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人重伤的刑期是多久?致人重伤的刑期是多久啊
前言
2004年,翁帆经常把自己的诗通过电子邮件传给杨振宁,其中她写给杨振宁的一首情诗,水平之高,令人惊讶。杨振宁也把自己的诗传给翁帆。于是以诗传情,成就了这段轰动一时的忘年恋……
01
大学生翁帆,第一次负责接待杨振宁夫妇
爱情是世界上很奇妙的事物。它经常超越年龄、身份、国界、外貌等各方面的限制,使两颗相互爱慕的心走在一起。就像一位作家说的那样:
爱情不应该讲条件,讲条件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
2004年,当82岁高龄的科学家杨振宁与28岁的女硕士翁帆结婚时,顿时引起媒体一阵阵关注。很多人感到惊讶,认为翁帆这段婚姻是看上杨振宁的身份、财富和地位。毕竟两人的年龄相差54岁,悬殊太大。但转眼18年过去,翁帆与杨振宁的婚姻却一直保持美满状态,以实际行动回应了不看好这段婚姻的人。如今的杨先生已经是百岁高龄,翁帆也已46岁,与之前相比,杨先生的背已经驼了不少,但翁帆仍旧相伴左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图景令人感慨。
颇有意思的是,杨振宁的两段婚姻都娶了比他年龄小的妻子。他前妻杜致礼是他的学生,比他小7岁。翁帆虽然不是他的学生,但两人第一次认识和后来订婚时,翁帆的身份也是学生。
1976年,翁帆出生于广东潮州。
她父亲名叫翁云光,原是潮州中国旅行社的负责人。
翁帆从小生活在优渥的家境中。
她有两个姐姐。少年时三姐妹都十分文静淡雅,看书是她们最大的爱好,平时在家中总是安安静静地聚在一起读书。父母从来不需要为她们的学习操心。这样的家庭氛围也养成翁帆纯洁无瑕的性格。
翁帆的高中是在潮州金山中学上的。她的成绩很好,在班中属于上游水平,尤其是英语相当出色,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前几名。她还是班中的英语课代表,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汕头大学外语系。
这样的成绩一直保持到大学时候,她的英语成绩也总是拿全年级第一,几乎年年都得奖学金。
父母几乎不需要为她的大学生活花多少钱。
因此,从青少年时代开始,翁帆就是一个很优秀的人。
与杨振宁的认识改变了翁帆的命运。
1995年,19岁的翁帆与杨振宁夫妇
1995年,汕头大学召开首届世界华人物理学大会。按照学校的安排,翁帆负责接待前来参加会议的杨振宁、杜致礼夫妇。翁帆那时候只有19岁,加上她漂亮、活泼、体贴而且没有心机,清纯可爱的她当时很得科学家夫妇的喜爱。多年后杨振宁回忆这个场景时还说:“
那是一个只有上帝才会做的安排。
”认为他和翁帆的认识是冥冥之中具有的缘分。
1995年,翁帆(左一)接待杨振宁夫妇
后来杨振宁夫妇离开汕头,只是和翁帆偶尔有点联系。
翁帆大学毕业后,先是在汕头一家企业工作,但一个多月后就离开那家公司,到深圳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工作。
她在深圳工作了3年,其间,与香港一个普通公司的职员办理了结婚手续,但这段婚姻只持续了不到两年就宣告结束。之所以离婚并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两地分居,翁帆没有办法到香港定居,男方又没有办法到深圳定居,最终双方无奈在香港办理离婚。此后,翁帆选择报考研究生,考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硕士班。正是这时候,翁帆与杨振宁的联系密切起来。
起因在于翁帆想在毕业前
写有关杨振宁学术报告方面英语翻译的论文,于是就给杨振宁发了一封E-mail,想得到杨振宁的帮助。正是这封E-mail使两个天各一方的人有了更亲密的关系。
但那时候杨振宁已经在香港,信转到香港给他。
不久后杨振宁就给翁帆打来电话,邀请她到中文大学见面。
毕竟已经9年没有见面,那时候翁帆第一个想到的是:
82岁的杨振宁教授,我是否应该搀扶他呢?
事实证明翁帆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当翁帆再次见到杨振宁时,他精神的矍铄,说话以及思维和行动的敏捷,都与9年前几乎没有什么两样。这让翁帆惊讶不已,由于翁帆学的是文科,再次见面并没有像理科生那样对学术泰斗的拘谨感,谈话非常轻松,这让两人都感到很开心。
在杨振宁的建议下,翁帆最终放弃以杨振宁的学术报告写论文的想法,改以许渊冲为题写论文。
这次见面无论对于翁帆来说,还是对于杨振宁来说,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2003年10月,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因为罹患绝症,与世长辞,在此之前翁帆并不知道这个消息。妻子逝世后杨振宁回到祖国,定居在清华园,经常在清华与香港之间来往。此时他的内心是独孤的、寂寞的。因此时不时的,杨振宁经常给翁帆打电话。渐渐的,这也成了翁帆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4年,翁帆和好朋友在广州逛街,杨振宁的电话又打来了,一旁的好友早就听出苗头,打趣道:“
杨教授是不是喜欢上你了?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不是喜欢你,怎么可能这么频繁地给你打电话?
”这让翁帆羞了个大红脸。随着两人接触地越来越多,翁帆觉得,她也是喜欢杨振宁的。杨振宁向她求婚是在电话里说的,翁帆当即就撒娇说:“
哪有向人求婚不送玫瑰的?
”杨振宁说道:“
下次见面一定补给你。
”就这样,两人确定了关系。
当翁帆回家告诉父母这件事时,翁云光感到意外,杨振宁虽然是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为人类为国家做出很多贡献,但两人毕竟年龄相差太大。但是,在翁帆耐心地解释下,翁云光最终理解了女儿的心,同意了这门婚事,他们终究是思想开通的人。尤为主要的是,在父母眼中,翁帆
读大学后就一直在外工作和生活,已经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父母相信她观察事物的眼光比父母要深刻。对于这一点,他们对翁帆是信任的。
翁帆父亲
但是,作为父亲的翁云光还是认为,杨振宁为科学、为人类、为世界、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自从杜致礼去世后,他身边需要有人照顾,翁帆不顾年龄上的巨大差异选择杨振宁作为她的伴侣,照顾他的晚年生活,协助他的工作,这是一种美德,就算做出一些牺牲也是光荣的。
当翁帆把父母同意他们结婚的消息告诉杨振宁时,杨振宁的高兴可想而知。第二天他就打听在哪里办理结婚手续。后来才知道,像他这样的美籍华人,必须到女方的户口所在地办理结婚手续。他赶紧打电话告诉翁帆,让她准备登记结婚。随即,杨振宁向他的朋友们发电子邮件分享他的喜事。朋友们虽然感到惊讶,但还是祝福杨振宁和翁帆,毕竟爱情和婚姻都是自由的。
2004年,翁帆与杨振宁登记结婚时
青春不只和年纪有关,也和精神息息相关。杨振宁与翁帆年龄相差很大,但他的精神还是年轻的。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翁帆觉得他很有吸引力的原因。当2004年,两人相隔9年后关系变得更密切时,翁帆经常写诗,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杨振宁,在一首诗里她写道:
我不得不与你话别,我的亲爱的。
早春的时节带来了春息。
大自然的活力盎然尽示,为爱我近乎屏住了呼吸。
但我还得深吸一口清风,尽管只得暂存清新的爱语。
我不得不别你而去。
亲爱的,在我们之间尽管横梗着太多的壁障,又有何惧。
怕的是我不知在哪能与你驿动向上的心对语。双目凝视
见着的是一对深藏着春心动感的祥和眸子。尽管你的笑眼
已少光聚。在乌云弄暗天空,进路骤聚曲折之时,
我不得不别你而去。
亲爱的,我的心已不再会被宁静护庇。阳光随海浪翻激。
道道和爱春光秘诱着我的眼意。那阵阵长啸,是海鸥在
展翅搏击。我的心岛也在海风中使劲摇移。任惊涛骇浪
铿锵拍激。当内在的希望暂时不能变现之时,
我不得不别你而去。
亲爱的,别道这已是夜阑星稀的夜里。虽然已听不见
一丝你的声息。但我却端坐在电话旁,幻喊着你的名字
脉感着腑语。我的视像似乎已是繁星闪烁,手指正魔术般
不停地幻拨着通灵的话机。既然暂没有一种可盼的完满结局,
我不得不别你而去。
这首情诗写得极富有文学意味,用词典雅,意蕴缠绵,也反映出翁帆具有超常的文学才华。
我们不得不说,她的诗就算与专业诗人相比也不逊色,甚至水平更高。
于是一来二去,他们经常这样相互写诗,杨振宁有时候给翁帆修改好诗歌,然后再给她发回来。
他们以诗为媒,互诉衷肠。
翁帆的青春气息感染了杨振宁,让杨振宁觉得年轻了许多。
2004年,杨振宁也送给翁帆一首诗:
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
给我的老灵魂,
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
没有心机而又体贴人意,
勇敢好奇而又轻盈灵巧,
生气勃勃而又可爱俏皮,
是的,永远的青春。
这首小诗,也充分表现了他对翁帆的喜爱,以及翁帆给他带来的青春喜悦。
02
杨振宁的3次恋情
爱情很奇妙,在冥冥之中似乎就有一种注定,或者有一种若即若离的联系,不由令人浮想联翩。
杨振宁有过3次恋情。
其中与杜致礼和翁帆都修成了正果。
在此之前他还有一次恋情。
那是杨振宁16岁时。在昆明读书期间,他父亲的一个浙江女学生名叫张璟昭,经常来家里请教问题。杨武之和太太都很喜欢这个女学生,有时候还留她在家里吃饭。印象里的张景昭是这样的:“
那时她经常穿一件红色的衣服,我猜她大概对我也有好感
”。张景昭皮肤白皙、长头发、性格开朗。杨振宁和妹妹私底下叫这个张姐姐为“红豆”。因为在抗战时期,一片阴丹士林衣服中间,张景昭一身红装非常引人注目。那时的杨振宁自然受到这个“非常动人的女孩子”的吸引,坠入了少男的初恋,逐渐对她有了好感。他说他的感情本来好像是一摊很平静的湖水,张景昭来了以后,就起了很大的波浪。他认为这样不好,于是就结束了这段感情。1944年8月,杨振宁考取清华大学第六届留美公费生,他是物理学中唯一一个留美公费生。
在等候出国这一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当代课老师,认识了他的学生杜致礼。
杜致礼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将军。
亭亭玉立的杜致礼,在联大附中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而杜致礼对这位才华横溢,即将出国的老师也十分敬仰。虽然都曾有过浪漫的梦想,只是没有机会表白。
缘分很奇妙。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杨振宁和杜致礼的再次相逢印证了这句话。
1949年的圣诞节,当杨振宁跟美国的朋友在普林斯顿一个小镇上唯一的中国餐厅用餐时,他在这里遇到一个人,就是杜致礼。杨振宁做梦都没有想到,会在这样的异国他乡遇到自己昔日欣赏的学生;同样,杜致礼也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到自己心仪的老师。当下,二人一边吃饭,一边诉说各自的情况。
原来,1947年,杜聿明因病获准到美国治病,他18岁的长女杜致礼一同前往。但是,当杜聿明在上海登机时,他接到蒋介石的紧急手谕,让他在上海治病。杜聿明无法,只得走下飞机。而杜致礼决心不回头,坚定地到美国读书,随后进入宋美龄保荐的卫斯理学院攻读英国文学。
1949年,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战败被俘,由于资金中断,杜致礼只得转入一所免费的学校继续攻读英国文学。
再次邂逅让他们的感情碰撞出炫丽火花。
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结了婚。
杨振宁与杜致礼的结婚照
那时候杨振宁28岁,杜致礼21岁。
多年以后,当杨振宁回忆他和杜致礼的感情时,还是十分激动:“
我并不知道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那家饭店的。我早到或者迟到,都会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我们见不上面,也就谈不上一辈子的婚姻,可命运之神安排我们在那一天的那个地点相见,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缘分就是这样奇妙。
与翁帆的相遇,似乎也很奇妙。
03
翁帆和杨振宁最早的二人合影
2004年,当媒体得知杨振宁和翁帆已经订婚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可想而知,一时之间杨振宁和翁帆进入了风口浪尖。但是渐渐的,质疑的声音缩小,更多人理解了杨振宁和翁帆。
那时候《羊城晚报》有一位摄影记者,在1995年的时候采访过汕头大学举办的世界首届物理学大会。当他得知杨振宁与翁帆订婚时,忽然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他曾照过一张相片,是一个小女孩跟随在杨振宁身边的2人合照,她不是不翁帆呢?他立即寻找,终于在“1995年世界物理大会”的袋子里找出一叠底片,他一张张仔细辨认,看出一张竖图上有两个人:
是杨振宁和一个女孩!
1995年,翁帆与杨振宁的第一张二人合照
记者赶紧把照片传给认识翁帆的朋友,不久后确认结果出来:
在杨振宁身旁的清纯小女孩就是他如今的妻子翁帆!
后来这位记者见到杨振宁和翁帆夫妇,特意把这张两人最早的合影送给他们。杨振宁和翁帆都抑制不住地惊喜。杨振宁说:“
那是我和翁帆的初次见面。
”那时候的翁帆只有19岁,杨振宁也才73岁,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两人当然谁也不会想到,后来会成为夫妻!
缘分总是在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瞬间显示出来,很奇妙!
那么,两人是怎样看待这段感情的?
04
爱情是精神上的相互吸引
有一次杨澜采访杨振宁和翁帆夫妇,提到这样一个问题:
翁帆的父亲翁云光说,翁帆嫁给杨振宁是做出了牺牲。
对于这个观点,翁帆和杨振宁并不认同。在翁帆看来,
她不过是选择了一条更加人迹稀少的路,之所以选择这条路,是因为受爱情勇气的驱使。假如一个女人崇拜一个男人,而男人又爱女人,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爱情,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的。
就像那位作家所说的那样:爱情不应该讲条件。而杨振宁也认为:
真正的爱情并不存在谁为谁牺牲的问题,多年以后,当后人再来回想他和翁帆的结婚时,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罗曼史。
是的,我们不能站在世俗的观点看待杨振宁与翁帆的爱情。爱情与相爱的两个人相关,与别人无关。在很大程度上,翁帆与杨振宁的相恋更多在精神层面。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更像一种“精神上的恋爱”,是精神上的相互吸引,这其实也说明:
真正的爱情是属于精神层面的!
翁帆很享受和杨振宁这种平静的生活。当没有外出时,翁帆和杨振宁就在家里过着二人世界。杨振宁读书,翁帆在一边弹钢琴。
有时候他们也会坐在一张沙发上读同一本书;或者看一部电视剧;翁帆发现:杨振宁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地那么聪明,有时候对电视剧情的理解很慢。
翁帆把这种生活称之为“
象牙塔里的象牙塔
”,她其实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迷恋这种生活,假如不是嫁给杨振宁的话,她的生活肯定不会这样。
因此翁帆说:
杨振宁是她生命中的带路人!
结语
杨振宁老先生如今已经100岁高龄了,是名副其实的老寿星。自从杜致礼去世后,杨振宁走过了一段寂寞时间,他的三个孩子都在美国工作,平时很少与他在一起。完全可以想象,假如没有翁帆的陪伴、照顾、协助他各方面的工作,杨振宁晚年的生活会怎样,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杨振宁100岁生日时
从2004年结婚,两人已经走过18年的路程,对于杨振宁来说,这是他生命中非常具有青春和喜悦的一个时期;对于翁帆来说,也是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即便两人谁也不承认是做出牺牲。从客观的角度来看,翁帆嫁给大自己54岁杨振宁的这个举动,无疑是勇敢的付出。
杨振宁100岁生日时,驼背更明显了
但时间已经证明,他们的婚姻经受住了考验。
如果说作为科学家的杨振宁很伟大,作为他的妻子,翁帆同样也很伟大。
今天,我们应该向翁帆致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