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怎么用?小苏打怎么用去除污渍
Sayings:
你有没有过
“感觉人生卡顿了”
的时候?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比 20 出头稳定,却也遇到更难突破的问题:“我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吗?”
年纪越大越担心:“分手能找到更好的吗?会孤独终老吗?”
人一旦过了 25 岁,很容易陷入停滞和重复的状态,“上不去也下不来”,对未来的焦虑特别明显。
今天,我们找来 5 个这样的年轻人,我很喜欢他们面对生活的方式:
在你分手、转行、辞职、读博的那一刻……
你会发现,人生刚过了三分之一,是卯足了劲儿奋起的时候;
人生才过了三分之一,是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
下面是他们的“1/3人生故事”。
@樱桃小丸子 | 33 岁,老师
生娃前的工作,是进出口图书编辑,月薪 3000,福利很好。
生娃后,因为每天要回家哺乳,娃经常生病顾不过来,最后还是被裁了。
拿了一年赔偿在家带娃,一带就是 7 年。虽然老公也觉得我带娃做饭不容易,但我很难心安理得地停滞在这种状态里。
害怕被社会淘汰、害怕没收入、害怕跟不上职业女性的头脑、害怕等娃上学时找不到工作……
为了克服焦虑,这些年我努力维持和外界的联系——
利用空闲时间线上卖过化妆品;
趁娃睡觉时坚持看书,考了教师资格证;
花钱买各种课程,跟着打卡读书。
△带娃日常
今年婆婆过来带娃,我找了一份小学老师的工作。
老公和婆婆觉得,家里不差我那点工资,不如专心带娃。
但我坚持出门工作。
因为太讨厌窝在家里焦虑停滞不前,连自我介绍都是“XX妈妈”,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标签。
虽然还是月薪 3000 ,但我起码是一个老师,有一个社会意义上的身份了。
△教师节收到学生送的花
脸都笑开花了
@范德一彪 | 33 岁,大学老师
20 多岁读博时,我休学了,跑到寺庙出家。
去之前,我被学业搞得身心俱疲,得了严重的胃病,吃了很多药都治不好。
我是学医的,知道身体上的疼痛除了是病,还可能是心理问题造成的。
所以一看到寺庙招聘,没怎么犹豫,立刻办了休学。
白天在寺庙打扫卫生,晚上练习正念,每次只专心做一件事,特别放松。
去了两周,胃病好了,我欣喜若狂,情绪对身体很重要。
遇到来抽签的人,跟他们聊聊天,有被毁容的、没钱上学的、生重病的……
不幸的东西看多了,人是会忽然想通很多事情的。
读博算什么呢?放在这些人的人生里,简直不值一提,我想再回去试试。
重回学校读书后,人像被开了光一样,用仅剩的半年时间+超放松心态,完成了需要 3 年才完成的项目,顺利毕业了。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你以为停下就意味着失去,其实是打通了脚下的路。
@喵小姐 | 26 岁,设计主管
我和前任是异地恋,谈了 4 年。
见过双方家长,买了新房装修,领证前 20 天,他说还是不能下定决心结婚。
我消沉整整 3 个月,瘦了 30 斤,一度陷入自我怀疑、失眠。
体面分开后,我经常和朋友聚会、疯狂运动、努力加班,不去多想这件事。
最后终于攒够了钱,在兰州买了一套房。
首付 19 W,房贷一个月 3K,占了月薪一半多,压力还挺大的。
但我依然相信,过了黎明就是破晓,今天我终于拿到房产证了。
虽然一个人的日子需要适应,但我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Yvette | 25岁,金融
我 18 岁就出国了,在国外闯了 5 年半,2019 年底回到北京。
可自从男朋友从国外留学回来后,突然感觉生活在这个城市的羁绊好多。
家人、父母、未来的日子一眼望到头,像是一下子过上了“婚后生活”。
似乎丢掉那个 18 岁拖着行李箱跑到异国他乡读书的自己,变得不洒脱了。
正好职位可以调去上海,我就跟公司申请换到上海。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北京土著有天然的优势,干嘛给自己找罪受?
我想在另一座城市多点生活体验,我才 26 岁,一切都还来得及。
12 月,我俩办妥了全部去上海的手续,也租到了心仪的房子。
年底,两个“北京土著”正式要加入“沪漂”行列啦。
跨年后我就 26 岁了,很开心自己还能做出这么“少年感”又“没溜”的决定。
△去上海的行李塞了一车,我们打算roadtrip过去
@阿玉 29岁 老师
大学读的是教育学,在北京读完书就回贵州苗寨当老师,一呆就是 3 年。
这 3 年里,除了上课,我还花了很大心思去扶贫,比如:
让退学的孩子,重新回到学校;
让没钱上学的孩子,找到一对一的定向捐助。
不仅要处理和学校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一周还得上 30 节课,每天都在折腾,进展却很缓慢。
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想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乡村教育遇到问题时,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想换个视角来积累不同的经验。
通过了《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和各种面试后,我去了里斯本做中文老师。
说实话,异国他乡遇到的困难更大,除了语言,还有各种租房、交税问题。
但我想,当我心态变得更强,之前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不会太难,我还可以回来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乡村教育。
我相信一定有一种生活,可以不再被时间或金钱逼迫,回归人类本质;
也一定有一种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时,也能够贡献社会。
【
写在最后】
最近看到美国作家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写的一本名为《单向度的人》突然成了网红书。
里面有一段话挺符合今天聊的主题:
“发达工业社会成功压制了人们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就成了单向度的人。
这种人丧失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我们可以理解为:
世俗价值观的捆绑、对成功的刻板印象,让“好生活”的样子越来越单一化。
与其相对,改变的勇气变得越来越可贵。
但我还是希望你勇敢去寻找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方式。
因为比起外界附加给你的期待,只有你自己清楚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
撰稿:宁可以
责编: 袁三点
晚祷时刻: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王尔德
别怕
一定还有一种
让你更满意的生活
它在等着你
↓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