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婚后相处夫妻婚后相处协议书

访客

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投降换阵营,比今天白领跳槽还方便——现在找新工作,不但要准备详细的简历,还会被新东家盘问个底儿掉,在两千年前啥都不用,新主公多数时候都会“亲解其缚,解衣衣之”,像张飞那样情商高的招聘者,还会把挖掘对象“延之上座,纳头便拜”。

招降纳叛需要一定的手段,投降也是个技术活,咱们今天的话题,就是来看看三国时期的三位降将是如何巧妙表明自己投降意愿的:用最强硬的语气说最怂的话,这些人比于禁更会做人也更会当官。

熟读三国史料和演义小说的读者诸君想必早已看出,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后,胜者关羽和败将于禁都犯了严重错误,而这个错误,很可能也是荆襄之战的转折点。

于禁和关羽应该是老相识了,建安三年和建安五年,关羽两次归属曹操,第一次没有军衔,第二次受封偏将军、汉寿亭侯,那时候的于禁应该是关羽的上级:在“从攻张绣于穰,擒吕布于下邳”之前,于禁就已经拜军司马、拜陷阵都尉、迁平虏校尉——读者诸君不要以为校尉地位一定比将军低,赤壁之战时,鲁肃的职务就是赞军校尉(前线参谋总长),典韦救曹操于张绣乱军之中,许褚一个眼神吓退马超,当时他们的身份都是校尉。

于禁被关羽生擒后,表现得极其怂包:

“群刀手押过于禁来,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

于禁怂包,关羽也很傲慢,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对话:

“关公曰:‘汝怎敢抗吾?’禁曰:‘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

如果于禁胆子大一点,站在那里不卑不亢:“君侯别来无恙?败军之将,只求速死!”那么关羽肯定就会换一个态度,没准儿真的会亲自解开绑绳:“故旧之情,岂能忘怀?将军如愿相助关羽共扶汉室,则关某幸甚、荆州幸甚、大汉幸甚!”

于禁的认怂,破坏了本应该出现的大好局面:关羽瞧不起于禁,于禁也没有真正归降——他只是俘虏而不是叛将。

实事求是地说,于禁还是有能力的,如果不是有这个污点,那妥妥的是五子良将之首(三国志的排序是张辽第一乐进第二于禁第三张郃第四徐晃第五),于禁诚心归降,那三万被俘的人马,有一大半也会加入荆州军,就不会成为只吃饭不打战的累赘了——为了填饱这多出来的三万肚皮,关羽没办法只好抢了孙权的粮仓。

有人说于禁放弃抵抗而不真心归降,实际是把关羽坑了:如果于禁被关羽收服,是可以带着荆州军化装骗开樊城抓住曹仁的,所以于禁和关羽在投降与受降过程中都犯了错误,这两个错误,间接导致了关羽襄樊战役失利。

跟于禁相比,《三国志》中位列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可就聪明多了,他被推上白门楼,不跟曹操搭话,而是先骂故主吕布:

“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

张辽骂吕布,别有用心,他这一骂,就表示已经跟吕布恩断义绝,把自己骂成了无主之人,也给归顺曹操埋下了伏笔,一向喜欢搞笑调侃的曹操也来了兴致,接下来两人说了一段相声:

“操指辽曰:‘这人好生面善。’辽曰:‘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

曹操不是开不起玩笑,他只是要吓唬张辽一下而已,如果他真的动了杀机,刘备和关羽说情也没有,他只是要给自己和张辽找一个台阶而已,刘备和关羽很识趣地帮了一点小忙儿,然后就皆大欢喜了:

“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操拜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使招安臧霸。霸闻吕布已死,张辽已降,遂亦引本部军投降,曹操厚赏之。臧霸又招安孙观、吴敦、尹礼来降。”

说了一通狠话,张辽投降后封侯拜将,也不管曹操是不是“国贼”了,而一言不发的滚刀肉高顺,曹操知道收服不了,就直接推出去咔嚓了。

如果张辽真把曹操当成国贼,那么就可以趁招降臧霸的机会出逃甚至反戈一击,但张辽自从归顺之后,就死心塌地跟着曹操混,最后官至荡寇将军、征东将军、前将军、晋阳侯——晋阳侯是县侯,比亭侯高两级,食邑多达二千六百户。

曹操很会做人,张辽很会做事,白门楼上这出戏剧,彰显了这二人极高的智商情商,比关羽和于禁,可是高明了不止一筹。当然,也有人说关羽对于禁囚而不用,也是义气使然:如果于禁真的帮关羽打曹仁,那他留在曹营的老婆孩子就没命了。

不管怎么说,关羽没有收服并使用于禁,都是一大损失,如果他能像张飞对待严颜那样,襄阳和樊城早就拿下了。

当初张飞收服了严颜,产生了极佳的连锁反应:

“于是严颜为前部,张飞领军随后。凡到之处,尽是严颜所管,都唤出投降。有迟疑未决者,严颜曰:‘我尚且投降,何况汝乎?’自是望风归顺,并不曾厮杀一场。”

张飞收服严颜的过程,也比较搞笑。

面对咬牙怒目的张飞,严颜一开始是十分强硬的:“

汝等无义,侵我州郡!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等到张飞喝令开刀问斩的时候,严颜老先生一句话把张飞气乐了:

“贼匹夫,要砍便砍,何怒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杀就杀呗,你急啥眼哪?”

如果严颜一言不发,那也就真的砍了,张飞从严颜这句话中看到了松动的意思,他马上抓住机会给老人家一个面子,而且面子给得还挺足:

“乃回嗔作喜,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坐,低头便拜曰:‘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

张飞这一拜,拜出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高风亮节,也显出了张飞严颜的高情商:这样的事情,关羽和于禁都做不出来,关羽除了曹操和刘备,对任何人都不讲礼貌,就更别提下拜了。

张辽和严颜语气都比较强横,但还不够搞笑,真正强横而又搞笑的,是刘备后来的大舅子吴懿。

吴懿打架不行,只一个照面,就被赵云生擒活捉了。

被活捉的吴懿倒驴不倒架,面对刘备的询问,他表现得很不耐烦:

“我既被捉,如何不降?”

笔者看了很多史料和演义小说,从未见过像吴懿那样把投降说得理直气壮的——他居然认为刘备问自己投不投降是废话,刘备可能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奇葩活宝:

“玄德大喜,亲解其缚。”

吴懿是个妙人儿,他又倔又搞笑,横眉立目要投降,给刘备麾下文臣武将留下了深刻印象,然后就成了国舅——季汉建国,首任车骑将军是未来的“国丈”张飞,第二任车骑将军是刘备的发小刘琰,第三任就是这位“如何不降”的国舅吴懿了。

如果吴懿当年说的不是“如何不降”而是“如何肯降”,那结局肯定就会截然相反了。

看来看去,在三国降将中,最理直气壮的就是这位吴国舅了,于禁要是听了吴懿这么倔强的请降之言,不知会作何感想?

笔者读书不求甚解,对《三国志》《三国演义》知之甚少,看了半天,只找到这三位用最强横的语气表达投降意愿的降将,精研这两本书的读者肯定知道三国降将更多搞笑细节,至于关羽在处理于禁问题上是成功还是失败,那就有劳读者诸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