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如何让胸变大?男人如何让胸变大一点
“开题人开题魂,来个人和我通宵聊天吧!”夜里一点,为论文开题忙碌到深夜的大四女生李雪在微信朋友圈发出“匿名提问箱”。
“最近有什么好玩的吗?”“今天吃了什么?”“祝你天天开心!”……不一会儿,她就收到了十几条来自屏幕背后好友们的匿名消息,轻松、友好的互动令她临近毕业的紧张和疲惫消失无踪。
李雪分享的是一个App生成的网络页面,用户可以自主设置讨论主题并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看到链接的人可发起匿名提问,用户自己却无法得知提问者身份。
移动技术快速发展,社交方式多元化,越来越多的网络社交平台推出匿名互动,使用者可以放下人设包袱,来一场“自由自在的对话”。
李雪发现,不知何时起,匿名提问似乎成了一股潮流,身边的朋友几乎都在用“匿名提问箱”。她使用的这款手机软件,不过两年时间便收获了超过200万的用户,让人不由得好奇神秘的小箱子里究竟有什么魔力。
“若没有特定话题,直接找别人聊天比较尴尬。”武汉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姜倩表示,匿名提问能让人减少顾虑,这是她缓解孤独、获得存在感的一个方式。
读研后,姜倩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原本形影不离的朋友分散各地,关系也日渐疏远。新同学各自忙碌,一段时间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她一度苦闷。疫情期间居家学习时,她看到朋友圈好友分享的“匿名提问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点开链接,也收获了新的体验。
“很多人都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人设。”同为研究生的林子申希望通过匿名方式听听大家对他的评价,因为“匿名可以听到真话”。
前不久,他将链接朋友圈,不到10分钟就收到近30条回答。“乐于助人是好品质,但有时要多加考量”这句话让他反思,“有时善意的帮助是否会给他人带来困扰”,他开始通过这些反馈对自己的有些做事方式进行调整。
某高校大四学生冷松林认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互动对象加上匿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种新型互动形式的性质。有时候,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重新审视自我、理性总结思考的过程。
曾有好友匿名询问“如何看待学生工作里的旱涝不均问题”,作为学生干部的他结合多年经历认真反思这一现象,并从原因、表现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透彻地回答。“让提问箱变成探讨问题、交流思想的平台”是他对匿名社交的期待。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这个广受追捧的“小箱子”也令人爱恨交织。
“这和我使用的初衷背道而驰!”临近毕业的张文禹想通过匿名提问“放松心情”,然而收到的全是“你是单身吗?”“项目做完了没?”等“添堵”的问题,试过几次后,他毫不犹豫地将软件从手机中卸载。
“你无法像和朋友聊天一样探讨某个话题,绝大多数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张文禹抱怨说。
林子申也观察到,“匿名提问箱”中大部分提问无关紧要,和自己的预期存有落差,对于那些“无聊的问题”,他决定不再回复。
“匿名提问箱”甚至一度成为被网络暴力攻占的“隐秘角落”。
李雪泡在网上时间比较多,每当关注的微博博主分享出“匿名提问箱”时,她都要点击查看。曾有文学创作博主因文章情节没能满足粉丝的心理喜好,便招致严厉指责甚至谩骂,这让她非常反感。
“提问箱仅用于接受正向反馈,或者是说点悄悄话。别用它欺负人,如果您向我们的用户发送骚扰信息,我们将禁止您使用提问箱,您的匿名提问消息也不会发送给对方。” 李雪还发现,虽然提问箱界面最上方有开发者设置的使用提醒,但涉黄涉暴的情况似乎并未被完全阻绝。
事实上,移动端匿名社交并非新鲜事。早在2014年,手机QQ5.1版本就曾推出“悄悄话功能”,可以向指定好友发送匿名消息,引起匿名社交风潮。近几年,以匿名社交为特色的手机软件更是层出不穷。
几年前一款上线App因匿名提问功能风靡一时,很快斩获百万用户,却在2020年8月因涉黄被下架。如何避免其成为“潘多拉魔盒”,这是开发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匿名社交何以成为熟人社交的新方式?
武汉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马鑫认为,人们对神秘和未知充满向往,匿名背后是对熟悉人的陌生面的探索,匿名提问降低了人际交流门槛,满足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窥探欲。他同时提醒,匿名社交作为一种心理补偿,不能代替现实的社会关系。
“开学之后大家面对面交流,比匿名社交要好很多。”在姜倩看来,虽然“匿名提问箱”能缓解孤独,但和朋友们面对面交流才能获得更真实的满足。
面对匿名社交软件备受青年用户喜爱的现象,马鑫建议年轻人一方面把握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不能因在虚拟空间获得满足就沉溺其中;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审视自我的标准,不因他人看法而轻易改变自我认知。
“匿名放大了表达观点的自由限度,但别人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这需要我们更加理性地面对。”马鑫说。(文中李雪、林子申、张文禹为化名)
郑佩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