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变万化造句,用千变万化怎么造句千变万化造句,用千变万化怎么造句子
【基本信息】
作者:刘丽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
ISBN:9787010154169
【内容简介】
2016年1月,由华商报业集团选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文化报》"扪心"栏目精选集《扪心自问--中国人的心灵拷问》正式与读者见面了。
"扪心"栏目运行5年来,受到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和真心喜爱,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此栏目去年先后获得吉林新闻奖专栏类一等奖、第三届吉林省新闻出版奖报纸精品栏目奖。
人,为什么总是在遭受"晴天霹雳"之后才会醒悟?究竟要发生多大的悲剧才会珍惜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本书将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做了错事不怕,最怕的是当我们后悔的时候,已经无处言悔了。
阅读很轻松,感受很沉重,也许此书的看头就在于此。
【书评】
"忏悔"意识不应该成为一种稀缺品
■肖金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省"的精神,比如《论语》中便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却少有"忏悔"的意识。"自省"和"忏悔"有什么差别呢?"自省"是功能性的,是个人道德的完善、是自我教育的完成;而"忏悔"则是不带任何功利诉求、彻底地自我审判,是将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恶"晾晒出来,接受良知的拷问。因此,即使像《离骚》、《窦娥冤》这样的忧愤之作,我们感受到的,也只有强烈的控诉。与之相对,像《忏悔录》、《复活》、《存在与虚无》这样要求人为自己、为历史负责的作品,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历史中几乎难觅踪迹。
任何人都会犯错,甚至严重错误。承认自己过去在人格行为上有过错为核心的"忏悔",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人之为人的一种自觉。"忏悔"只能是自发、自为、自由的,也就是说,它是只能从"我"出发的。卢梭在《忏悔录》的开头说,"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他大胆地把自己不能见人的隐私公之于众,承认自己有过卑劣的念头,甚至有过下流的行径。他说过谎,行过骗,甚至有过偷窃的习惯。他忏悔自己在一次偷窃后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玛丽亚的头上,造成了她的不幸。他忏悔自己在关键时刻卑劣地抛弃了最需要他的朋友。他忏悔自己为了混一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其实,这样的忏悔,我们在《扪心自问---中国人的心灵拷问》(以下一律简称《扪心自问》)中,也可以找到很多类似的例子。对于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或者有心或者无意,我们可能都曾造成过伤害。而很多伤害,一旦造成便永远无可挽回。每个真诚的忏悔者,都是在良知拷问下,完成一次对于自我的心灵救赎。
忏悔源于反思,源于对文明底线认同之上的"耻感"。国内当代作家中具有忏悔意识的作品,如果要我列举的话。一本是巴金的《随想录》。巴金在1955年"反胡风运动"中,"写过三篇文章,主持过几次批判会",这些事虽然早已被人们忘记,但是巴金晚年在《随想录》中说:"印在白纸上的黑字是永远揩不掉的。子孙后代是我们真正的裁判官。究竟对什么错误我们应该负责,他们知道,他们不会原谅我们。我常说,做一个作家是我的骄傲。可是想到那些'斗争',那些'运动',我对自己的表演(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吧),也感到恶心,感到羞耻。"另一本是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在作家史铁生晚年写作的《病隙碎笔》中,谈到自己从20岁就瘫了,困在屋子里头哪来那么多可以写的呢?他说"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漫长。我笔下的人物的行为或心理都是我自己也有的,某些已经露面,某些正置浮于可能性中伺机而动。一个人确切的存在于何处呢?除了在你的所作所为之中之外,还存在于你的所思所欲之中。凡你描写他人,描写的准确,所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惟妙惟肖之处,你都可以沿着自己的理解或想象,在自己的心底找到类似的埋藏。这便是人人都需要忏悔的理由。发现他人之丑恶,等于发现了自己之丑恶的可能。"在他看来,"只有蒙冤的往事,却无抚痛的忏悔,不能诚实地面对历史,认识到自己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并为自己曾经做过的蠢事、或被自己伤害过的人真诚道歉和悔过,大约就只能怨愤不断地重复。缺乏忏悔意识,只好就把惨痛的经验归罪给历史了,以为潇洒,以为豁达。好像历史是一只垃圾箱,把一些谁也不愿意再沾惹的罪孽封装起来隐藏,大家就都可以清洁。殊不知,辉煌历史倘不是几个英雄所为,惨痛的历史也更是不由几个歹徒承办的。"
作为忏悔者,没有高高在上的道德优越感,而是怀着痛苦、不安的心情,寻求内心的解脱。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扪心自问》中最后一章,忏悔的对象,不是人,而是动物。这显然不是无心之举,因为忏悔最终的指向,是爱、宽恕与平等。正是这种价值指向,赋予了那些以忏悔意识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托尔斯泰将自己的小说命名为《复活》,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着力描写人性阴暗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话:"弟兄们,不要害怕人们的罪孽,要爱那即使有罪的人,因为这接近于神之爱,是地上最崇高的爱。"由罪而罚、由忏悔而复活的叙事伦理,使得这些经典作品在精神境界上显得尤其厚重而庄严。
当然,今天我们谈论忏悔意识,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就像我们在《扪心自问》中看到的,有的错误,是纯粹个人行为所致,还有些问题,则是一个社会中多数人集体参与或者集体无意识的结果。个人错误,道歉和反省相对容易。多数人的错误,则需要让众多的个体勇于站出来。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忏悔"才能让人真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选择的权利。如果说个人的忏悔是一种道德自觉,那么,对于社会而言,忏悔意识则代表着一个时代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换句话说,唯有真正具有忏悔意识的个人,才可能真正具备宽容他人的错误心胸;唯有在一个具有忏悔意识的社会,才可能真正形成对自由精神的普遍认同。而"忏悔"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当下依然还是一种稀缺品。如何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自觉,如何让我们每个人都无惧于一场对于自己心灵的拷问,《扪心自问》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如史铁生所言"发现他人之丑恶,等于发现了自己之丑恶的可能",或许才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扪心自问》的编著者刘丽,是我的同事,我也因此亲眼看到了,编写这样一部以"忏悔"为主题、记录普通人私人记忆的读本,背后所耗费的心力。如果尚有人愿意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静下心来读一点触动人心的故事,安放一下为现实琐碎困扰的灵魂,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此书值得一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