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包装一个中式发型?如何包装一个中式发型图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中开片的一段话,它阐述了道家的哲学观点。老子本名李耳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与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并称为老庄,老庄之学亦是道家学术流派中重要分支。
老子讲解学问方式,多种多样,不发一言也可另人深思,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老子与人论道,论到底是柔软的舌头厉害还是坚硬的牙齿厉害。老子张开嘴露出笑容,老子嘴中牙齿已经脱落,但舌头还好好的。这恰好证明了,有时候可以以柔克刚。更从侧面证明老子的“渊默”态度亦可阐述出天地万物之“道”。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道德经》中一段话,这里的一是指,阴阳两种先天之气的集合。二是指阴阳二气分开,阳着上升为天、阴着下沉为地。三是有了天地之后,阴阳两种对立之气向冲,产生了后天之气,也就是生命之气。后天生命之气诞生后,在生命之气内又孕育出了万物。这正是道家的宇宙哲学观。
道家认为,在先天二气出现前,就有了“道”的存在,即道生一。道即道路、道理,在先天之前,宇宙的道路、道理就已经定下,按现在名词来说道即是时间线,在空间演化生命出现前就已经划定好了,这条时间线的能容是空白的,但起点与终点都已定好,大道理大方向也已定好,在这条时间线内出生的万物始终无法跳出这条“道”。
然而,“道”也并非一切的起点与终点,从《易经》中的一段话可以印证着一点:“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分八卦。”这段本意是对空间演化的一种阐述,亦是一种道家理论,太极乃阴阳二气的集合为一,它分化出阴阳二气为二,有阴阳二气产生的四象为三,四象有演化出了八卦即是万物。
“道”为有极,它产生了阴阳二气的集合‘太极’,但“道”并非初始,在“道”之上还有‘无极’。这里的无极是什么,从道家思想来看,应该是指“道”未诞生的混沌虚无状态,这种混沌虚无即是万物的起点,亦是万物的终结,正所谓“起始亦是终”。
2、起始亦是终
若“道生一”是对宇宙空间时间的一种哲学观点,起始亦是终就是一种时间与生命的哲学观点。世间万物由死亡中诞生,最终又归于死亡,这是一个循环,正如“道”的循环一般,在混沌中诞生最终又归于混沌。在这种循环之内,起点终点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本心,体悟自然,感受“道”的过程。
做事做人重要的是结果,还是取得结果的过程,往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个通往结果的过程即为“道”,这也是为什么老子讲“道”要用一种“渊墨”的态度来讲“道”,体悟“道”的过程比知道结果更重要,道法自然,没有体悟的过程,无法融入自然,也就无法明白“道”。
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感悟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也是《道德经》中的一段名言,阐述了道家学派,对“道”的理解。自然即为“道”,自然是什么,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日升日落皆为自然。每一样事物,每一种自然想象,本身都是一种“道”的体现,正所谓大“道”三千、小“道”无数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不说话,却为求“道”展示事物的变化,让求“道”者自己去自然中感悟属于自己的“道”。静坐观察日升日落可以悟“道”,观察花落花开可以悟“道”,观察飘落的树叶亦可悟“道”。每一个看似寻常的自然现象背后都蕴含着“道”与“理”,感悟自然就感悟“道”与“理”。道法自然,感悟自然,自然悟道。
这都是理论,一种哲学观点,核心观点在于融入,坐于室内去感悟自然,只能是雾里看花,只有融入自然才能体悟自然,感悟“道”的真谛。
2、融入自然
从自然中感悟道理,这是古人的智慧,放到现代依然适用。无论是空气动力学、人体力学、还是仿生学,都是源于自然当中。按照“道”学理论,天下万物皆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都是“道”的一部分,悟“道”的最终目的是融于“道”,只有融于“道”才能看透宇宙的本质。
可“道”又是虚无缥缈的存在,融于“道”似乎是唯心的说法,但“道法自然”融入自然亦是融入“道”,亦能体悟“道”中蕴含的宇宙至理。融入自然是“道学”所追求的,但并非追求的极致,“道学”所追求的极致是“返璞归真”。
3、返璞归真
儒家讲浩然正气、中庸之道,佛家讲静悟修心、大彻大悟,道家则讲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去除一切枷锁返归最初的真我,才能看透一切,悟透一切,融于一切。“道学”所讲返璞归真,并非要人回到原始社会放弃现代我的一切,返回只是心灵上的真,去除的也是心灵上的枷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体悟自然融于自然。
返璞归真心灵通明,自然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间都可以去感悟“道”,这才是“道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若是人人都能做到返璞归真,那无为而治也并非只是一种理论。人心赤城无瑕无垢,自然无需过多去干预,一切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即可。
三、无为中有为
1、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学”重要的治国理论。它区别于名家的福导礼治与儒家的以德治国,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并非从字面上理解的,治理国家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什么当为,什么不当为要分清楚。
即要治理国家,又不过多敢于,给民众自由、自治,充分发挥民众的想象力创造,民心所向方得辉煌。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许多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道学”无为而治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要顺应“道”去为,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去干预,以达到在“无为”中“有为”的效果。
2、无为中有为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道”是“无为”,它代表着一种自然规律,万物皆遵循着“道”生长运行。看似“道”什么也没做,但它却约束着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这正是“无为”中的“有为”。
放到治国上亦是如此,“道学”认为执政者或管理者应当如同“道”一样,只制定出一个规律,即“法律”或“管理制度”,民众或被管理这在这种无形的条框中自由活动,执政者或管理者只去干预跃出条框者即可,实现在“无为中有为”。
这种“无为中有为”说的就是以法治国,人不过多干预,社会是个染缸,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并非所有人都能返璞归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有一丝不公与倾斜都会是社会混乱,这也正是以人治国的弊端,人治终将混乱,法治井然有序。在“道学”理论中,当社会实现“无为而治”后,剩下的就是“顺其自然”。
3、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如同“道”一般,给社会划定一个运行的规律,官员、百姓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就犹如自然界中的万物一般,遵循规律而动。作为执政者只需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过多做出干预,一切顺应自然规律变化而变化,“无为而治”终成“天下大治”。
当我们现代人,还在争论是“人治”还是“法治”的时候,千年前的老子已经看得分明,他用“渊墨”态度阐述出“道”的真谛,“顺其自然”万事万物皆应该遵照符合其自然规律的生长运行。就好比我们现代人,不去顺应自然规律,非要食用反季水果,最终只会伤害我们本身。“顺其自然”即是治国之“道”,亦是养生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结语
中国有五千年璀璨文化,名人更如恒河沙数,老子确实其中最特殊的一个,他给人类留下《道德经》这一巨大的文化宝藏,自身生死确实迷雾重重。他一生单薄名利,如同闲云野鹤,可却连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见了他都要自惭形秽。他用宇宙哲理留下“道”之一字,其内涵影响后世千年。
“道”字本身兼具着“道路”与“道理”双重含义,悟透其中“道理”自然可以看清要走的“道路”,已经踏上要走的“道路”在其中自然也能悟出其中“道理”。“道”之一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关对错只在本心。
参考文献
《道德经》
《老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