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长眉毛?如何快速长眉毛变得浓密

admin

假设你能先不急着去看答案,而是略一沉吟,你就会惊讶地发现一个荒诞的事实:在语文试卷里看到荒谬结论的比例,很可能和在互联网上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前者很清楚自己在说什么,然后笑着说,看看你们能不能看出来;而后者则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而且大声疾呼,我说得都对、你们都是杠精、世界是按我的想法运行的。

-1-

新年首选

就在上周的课程里,我讲到2021新高考全国语文试卷中的第一道阅读理解题,题面如下: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很明显,这个题目中有三个错误选项,但大家一般不会认为,错误选项不但在知识上是错误的,在逻辑上更是无法立足的。

大家都知道,“昼夜诗文”是一个面对新时代新青年的素养课,那么这个高考题目并不是今天的主角,但它的出现很有趣,

它可以用一种非常官方的、严肃的方式,来讽刺我们在生活中、网络中遇到的那些奇谈怪论。然后你会发现,如果在高考语文中训练出强大缜密的逻辑能力,将会带着你清晰洞见周围的言论。

至少,你能轻松指出ABD里不堪一击的逻辑漏洞,然后准确地选出C——这可不是什么不会就蒙C。

-2-

绝对不对

先来看最明显的D项。

D.“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先不必理会其中的学术名词“等效意识”,仅用常识和逻辑来判断,“某主体……在现实和网络…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这句话能够站得住脚么?

没有常识?那逻辑也可以用来判断。

一般说来,“要始终保持一致”显得太过于绝对。但太过于绝对为什么就容易出错呢?我听过一本正经的分析:话说得太满了不好吧,显得不够谦虚。你看,错选项原来是一个道德问题。

其实太过于绝对的问题在于,

无法证明和证伪

看两天我看了一部科幻片,片子里的情节说有一颗彗星就要撞上地球。即便已经有多国科学家的反复论证,即便再过6个月零14天地球就要被毁灭,在向总统报告时,科学仍然要保持严谨的态度说,这件事情发生的机率是99.78%。

电影《不要抬头》

我们很难证明一件事是百分百的。

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总有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情就像天外飞来的彗星一样,完全超出了我们的眼界、认识和能力。

在这个题面的句子中,我们且先不管什么是“等效意识”,只须看“……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请问,怎么证明这种一致性?这种“一致”要有多一致才算一致,要有多不一致才算不一致。这在逻辑上无法证明,在概念上无法成立。

同样,我们还可以说这句过于绝对的话无法被证伪。也就是说,即使它说错了,我们也无法证明它是错的。“……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那如果不一致的话,谁能证明其不一致,比如谁能保证从现实到网络空间不会出现一些过渡部分,谁能保证从始到终没有一处不一致的地方,这都是无法证伪的地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好好学习就一定可以过上好日子。

这句话的逻辑千疮百孔。

正如我在论述文阅读和议论文写作课上经常强调的,我们无法定义判断中的“学习”和“好日子”。同时,句中过于绝对的判断既无法被证明,也无法被证伪。

无法证明,是说我们无法保证所有好好学习的人毫无例外地,都可以过上好日子。比如,我们马上就可以举出反例,你看王同学学历又好、才艺又多,但最近日子就过得不好。同时,也无法证伪这个判断。如果有一个没有过上好日子的人,你无法说他一定就是因为没有好好学习吧。比如,就有人问,那怎么学历又好、才艺又多的王同学最近日子就不好呢,立刻就有人说,那不是因为他学历不好,是因为他写作水平不够高、逻辑不够严谨、语言不够精准吧。于是,我们就不得不无奈地说,那么“好好学习就一定可以过上好日子”不就是一句废话么。

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好好学习,在大概率上可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你看我的表达,

语意模糊,但表达严谨。语意模糊,是说在表达的意思上留有余地,表达严谨,是说在表达精度上严格谨慎。

经常有同学问我,杨老师,听了你的课能提分么。

我头脑里就闪过许多的流行答案:能/不提分退钱/一节课提十分/一人听课全家提分……

但如果我像一个科学家那样回答,99.78%。就会有人说,哦,那也不一定提分呀。其实他就不会想想,一个人要多么多么与众不同,才能成为1000人中的三个人,或者也可以想想,自己在哪个方面曾于1000人中排进过前三名,就知道这个概率有多低。

然而,大众往往会觉得动脑子想事情,实在是太麻烦了。正是因为懒,才会去相信所谓的百分百。

电影里,地球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3-

因果错乱

再来看善于伪装的A项。

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我在班里讲这个题目时,并没有要求大家一定提前看过文章。不是因为文章不重要,而是要把一个选项、一句话,当作微型的论述文篇章来看。就像练习投篮时,精细拆解每个动作,比如单纯练习投篮的手部动作,而不必每次练习都要从全场吹哨开始。

同学们看过四个选项后,大多能快速指出D项的问题,部分会感觉C正确,但没有一个人同学能够确定指出A和B有错,而且是同种类型的逻辑错误。直到讲解后,大家才会发觉:这话说得也太荒诞太没逻辑了。

我们来补足这句的因果:

(由于)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

这是一个在常识上就无法立脚的因果判断。

试问,因为青年是主体,所以就要制定相应规则,那么,不是主体的就不用制定规则了么,还是说规则就是为多数派制定的,或者少数派就可以逃避规则。所以说,制定规则的前提条件就是看人多人少么。青年是因为人多,所以就要被制定规则,那老年人是因为人少,就可以不被制定规则么。那青年人变老了以后,是不是又因为老年人是主体所以又要被制定规则呢。这句话单独拿出来看时,真就是一套一本正经的胡扯。

我们承认青年是网络空间的主体,我们也支持为规范和管理网络来制定相应的规则,同时也接受这个规则对青年有明确的针对性。但是,话不能是你选项中这样来讲的。

比较合理的说法是,

(由于)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其行为对网络文明有关键性影响,考虑到出台法规有助于青年更好地运用网络,因此有必要针对青年群体优先制定相应法规。

这就是高考议论文写作进阶版——考研政治和公务员申论答题模板。

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选项的问题在于,错误地建立了一套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只有“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和“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是无法建立一对一的因果逻辑的。

同样道理,再看B项:

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表示加入什么关联词。

答案是,所以/因此。

那么你会发现,B项和A项的错误本质一致,都是错误的因果关系。只不过,长得略有不同,A项是“(由于)……因此……”,B项是“(因为)……(所以)导致……”。

多说一点,“导致”这个词设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随手举一个2020年的题目。你品,你细品,是否洞穿命题者的逻辑。

2020全国Ⅱ 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1.C.历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画上盖章、题跋,

导致

这些画作的原初状态已不可考。

2021新高考全国II 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B.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

导致

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更有趣的是,如果回到原文就会进一步发现,原来A项是一种干扰能力颇强的选项设计,因为条件和结论都是文章中的句子,但他们就错误的搭在了一起

A.

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

因此

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原文: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络空间的有序,

(所以)

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

错法:偷换了条件

原文:

由于

青年是网民的主体

,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错法:偷换了结论

如上面选段所示,A项中绿色标志的条件和蓝色标志的结论,其实来自于两个不同的文段,而这两个句子在自己的文段中都有自己匹配的条件和结论。

原来是这样!

这么荒诞的设计,好像也只有高考出题老师可以搞出来了。

不过,生活中更是经常出现这种错搭的情况。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两个根本不搭的条件和结论,被放在一组因果关系之中。

-4-

还是要好

请问,你对我好,我对你好,这两句间的逻辑关系应该是什么呢。

很可能是,没有什么逻辑关系。至少,我们不要轻易地认为二者间具备因果关系。

在我们想象中,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这样的:

但事实上,任何一个结论的获得,都有很多很多条件的影响,有一些是超过我们眼界、认识和能力的,否则就会出现我们前面分析过的过于极端绝对的推断。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条件的存在,都可以去推演出众多的逻辑,而未必只产生一种可能。丰富的条件、丰富的结论、丰富的关系,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的世界。

一组看似清晰的条件和结论,往往隐藏着许许多多我们看不到、看不懂的条件和结论。

如同下图:

就好像,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二者间很可能没什么联系。

可能,你对我好,是因为那你是老师、我是学生,而我对你好,仅仅是因为那天我心情不错,而心情不错的原因仅是当天天气不错。

如图所示:

当我们要求,因为我对你好,所以你也要对我好的时候,其实中间附加了许许多多道德的、经济的、诗意的元素。如果恰恰它们都成立,这将是美好的故事。如果它们并不完全成立,这便是生活真相的一部分。

如果你接受了这一点,哪怕会对有的事情有点失望,但是,至少你高考语文应该不错——这不是明明白白地看出来答案选C,等我们再去读读文章,去看清每句话的逻辑、看清这个世界的关联。

这样我猜你大概率上会有更好心态和生活,概率可能高达99.78%。

新的一年,祝我们剥除复杂的条件、穿越错综的因果,没那么多假设转折,只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没那么多充分必要,尽管尽力全力无限力,向着我们期待的结论,出发。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