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简单的发髻怎么扎?古代简单的发髻怎么扎好看

访客

1983年,一个叫王永民的南阳人创造出“五笔字型”输入法,通过拆分汉字的偏旁部首,实现了26个字母键盘和10万多汉字的“无缝对接”。其中国文化史的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在2000多年前的东汉,一个叫许慎的漯河老乡编了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依据就是拆分汉字结构。书中概括了540个“偏旁部首”,这些组成汉字的笔画是王永民研究五笔字根的基础。

一月| 文

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中国第一部字典,蕴藏着汉字起源

许慎,东汉时期南郡召陵县(今漯河市召陵区)人,曾经举为孝廉,任过太尉府祭酒、五经博士、东观校书郎等文;都是小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老师和图书馆管理员。不过,据史料记载,许慎是当时研究“五经”最牛掰的学者之一。

许慎的经学著作在宋代亡佚,我们无法窥看其面貌。但是,你得知道,经学史上赫赫有名的马融和郑玄,都是许慎的徒子徒孙。而且,经学著作不传,反而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许慎对于文字学的贡献——《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

《说文》堪称中国第一步字典。它通过分析小篆的形体结构,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包含小篆、籀文、甲骨文等重字在内的一万多个汉字,堪称一部汉字演变史。

《说文解字》“孝”字

汉字是象形文字,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汉代以前,汉字经历了如下变化: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

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是迄今发现最早、最成熟的汉字。大家都知道,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它刻在兽骨龟甲上,字体线条的粗细不匀,也不方便书写。后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变化,汉字的线条越来越规范、简练,还逐渐脱离“图画”的套路,有了方块字的雏形。

《说文解字·序》里写,秦代有六种书体,分别是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文化政策,全国都要用小篆。

小篆改变了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小篆虽字形漂亮,但书写复杂,所以隶书就成了西汉的主流文字。文字的简化是好事,却为经学史上的一场争论埋下了伏笔。

许慎为何花半辈子精力编一本书

上文说,《说文》里的汉字是小篆,那么问题来了,汉代的官方文字是隶书,许慎为啥剑走偏锋,搞了一部小篆字典?

经学史上,素来有“今文经”与“古文经”的说法。

古文经,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用籀书(古文)撰写。今文经,是汉初由老儒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再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今古文发生争论不仅仅因为字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两派对于内容

面的阐释有巨大的差异:今文经学关注现实政治,讲阴阳五行、灾异谴告之论;古文经学偏重训诂,不关心现实问题。

关注现实是好事,但是发展到东汉,今文经学与谶纬挂上了钩,出现许多祥瑞灾异、神化帝王和河图洛书、占星望气等等说法。东汉光武帝刘秀利用谶纬巩固自己统治地位,到晚年还宣布图谶于天下,从此图谶成为国典,一旦有人流露出不信,就故意找茬处罚。

今文经学派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讹误。古文经学派非常看不上这种文化的偏离。

为了遏制今文经学的过度谶纬化、迷信化,也为了准确解释儒家经典,正本清源,古文经学者对古文字、经文训诂作了大量研究,提出有价值的学术观点,许慎的《说文》就是在那种背景下编著出来的。

他花了半辈子的精力,钻研用大篆、小篆编著的儒家经典,还经常跋山涉水寻找碑石、寻访古庙,每个字都确认出处和仔细甄别后才收入书中。

他在编著过程中还在字形编排、构型分析、注音和释义上找寻规则,分析小篆体的偏旁部首,通过“六书”,也就是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方式释义,认真到每一个最简单的字,都反复揣摩,字字珠玑。

比如“文”:

《说文解字》小篆体“文”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本意是花纹、纹理,后来才有了“文章”、“文字”的含义。(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从视觉描述到造字方法,以及文字属性都作了全面详细的解释。

按着这种方法,全书共收录9353个汉字,外加1163个异体字。许慎把这些字分成540个部首,依次编排。这种检索方式一直影响到今天,小学生学习查陌生字,都是按照部首检索的方式。

也正是这样,王永民从部首中受到启发,将汉字偏旁部首进行拆分,与键盘上的26个字母一一组合,发明了“五笔输入法”。

除了字典,我们更应该挖掘许慎精神

《说文》问世后,汉字从字形、字意到读音有了统一标准,成为历代启蒙教育和“小学”研究的“标准教材”,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其实,许慎提供给我们的并不只是一本字典。

在漯河邵陵区的许慎故里,人们都相信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许慎编书期间曾将“窦”直译为“洞”,还将狗窦解释为狗洞,丝毫不顾及窦太后的名讳。许慎因此或死罪。

幸好,许慎的妻子是太后收养的“天赐公主”。她谎称许慎病故,并安排了一出“殓葬大戏”。赐死风波才作罢。而许慎就在墓中密室里著书休息,天赐公主则在夜间送饭陪伴,直至全书完结。

故事是一个美好的传说,正史表明,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许慎初步完成《说文》;建光元年(121年)才最终定稿。司马迁修《史记》用了13年,《说文》所耗费的时间绝对不会小于这个数字。

我们大可以想象东汉的政治、文化环境:今文经学派占上风,搞文字工作时时得想着避讳,根本没有检索科技。在这样的条件下,许慎敢于把一生都奉献给汉字和真理,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五笔之父”王永民曾在一次采访时说,在计算机时代,汉字面临着危机,拼音输入法经常出现错别字。他钻研《说文》里概括出的汉字偏旁,研究出五笔字形编码,将汉字准确无误地输入电脑。让古文明再次孕育创造出了现代文明。

许慎墓

漯河人给许慎修建了文化园,但不免流于形式:许慎墓旁的长桌上放着“自主投币”的心愿牌,墓前香炉参差不齐地插着燃烧不尽的香烛,两边的“许愿树”挂满了写着愿望的红丝带。

其实,汉字以“中国方式”正确输出,让全世界通过汉字了解中国、弘扬中华文化,只怕这才是汉字最好的征途,才是对许慎文化最好的传承吧。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email protected]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