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奈儿5号味道怎么样?香奈儿5号经典款味道
《画人传》~第396篇
翁同龢能融诸家之长,冶古今碑帖于一炉,终成自己的书体!
文/卢秀辉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
翁家自翁同龢的祖父翁咸封始,开始发达。翁同龢的父亲是同治皇帝侍读、大学士翁心存;安徽巡抚翁同书是翁同龢的伯兄;湖广总督翁同爵是翁同龢的仲兄;翁同龢排行第三。翁家的光彩还延续到第四代第五代,同治二年恩科状元、翰林院修撰翁曾源、浙江布政使翁曾桂、直隶提法使翁斌孙。其中翁同龢、翁曾源二人得中状元。“一双宰相,两辈帝师,三位公卿,四代翰林,五人进士,代有高才”,翁咸封之后,家族如此兴盛发达,常熟翁家,可称独步海内外。翁同龢《敬题纯庙御画石芝图》:
天上图书聚大罗,臣家缉颂首猗那。
欲知圣藻超唐宋,不屑长笺斗颖波。
一骑送诗烦唱和,十年佚老自婆娑。
从来忠孝流贻远,多少丰碑字已磨。
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四岁时他便随祖母、母亲由京师返回故乡常熟以便读书。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他的料举之路一帆风顺,咸丰六年(1856年),二十七岁的翁同龢在殿试中高中状元。他的仕途也是一帆风顺,被授为修撰,在翰林院供职。咸丰八年,他任陕西乡试副考官。考毕,被任命为陕西学政,奉命视学。十二月,他病魔缠身,上书奏请开缺,回北京调养身体。
咸丰九年(1859年),翁同龢长兄翁同书为安徽巡抚,定远为太平军围困,翁同书弃城而逃。咸丰十年,寿州团练苗沛霖因与其他团练之间仇杀而背叛朝廷,攻打寿州。翁同书不但没有制止,还答应了苗沛霖的要求,勾销攻打寿州事,以仇人孙开泰、蒙时中首级交付苗沛霖。翁同书如其所请后,苗沛霖反悔了,不肯投降。翁同书丢失疆土在先,受贼玩弄在后,此事被曾国藩得知,同治元年曾国藩具折严劾翁同书,起草奏折者为李鸿章,内中有“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句,笔笔似箭,句句似刀,让朝廷不得不严惩翁同书,而且使他的父亲翁心存不敢插手。依大清律,翁同书被定“大辟”,后改判流放西北,三年后,翁同书病死。翁心存亦因此事而着急上火病死。一事两命,从此,翁同龢与李鸿章结下血海深仇,翁同龢“徇私报复,倾陷排挤,无所不用其极”。翁同龢《春申舟次偶成》:
春申浦畔子胥祠,正是山寒木落时。
四裔竟将魑魅禦,寸衷尚有鬼神知。
老韩合传谁能辨,刘李同官莫漫疑。
此去闭门深谷里,会须读易更言诗。
同治四年,翁同龢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光绪继位后,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庆宫,为光绪师傅,翁同龢与两位皇帝以师生关系相处了24年,翁同龢凭此关系,在清廷内政外交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亲政,翁同龢更为跋扈,“光绪朝局系翁一言,同僚议事,偶有不合,翁辄拂然,常入报帝必伸己意,众已侧目。”翁同龢不断向光绪呈送西学著作,与光绪讨论时政后便作决断。光绪十六年(1890年),户部以翁同龢意思上奏朝廷,海军已具规模,国家度支艰难,请求暂停海军购买军火。更有人在慈禧面前念叨北洋海军为李鸿章私家军,要存防备之心。北洋海军再无添置,军力停滞,逐渐落后于世界。当有英国人建议李鸿章及清廷,海军必须添购两艘快船,方能备战日本。翁同龢故意拖延,使两艘快船为日本购去,成为日本主力。在甲午战争中,其中一艘快舰“吉野号”成为主要攻击力量,击沉北洋舰队船舰最多。当然,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很多,翁同龢是一“动力”,也是不争的事实。翁同龢《题梅花道人竹石卷为同邑孙君》:
古来诗人例悯雨,日日朝回作苦语。
桃僵柳蹇过清明,修竹流泉无处所。
梅花庵主仙人哉,生绡一丈清风来。
眼明忽到青玉峡,海气酿出金银台。
识真好事者谁子,分宜官印模糊紫。
石田石师两勍敌,六百年来数人耳。
题诗倦倚灯烛红,星河入户天又风。
书生何事苦觅句,咒尔箨龙噀雨去。
海战败后,慈禧惊惧,令翁同龢赴天津诣问李鸿章。翁同龢问及北洋舰队接战事,李鸿章“怒目相视,半晌无一语”。继而反诘道:“你总理全国财政大权,平时海军请款即遭你驳诘。战事一起而问兵舰,兵舰用什么战斗?”翁同龢答道:“计划、节约开支,是我的职责所在。战事如此急迫,你为什么不反复请款?”李鸿章愤然道:“以你为首的政府指责我跋扈,台谏等监察部门参我贪婪,我再反复请款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甲午败后,翁同龢将失败的原因推给李鸿章,千方百计逃避自己的责任,建议朝廷杀李鸿章以谢天下。翁同龢还将矛头对准了慈禧,对外称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挪用了海军军费。
甲午一战败后,激发了国内矛盾,翁同龢引起了慈禧的疑忌,慈禧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下令裁撤光绪毓庆宫书房。翁同龢意识到,必须培养新人,对抗“后党”,重塑形象,才能使自己拱为帝师的地位不变。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冬,德国人出兵强占胶州湾,爆发了胶州湾事件。在此民族危机时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迫在眉睫,如果再不变法,不但国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翁同龢想借新派人物为己所用,于是,向光绪帝引见了康有为,光绪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翁同龢《题补篱种菊图》:
上堂别阿姊,阿姊泪如雨。
问弟尔何为,行役苦不已。
久留固无名,简书况有程。
姊看随阳雁,汲汲南北征。
商声满天地,如羹亦如沸。
阿弟襟袂间,斑斑家国泪。
我泪岂妄挥,人生重乖违。
敬告世上人,弟兄莫分飞。
示朴吾姊夫,古之狂猖徒。
开编见题字,令我长嗟吁。
种菊复种菊,今年高过屋。
更待三五年,金英绚秋谷。
翁同龢见康、梁成新宠,顿感失落,又向光绪进谗言说康、梁的过失。光绪震怒,认为翁同龢出尔反尔。此时,慈禧找光绪谈话:“言必去翁同龢,不可迟疑 , 谓彼近日煽动排满,恐其危及朝廷也。”再加上翁同龢以帝师自居,越发跋扈。光绪二十四年夏,光绪皇帝下令将翁同龢开缺、革职,逐回原籍。同时擢杨锐、杨深秀、林旭、谭嗣同为四品卿衔 , 参与机务。翁同龢被革职,与他先支持光绪变法,后又怼康、梁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从甲午战争后,翁同龢为了洗清自己刁难北洋水师的责任,把矛盾引向慈禧,指责慈禧挪用海军军费,这也是翁同龢失宠于慈禧的一个重大原因。还有一件事,《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翁同龢便向英、法、俄等国大举接外债,此事不容于新党,也是翁同龢在政治、经济上的一大重大失策。借人钱财,付了利息还拱手送人,还要还债。不客气地说,他不但是老政客,也是伪君子。八月,慈禧戊戌政变后又复垂帘听政。十月,慈禧下旨,永不叙用翁同龢。翁同龢《病榻不寐》:
中虚暴下气先颓,幽阙昆仑安在哉。
骨肉至情垂老尽,江山奇想破空来。
寒温叠嬗天无意,生死能回世有才。
独拨残缸坐长啸,隔墙僮仆漫惊猜。
翁同龢早年学习欧、褚、柳、赵,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使他的书风一变,又出新意。他晚年得力于北碑,追求平淡中见精神。翁同龢书法讲求厚重,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运笔时多取直势,收敛中亦有纵势,笔意舒展,干脆利落,力到笔到,斩钉截铁,颇有“狠”劲。以“淳厚”写出凝重,深谙“外密内疏”、“平画宽结”。行笔参入隶意,笔画古趣盎然,苍老雄浑,深入碑帖互参。翁同龢的书法,善用墨色,使书作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独特魅力。他用墨浓重,显得浑厚、稚拙,极有份量感。晚年用枯墨,更添苍老雄浑之势。翁同龢的书法,用北碑结体“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后者系“继承隶法,保留隶意”。翁同龢能融诸家之长,冶古今碑帖于一炉,终于开创了苍老道劲、刚健浑穆、含蓄朴茂、雍容大度的“翁体”。
翁同龢擅山水,其山水从元人入手,然后至“四王”,尽得“四王”真谛,翁同龢的学问以及书法历练摆在那,注定他不会成为一个亦步亦趋的“画奴”,他机敏地摆脱了“四王”的笼罩,在黄公望、吴镇那入得一勺水,以淡雅出之,他的画如同他的字,大气、儒雅,脱尽小格局,笔墨汪洋中又会小心收拾。
卢秀辉有《为翁同龢叔平歌》一首,诗云:
常熟翁家令人凉,一双宰相两帝师。
三位公卿无不敬,四代翰林入权邃。
政客从来难清流,才子远情任春沸。
朱衣恍似新得体,芳事高槛清昭处。
一事两命仇虽旧,刺在心头历弥新。
刁难水师薄帝王,祸起甲午害中华。
与辉松桂向来款,清香幽人自得会。
帝君笙歌酬他恩,本朝几覆还笏狯。
罗织新党笙簧销,引祸慈禧绝叙用。
凄凉箫韶流水逝,柱石国饶归马味。
画案对湖临水滨,书桌压窗有佳趣。
平画宽结斜画紧,黄吴雅趣能忘醉。
翠微千斜空乌纱,岚气咫尺禅房去。
宦途联句醉忘尔,独有湖阳渺烟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