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工商营业执照网上年检流程(2021年工商营业执照网上年检时间)新鲜出炉
屈原出生于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和楚国芈姓王族是同宗族,他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后人习惯叫他屈原,他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湖北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他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爱国诗人、政治家。
这样一个能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地被后人纪念与歌颂的人,小时候肯定就有一些不平凡的表现。
1.屈原从小注重仪表
屈原出生于贵族家庭,他的祖辈都是当官的,而且在楚国都是重臣,他相当于一投胎就是个官二代。从小屈原就过着锦衣玉食的少爷生活,上面有父母长辈的重视和爱护,下面有仆人鞍前马后的侍奉,那个时候,一般的富贵子弟多纨绔,但屈原却与那些人不一样。虽然过着富贵的少爷生活,可并没有养成他好逸恶劳的恶习,反倒让他养成了重视容貌礼仪的好习惯。
当周围其他同龄少年心智尚且混沌不成熟时,他已经非常关注自己的容貌举止和言语礼仪了。也许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屈原天生就是个美少年,小帅哥,也许是受书中文字影响,他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注意是否合乎礼仪,是否有素质。我想这跟他良好的家庭教养也有很大关系。
据记载,屈原的身材比较修长,相貌端正,看起来总是风度翩翩,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与人说话侃侃而谈,有少年老成的味道,并且时刻注重仪态,总是站得笔直,坐得端正,与人相处的时候,性格很谦和,从不表现自己的傲慢,瞧不起人,所有见过他的人,皆称赞屈原与众不同,是个万里挑一的优秀少年。
父亲伯庸怕儿子在夸奖中骄傲,时刻叮嘱要谦虚,屈原比较听从父亲的话,谨遵教诲,时时自省自己的行为,任何时候保持良好的修养。
屈原注重仪表体现在喜欢衣着整齐干净,平时身上的配饰也很简单,不戴的时候摆放端正,从小酷爱长剑,经常随身携带宝剑,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起练习,或者独自一个人在山坡上,在河边,时刻进行练习。那是他的兴趣,即使他连续练剑几个小时,大汗淋漓,他也从不觉得累,依然乐此不疲。练习剑术,不仅对他的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而且也让他的气质变得有点仙风道骨。
在书中曾记载,在秭归县的香炉坪对面,有座三星岩,三星岩的半山腰,有眼泉水井,水井旁的石碑上刻着“照面井”三字,以伏虎山为屏,以响水溪为伴,它与屈原之间还有一段美丽的小故事。
屈原自小爱好整洁,注重仪表,每天清晨第一件事,都会让姐姐帮他梳理头发。姐姐总是一边帮他梳理,一边讲故事给他听,多是一些名人典故,歌颂美好品德,屈原听在心里,默默记住。
天长日久,屈原不想总去劳烦姐姐,如果有一口井做镜子,他就可以自己梳理头发。于是他决定去三星岩上动手挖井,年幼的屈原没有多少力气,挥舞着一把小锄头,几日下来挖出的深度不足一尺。
屈原的举动被山神爷爷看到,山神化作白发老者前来帮忙,在神仙的帮助下,“照面井”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来围观这个神奇的井,都对屈原赞不绝口,啧啧称奇。
小伙照了此井,品貌更加端正,姑娘照了此井,性格更加贤淑。若是恶人照了此井,里面便会跳出来个牛头马面的妖怪。若是好人饮这泉水甘甜无比,换作恶人饮这泉水腹如刀绞……“照面井寒奸诈胆”的说法由此得来。
人们愿将一切美好的事物与伟大的人联系在一起,所以屈原的身上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散发着神话色彩。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如今的我们已没法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果这个故事乃真实发生的,那就说明屈原从小就有神仙在相助,他不是普通的小孩,很可能前世就是天上某位神仙投胎下凡转世的人。如果这个故事不是真实的,只是后人喜欢根据伟大人物跟神仙联系在一起编撰出来的,那么我相信屈原凿井这件事,很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他小时候,就是那样一个爱美爱仪表,又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聪明小孩。
2.屈原从小酷爱读书
都说一个人的命运,除了先天的因素外,跟后天的家庭环境和努力有很大关系,屈原出生在一个家庭教养很好的环境,屈原的父亲,学识渊博,嗜书如命,是楚国重臣,他对屈原也是寄予厚望,总是言传身教,希望屈原长大后,能做个为楚国强大做贡献的人。屈原的母亲贤惠善良,知书达理,对屈原更是疼爱有加。屈原从小就是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长大,这是他的幸运。他有个优秀的父亲和爱他的母亲,父母给了他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小时候,屈原没正式进入学堂之前,父亲就是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经常教他读书认字,他父亲有个很大的书房,里面藏书丰富,平时屈原父亲很喜欢阅读书籍,屈原也喜欢跟在父亲身边,一起看书,虽然他还有很多字 不认识,但是父亲喜欢阅读的习惯,潜默移化影响到了小小的屈原。
当屈原学习了一些字后,也在慢慢地长大。他在六七岁时,按理正是孩子最爱玩乐的年龄,父亲伯庸将他送进了当地的贵族学堂,在这里,屈原开始了他的正式入学堂读书的生活。
屈原进入贵族学堂读书后,他当然是极为开心的,可以和小伙伴们每天一起听老师讲课,那时的他对知识的好奇心非常强,学习的兴趣很浓厚,不管老师讲什么内容,他都会认真记在脑海里。学堂是个环境非常美的地方,他每日除了读书写字,还可以聆听林中的鸟鸣,鼻子时时可轻嗅花香阵阵,清晨伴着徐徐的清风读书朗诵,还能感受着花草树木的清香,就像是身处世外桃源一样美好。
学堂藏书颇丰,这当然为他提供了绝好的读书机会。屈原独自在书的世界里徜徉,犹如鱼儿遇到了海洋,屈原爱上了书中的世界,从书中他懂得了很多现实生活中没见过的东西,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贵族学堂环境雅致,可是学堂过的是群体生活,就算屈原的定力再好,也会有同学来找他玩耍,屈原毕竟是个孩子,肯定也有跟同学一起玩耍的时候。当屈原再长大一些时,屈原觉得这样的环境会滋生慵懒,他看到古书记载先贤崇尚苦读,于是想要效仿先贤,远离热闹街市,独独选了一处十分僻静的山洞,以读书为乐,十分惬意。
3.屈原在山洞读书
屈原发现了这个山洞非常隐秘,而且很安静,正是他理想的看书场所,于是每天学堂下课后,没有马上回家,没有告诉老师和同学,包括他家人也不知道,一个人悄悄去山洞读书。那时候的书都是刻在竹简上,他每次把厚重的竹简带到山洞里面,安静地阅读。在山洞里,没有任何人来打扰他,是他一个人独处的最好时光。
秘密总有一天被发现的时候,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亲发现屈原从学堂回来的时间越来越晚,刚开始还以为他留在了学堂,后来发现一起上学的伙伴都到家了,唯独屈原还没有回来。
父亲认为屈原从小就不是贪玩的孩子,姐姐也很好奇屈原去了哪里,便选了一天跟在弟弟后面。
只见屈原从学堂出来,很快便和同学分开,独自一人向小溪方向走去,姐姐也跟着他来到小溪边上,她看到屈原转身进了一个隐蔽的小山洞。
虽然经常从小溪旁经过,姐姐却从未发现还有如此隐秘的所在,她在洞口等了一会,没见屈原出来,便进去找他。
走进洞里,看到屈原,坐在一个石头上,正捧着一本竹简,专心致志地看着,这时姐姐才知道,屈原原来是躲在这里看书,这里幽静凉爽,十分适宜。
山洞里整齐摆放着许多竹简,竹简沉重难搬,证明屈原在这里看书已经有一段时间。看到弟弟如此用功,姐姐开心地将实情禀报给了父母,父母十分欣慰,很支持屈原。父亲对屈原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心中暗暗盼望屈原他日成为楚国的栋梁之才,能够建功立业。
屈原在山洞读书的故事,慢慢在当地学堂传开了,屈原的老师也对这个孩子更加欣赏疼爱,同学们也有的受屈原影响,变得更爱读书了。屈原的山洞也一下子出名了,被人称为“读书洞”。
两千年后的今天,读书的少年已经不在,但“读书洞”却依然守候在那里,它是屈原的见证者,陪伴了屈原好几个酷暑寒冬,见证了屈原的成长。如今它还在守候,或许没人再去那里读书,但屈原山洞读书的故事永远流传。
这位叫屈原的少年,因为爱好读书,很快成为方圆百里的小名人,同时也成为其他家长教育孩子的榜样,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夸奖说,屈原是个有出息的好孩子。
屈原爱读书的故事很多,故乡的百姓将这些故事视为屈原留给他们的财富,口口相传,世代不忘。
4.屈原遇到隐士高人赠圣贤书
屈原长大后,有一天,外面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屈原正在小屋中捧着竹简阅读,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屈原起身开门,只见门外正站着一位面容苍老、衣着邋遢破旧的老人,那老人双手紧紧地抱住一个棕色的包袱,里面似乎装了十分重要的东西。
屈原一向最重视仪容仪表,他觉得眼前这个老人不仅面容丑陋,衣着更是邋遢不堪,这让他心生厌烦。但是屈原有着良好的修养,最后还是将老人请到屋里来避雨。
他首先很有礼貌的为老人端上热水和干布,但老人当时并不言感谢,老人一边喝茶一边询问着屈原的情况。
屈原注意到,老人自进屋以来,无论做什么事情,这包袱却一直不离手,好像里面有什么珍贵的物件一般。屈原建议他将包袱放在旁边,可那老人没有听到一样,依旧护在胸前,这不由得让人生疑。但是屈原什么也没说,还是继续帮老人家擦身上的雨水,并建议老人家把湿衣服换下来,给他拿上件干净的衣服穿上。老人换下衣服后,对屈原很有好感,心里很感激。
老人看到屈原摆放在桌子上的层层书简,看出来屈原也是爱书之人,思量再三,最终决定将藏于包袱中的经书借给屈原翻阅,告诉屈原,这几本书都是很宝贵的书籍,市面上已经失传了的,你如果要看的话,就一定要早点看完,约定待到几日后,再来取回。接着老人放下包袱,直接走了。
等老人离去后,屈原如获至宝地打开包袱,书简里面包括《彭咸传》《伯夷传》《神女曲》……都是记载先古圣贤生平和思想的著作。彭咸、伯夷皆为殷商时期贤士名臣,彭咸为殷商忠臣,是上古颛顼的二十四世孙,他曾力谏商王而无果,最后愤而投水自尽。
这二人都有高贵的出身和美好的情操,还有一心为国为民的赤诚,先圣身上所体现的这些不也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吗?
屈原心神激荡,心中的豪情壮志也似乎被带动了起来。他敬佩彭咸、伯夷洁身自好、为国尽忠的行为,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如这些先圣一般,能够做一位为国尽忠的贤臣,被后世所敬仰。
当屈原废寝忘食地把这些书读完后,准备等待老人前来取走。可他等了好些天,那老人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他开始明白自己当日遇到的那位老人应不是凡夫俗子,而是隐居在山上的一位高人,特意来把这几本书送给自己的。
从此以后,屈原把那几本圣贤书,当作宝贝珍藏,经常翻阅,那些经书中关于先贤圣人的故事,对屈原的品性和思想的发展,影响了一生。书中记载的彭咸“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屈原最后也是这样的结局。
在后来创作《离骚》时,屈原更是在最后愤然写下“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表明自己对彭咸的崇拜和向往。
彭咸似乎成为屈原心中的理想的人格,这种效仿是很可怕的,如果当初没有老人赠经书给屈原,那么屈原会不会就不知道彭咸的故事,就不会效仿他的行为,去投河自尽呢?
看来一切都是天意,屈原是一个那么爱国,那么高风亮节的一个人,相信就算不去受到彭咸的影响,必然也会受到其他圣贤人物的的影响,他最后的命运还是一样,会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