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感情破裂怎么挽回对方不理会,夫妻感情破裂怎么挽回升温夫妻感情破裂无法挽回
易传思想及其作者
通观易传十翼义理广博构思宏大尤以大象彖系辞最具独创性易传各篇思想各异这为以中国哲学发展史为背景分析各篇思想作者及作成顺序提供了条件
比较易经与易传发现经传联系的关键是大象如果没有大象将卦象发为义理贯通象与理则纯从经文引理之小象彖文言和越经大论之系辞说卦皆似浮萍故笔者非常赞同刘大钧先生大象作于彖之前的观点13并认为大象是易传中最早之作
1大象
大象之思想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有只讲君子不讲小人的特点如
君子以自强不息乾
君子以厚德载物坤
君子以容民畜众师
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履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否
君子以振民育德蛊
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临
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习坎
君子以虚受人咸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
君子以恐惧修身震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
与前述孔子思想相比这些思想除君子以恐惧修身外都立论更高有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之感孔子讲君子坦荡荡论语述而和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这与君子以恐惧修身的思想也是相矛盾的故大象不会是孔子所作仔细与论语中各种记载比较发现与曾子的思想和语言风格极为相似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泰伯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君子以恐惧修身与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以振民育德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等思想都极为相似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和君子思不出其位仅一字之差这决非偶然应是曾子作大象之内证这些思想也与大学修齐治平的主体精神一致故大象作者极可能是曾子
2小象
大象既出仿之作小象当在情理之中观析小象发现中正思想较浓如
酒食贞吉以中正也需
讼元吉以中正也讼
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师
显比之吉位正中也比
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履
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泰
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同人
呜谦贞吉中心得也谦
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豫
等等这与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相合故若中庸为子思所作则小象也可能是子思所作
严灵峰先生基于小象与爻辞接近似墨子经说之于墨经而认为小象是易传中除彖外最早之作14事实上小象之所以与爻辞接近只是因为它在语句结构的前半段都是抄录爻辞是爻辞的不完全集而已小象的独创性主要体现于其语句的后半段即上述中正思想此外小象有联系数与义理的功能而数由象衍出无象就无数因象的源泉是卦象和大象故小象不会成于大象之前
这样易经大象小象的形成过程正好与孔子曾子子思授学路向相符
左传昭公二年载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将易象释为上下经之象辞当属误释昭公二年即公元前540年那时曾子505432BC尚未出生孔子551479BC也才10岁出头儒家老祖宗还是小孩怎么会有表现儒家思想精义的象辞呢笔者认为此处易象是指配上卦象的一种易经抄本否则也不会感叹周礼尽在其中了
3彖
与象纯属儒家思想相比彖中已有道家思想和阴阳概念如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坤
内阳而外阴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泰
内阴而外阳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否
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谦
恒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恒
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
这既是彖晚出于象的内证老子晚出于孔子思想也是彖象文化背景不同的表现彖必然已受以楚文化为背景的道家的影响而象则是鲁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恰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臂子弘将此与郭沫若主张子弘子弓作易的论述相参15正好说明子弘有作彖的可能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后来荀子将子弓与孔子相提并论考虑彖的作者当为子弘子弓高亨先生在周易大传今注卷首三周易大传通说中也说彖传多有韵语其韵字多超越先秦时期北方诗歌如易经卦爻辞及诗经之潘篱而与南方诗歌如楚辞中之屈宋赋及老庄书中之韵语之界畔相合则彖传可能是臂子弓所作所见相同
当然子弘子弓既能作彖则不能排除商瞿作象的可能性然而对此已无据可考
4系辞
系辞是易传诸篇中篇幅最长义理最广博之作其思想已融儒道和阴阳观念于一体如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阴阳观念早在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时就被提出伯阳甫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四十二章首开哲学应用系辞更进行了创造性扩充但没有象邹衍那样与五行说相结合故系辞的阴阳思想不等于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的思想同时值得指出的是系辞中不含法家思想与墨家思想的联系也很微弱仅有尚贤可通
系辞行文铿锵有力用语凝炼如诗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似故陈鼓应先生力主系辞属道家之作是有一定道理的16但系辞中儒道阴阳思想共存又决非纯粹道家所能作
据蒙传铭的考据资料先秦典籍中无引系辞的记录而汉初典籍新语中却有一条尽管孤证不足以定论但仍以推断系辞的创作年代当在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为宜张岱年先生认为庄子天下中所载惠施的天与地卑是系辞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反命题庄子大宗师中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是系辞中易有太极的反命题进而从正命题应早于反命题的观点出发认为系辞应作于庄子之前可惜逻辑上的正反命题是相对而言的为什么就不能认为系辞中的命题是庄子中正命题的反命题呢而且上述观点在孤立应用时也可能把礼记乐记中的天尊地卑君臣定矣推断为形成于庄子之前造成谬误宋玉小言赋中语句也与系辞差异太大不能说是引述系辞所以张先生关于系辞作于老子之后惠子庄子之前的论断似嫌证据不足
从系辞兼容并包儒道阴阳思想来看作者当系一大思想家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首推荀子此人三为稷下学宫祭洒总结先秦各家学术而自成一家继往开来以致清代学者汪中感叹二千年之学荀学也然而系辞的思想与荀子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很难契合系辞要兼三才而两之荀子却要明于天人之分加上荀子中吸收有系辞中所没有的法家思想故荀子不可能作系辞邹衍的风格属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也与系辞不同同理管子吕氏春秋等兼儒墨合名法之作也都与系辞思想不符看来荀子管子吕氏春秋等传世名作的作者都不可能作系辞
据史记儒林列传载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字子庄而汉兴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子仲传淄川人杨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又据汉书儒林列传载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轩臂子弓子弓授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汉兴田何以齐田徒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大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由此看来身历战国秦汉三代的田何当是一位关键人物此人生于汇粹天下英才的稷下学宫所在地齐国应深知当时学术思想也必有真才实学方能在汉兴之后传易于众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汉代以后流行的易大传当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师们所编定的17后人以为汉书中所述皆著易传数篇已佚实际上中国授学传统是弟子珍惜师作当不致于散失故田何所作易传数篇极可能就是系辞无论从年代上看还是史料引证看都如此冯友兰先生言不能断定十翼是否田何等人所作李镜池60年代推断系辞文言是田何到田王孙的口传易传18张岱年先生说今本系辞和彖象等篇当是田何传下来的均未肯定是否田何所作如果系辞作于田何之前则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应有所反映由于先秦诸子均未引系辞而汉初新语却有故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考虑可以推断系辞应是田何所作
此外笔者认为系辞中的子曰应看作是田何的多位先师之语不一定全是孔子所说
5说卦
说卦思想与系辞极为相近也是儒道阴阳思想并举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这些思想与系辞同源系辞已提出了二仪四象八卦的衍生模式和兼三才而两之故六的三才六爻配合论奠定象数爻位说基义说卦进一步用阴阳柔刚仁义与天地人三道相配加强了系辞中的象数理论说卦形成时间与系辞相隔不会太远若前述田何作系辞成立则丁宽作说卦的可能性最大
同上汉书儒林列传往下有丁宽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精敏材过项生遂事何学成何谢宽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宽授同郡砀田王孙王孙授施仇孟喜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现说卦内容正好符合训故举大谊应该就是小章句从田何因丁宽东归而说易已东矣也证明丁宽必有创见
当然序卦也可说是训故举大谊而已如此则丁宽可能作序卦说卦反而应是田何之作系辞则应归于田何之师子乘但这样很难说明为何系辞未在战国时期留下思想痕迹和影响故仍以上述推断为宜
6文言
文言之思想以属儒家传统的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为核心同时也涉及天地变化阴疑于阳必战等属道和阴阳的思想左传襄公九年中也有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与文言几乎完全一样是文言抄袭左传还是左传引用文言对此认识不同可导致不同假说若左传引文言则文言早出由于文言主要是儒家思想孟子又从不提易故可能与小象一样同出于子思之手合乎逻辑的推测是子思作乾坤两卦文言后看见了子弘所作之彖自认为不及故止笔
若文言抄左传则文言晚出由于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篇引易曰履霜坚冰盖言逊也与文言似董氏之前经典中除左传外也未见有文言者加上汉书艺文志又著录有易传杨氏二篇故文言作者极可能是公元前136年为易博士的杨何19同时考虑到文言中兼有儒道阴阳思想故文言晚出可能性较大
注意到汉文帝初年约175BC所抄帛书周易20之易传部分中只有部分系辞和说卦可以推测首次将象彖系辞说卦文言与易经集编在一起成为周易的人也极可能是易立于官学后的首任易博士杨何故史迁才会说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家
7序卦
序卦在刘安179122BC门人撰淮南子和九家易时已有淮南子缪称训中易曰剥之不可遂尽也故受之以复蒙传铭认为是引序卦稍异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中也收集有九家易注序卦之文但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独未提及序卦和杂卦故序卦成稿当在刘安司马迁时代序卦通篇除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和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表现出独特思想外余皆卦序阐述当出自象数派作者最大可能是田王孙
8杂卦
杂卦是唯一未见先秦诸经诸子和汉初典籍征引的易传篇章但扬雄53BC18AD作太玄时已有太玄错与之相应故杂卦必作于扬雄之前从杂卦思想内容看是错综卦象奠基之作当属象数派传人所为考虑到京房7737BC象数易学21水平已高于杂卦思想水平且京氏易传已存焦延寿也有易林传世尽管可疑故杂卦应成于京焦之前由于杂卦中没有孟喜提出的卦气说孟喜的四正卦十二辟卦似也高于杂卦思想水平故杂卦作者也可能是田王孙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猜测序卦杂卦是刘歆伪窜这在时间上说不过去连刘歆之父刘向776BC也不可能
9关于易传思想和作者的结论
至此得出易传成书序为象彖系辞说卦文言序卦杂卦且曾子作大象子思作小象子弘作彖田何作系辞丁宽作说卦杨何作文言田王孙作序卦和杂卦的倾向性分析结论易传总体看来兼有儒道阴阳思想成书时间从战国初起直至汉初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易经和易传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易经是西周卜筮记录而成的占测事典易传则是以经为基础的义理论著汇编易经卦爻辞是周代各种社会活动的记录应有单一确定的原义卦象则因人为取义不同而释义千差万别是意义伸缩性最大的符号易传中大象具有连接易经卦象和易传义理的功能与小象一道体现着儒家思想和鲁文化彖是儒道首次融合的结晶象征着楚文化与鲁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渗透系辞和说卦都是儒道和阴阳思想综合创造的成果特别是系辞体现了易传哲学的思维水平和主要思想易传哲学的提法欠精确由于易传各篇思想和作者各异笔者认为宜称系辞哲学彖哲学大象精神等更妥切文言序卦和杂卦则是从不同侧面对易传和易经的补充
周易思想具有复合性纯粹说是卜筮之书或哲学专著都是不全面的这部发端于殷周总成于西汉历多代士人学子编定并不断添注的奇书思想之庞杂不足为怪具有周秦时代知识全书性质正因为周易兼容并包所以它才既是儒家的六经之首又是道家的三玄之一进而有易道广大之说
见冯友兰易传的哲学思想原载于哲学研究1960年78期见于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三辑以下简称论文集三708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见冯友兰易经的哲学思想原载于文汇报196137见于论文集三8792页
见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原载于中国哲学第一辑北京三联1981见于黄寿祺张善文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辑以下简称论文集一41143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见余敦康从易经到易传原载于中国哲学第七辑北京三联1982见于论文集三107133页
见蒙传铭周易成书年代考原载于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975年3卷1期论文集一366407页
见王开府周易经传著作问题初探原载于台湾易经研究论集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见于论文集一455466页
见余永梁易经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原载于历史语文研究所集刊1928年1卷1期见于论文集一157178页
参见张亚初刘雨从商周八卦数字符号谈筮法的几个问题原载于考古1981年2期见于论文集一573593页
参见张政浪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原载于考古学报1980年4期见于论文集一549572页
参见屈万里易卦源于龟卜考原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集刊271957见于论文集一4363页
11参见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原载于燕京学报1929年6期修改后收入古史辨第三册见于十家论易92129页岳麓书社1993
12参见陆侃如论卦爻辞的年代原载于清华周刊1932年37卷9期见于论文集一249254页
13参见刘大钧易大传著作年代再考原载于东岳论丛1981年6期见于论文集一474479页
14参见严灵峰易经小象成立的时代及其内容原载于台湾哲学年刊第四辑19676见于论文集一348365页
15参见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时代原载于青铜时代文治出版社1945见于论文集一272293页
16参见陈鼓应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兼论易传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系统之作见于刘大钧主编大易集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36146页
17同
18参见李镜池周易探源中华书局1978292324页325369页19参见易学年表见于吕绍纲主编周易辞典附录一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20参见于豪亮帛书周易原载于文物1984年3期见于论文集一613628页
21参见朱伯昆易学哲学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20145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