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销售违规话术:关于房地产销售技巧和话术(房地产销售基本技巧和话术大全)
澎湃新闻记者 谢瑞强
12月1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一枚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呼啸而起,成功将实践六号05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00次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用时37年;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年多;第三个100次发射用时4年多;第四个100次发射仅用了仅用2年零9个月。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专家龙乐豪看来,“长征火箭4个百次发射,可以概括为从无到有100次,更高更远200次,脱胎换骨300次,大国重器400次。”
执行长征系列火箭第400次发射的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
“长征系列火箭成功率达96%”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1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火箭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历经37年;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用了7年时间,长征火箭实现了第二个100次发射;2019年3月10日,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中星6C卫星,仅仅4年多的时间里长征火箭实现了从200次发射向300次的跨越;2021年12月10日,长征四号乙发射实践六号05组卫星任务圆满完成,2年零九个月,长征火箭完成了第四个100发火箭的发射任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飞行次数正式刷新为“400”。
龙乐豪指出,运载火箭作为进入太空的运载工具,是一切太空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中国太空探索舞台的高度和大小。通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成功率达96%,尤其是近年来技术突飞猛进,在可靠性、成功率、入轨精度等方面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第四个100次发射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年均37次发射,打破中国航天纪录。
在第四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不仅创造了新的纪录,还助力实现中华名族实现了“探月梦”、“探火梦”、“空间站梦”。
在第四个100次发射期间,长征系列火箭成功完成多次重大航天任务,将我国首个空间站核心舱、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等“国之重器”送入太空。
在第四个100次发射中,长五B、长七A、长八等新成员加入长征火箭家族,家族不断壮大,支撑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步伐走向更远的太空。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新百次发射期间,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多型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并日益走向发射舞台中央,将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地支撑。”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表示。
珠海航展上展示的长征系列火箭。
重型火箭计划在2028年左右首飞
“未来,新一代运载火箭将全面投入应用发射”龙乐豪对于长征火箭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龙乐豪称,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基于“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的设计理念,对中型运载火箭型谱进行了深化论证;同时,结合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论证情况,对面向未来的长征运载火箭型谱进行了更新完善。
载人登月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研发成功,让中国拥有了进行星际探测和大型空间站建设的能力,为了开展载人登月任务和未来更多的探测任务,中国还需研发性能更强大的火箭。
新一代载人火箭在规划中由助推器、芯一级、芯二级、芯三级、逃逸塔及整流罩组成,全长约90米,起飞重量约2000吨,可将25吨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奔月轨道,或者70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该火箭按照载人飞行的最高安全标准设计,结合长征五号、七号运载火箭的主要技术,通过利用成熟的动力和结构模块进行优化组合。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获悉,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在2017年启动了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方案论证工作,已完成多轮方案对比分析,该火箭瞄准国际先进技术趋势,实现了技术更新换代,采用新型泵后摆高压补燃发动机、高安全逃逸系统、轻质高强度新材料等先进技术。
重型运载火箭是航天强国标志之一。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设计师刘秉介绍,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将继承长征二号F火箭高可靠、高安全的载人运载火箭的设计标准和设计基因,在故障检测、自动化飞行,还有相关的冗余设计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攻关。未来,支撑更大吨位的飞船进入太空,让航天员进入太空,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适、更安全。
除了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为满足未来载人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等任务需要,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正抓总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正在研制中,预计将于2028年首飞。
今年2月,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介绍,未来我国将研制100吨级的重型运载火箭,以满足走向更深远太空的需求。目前,论证阶段已基本完成,进入立项后续阶段,重型火箭的研究工作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展开。
重型运载火箭的设想从2010年开始论证,2015年正式提出了重型运载火箭技术方案,现在整个方案还在不断的细化优化中。据悉,重型火箭通过对助推器数量的调整,将构建系列火箭型谱,能将50吨至140吨的航天器送往近地轨道,也能将15吨至50吨的航天器送到奔月转移轨道。
目前,重型运载火箭多项相关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国内首台220吨级发动机样机、国内首个2.5米级重型氢氧发动机喷管、世界第一件采用整体锻造技术的10米级铝合金环件、世界上最大的火箭贮箱瓜瓣……
据悉,后续,新一代载人火箭还将用于未来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中环月、绕月、登月等演示验证及飞行任务,快速推动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和进出空间能力的重大提升和跨越。未来还可以和重型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建立月球基地,实现月球可持续开发利用,全面建设航天强国。
重型火箭10米级贮箱瓜瓣样件。
高质量管理助高质量成功
航天发射是高风险事业。在火箭发射过程中,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都不容有失,必须要把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放在第一位。第四个100次发射仅用了仅用2年零9个月,年均37次发射,那么,如何在持续增长的高密度发射态势下保成功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专家表示,可靠的产品质量是前提和基础, 一代又一代航天人高度重视质量工作,是质量如生命。中国航天先后制定了“质量归零双五条”“质量管理72条”“质量管理28条”等一系列严格的质量管理规范,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具有中国航天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已成为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
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确定了由“精细”到“精益”再到“卓越”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发布“质量强企”行动计划,实施“三个面向”质量分析和重大工程任务首飞独立评估,创新一体化质量监督模式,建立运行航天产品质量问题信息管理系统,航天精细化质量管理进一步完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专家介绍说,面对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任务需求,航天科技集团加大能力建设的投入,补短板、锻长板,解决了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六号甲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瓶颈,大幅提升了现役常规运载火箭的设计、分析、试验验证和生产能力,构建了完备的运载火箭研制生产能力体系。
一是坚持体系效能型建设。坚持以“世界一流视角考虑能力水平、国家视角考虑能力布局、集团视角考虑资源配置、院厂所视角考虑建设内容”为指导思想,加强顶层规划,围绕运载火箭全领域、全流程、全要素开展能力发展战略和精细化管理体系研究,统筹多型号、多单位、多专业需求,研究形成运载火箭能力体系建设方案,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将火箭命名为“长征”呢?设计之初,大家都在想给火箭起个什么名字。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的同志们,有感于毛主席著名的《七律·长征》中表现出来的红军为实现革命目标,藐视一切困难、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顽强斗志和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提出建议并经上级领导批准,将火箭命名为“长征”,寓意我国火箭事业一定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到达胜利彼岸。
二是全面提升运载火箭可靠性保障能力。围绕高密度发射任务背景下运载火箭可靠性提升,从质量可靠性问题入手,提出并系统论证了运载火箭可靠性工程体系。分析运载火箭在设计分析、试验验证、加工制造、总装测试、发射飞行五个阶段中存在的能力薄弱环节,确定了可靠性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开展了运载火箭可靠性保障工程建设。通过运载火箭可靠性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了运载火箭现有可靠性设计、分析、试验验证等能力,进一步提升了运载火箭可靠性水平。
三是有效突破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瓶颈。针对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难点,建立了覆盖运载火箭研制全流程的数字化研发条件,具备了多学科协同设计和仿真验证能力;建成了亚洲最大的低温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试验台,完善了大型结构静力试验、全箭模态试验等大型综合试验能力;构建了运载火箭关键零部件生产和全箭总装测试能力。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能力投入使用,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研制能力从3.35米到5米直径的跨跃,使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四是全面提升运载火箭产能。坚持“小核心、大协作”,以高密度发射需求为牵引,通过能力统筹、产业重组、结构调整,提升存量资源的效率效益,并突出优势专业与核心能力,推动非核心业务社会化协作。围绕发动机、贮箱、伺服机构等核心关键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建成了以运载火箭贮箱、发动机、伺服机构、涡轮泵等产品为代表的一批标准化、通用化生产线,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生产组织模式及先进工业制造的规模化转型。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历尽艰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60年多前,中国航天人踏上了一条同样困难重重的“飞天路”,披荆斩棘,最终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升空,开启了中国航天新纪元。未来,以“长征”命名的运载火箭将把中国航天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李怡清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丁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