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情感语录句句精辟句句走心,经典情感语录句句戳心经典情感语录句句扎心

admin

老詹小注:

常言道,事不过三。

今天,第三次转载邓维文章,

题目叫《

经济日报“四条汉子”

》。

这四条汉子,也是经济日报四根台柱子,

仨部门主任,一副总编辑。

这四条汉子,同老詹都是朋友,

但我没有写他们,怕笔头不准,写变形了。

今天,由其中一条汉子写其他三条汉子,

这就有点意思了!

这四条汉子是怎样的汉子?

什么被称为经济日报“四条汉子”呢?

把文章看完,你就明白了。

我的朋友圈

|

四个“老家伙”

邓维 邓维视点

从1980年由京郊燕山石化工厂考入“财贸战线报”(后更名“中国财贸报”、为《经济日报》前身),到2014年在经济日报退休,我在这家报社供职34年。也许您注意到了,入社时正值改革开放大潮初起,报社也经历了由《财贸战线》报到《经济日报》的历史性转变。从大的时代背景上看,说《经济日报》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应运而生的,恰如其分。

报社转型初期,年轻的编辑记者人数不多,况且那时就是“论资排辈”,因此为数不多的年轻编辑记者要想在报社站住脚,只能边学边干。不过,为数不多的年轻编辑记者却执着于报道改革开放大潮,执着于让报纸在变革的潮头发声,在全国都“摸着石头过河”时,让我们报社的新闻报道名副其实。

年轻的编辑记者中我与其中三位有特殊的交情,那时我们都还年轻,况且志同道合,我们在新闻理念、报道实践乃至日常嗜好上都出奇地一致:“爬格子”时特别认真,稿子的优劣是第一标准;对于改革开放、社会进程的观点高度契合;抽烟喝酒再加酽茶,“不良嗜好”伴随一生……哈哈,这不是知己还有啥算知己?一直到先后从报社退休,我们四人几十年的友情始终如初。后来,报社与我们同样志同道合、彼此赏识的年轻同事们给我们四人起了个昵称:“四个老家伙”。也有人称我们是经济日报“四条汉子”。你别说,这个称谓我们很受用,因为这是我们四人为报社尽心竭力供职几十年最形象的合称。

除了我,那三位是谁?容我一一介绍:

(从左至右:

姜波

,退休前任经济日报科技部主任,是我们四人中的小老弟;

汪朗

,退休前任经济日报国际部主任,年龄在我们四人中最大;

王若竹

,退休前任经济日报副总编辑;

邓维

,退休前任经济日报摄影部主任)

2019年10月,北京。四个老家伙又聚会,我们特意选择在80年前“上海美女”的照片前合影,“谁没点追求”啊,哈哈,逗个老来乐!

汪朗

,一辈子沉稳,一辈子儒雅,一辈子与人为善。他夫人刘阳退休前是北京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他俩的父母都是著名文化人,家风家教家传一以贯之。我在报社的所有作品(无论是做文字记者时的文章,还是做摄影记者后的照片),汪朗基本都是“第一读者”。那时办公室挨着,走两步推门就到,请他来看他立马来,看完后笑笑,点点头,悄然而去。我知道,他不认可的东西不会不置一词,我俩是心有灵犀,通达!▲

汪朗的父亲就是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的汪曾祺。汪朗家书柜中摆满了“老头”(这是汪朗兄妹对父亲一辈子的爱称)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杂书”。对于“老头”我这里不多说了,您不知道汪曾祺!不过,您看过老先生自己描述自己的这段话吗,神了——“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与现在满天忽悠的“大师”相比,汪曾祺这个老头可爱吧!▲

汪朗夫妇俩都退休后,每天上下班、忙忙碌碌几十年的日子渐渐远去,但 “刘院长”现在是老年大学书法、绘画“双科生”,所以还是挺忙。刘阳在家的分工是浇花、养花,反正他们家总共就那么三盆半花,好侍弄。刘阳的母亲是新华社摄影部的老编辑,延安时期就干这行了,是我们新闻摄影界人人敬重的老前辈;刘阳上小学时就与新华社摄影部前主任徐佑珠相识,而徐老师又是我在新闻摄影界心心相印的莫逆之交。谁说北京太大,绕不出三圈,准有熟人!▲

然而,父亲汪曾祺的恣意豁达、天马行空在汪朗身上几乎找不到影子,汪朗从小到老都是怎么用尺子量均可丁可卯的好学生、好青年、好编辑、好丈夫。他与人为善,恪尽职守,低调行事,举重若轻。从没听说过他和谁吵架,也从没见过他懈怠工作。人缘是自身修养实打实的镜子,在这点上,我们与他没法比。我曾经拿他“打镲”(这是北京话,开玩笑调侃的意思),说“报社如果评劳模,少了汪朗不成册”。不过,父亲的基因是强大的,当年尽人皆知的“文与吃”齐名的汪老先生,潜移默化地令儿子的味蕾不同凡响,如今汪朗爬格子的新著居然是《刁嘴》,特别专业地讲吃,在当今京城美食界大名鼎鼎!▲

汪朗的书房不大,书架上的书也是杂七杂八,最上面是宝贝女儿的彩色大照片,足见孩子在他心中的位置。▲

退休后的汪朗在家分工做饭,大美食家嘛,理应“物尽其用”。我们几个老家伙曾几次商量去他家“暴撮一顿”(北京俚语,意为放开肚皮吃),享受他声名远播的厨艺,但终因顾及他的身体而未敢讨扰。不过我们四个老家伙每次聚会,选地儿点菜都听他的,没一次重样,没一次不吃个心满意足!▲

王若竹(左)

王若竹

,生于1953年,文革中上山下乡至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经济日报工作,从记者到部门副主任、主任,报社编委、副总编辑一个台阶没落,是典型的新闻专业出身的“报社领导”, 2014年退休。夫人左红,1974年参加工作,1977年恢复高考时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轻工业学院任教,后调入国家烟草专卖局工作,2015年退休时是副巡视员。若竹刚进报社时我俩在一个部门(时间并不长,仅半年吧),他是科班高材生,我是没文凭的野路子,但年龄相仿,意气相投,尤其是对大潮初起的改革开放观念一致,加之都无惧烟酒,从此成为哥们。若竹做人有道,处事有道,为“官”有道,就俩字儿:公正。他在经济日报出任过许多部门的负责人,就连最不好调理的“刺头”都合作得游刃有余。我们四个老家伙中他人脉最广,我们四个老家伙中我脾气最差,但我与若竹在报社共事30多年,交情始终如初,为啥,他当“官”了还把公正两个字写在脑门上,事事想着部门所有人,难能可贵!不过,您千万别以为若竹在哪都游刃有余。他文革后恢复高考考入北大,夫人先后脚考入人大,在家里,若竹……那个那个,我可什么都没说啊,好丈夫若竹也遇上了好领导,不信您往下看。▲

他家墙上挂着若竹、左红十年前在中国照相馆拍摄的照片,多“铁瓷”(北京话,形容关系特别紧密)!所以尽管我们调侃时总偏袒若竹,左红一如既往笑而不答,任尔东西南北风,谁家幸福谁知道,谁是“户主”不重要嘛!▲

一进厨房,若竹立马又神采奕奕、指点江山了,这一亩三分地他是当然的老大,舍我其谁!▲

他家……哇塞(据说我会的这句网络感叹语早已经过时了)!到处堆的是网购的足够十几天的食品、用品,我问干嘛要一次买这么多,答曰过日子怎么划算怎么来,你瞧瞧,是过日子的标配吧,实惠!▲

话虽这么说,但他们家拐弯抹角的细节看得出都是主人精心设计过的,温暖、可心。拍这个镜头时我原本想替若竹长长脸,硬说是若竹创意与实施的,不想他已应声而……找不着了,左老师依旧一如既往笑而不答。得,还排什么座次,好日子的前提是相互信任,相濡以沫。若竹与左红携手并肩几十年,如今都退休了,什么都没变,生活中所谓地久天长都是这么来的吧?玩笑归玩笑,没退休时,我总是用“王总”的家给年轻的同事举例,过日子和艺术想象是两码事,家最牢靠,后者再壮美也保不齐明天就散伙。▲

姜波

,我们四人中的小老弟,也已经退休3年了。既然最年轻,那就能者多劳,所以我们的每次聚会都由他张罗。在报社,姜波写稿子较真是出了名的,那时我们常常一起探讨有关新闻写作中的问题,我是照相的,每每聊累了便说“差不多就行了”;他是码字儿的,不凑合,非得聊出个子丑寅卯来。这次到他家拍照片,他想让我看看他目前在大学授课的讲义,被我“一口回绝”,好不容易退休清闲了,费神的东西不看!姜老弟拿我没辙,直呼我“不够意思”,哈哈!▲

姜波的儿子姜云明又高又帅又聪明,拍这张全家福时,我怂恿他当我按下快门时他觉得爸好或者妈好,就把头侧向谁。别看姜波呼呼咋咋想吸引儿子的注意力,儿子一开始头不偏不倚,快门按下的一刹那……不用多说了吧,您自己看。▲

这是个温馨、开明、知足的家。里间房门上那块刻有一家三口姓名的木牌,是姜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任经济日报驻日记者时一位日本朋友为他们刻的,近30年了!▲

姜波的夫人王琨大学时读的是德语专业,刚刚从“中海油”退休。我30年前见到她时她梳着马尾辫,亭亭玉立,不管我们怎么调侃、“诋毁”姜波,她都坚决站在丈夫一边“兵来将挡,水来土屯”,把姜波夸得整个一楷模丈夫,他俩夫唱妇随,是特瓷实的一对儿。在“经济日报家属”中王琨的善良贤惠是出了名的,典型的贤妻良母。▲

当过驻外记者的,都喜欢收集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姜波家里琳琅满目净是这类物件,而且他记性还特别好,什么东西、哪年哪月哪买的、哪件有如此这般的故事,如数家珍。不过这次在他家听他一如既往数家珍时,我没敢接话头,因为我突然想起来,28年前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赴日本采访,姜波作为本报驻日记者又是哥们,当然要请我吃饭喝酒,他和王琨还送了件礼物给我,好像是穿和服的木偶,倍儿漂亮!我是摄影记者,当时只注意自己背的专业摄影器材,回国前收拾东西,那件礼物竟怎么也找不到了,八成是由于采访期间一天换一个地方,不知给丢哪了。▲

姜波当记者时就应邀在人大、北大等高校讲课,颇受学生好评。退休后人家依然邀请他,他也乐此不疲,用他的话说“比写报道自在,我可以讲的淋漓尽致,学生听得兴趣盎然,这是面对面、实打实的交流,你讲得不好人家就不买账,所以我真诚以待,绝对不糊弄学生”。大概是女孩学习认真吧,现在各校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博士生,都是女生居多,这就给了我们调侃他的由头,说给女青年讲课当然精神头足,换谁都能滔滔不绝显身手!气得姜波拼命跟我们掰扯,“少来这套,别给我挖坑,我是男生女生一视同仁!”▲

四个老家伙最近的合影是若竹的夫人左红给拍的,姜波的夫人王琨在旁敲边鼓:“你们四个站得跟木头似的,得做个动作显得有活力”,于是我们四人伸出大拇指做点赞状。赞交情?赞友谊?赞数十年新闻从业的风风雨雨?赞几十载为经济日报效力的苦辣酸甜?其实没那么复杂,别的手势我们也不会,大拇哥一伸,齐活!▲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