出门相迎,众人见她穿得朴素简陋,都以为她是奴仆。“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见之者以为僮使,问知其夫人,皆惊。”
王莽的二儿子王获杀了一个奴隶,王莽不顾劝阻,坚决命令儿子自杀偿命。充分反映了王莽具有较强的人权观念,尊重生命,把奴隶当作人来看待。
公元2年,郡国发生旱蝗灾害,农民四出流亡,王莽上书出钱百万,献田30顷,付大司农助给贫民。
王莽是一位大儒,他礼贤下士,谦恭卑让,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崇尚上古的仁政,所以他的声望是空前的。但后人都说他的种种行为是作秀。笔者不敢苟同,试想,有谁能拿自己儿子的身家性命去作秀呢?有谁能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作秀呢?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说:“王莽是儒家学派的巨子,以一个学者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中国历史上仅此一次。他夺取政权的目的与刘邦不同,刘邦之类只是为了当帝当王,满足私欲。王莽则有他的政治抱负,他要获得更大权力,使他能够把儒家学说在政治上一一实践,缔造一个理想的快乐世界。”
禅让制和平改朝换代 , 举国上下公推当皇帝
由于王莽个人名望好,他38岁便当上了大司马,掌握了全国兵权。
汉平帝元年,群臣一致奏议,认为王莽有周公之贤、萧何之能,应该仿照霍光那样,让王莽摄政。“委任大司马莽定策定宗庙。故大司马霍光有安宗庙之功,益封三万户,畴其爵邑,比萧相国。莽宜如光故事。”太后起初没有答应,可摄于群臣的连续不断的意见,她只得采纳,封王莽为安汉公。王莽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拒绝领封地,因王莽辞受新野田的封赏而上书的前后竟达48.7万余人,呼吁王莽领封地。由此可见,王莽在当时社会上的声望有多高!
此时,王莽完全掌握了朝政。元始4年为他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他又得到儒生的拥戴,加“九锡”之礼。
汉平帝死后,王莽选了年龄最小的子婴为帝。这时武功县神奇般地出土了文物,上书“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天下为之一振,都劝王莽当皇帝。王莽推辞,群臣共请,后来王莽决定以周公为榜样,作摄政皇帝。
王莽居摄三年,改元为初始,百姓和官员顺应他的意思,到处献祥瑞,一致呼吁王莽当皇帝。王莽认为时机成熟,便用最古老的禅让方式登上皇位,建立新朝,年号“始建国”。
王莽通过和平方式当上皇帝,没有运用武力,避免了社会动乱。他封子婴为安定公,“封尔为定安公,永为新室宾”。而后又感觉自己的夺了皇位,留着眼泪表明:“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群臣莫不感动。
仿古推进社会改革,追求建立大同世界
王莽在执政期间着力推行社会改革,当上皇帝后更是加大改革力度。他信奉儒家思想,期望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他的改革分尊重人权,希望共同富裕,在当时,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改革教育,扩充太学,增加博士、太学生名额,为学者“筑舍万区”,在郡、县、乡聚都设立学校,设置经师;又网罗通晓逸礼、古书、天文、历算、乐律、兵法、文字训佑、医学方术以及能教授五经的士人前后数千人。
他改革土地,认为贫富不均已经发展到了极端,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的稳定,规定人均土地一百亩,多占土地的人家,不管是富豪巨室还是普通百姓,要立刻无条件交出土地分给贫民,土地不许买卖抵押。天下田称为王田,为国家之田,不是私人所有,平均地权。
他禁止人口买卖,原有的奴隶一律恢复自由民的身份。当时有360万奴隶因此获得解放。
他禁止商人盘剥,建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市场、平准物价,维持市场物价水平,防止商人的囤积居奇。
他改革税制,对一切工商业取纯利十一分之一;提倡以工代赈;打击荒废土地,不耕的田和不种植的空地都要缴税。
他实行盐铁酒等产业国家专营, 认为这些东西不是百姓可以制作,但又是必需品,再贵也要买,不能让奸商投机倒把,以此坑害百姓。
他还效仿过去,改革货币,更改地理和官职正名,甚至人名都改革,认为单字名尊贵,双字名低贱。
王莽改制,涉及方方面面,触及各个角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他希望按照儒家和过去的标准统一一切,建设一个新的盛世王朝。
改革激发社会矛盾,身死人手理想破灭
王莽的改革最终失败。他的改革,一味地追求复古,没有充分考虑当时的社会实际,没有循序渐进,政策实施得太急,而且朝令夕改,难以让人接受;加上推行的手段和方法不当,遭到了各方面的激烈反对。为了推行改革,王莽通过严刑峻法来强制推行,使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改革使社会各阶层未蒙其利,却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导致天下豪强和平民的强烈不满。
如土地改革,“王田私属”的诏令颁布后,遭到了占人口10%的贵族、官僚和地主们的一致反对,他们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新法的实行;占人口80%的广大农民也不满,新法在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强烈反对下没有得到实行,没有土地的农民不仅没能得到政策许诺的土地,反倒将他们禁锢在“王田”里当牛做马,获利更少,且毫无自由。公元12年,王莽的土地改革彻底失败,“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依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王莽的改革,彻底破坏了他的执政系统,所有的官员和大户几乎全部受到影响,原本支持他登基称帝的,后来因为利益遭受破坏开始纷纷反对他。
王莽执政以来,兴师动众讨伐匈奴和周边少数民族,大兴土木,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造成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非命。例如征句町时,王莽发吏民20万,因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年多就死了好几万人。人祸加上天灾,使土地荒芜,物价腾贵,米价由汉文帝时的每石数十钱涨至二千钱,至王莽末年,更达到了每斛价值黄金一斤。百姓流落他乡,人吃人的惨状随处可见,盗贼麻起,百姓开始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在当时遍布全国的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队伍,成为农民起义的主流,这就是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首级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杀王莽,分裂了他的尸体,百姓们“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他建立的新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短命朝代之一。
一千多年来,王莽一直被作为篡位的“巨奸”来对待,直到近代帝制结束之后,王莽被很多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
胡适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他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毛主席指出:“王莽认为,土地兼并起于‘废井田’,造成贫苦农民下无寸土,甚至无立锥之地。他认为,只有恢复井田制、解决土地问题,才能使贫者有其田,人人有田耕、有屋住,才能均贫富。王莽改制的主观目的,确实是想解决中国数千年‘患寡不患均’的问题,这在中国历代君主中确属罕见。”
由此可见,王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为实现自己的理念而奋斗的君王,是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书生和君王,历史上仅此一位。
*作者:王子皿,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