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生堂乳液怎么用?资生堂乳液怎么用
(卷之二十一)
本章节导读:
本章节更新姓氏
池 乔 阴 胥 闻 党 翟 谭 劳
池氏图腾释义
【
释义
】池,积水的坑,也称水塘。池的本义是水道、沟渠。池,穿地通水,就是水道。后来引申护城河也称“城池”。得姓始祖:
池(秦国司马公子)
始 祖 地:陕西商洛、咸阳、河南开封、西平
郡望堂号:西平、西河、陈留;同安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47位/约42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81位
【
起源
】池姓主要源自:嬴姓
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2、以居住地为姓。《风俗通》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有世居于护城河畔的人,便以池为姓。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的就是用护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鱼因此遭殃。
1、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2、以居住地为姓。《风俗通》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有世居于护城河畔的人,便以池为姓。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的就是用护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鱼因此遭殃。
3、源于氐族,出自东汉末期西北地区古仇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仇池国,指由魏、晋之际由氐族杨茂搜创立的前仇池政权和杨定建立的后仇池政权的统称。
4、源于朝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持佳氏,亦称持嘉氏、迟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石盏氏,在金国时期称女真赤盏氏,以姓为氏,满语为C’ygiy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持佳氏多冠汉姓为池氏、迟氏、张氏等。
乔氏图腾释义
【
释义
】乔是高而上部弯曲。会意字。上面是“夭”,下部从“高”省笔,表明高而上曲之意。。得姓始祖:
乔勤
始 祖 地:桥山(今陕西黄陵)
郡望堂号:梁郡、冯翊、洛阳;文惠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21位/约18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282位
【
起源
】乔姓主要源自:姬姓
1、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为黄帝守灵之后裔,属于以地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记载,相传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子孙中有留在桥山守陵看山的,于是这些人就以山名为氏,称为桥氏。
桥氏改为乔氏,大致是在南北朝的北魏王朝后期。据史籍《新百家姓》记载,东汉时期有太尉桥玄,他的六世孙桥勤在北魏王朝晚期任平原内史。北魏孝武帝元修(公元532~534年在位)因不堪忍受宰相高欢的专权而逃出朝廷,桥勤追随北魏孝武帝一起投奔到宇文泰建立的西魏政权。
有一天,宇文泰心血来潮,叫桥勤去掉其姓氏桥的“木”偏旁,变成“乔”字,取“乔”之高远之意。面对强权,桥勤不敢不从,从此改桥氏为乔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乔氏正宗,是为陕西乔氏。该支乔氏与桥氏同宗同源。
2、源于匈奴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汉朝时期匈奴民族中有大族丘林氏、当于氏、韩氏、栗籍氏、沮渠氏、兰氏(贺兰氏)、乔氏、呼衍氏(呼延氏)、须仆氏等部落,其中的乔氏为匈奴贵族姓氏,后与汉族人的乔氏相融,浑为一体,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乔噶木克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iaogamuk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乔氏。
⑵蒙古族乔噶穆特氏,亦称齐岳噶穆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iyogam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乔氏、齐氏等。
4、源于傈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傈僳族乔氏,源出傈僳族刮饶时氏部落。
傈僳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其族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并沿用至今。傈僳族与彝族、纳西族的关系密切,源于唐时的“乌蛮”。公元八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公元十六世纪中叶,因反对掠夺、压迫和躲避战争,大批傈僳族在头人的带领下迁徙到怒江地区。
傈僳族现有人口为五十七万五千余,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数分散居住在附近州县和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语言使用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傈僳族在历史上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傈僳人创制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的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新文字,现已在傈僳族人中推行。
傈僳族过去信仰原始宗教,公元二十世纪初传教士进入后,少数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过去傈僳族人居住在偏僻遥远的高山上,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刀耕火种原始农业和狩猎为生,到公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保留着明显的氏族社会残余,仅怒江地区就有虎、熊、猴、蛇、羊、鸡、鸟、鱼、鼠、蜂、荞、竹、菜、麻、柚木、犁、霜、火十八个氏族名称,这些名称取自他们所崇拜的图腾汉化称谓。
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傈僳族荞氏族的分支刮饶时氏部落统改汉姓为乔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瓦啊楞氏,达斡尔语为“Walan”,汉义“巧妙”,为古老的托莫氏族的一个分支。达斡尔族的托莫氏族主要有两个分支,即陶氏和乔氏,世居黑龙江北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乔氏。
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大辞典》记载:
⑴满族鄂尔格氏,亦称谔尔格氏、厄尔葛氏、额尔德氏、鄂尔克博氏,以地为姓,满语为Erge Hala,汉义“清早”,世居黑龙江鄂尔格村(今黑龙江流域北岸俄罗斯境内),后多冠汉姓为乔氏、鄂氏等。
⑵满族乔佳氏,满语为Ci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乔氏。
⑶满族托谟氏,亦称托牧氏、托诺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帖暖部,满语为Tomo Hala,世居伊巴丹(今吉林伊通伊巴丹乡)、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乔氏、陶氏等。
7、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乔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乔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在台湾省台北地区,有一独特而古老的的贡乔氏族群,其姓氏渊源情况不明,估计是以地名“贡寮”为姓氏形成的。贡乔氏族人在二十世纪六十代以后,多在户籍登记中简称为单姓乔氏,但注括为“(贡乔氏)”。
阴氏图腾释义
【
释义
】阴,本义是暗。光线不足,视野不清。阴,也指山的背面,河的南岸。与“阳”相对。阴,还可引申出“阴冷”、“阴谋”及“潮湿”、“寒冷”之义。得姓始祖:
阴修(管仲后裔)
始 祖 地:山西霍州、河南汤阴、、山东平阴
郡望堂号:始平、南阳;金吾堂、二酉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405位/约12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83位
【
起源
】阴姓主要源自:风姓、姬姓
1、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女娲后代阴康氏,属于以国名为氏。
传说,远古时期的女娲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其后代曾建立过一个诸侯国,称阴康国,故址在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蒲峪乡一带。
在史籍《路史·前纪》中记载:“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人既郁于内,腠理滞著而多肿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 阴康氏是以先祖封国名称为姓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阴氏、康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这在著名的东汉学者应劭所撰的中国最早姓氏专著《氏姓》中有记载:“阴氏,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
2、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尧帝后裔,属于以地貌特征为氏。
古时,山峦向南的那一边称阳,向北的那一边称阴;河流北岸称阳,南岸称阴。“阴”这个地名由此地貌特征而来。尧帝开辟禅让之制,传位予舜。后人景仰尧帝,尊其子朱丹为帝朱丹。朱丹逝世后葬于苍吾山之阴,其后世子孙遂就以地貌特征称谓为姓氏,称阴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帝尧农官后稷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管仲,为齐桓公辅政名相,他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鲜的后裔。管仲名姬夷吾,颍上人(颍水之滨),他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姜小白任为上卿,尊为“仲父”。管仲下传至七世孙名管修,字其夷,在周安王姬骄二十二年(齐侯田剡五年,公元前380年)“田代姜齐”之后,管修为齐侯所逐,他自齐国逃到了楚国,被楚肃王熊臧封为阴邑大夫(今山东平阴),故又称为阴大夫、阴修。在阴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阴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阴氏正宗。阴氏族人多奉管修(阴修)为得姓始祖。
4、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贻甥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姬贻甥,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是一位谋略家和论说家,他先被封在阴邑(今河南汤阴),以地为姓,称阴贻甥,后来又因功被改封在吕邑,因此又称吕贻甥,史书上简称其为吕甥。
在阴贻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前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阴氏;亦有以其后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吕氏,还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甥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阴氏、吕氏、甥氏同宗同源。
5、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傣族、苗族、僳僳族、土家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阴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阴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胥氏图腾释义
【
释义
】胥,“树名也”。一种树木之名。胥,也是一古地名。得姓始祖:
胥臣(晋惠公下臣)
始 祖 地:河南偃师、山西太原
郡望堂号:太原、琅琊、吴兴;名节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17位/约21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85位
【
起源
】胥姓主要源自:何姓
1、出自上古炎帝部落中赫胥氏族人,属于以先祖氏族称谓为氏。相传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擅长农业生产,并以凤为图腾。炎帝的部落中有一支族人叫作赫胥氏,其后代以胥作为姓氏并世代相传。也有人认为赫胥氏是传说中的帝王名,据《庄子·马蹄》记载:“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也有资料记载:“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据《续通考·同性异派》载:“赫胥氏后亦为胥氏,故曰赫胥,盖炎帝也。”
2、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按《通志氏族略》所述,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臣(胥臣源出何姓何处没说),他的后代以父字为姓,世代相传姓胥。一般以为胥姓为晋大夫胥臣之后,是今天胥姓的一个主要来源。
《左传》载:东周(前770--256)春秋时晋国(今山西)晋文公(重耳)流亡时始祖胥臣,字季子,追随之,有殊功,后以使命过冀,见冀缺锄草农具,其妻赠送之,相待如宾,乃举于文公。
晋国楚国城濮之战,胥姓始祖蒙马虎皮溃楚军。官拜“司空”,采邑(封地)为“臼”又称季臼,后代有的用“邑”为氏称“臼”或“季臼”。
胥臣死后,周倾王4年,秦晋两国交战,胥臣之子胥甲与赵穿,泄了军情,主帅赵盾削甲的官爵,逐到卫国,起用甲子----胥克。晋厉公时,克之子胥童为卿,他与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厉公,胥童遂被杀害,后人中为避仇杀,一支以祖父名字为改“胥”为“童”,称童姓(《通志氏族略》)。
3、关于胥姓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认为胥姓来自华胥氏。《春秋世谱》载:“华胥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据相关资料考证,华胥氏乃为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一位杰出的首领。据说,华胥氏生活在五帝之前,是燧人氏的女儿。相传,华胥氏曾去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游玩,发现一个巨大的脚印,那是人头龙身之雷神的脚印。华胥氏好奇地踩了那个脚印一下,结果立刻感到全身震颤,回到家后就怀孕了,不久生下了伏羲,她的后人也就以胥为姓。
胥姓得姓始祖:
胥臣,晋国臣子中有一位胥臣,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便是中国胥氏家族的始祖。胥臣,字季子,于晋文公称霸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依照《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司空,世代的子孙都是晋国的大夫,像其子胥申,其曾孙胥童,便曾相继叱咤风云,使得胥氏家族一开始名气异常。发源于山西的胥氏,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播迁和繁衍,到了宋、明之际,便已满布天下。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故胥氏后人奉胥臣为始祖。
闻氏图腾释义
【
释义
】闻、“听也”。即听到外面的声音。甲骨文及金文的“闻”字,都像一个人跪坐着,以手掩面倾耳,以听外警之形。成了一个“从耳门声”的会意字兼形声字。得姓始祖:
少正卯(春秋鲁国大夫)
始 祖 地:山东淄博、河南荥阳
郡望堂号:吴兴;超卓堂、正气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21位/约21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89位
【
起源
】闻姓主要源自:复姓、文姓、姬姓、姜姓闻姓是中国比较稀少的一个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国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21位。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被称为“新闻的闻”。据统计,其中中国大陆有闻姓19.8万人,约中国人口总数的0.013%,江苏省和湖北为中国闻姓的主要省。在香港或海外,闻姓的英文有时被写为Woon。而Wen为汉语拼音。闻姓姓氏出处有二,一说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一说出自文姓,文天祥之后避难改姓。据考证推测,闻姓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主要历史名人有闻良辅、闻一多等。
1、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郑国闻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闻邑,春秋时期郑国之地,故址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荥阳市虎牢关一带地区,亦称汜水关、汜水镇。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晋景公姬孺十三年,郑襄公姬子坚十八年,公元前587年),晋景公因郑国违盟投靠楚国,大怒之下出兵伐郑国,连续击败郑国军队,夺取了郑国的闻邑,改为晋国的汜邑(今河南汜水),并一度包围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后郑国得到了楚军的协助才击退晋军,但闻邑已经收不回来了。失国的原闻邑之郑国人,在成为晋国汜邑之民后,有以故邑“闻邑之人”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到了春秋后期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闻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闻人氏、闻氏同宗同源。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属于以世称名号为氏。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夫,职掌太史,即左丘明,他撰著的《春秋左氏传》流传千古,至今也是人们考证春秋历史的重要史料,因称“古之闻人”、“鲁之君子”。在古代,“闻人”就是专指众所崇敬的名人,世称“闻人”者,在中国历史上寥寥无几。左丘明,约公元前500~前428/408年,一说其姓左,名丘明;一说其复姓左丘,名明;另有一说其姓丘,名明,“左”是“左史”之官职简称,左史重记事;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与孔子晚年同一时代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也是儒家代表之一。左丘明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他根据鲁国以及其他各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位历史背景,编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并参与编著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左丘明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在这两部重要的著作中较多地反映了“民”的利益和要求。左丘明在叙述历史事实时,对于历史事件鲜明地表现了他的肯定或批判态度。他所肯定的是那些符合于他的儒家观点的东西。例如他肯定“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伦理道德,并从这些论理道德为出发点肯定了“利民”和“卫社稷”等进步的思想。在他的书籍中,毫不客气地批判了那些破坏论理道德的所谓“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之类的“逆德”,同时他也批判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的败行。其著作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从这些方面表现了出来。据著名学者刘向所著《别录》佚文的判断,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约与孔子弟子曾参及公孙龙相当,那么左丘明在年龄上应为孔子的孙辈;而据《左传》、《国语》二书对于历史人物的称呼上来看,可知左丘明当逝世于鲁元公姬嘉在位时期,即周考王姬嵬十三年~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28~前408年)之间。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就是对士子们十分挑剔的孔子也对这位晚生十分推崇,曾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在左丘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后再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闻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少正氏,属于以世称名号为氏。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五霸争雄,大国兼并小国,奴隶起义反抗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等激烈的阶级斗争,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序幕。传说,到了春秋晚期,鲁国的孔子和少正卯两个人都在开班讲学: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说,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奴隶主阶级“礼治”的奴隶社会;而以少正卯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主张变法革新,建立新兴地主阶级法治的封建社会。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学生也来了一部分,孔门出现了“三盈三虚”,气得孔子大骂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少正卯在讲学中很快成为了当时文人学士公认的“闻人”(名人)。后来,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传说他给少正卯加上了“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并把他的尸体示众三天。但少正卯变法革新的进步思想已经传播开了,推动了奴隶制灭亡、封建制兴起的浪潮,成为一代法家先驱。后来,新兴建制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秦始皇推行法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大地,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制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在少正卯的后裔子孙中,称闻人氏,世代相传至今。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宏然、远近闻名的人,被世人誉为“闻人”,所以在他的后代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号为姓氏者,后再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闻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姜姓,出自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信国公文天祥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文天祥的护国军失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裔族人从江西吉安迁徙到浠水一带(今湖北麻城),改文氏为谐音的闻氏。该支“文改闻氏”族人在清朝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第一次撰修的《闻氏宗谱》中记载:“吾族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道潜逃于蕲之兰溪驿,改文为闻,因家焉。” 这部《闻氏宗谱》中记载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蓟之兰清邑”,就是今湖北省麻城市浠水县;“二十四子”,实际上是文天祥属下的护国军将士,无一为文天祥的嫡支族人。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以部为氏,满语为Wendu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绥分(今中俄两国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乌苏里江两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闻氏、孔氏、温氏、都氏、文氏等。
6、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温都尔氏,锡伯语为Wenduer Hala,世居乌苏里江两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闻氏、温氏、文氏等。
党氏图腾释义
【
释义
】党,编制也。古代地方编制单位,五百家为一党。《周礼》:“五族为党一族百户”。即比族大五倍的编制单位名称。得姓始祖:
夏禹
始 祖 地:山西长治、山东曲阜
郡望堂号:冯翊、上党、清河;忠武堂、两一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236位/约46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291位
【
起源
】党姓主要源自:姒姓、姬姓、任姓
1、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史书记载,夏禹后裔的世居 党项(待考),遂姓党氏。党氏族人多奉夏禹为得姓始祖,该支党氏正确读音作dǎng。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公族大夫封邑于上党(今山西 上党),于是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党作为他们的姓氏,该支党氏正确读音作dǎng。
3、源于任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之邑阙党,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有位大夫党氏,相传是黄帝小儿子禹阳的后裔,任姓,被鲁国君主封于阙党邑。
阙党,是春秋时期鲁国一个地邑的名称,其地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内阙里,其后人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阙党氏、鲁党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党氏、阙氏、鲁氏。该支党氏的正确读音作zhǎng。
鲁庄公病逝之前,因为夫人姜氏没有生育,无嫡子,便立党孟任之子公子般为太子。鲁庄公逝世后,还在葬礼期间,公子般就被叔叔庆父挑唆圉人荦刺死,他的外公党氏也在那场谋杀中一同被害,由此引发鲁国大乱,“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在典籍《左传》中有记载:“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子般即位,次于党氏。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荦贼子般与党氏。成季奔陈。立闵公。”
这位党孟任,就是鲁国这支党氏家族之人。该支党氏的正确读音作zhǎng(ㄓㄤˇ),世代相传至今,还分衍出掌氏、仉氏两个姓氏家族。
4、源于羌族,出自秦汉时期西羌的分支党项族,属于以氏族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根据典籍《大宋重修广韵》的记载,党项族本来是西北羌族的一个分支部落群体,后来以氏族部落称谓汉化为姓氏,称党项氏,后省文简化分衍为单姓党氏、项氏,其党氏正确读音作dǎng(ㄉㄤˇ)。
该支党氏的代表人物,就是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君主姚苌属下的大将党耐虎,以及后秦国王姚兴属下的大将党智隆。党智隆后来以东乡降政权,曾被胡夏的缔造者赫连勃勃敕封为光禄勋爵位。
5、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元天穆之后,属于以地名为氏 和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族中有党氏。据典籍《路史》的记载,鲜卑族人住在鲜郫山,因而称鲜卑部。
稽考《魏书 ·帝纪》第一《序纪》鲜卑开始是待部落,衍至东汉后期建安十四年的第十三代拓跋邻,执掌部落联盟首领,是拓跋鲜卑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他把北方的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统治发展壮大。拓跋邻之前有12个部落首领,历经西汉、东汉400多年,在林海苍翠,狍鹿成群的大兴安岭中生息蕃衍,他们吃兽肉,穿兽皮,住窝棚,过着游牧 的生活,是典型的原始社会。其发祥地就是大鲜卑山
在典籍《魏书·序纪》中记载拓跋鲜卑的起源时叙述:“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
“大鲜卑山”何在?直到1979年7月下旬,人们在大兴安岭北段的鄂伦春自治旗发现了“嘎仙洞”,并在山洞里发现了《魏书·礼志》所记载的祝文的内容,方始初步断定“大鲜卑山”的具体位置。
拓跋鲜卑部落联盟首领拓跋·硅后来在晋 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西元386年)创建了北魏王朝,传至第十代北魏 元子攸执政时期(西元528~530年在位)的永安元年农历2月,封其族叔安南将军、并州刺史元天穆为太尉公,封上党王,领兵驻守壶关,世代食上党之邑。
上党,是秦朝时期秦始皇所设三十六郡之一,因其地居太行之巅,地势最高,故名“上党”,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地区。在元天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党氏,但未入北魏史籍,成为鲜卑族脱谱姓氏之一。后逐渐文化上汉化世代相传至今,其党氏正确读音作dǎng(ㄉㄤˇ)。另外,匈奴族赫连部也有党姓。
6、源于藏族,出自秦、汉时期的党项民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古代藏族就有自己的姓氏,最初主要有四个姓氏,号称“先藏六姓”,就是“嘎、珠、扎、党、韦、达”六大姓氏,其中的“党”亦称“冬”,这在达仓宗巴班觉松保撰写的《中藏史集》、巴沃祖拉程瓦撰写的《智者喜宴》、智扎喜嘉措撰写的《姓氏白莲苑》等汉、藏文史籍中均有记载。另外在其它一些藏文史籍的记载中,将“色、慕、冬、党”列为原始的四大姓氏,但目前藏学界一般认为色、慕、冬、当都包括在嘎、珠、扎、党四大姓氏之中,是由于刚开始用文字记载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规范,因此形成同音但拼写方式不同的现象。
藏族党姓,或冬姓,就是汉文史书中记载的藏族先民之一的党项民族称谓,据文献《中藏史集》的记载,党项民族在青藏高原一开始分化为党噶、党纳、党查、党姆等,然后以此未基础,再分化为六大且氏、六大曾氏、十八大额氏、十八大查氏、十八大须氏等等,其中的十八大须还包括玉须(今长江源头玉树)、拉须(今青海澜沧江上游拉秀),其名称和地域至今没有变化。
该支党氏族人遍布西藏康区、安多等地方,后来由于藏汉之间的争斗,西藏赞普从西藏各地迁移很多部落到康区和安多守戍边界,因此在康区和安多的藏人中包含着各种姓氏的人。这在藏文史籍《五行常用宝瓶》中有记载:“在下部多康地区,党氏五行为土,寄魂于鹿;珠氏五行为水,寄魂于旄牛;扎氏五行为铁,寄魂于野驴;果氏五行为火,寄魂于山羊;嘎氏五行为木,寄魂于绵羊;如若不知详细之姓氏,可均归于党氏”。
记载中所谓的“寄魂”,是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的一种观念,表明当事西藏多康地区虽然有各姓氏的人,但主体仍是党氏。
党氏族人中的一部分部族在抗拒西藏统一过程失败后,东迁到中原,其后裔在西藏边界地区建立了藏语所称的“木雅国”,也就是汉文史籍中记载的西夏国,由于木雅国中百姓大多为内地人,受其影响,在蒙古军灭其国后,也就被文化上同化为汉族而不复作为独立民族存在。
在西藏的六大氏族中,党氏中相当多的族人后来与韦氏、达氏两族在历史长河中几乎全部被汉族或其它少数民族如壮族、回族、满族所融合。在藏语中,党氏读音作dōng(ㄉㄨㄥ)。
7、源于回族,出自西夏党项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和和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党氏,源出西夏时期的党项民族。
在西元1038年,由党项人元昊建立了西夏王朝,历时一百九十年之后,一些党项族人随历史上的“蒙古入回”过程融于回回民族当中,故延其氏族称谓为党氏,世代相传至今。
党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等地,其党氏正确读音作dǎng。
8、源于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锡克特哩氏,亦称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锡得胡立氏,满语拼音为Sikteri Hala,属于卦尔察女真一系,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卦勒察和伦(今 黑龙江中游 双城子)、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党氏、西氏、胡氏、石氏、奚氏、郗氏、邵氏等,其党氏始祖为锡克特哩·党阿赖,满洲镶红旗人,世居卦勒察,累官至左都御史,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文化上汉化为姓氏者,称党氏,其党氏正确读音作dǎng(ㄉㄤˇ)。
9、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墨勒迪哷氏,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南部)、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等地。后有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Moldire Hala,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熬金(今黑龙江上游)、毕瞻(今黑龙江支流比占河)、黑龙江两岸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党氏、孟氏等,其党氏始祖为墨勒迪哷·阿克岛,满洲正黄旗索伦部人,世居黑龙江鄂奇村(今黑龙江与松花江汇流处),清康熙年间率众归附满清王朝,授四品官位,编半个佐领,但由其子墨勒迪哷·党锡统领,在墨勒迪哷·党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文化上汉化为姓氏者,称党氏,其党氏正确读音作dǎng(ㄉㄤˇ)。
10、新中国成立后,一部分孤儿院中的孤儿也被改以党姓,以纪念中国共产党的养育和 民政政策。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在正体字中“党”和“党”意思不一样。党的正体字有“党”和“党”,姓氏中两个都有,夏后氏之后裔使用“党”,其他的来源的姓氏使用“党”,但党派只能用“党”,只不过在汉字简化时“党”被简化为“党”了。
翟氏图腾释义
【
释义
】翟,雉也,即长尾山鸡。翟是一个会意字,从“羽”、从“隹”。“隹”表示鸟类。上面一个羽字表明此鸟有长长的羽毛,而且很好看。得姓始祖:
轩辕、翟父鼎
始 祖 地:河南新郑
郡望堂号:南阳、汝阳;传诗堂、宠畏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17位/约180万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292位
【
起源
】翟姓主要源自:隗姓、祁姓、姬姓、张姓
1、出自隗姓,以国名为氏。隗本来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区的游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时,赤狄人活动于晋、卫、齐、鲁、宋等国之间,称为翟姓。公元前六世纪末,晋国大举进攻赤狄,灭掉翟国,翟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人。翟人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称翟姓。据《国语注》所载,新安翟姓,春秋时赤翟(即赤狄)之后,以种名为狄姓,后改为翟(Dí 音狄)姓。
2、出自祁姓,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传到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Dí音狄),迁居南方者读(Zhái音宅)。
3、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成王封次子于翟(故城在今河南省鲁山),其后以国为氏。
4、出自张姓改翟而来。据《知足集斋集》所载,安徽泾县之翟姓,原姓张。
5、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①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有的记音为翟姓。
②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谭氏图腾释义
【
释义
】谭,即覃。甲骨文中覃字与酉字相近,金文也相似,上部都有一个很大的盖子,下部是一个盛酒的坛子,覃的本义为有盖子的酒坛。得姓始祖:
谭子(谭国国君)
始 祖 地:山东章丘、莒县
郡望堂号:济阳、齐郡;善断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56位/约50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93位
【
起源
】谭姓主要源自:姒姓、嬴姓
1、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是为云贵谭氏,自称望出弘农譚鄉,因遷徙而成為巴南人,也有人說它們是盤古的後裔。
3、源自嬴姓。秦亡后,嬴姓宗室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巴郡,與巴南的部分谭氏融合,改姓谭。
谈姓因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東广西大部分地区。
劳氏图腾释义
【
释义
】劳,“劳动也”。劳的本义是用力过多,辛勤、劳苦。作为山名,同崂。得姓始祖:
劳山人
始 祖 地:山东青岛崂山
郡望堂号:武阳、松阳、渤海;怀仁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307位/约23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95位
【
起源
】劳姓,中国姓氏之一。分布很广,今上海松江,天津武清,山东鱼台、平度,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广东江门,广西田林,江西九江,云南邱北、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瑶族、回族、壮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汉代有劳丙、宋代有劳諲(任城人)、明代有劳钺(九江人)、劳樟(崇德人)、清代有劳潼(南海人)、近代有劳乃宣等名人。
1、起源于汉代,是一个以山为氏的姓。在今天的山东省青岛市东面的海面上,有一个有名的风景胜地——崂山。崂山在古代的时候称为劳山。居住在崂山的人一直自为体系,很少去与外界的人交往。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方士徐福带领着3000童男童女出海访仙,就是从崂山上的船,后徐福子孙世居于此。居住在崂山的人一直到西汉时才开始与外界的人交往,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们成为了汉王朝的百姓。汉王朝在这个时候赐他们为劳姓。世代相传。
2、源于禽名,出自先秦时期酷吏博劳,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在典籍《广韵》中记载:“古有博劳。” 博劳,原本是一种小型鸟类,为候鸟性猛禽,古代称其为“鵙”,亦称百劳、浊温,在医药典籍《本草》中称作“博劳”,今动物学书籍中通称“伯劳”。
3、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时期江陵劳劳亭,属于以山名为氏。江陵劳劳亭,自三国以来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地名,为孙吴国时期所建。江陵,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区南部,“劳劳亭”在古代是人们送别之所,特别是在唐朝诗仙李白撰写了《劳劳亭》一诗之后,其名更著。
4、八旗汉族姓氏 引于简明满族姓氏全录
#国风大典#
[劳氏]LaoHala 本汉族(尼堪)姓氏,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辽阳。
“姓氏图腾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虽不能完全当真,但可以从中学得不少知识。
#国学经典#
#国学#
感谢家人们的支持关注,小编将更加努力查阅相关文献,为家人们持续更新中华400多个姓氏图腾和起源
#姓氏#
#人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