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不好的人怎么化淡妆?皮肤不好的人怎么化淡妆好看
《道德经》第五十章原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意译:
出生入死。
上一章讲了君王如何施天德,以使天下德善德信的道理;但是天运流转,要使天下永葆道德之常,就必须对天下变动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防患于未燃。这一章就是更进一步的通过摄生之道来类比守国之道。
道不生不死,无有始终,故道无生死。之所以有生死,是因为道生化出了万物,万物不过是无垠时空里道的屑末和片段,故万物皆有终始。万物之生出于道,谓之出生;万物之死入于道,谓之入死。人有生死,于国亦然。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这句话历来歧义较多,需要结合上下文和古代文化常识进行解读。
生之徒,前面讲出生入死,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生死之运动,故生之徒和死之徒中的“徒”就是其本意“步行”的意思,即生的运动和死的运动;
十,我们经常讲“十全十美”这个词,为什么这里是“十”而不是其他数字呢?这是因为古人用一到十这十个数,来表示万物出生入死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始于一,终于十,十之数再复返于一,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无有终穷。“十全十美”表达了对生命圆满的美好追求和期待,这里十表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之意。
三,三生万物,三为生之始,结合这句话的语境指的是生命的三重机变。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发生在他身上的趋生运动有三分,趋死运动有三分,还有三分是因为不善于摄生而导致原本趋向于生的运动走向了死亡。这里三为虚指,非实指。
所以万物皆有其命数,唯道永恒。摄生之道,就在于盗天之机而胜物之命数。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既知生命的三重机变,那为什么天下还会有“生而动之死地”这样愚蠢的事情呢?是因为君王不守辎重、离虚静而嗜欲纷纷,为人道生生之厚的缘故。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如此,那些通彻了生死之密的圣人,就会退身合道,不会因名物之欲而害道。这样以道养身,就会像日常生活里不会遭到猛兽的袭击,战场上不会受到兵戈的伤害一样,就可以全生尽年了。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这都是因为圣人抱道不离,不以名物为志,不名不荣,故外物就没有了任何伤害他的可能。“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皆指名物之害。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为什么呢?因为道者永生,圣王抱道不离,则天下有道,故天下天命有常。
后记:
1、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
《道德经》是古代圣王思想和道术的集大成者,更是一部修炼内圣外王之道的必备经典。《道德经》以“道”为体,以“德”为用,修齐治平无所不包,能够指导我们从根源上、本质上、整体上去认知和把握世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道为根,德为本,万物为末,万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理解了“道“和”德”,就能理解万事万物流变的根本所在,从而做出更有益的抉择。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就是学习《道德经》的要义之所在!
2、如何学习《道德经》?
1、先做心理建设,长期主义,抱着淘宝的心态,以明道为志,以求索为乐,常读常新,争取量变到质变;2、注重义理和道术的探究,不要拘泥于句读、考据等屑末;3、带着问题去学习。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有好奇心和求真欲望,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4、《问道》计划分三个部分来写,1.0版解决“是什么”,2.0解决“为什么”,3.0解决“怎么用”。目前为1.0版,欢迎大家评论、指正和转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