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危机有哪些方面?热恋时期需要注意这6种感情危机有哪些方面?热恋时期需要注意这6种问题
2018年第一次出游选择去山东,理由有二:一是让正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妻子去到孔、孟两位圣人的家乡,和圣贤们来一次亲密“交流”;二是探访一下从未到过的祖籍地蓬莱北沟镇后营村,向自己的祖先致意。因此,我把此次山东之行的主题确定为“向传统致敬”。
从锦州南站乘高铁到曲阜东站时是傍晚7点多,我们预定的酒店在曲阜游客中心附近。看到的第一个出租车司机声称不打表,一口价50块,而我通过高德地图知道,这段路程10公里多一点,价格应该在25块上下。问到第三个司机,价钱已经降到了30块,和我的市场调查基本贴谱,上车走人。
在酒店稍事休息,出门去踅摸晚饭。按照街边特警的指引,我们三口人顺着鼓楼南街走进了“曲阜明故城”。曲阜明故城系明代为保护孔庙、孔府所建,从明正德八年(1513年)始建,到明嘉靖元年(1522年)筑成,前后历时10年,为砖砌城廓,全城周长4.8公里。上世纪70年代,曲阜明故城的城墙大部分被拆除,古城基本消失。2002年,曲阜市政府对明故城进行了大规模恢复和扩建,故城周长达到5.3公里。不远处孔庙方向的夜空被数十道灯光照亮,那是今年央视春节晚会设在曲阜的分会场正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天的早餐是在一位孔夫子第七十三代后人开设的小餐馆里享用的小米粥和山东大煎饼卷大葱,吃起来感到非常亲切。一个自称可以提供接送和导游服务的人尾随我们进了小餐馆,向我们推荐他的服务项目,被我们婉言谢绝。善良的孔氏女店主偷偷告诉我们,这些人除了拉游客去景点还会拉游客去算命的地方,诱导游客花冤枉钱。我和女儿窃语:我们都是老江湖了,可不是什么旅游菜鸟,要想骗到我们的钱可能有点难。
今天计划先游览“三孔”,即孔庙、孔府和孔林;如果时间允许,再去周公庙或是颜庙。曲阜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是年,孔子的后人和弟子为追思孔子,在孔子故居上建庙设祭,始有孔庙。按照《周礼》“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的规定,以孔子去世时的“布衣”身份来推断,孔庙最初的规模应该只有庙屋三间。西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高祖刘邦途径曲阜,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亲祭孔子之先河。西汉元始元年(1年),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孔庙的地位开始受到重视。唐乾封元年(666年),高宗令兖州都督霍王李元轨对孔庙进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改建,但仍以庙屋三间为制。唐玄宗年间,孔庙正殿扩大为五间,孔子塑像内着王服、外罩儒衣;正殿后加建寝殿,供奉孔子夫人。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太祖赵匡胤以一品之礼诏祭孔庙,庙门始设十六戟。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赵恒亲祭孔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改谥“至圣文宣王”。天禧五年(1021年),孔庙扩建为四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并行,奠定今天孔庙的基本布局。金代孔庙规模进一步扩大,屋顶始用琉璃瓦。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追谥孔子为“圣文宣王”。明初至弘治年间,孔庙布局发生巨大变化,达到全盛时期,形成九进庭院的宏大布局。
由于央视春节晚会分会场在孔庙“万仞宫墙”前搭建了舞台和观众席,神道路被完全封闭起来,游客的游览只能从“金声玉振”牌坊开始。
“金声玉振”牌坊为石筑四柱三间冲天式,明间坊额上的“金声玉振”楷体朱红大字出自明嘉靖朝山东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著名书法家胡缵宗之手。“金声玉振”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句,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在这里是极赞孔子的思想乃集古代圣贤之大成,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胡缵宗曾任苏州知府,以“廉洁辩治”与苏州另一位清正廉洁的名知府况钟“相颉颃”。
牌坊后的石拱桥称“泮桥”,是古代官学和孔庙的标志性建筑。现存泮桥为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由孔子六十七世孙孔毓圻所建。
“泮桥”下面的泮水。
桥北的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道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原为木结构;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为现在的石柱铁梁样式;坊额为乾隆帝御笔。
进入棂星门,是南北排列的两座四柱三门石牌坊,南坊书“太和元气”,北坊题“至圣庙”。前者系明嘉靖朝山东巡按监察御史郑芸所建,坊额由右副都御史、山东巡抚曾铣题写。“太和元气”是说孔子思想提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孕育万物一样,能使人类思想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后者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额为篆书“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仍为篆书。“至圣”一词源于《史记·孔子世家》中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可谓至圣也”,是说孔子是道德和智慧最高者,无人能及。
从“太和元气”坊望向东西,是两座以四柱三间的木牌坊为门的偏门。这两座门坊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东坊题额为“德侔天地”,西坊题额为“道冠古今”。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语出明代弘治朝进士陈凤梧所撰的《先圣文宣王赞》,意思是说,孔子之德与天地齐同,孔子之道泽被万世。
“至圣庙”坊背后是孔庙的正门“圣时门”。“圣时门”与棂星门同年建造,歇山顶,原面阔三间;明弘治年间扩建为五间,中间设拱门三券,增建两侧八字墙。清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门额由乾隆帝亲书。“圣时门”的名字来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孔子是适合任何时代的圣人。
“圣时门”内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古树参天,绿荫如盖,一片庄严肃穆。孔庙中的古树以圆柏、侧柏居多,树龄200年以上的超过1000株,千年以上的古树也不鲜见。与人和木构建筑相比,长寿的树木应该是更好的历史见证者和旁观者。
庭院北端是三座并列的单拱石桥,名“壁水桥”。该桥系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添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为桥增加了石栏,并沿河岸砌筑小墙;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将河岸小墙改为栏杆。古代天子学宫的中心建筑辟雍为圆形,且四周环水,俯视若壁,故有“壅绕如壁”之说,以象征教化不息。环辟雍之水因此得名“壁水”,其上之桥因之而称“壁水桥”。
过“壁水桥”,是“弘道门”。“弘道门”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初建时面阔三间,是当时孔庙的第一道门;明弘历年间重修孔庙时扩建为五间。
清初,这道门称“天阶门”;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钦定此门为“弘道门”。乾隆帝曾经为此门题写“弘道”二字门额,但我们现在看到的门额显然是后人补题的,已非乾隆帝原书。“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向北穿过又一个遍植古柏的庭院,即来到了“大中门”。
“大中门”始建于北宋,是当时孔庙的大门。乾隆帝也曾为“大中门”题额,但原书今已不存。
“大中”是对孔子所推崇的“中庸之道”的赞语。从“弘道门”和“大中门”都曾作为孔庙的大门来看,孔庙一直呈向南发展的趋势,范围日益扩大,大门的位置不断南移。
“大中门”东西两侧围墙远端各有一个耸立在正方形高台上的曲尺形角楼,这两个角楼和孔庙北墙上的两个角楼是元至顺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下诏恩准孔庙可以比照皇宫规制而建造的。
孔庙的第五重门是“同文门”。“同文门”始建于北宋初期,一度为孔庙的第一道门;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以《礼记》“书同文,行同伦”句钦命该门为“同文门”。“同文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罩顶。曲阜孔庙从“同文门”起,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均使用黄色琉璃瓦,与皇宫无二。
“同文门”两侧原有围墙,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修建洪武、永乐、成化、弘治四座御碑亭时将围墙拆除。四座碑亭现在仅存北部洪武、永乐两座,成化、弘治碑亭无存,仅存石碑。明代是孔庙发展的重要阶段,朝廷主持的孔庙修缮、扩建达21次之多,洪武、永乐、成化、弘治四通御碑即是记述孔庙修建情况、追思孔子德行的宝贵历史记录。
“成化碑”刻立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碑文由宪宗朱见琛御制。中国历代皇帝对孔子都极为推崇,多有无以复加的赞语,但成化碑文对孔子的评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艺开太平者也。”等语,堪称空前绝后、登峰造极。
“成化碑”的书写者叫姜立纲,幼时已显露出书法天赋,七岁即被朝廷选为翰林院秀才,天顺、成化、弘治三朝的内廷制诰、殿额碑文大多出自他的手笔。“成化碑”的正楷碑文严整规范,被历代书法爱好者尊崇为楷书圭臬。与孔庙中其它碑材多取自齐鲁当地不同,“成化碑”的碑材则来自北京房山。60多吨重的庞然大物在没有机械运输的年代从千里之外运来,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孔庙所有古碑中,“成化碑”因体量冠绝、碑文精彩、书法超群而被誉为“孔庙第一碑”。如此一通名碑,在“文革”中却惨遭被推倒以至砸碎的厄运。尽管已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修复,但“成化碑”碑身上的裂痕依然清晰可辨。“成化碑”的碑蚨、碑额的颜色比碑身稍深,以至于我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以为碑身是后来模刻的。但一张“文革”期间一些“红卫兵”正在拉倒“成化碑”的照片显示,“成化碑”的碑蚨、碑额的颜色本来就比碑身颜色深,存在色差。
与“成化碑”对称耸立的“弘治碑”刻立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据说,因碑文中“金元入主中国,纲常扫地之时”一语,触动了同样来自少数民族的乾隆帝的敏感神经,导致碑亭被拆除,只剩孤碑。对此种说法,我不太认可,因为如果乾隆帝迁怒于“弘治碑”,完全可以将其移除,而不可能通过拆除碑亭的方式来泄愤。
“洪武碑”刻立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再建。明太祖朱元璋以布衣起于陇亩的身份特点,让他的这通御制碑在“文革”的疾风暴雨中得以幸免,碑身上那个红色油漆涂写的“留”字让“洪武碑”免遭灭顶之灾。
在“洪武碑”亭里的另一通石碑的背面,隐约可见用黑色染料涂写的“革命无罪”大字,这应该是那个混沌年代的“革命者”与600多年前的另一位“革命者”的隔空呼应。
“永乐碑”刻立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和“洪武碑”同年被毁、同年重建,其现存碑亭也为民国年间再建。在洪武、永乐两座碑亭的外墙上,镶嵌有多方诗文刻石,均为达官显贵、名人雅士祭拜、游历孔庙的感悟、心得之作。
其中一方为前文已经提到的明代陈凤梧撰写的《先圣文宣王赞》。仔细辩读发现,原文为“德配天地”,而非孔庙第一进庭院东偏门坊额的“德侔天地”,有一字之差。
“同文门”后面是高大的“奎文阁”。“奎文阁”面阔七间,三重檐,歇山顶,为孔庙藏书楼,用于收藏历代帝王赏赐给孔庙的图书典籍。
“奎文阁”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最初命名为“藏书楼”;金明昌二年(1191年),章宗在重修该楼时将其更名为“奎文阁”;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扩建为现在的形制。500多年来,“奎文阁”作为一座木结构建筑经受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和多次破坏性地震,依旧巍然屹立,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顶层檐下所悬雕龙金匾为乾隆帝御书。
从“奎文阁”两侧的掖门继续北行,是十三碑亭所在的庭院。在这个庭院里,南八北五排列着13座重檐歇山顶方形碑亭。这13座碑亭形制一致,大小有异,邻亭之间飞檐交错相叠,巧妙地利用了有限空间。这大概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勾心斗角”设计。因为这些碑皆为皇帝诏命所立,故统称其为“御碑亭”。
就年代而言,建于金代的有2座,大约建成于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年—1195年),是现今孔庙中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元代的有2座,分别建于元大德六年(1320年)和元至元五年(1339年);建于清代的有9座。在内容上,多为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遣官祭祀和整修庙宇的记录,不仅有汉文,也有蒙古文和满文。13座碑亭中共计保存唐至民国年间的碑石50余通,是孔庙发展和历代尊孔祭祀的重要历史资料。
观赏过十三碑亭,即来到“大成门”前面。“大成门”始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因为“大成殿”的仪门,而得名。
“大成门”南北两面各有6根擎檐石柱,明间前后4根石柱采用高浮雕,图案为二龙戏珠;其余8根石柱为八棱柱。历史上,“大成门”多次遭遇火焚,屡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二年(1724年)所建。门额及门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出自雍正帝手笔。看到这副门联,我才发现,这是进入孔庙以来出现的第一副对联。“大成门”东西除“金声门”和“玉振门”两座掖门外,还有通往东路的“承圣门”和通往西路的“启圣门”。
“大成门”东西除“金声门”和“玉振门”两座掖门外,还有通往东路的“承圣门”和通往西路的“启圣门”。
进“大成门”,在北面丹陛石右侧有一株高大的桧柏,即圆柏,这就是著名的“先师手植桧”。
有关孔子手植桧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人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中,书中说“兖州曲阜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至仁寿元年,门内之树忽生枝叶,乾封二年复枯。”这段话里透露了三点信息:一是孔子手植树原有两株:二是这两株树在西晋永嘉三年(309年)都枯死了;三是这两株树中的一株在隋仁寿元年(601年)生出新枝,但在唐乾封二年(667年)又枯死了。在同一部书的下文里,作者又云:“肃宗时,二树犹在。”对照两段文字,前文说一株复生,后文又说二树犹在,似有矛盾。查唐代帝王年表,唐肃宗李亨756年至762年在位。汇集多方面资料知道,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这株桧柏数度枯荣,现在的树是在清雍正十年(1732年)于老树桩上发芽重生的。先师手植桧历来被视为孔子思想的象征,甚至将其的枯荣与孔氏家族的兴衰和王朝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树旁“先师手植桧”碑由明万历朝进士、山东监察御史杨光训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题写。
沿长长的石板甬道继续北行,可见重檐十字脊的“杏坛”方亭。
《庄子·渔父篇》中说:“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孔子当年讲学的“杏坛”究竟在哪里,史无确载。从《论语》中的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断,孔子办学的地方不是在自己家里就是在左近。眼前的“杏坛”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为象征性建筑。当时,大理寺丞兼知仙源县的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奉旨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最初的“杏坛”为三层砖台,至金明昌年间开始在坛上筑亭;明隆庆三年(1569年)将亭改建为现在的重檐十字脊样式;亭额为乾隆帝御笔。亭内立有一碑,碑文篆书“杏坛”二字为金代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党怀英所题。
“杏坛”之后,即是孔庙的正殿“大成殿”。孔庙正殿在唐代称“文宣王殿”,面阔五间;北宋天禧年间大修孔庙时,将正殿北移,并扩建为七间;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下诏将正殿更名为“大成殿”。现存“大成殿”为清雍正二年(1724年)重建,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高居在2.1米高的两层须弥座上,24.85米高,为全庙最高建筑。
“大成殿”正面的单陛石为明代旧物。
殿四周廊下环立的28根擎檐石柱,为明代弘治年间徽州工匠以整块石料雕刻成,雕工精湛。其中,殿正面的10根石柱采用高浮雕工艺,每柱均以二龙戏珠为内容,但10柱图案却无雷同,实乃我国石雕艺术的绝世珍品。另外的18根石柱为八棱柱,每面以浅浮雕雕成九龙戏珠,每根石柱上计有72条龙。
据说,每当有皇上来孔庙祭拜,这些精美的柱子都需要用红绫包裹,以避免让皇上看到,因为这些柱子的精美和气势实实在在让紫禁城“太和殿”的朱漆红柱望尘莫及。
殿额“大成殿”、明间门楣上的“生民未有”匾额和门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均为雍正帝亲书。
殿内供奉的孔子坐像,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四配和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十二哲塑像。
殿内悬有8块御制金匾,分别为康熙帝以来的8位清帝所赐。这8块金匾除宣统帝一块为他人代书外,其余均为皇帝本人亲书。殿内前后金柱上的两副对联“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则出自乾隆帝之手。
“大成殿”以高超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完美的艺术表现和雄伟的气势,使其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成为我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典范之作。
在“大成殿”前后仔细观览的时候,几只喜鹊携鸣而来,打破了周围的恬静。其中的两只分别落在“大成殿”正脊鸱吻上方的避雷金属线上,搔首弄姿,让肃穆气氛中的人们平添了些许惬意。
“寝殿”位于“大成殿”的后面,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是奉祀孔子夫人亓官氏的殿堂。“寝殿”和“杏坛”始建于同一年,后毁圮,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环殿22根八棱擎檐石柱,以浅浮雕凤凰牡丹图装饰,凸显主人的女性身份。
殿内神龛上立有“至圣先师夫人神位”,神位上无匾、左右无联,也无其它仪仗。亓官氏于鲁昭公九年(前533年)与孔子结婚,为孔子生有一儿一女,先于孔子七年去世。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亓官氏被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1529年),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亓官氏始称“至圣先师夫人”。
“圣迹殿”是孔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组建筑,即第九进庭院,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因用于存放孔子“圣迹之图”石刻而得名。
孔庙原来存有反映孔子事迹的宋金时期木刻图画,内容涵盖了孔子的生平事迹,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连环画的鼻祖。在何出光的建议和主持下,这些木刻图画由曲阜儒学生员毛凤翼汇校,扬州杨芝作画,苏州石工章草上石,翻刻成120幅石刻,并镶嵌在殿内墙壁上,使这些珍贵的图画得以用更好的方式保存下来。
殿内还保存有东晋顾恺之、唐吴道子等著名画家所绘孔子画像刻石及康熙帝手书“万世师表”碑。
“圣迹殿”东侧,是准备猪、牛、羊等祭祀用品的“神庖”。现在的“神庖”建于清初。1999年,“神庖”所在的这个四合院被辟为“曲阜汉画像石展馆”,用于保存和展示曲阜及周边地区出图的汉代画像石。这些画像石有90多块,既有狩猎、捕鱼、庖厨等现实生活场景,也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内容。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多采用线刻、浅浮雕形式,粗犷,古拙。由于没有解说,也没有导游,更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画像石上所表现的内容全凭我们三口人猜测。
孔庙东路大致为原来孔子故居所在的位置,现在是祭祀孔子上五代先人的地方。东路起点“承圣门”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在孔庙现存建筑中属于“年龄”比较大的,仅次于金代的两座碑亭。“承圣”乃继承圣业之意。
“承圣门”门内有三株高龄古树,一株为唐代的国槐,两株为宋代的银杏。
三叟以千岁之身见证了孔庙的荣辱兴衰,实为孔庙的一部活历史。
梁枋上悬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圣谕”和乾隆帝御赐“诗礼堂”金匾;堂壁上挂康熙帝亲书“则古称先”匾额和对联“绍绪仰斯文识大识小;趋庭传至教学礼学诗”。
一堂中有如此之多的御制匾、联,其堂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史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驾临曲阜祭孔,孔子第六十四世孙孔尚任奉旨为康熙帝在“诗礼堂”释讲《中庸》,得到康熙的肯定,被破格任用为六品国子监博士。
让我颇感意外的是,“诗礼堂”这样一个有传承、有历史、有掌故的地方,居然也进行了商业开发,游客只要付50块钱,就可以穿上龙袍、凤褂坐在皇帝的宝座上拍照留念。我相信那御座肯定不是旧物,因此也就不存在损坏文物的问题,但在“诗礼堂”这样的礼乐之所搞创收,是不是有辱斯文?
“诗礼堂”后,是孔子故宅的两个重要纪念物——“孔宅故井”和“鲁壁”。这口普通的水井相传为孔子的家井,被后人奉为“圣水”。明正德年间环井筑栏,树碑铭记。
“故井”西,有一碑亭,内中保存有3通古碑,一为明代“孔宅故井”碑,一为乾隆帝《故井赞》碑。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来曲阜祭祀时,曾经汲尝井水,并著短文《故井赞》:“疏食饮水,曲肱乐之。既清且渫,汲绳到兹。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
在这通御碑的背面还刻有乾隆帝的御制诗。查《清实录》,乾隆帝在位60年,先后8次至曲阜祭孔,其中有5次淘饮“故井”水。
在“故井”旁侧,是一睹青砖短墙,这就是著名的“鲁壁”的纪念墙,墙中所嵌“鲁壁”碑为明代所立。
《汉书》载“恭王处初治宫室,坏孔子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间,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这就是历史上的“鲁壁出书”。“鲁壁”所藏之书为逃过秦始皇“焚书”之祸的《尚书》《礼》《论语》《孝经》等古文经传,这些“失而复得”的文化典籍对中国文化史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作为“鲁壁”书的藏者,孔子第九世孙孔鲋由此成为于中国文化有大功的人。
继续向北,穿过一道门,即进入“崇圣祠”所在的院落。院落南部甬道两侧,存有数十通家谱碑,大多漫漶不清,辨识困难。北宋年间在“崇圣祠”的位置建有孔家的斋堂。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斋堂辟为家庙。清雍正元年(1723年),孔子的上五代先人被追封为王;翌年,家庙改为“崇圣祠”,以为祭祀孔子祖先之所。
现存“崇圣祠”为明代建筑,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檐柱为石质,在风格上与“大成殿”、“寝殿”相一致。殿内除供奉孔子的上五代先人外,还有颜回、曾参、孔伋、孟轲等“四配“的父亲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激。xiang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