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化妆刷涂粉底液?怎么用化妆刷涂粉底液呢
中国自古注重孝道,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还诞生了“二十四孝”的经典故事。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如今,关于“孝”道的行为都成为了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我们看一个人品行如何,只需要看他对家人的态度,毕竟如果一个人对父母家人都不好,你怎么会期待他对其它人好呢。
在“孝”之一字上,孟子曾给出了诠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为大,我们大多都知道,那么之后的两不孝究竟是什么呢?
在《十三经注疏》中,古人对“无后为大”进行了补充说明: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所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指的就是,当父母做错了事,只知道一味顺从,而不向他们说明道理,让他们陷入不义之地,这是一种大不孝。
关于这一点,可以说古代人的思想其实极为正确。父母不是圣贤,他们的一生中可能因为疏忽或者是初次经历,往往会造成一些误解。
每当这个时候,作为子女的就应该去指出来,和他们说明问题,一同将问题解决或更正,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帮父母解决了问题。
在这当中,最出名的例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方仲永。作为从小有名的神童,方仲永小的时候还没怎么读过书就会写诗,可以说是天赋秉异。了解儿子这个天赋后,方父不仅没有让他去学习深造,而是将他当作敛财工具,整天带着他为亲朋好友作诗。因为没能接受教育,结果数年下来,方仲永彻底泯然众人,方父也成了历史坑娃典型。而随着一代神童就此落幕,王安石也只能感叹写下一篇《伤仲永》,以告诫后人。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方仲永在成长之后,能够尝试对方父加以劝阻或者解说,自己的结局或许可以得到改变,方父也就不会留下数百上千年的骂名。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的意思是,父母年纪大了家里依旧贫穷,而身为后辈却依旧不努力参加科举、入朝做官,用俸禄去养活他们,这也是一种不孝。
当然,如今我们已经没有科举,但并不代表着这句话不适用于当下。古代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科举做官,所以他们将此作为赡养父母的途径,我们虽然没有科举,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工作获得薪酬,从而赡养他们。这两者,其实意思是相同的,
赡养父母,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值得提倡的。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养育成人,我们能够为他们所做的,就是在他们年老体弱的时候,成为他们的依靠。
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生病三年,身为一国帝王的他,每日侍奉在母亲身侧。就连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不敢闭上眼睛,衣带也不敢解开,只为了能更好的服侍薄太后。每天薄太后吃的药品,他都要亲口尝一下,才会喂给她喝。就是因为始终保持这样孝顺的态度,他才成了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人公,被后世所铭记。
当然,汉文帝这种行为是不值得提倡,毕竟要照顾老人,自己也要保持精力充沛才能做到更好,而且乱吃药也不太好,虽然中药弊端比较少。但汉文帝这种孝顺的态度却值得我们去学习,毕竟,身为一朝帝王都能做到这种地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抗拒呢?
关于“无后为大”的争议
古往今来,对于“无后为大”的理解,包括古人在内,我们一直解释为没有留下子嗣后代,是最大的不孝顺。东汉人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就将其注释为“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但是在近些年受一学者说法的误导,
许多人开始理解为,没有做好身为后人的本分,才是最大的不孝。
这种说法怎么说呢,确实也没什么问题,从意义上而言,对孝道的理解也是积极的。但实质上,它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曲解,在这种解释当中,他没有任何根据,也从未进行论证。
当然这种说法之所以能够火起来,在于它抓住了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感情绪,利用这种情绪,他们意图重新定义传统文化。
这种做法,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而言,是一种革新,也值得我们去提倡。但对于正常的传统文化而言,却并不值得借鉴和提倡,因为它会误导大众。
以上就是笔者个人关于古代三大孝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创作不易,烦请点赞关注一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