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帆布包上的字去掉?怎么把帆布包上的字去掉

访客

十年寒窗苦

前面对孔子的祖籍、绯闻等做了探讨,从今始结合原文,逐段解读《论语》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为白话文:“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我上初中时,语文老师这样翻译的,也是众人的正常理解。

先看看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并快乐着,学习文化、知识、技术这么简单了,就象玩游戏一样轻松、愉快。这是孔老先生真实的想法吗?如果是这样,同为读书人,孔子真不了解读书人,他的思想水平也太low了,我不佩服。然而,我倒觉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假如你把论语通读三遍,并深刻理解其真正内涵,是很不简单的事情,要花费很大的功夫。会发出不亦“苦”乎感慨的。

凡经历过升学压力的人都知道,学习真是哪个苦啊,简直没乐趣。小时候父母经常用“头悬梁、锥刺股”故事,来教育我们多吃苦、多读书、多学习。如果学而快乐着,谁还弄的给自杀似的,那样苦逼逼的。即使现在中国学生,无论小学或高中,都还可称为苦学生,无论生活条件多么地安逸和优越。做学问哪有打游戏痛快呀。中国读书人自古就有勤学苦读的传统,多用“十年寒窗”形容学习的不易。十年并非实数。但如果我们去探讨这些文人学子苦读的原因,很容易让人想起《论语》中的另一句话“学而优则仕”,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先放一放。

借此多说几句。我爱听戏、看戏,从小就是。西皮二黄,青衣花旦,铜锤花脸,略知二三。想当初,在上学的路上,时常还能亮两嗓子,模仿几句唱腔。记得牛得草先生(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名字起的多好,牛得草才肥才壮。)演的《七品芝麻官》中,有一个精彩唱段:锣鼓喧天齐把道喊,青纱轿里坐着我七品官。想当年在原郡我把书念,凉桌子热板凳铁砚磨穿,盼到了北京城开科选,我辛辛苦苦前去求官,三篇文章做得好,万岁称赞,恩命我任河南信阳,五品州官。且不说,唐成由信阳五品州官降为保定清苑七品县令。通过科举,他由读书人进入了“做大官、发大财”士大夫行列,但也经历了凉桌子热板凳铁砚磨穿之苦。估计他在原郡读书时,也经常饥肠辘辘,吃不饱。不然,他做了官还老想着红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买红薯”。

话题扯远了,还是回到原文。我认为孔子的思想不是那么浅显,而是很高深的,所以称圣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重点在“学”、“习”、“说”三个字。首先,看“学”字,寓意上面对变化的磋磨(沉淀),孩子在下面稳定的建筑物里得到学习与成长。这里指学问。再看“习”,会意,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为小鸟反复地试飞,这里会意指实践。“说” 、“悦”古今字,高兴愉快。把这三个字弄明白后,意思也就清楚了。一个学问高深的人,他的观点认识时常在实践中被接受、证实,不也是很愉快的事情吗。我想,大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靠丰富的知识经验等做出的判断,被他人接受认可,尤其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