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睫毛怎么涂?假睫毛怎么涂胶水
泉州既然很有历史,又做过港口闹市,那一定老城里还有的看。我们去老城里走走吧。
泉州的老街都集中在鲤城区,就是最早的城区,也就是温陵呗。向旅馆前台服务员打听好老街的大致方位,午睡之后抽出下午时间去领略一下。
顺着骑街楼廊下信步走去。
见一路口写着“金鱼巷”,想到这是旅馆服务员推荐的老街代表,便转弯走了进去。巷子里现在正在修路,说是要全面整修。地面全都挖开了,有工人在施工,要把各种管道和电缆槽埋进去,最后再恢复路面。车是肯定走不了啦,人走着也很费劲。两边的房子看上去都是有几十岁的楼房,平房虽有,都不是很齐整了。向东走到一百米,实在是走不下去了,遇到一条稍微宽一点的巷子,赶紧向北拐弯。
这条巷叫做“许厝埕”,一看就是闽南土语,那肯定有闽南老屋呗。“许”一定说的是老许家有宅于此。“厝”在普通话念做“错”,指的是房子,这里就是说的许家的房子。“埕”在普通话念作“城”,是指房子前面的空场。那这条巷子里应该是有一座许家大宅的,那大宅正屋两边肯定有燕翅屋,它们围起来一片空场。这许家的许据考是说的清代南赣总兵许盛,康熙时代的军官,老是跟着皇上出去打仗。他是少小离家的泉州人,告老还乡后,在这条巷子里买了房养老,还曾出钱修过文庙。当地人为记住他的有名,就把这条巷叫做许厝埕了。
许家老宅因为占地太大,现在肯定是被捣毁盖楼房了。要去看看?想都不要想。往北走到头向东一拐,看到下面这样一座房子。
这就是典型的闽南民居了,这是大门。门朝南,两边是倒座房,其中一间被拆了外墙做买卖。单檐硬山顶,这屋顶是经典的城市大户人家住宅,有瓦当有滴水,算是比较阔气的。外墙下面有半尺高台基,还有二尺高石槛。门前的石刻门槛、柱础和云墩说明房主相当有品位。杉木板门是民居配置。你看西倒座房外墙的红砖,这个是有点旧了,新的应该是我们在开元寺山门口出厦的山花那个颜色。这个红色是这里特有的,叫做“泉州红”,不知道它的CMYK配色,我觉着有点接近国标的“橙红”。这座房子关着门,好像还有人住,不好进去参观。门口墙上钉着“古厝守护者”的牌子,说明已经有政府文物部门指定了专人负责保护。
往前走不远就见一座小院,门已经看不出模样,但里面还有老房,这里是一家花店。估计刚才那座所谓的古厝维修前就是这样。我们进去看看它的老房。下面这是大门,也是三间,中间穿堂门缩进。
抬梁架构。
看看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堂屋缩进,三开门。
你看它的石刻柱础,木刻雀替,东西屋窗上横披木刻,镂空棱花。说明原房主也是大户人家。
西屋前面的白墙小屋应该不是原作,一定是原房主二儿子娶亲时加盖的小房。东西屋的木刻相当讲究,上面吊柱上还有简单木刻当作垂花柱。
看看堂屋里面。
这是南方典型的堂屋布局,中间是神龛,墙上挂着列祖画像,前面有供桌或者叫香案。华南这样的布置多见,岭南除了有列祖画像之外,还会在香案上摆列祖牌位。这个神龛并不奢华,好像和屋外的那些木刻装饰不太一致。不过,别看家具都很普通,地面却是铺着瓷砖的。墙角存放有修枋梁的木料,家具就是农家式样,不是官式。这应该是一户小富裕人家,乡下有地,城里有房。这座宅子至少是清代的,房东要是找人把最老的木构件化验一下,没准儿能早到明代去。地上的瓷砖肯定是民国初期的了。
算是看到一座闽南普通民居,不是官宦之家。和院子里的主人聊了聊,他说这不是他家的房,他从房东手里租下来就是为了开一家花店,给周边居民供应红花绿草发财树。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成了危房,因为不是名人故居,政府大概也不肯重修。这座院子过去还是挺大的,后面还有二进,他只租了前院,白天来上班,晚上并不住在这里。房东早就买了楼房住去了,可能也无力重修。我问他周边盖楼房的时候没有把这房子征收了?他说可能房东不肯撒手吧,反正它的左右都是楼房了。
告别花店主人继续前行。许厝埕向东走到头,再往前走叫做花巷。我们找了一条巷子拐弯往北走,这条巷子叫会通巷。小巷两边盖的都是楼,越发显得小巷之深奥。
这里还有古老的石板路遭到保留。
既然有石板路,那就是古巷呗。古巷里应该还有盖楼漏网的古厝吧?果然有!
这是翻新以后的古厝,已经改造成客栈。你看它的外墙,泉州红贴面,砖缝是窄条贴面。这是我上次说的泉州特色外墙装饰,也是泉州红。
接着往北走,看见一座旧楼改造的旅馆。
对了,对面屋顶的山花就是典型的泉州红,白色灰雕悬鱼惹草。院子门边放着一辆老自行车,28加重永久,还有一个很夸张的挎斗。这挎斗肯定是新做的,可是它为什么在左边?难道泉州人全都是左撇子上下车不成?或者过去泉州道路不是右侧通行而是左侧通行?这个有点那个。
看看大堂里布置的客厅。
大堂吧。
一回头,墙边立着一座路易十五式酒柜,还站着一位中式小二。
这家旅馆是染上了小布尔乔亚风格。
从会通巷北口出来就是西街,要是往西走,就可以走到开元寺。在这里已经可以看到开元寺东塔的塔刹。
西街大概是泉州最古老的街了,鲤城的中心应该就在这里。街上还有很多老房子,都是街边店铺,发售各种生熟凉热南北食物,泉州的特色小吃这里都有。
这里还有西洋楼。
你看那街上还有一家牙科诊所,这位黄大夫很有眼光呀!这么多人在西街上吃这么多东西,免不了会有把牙吃出问题的,有一座牙科诊所就可以当场修补了。
西街往东走到头是一个十字路口,他们告诉我说这里有一座泉州的地标建筑,叫做钟楼。
不错,确实是一座钟楼,只是和我想象的有点差距,这是西式的,新哥特风格。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泉州地方官为了配合新生活,提倡遵守时间,便修了这么一座钟楼。“右侧行走”也是新生活的一个内容,有一个段子说当时的山东省韩主席质疑道“新生活运动很好,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是太糊涂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了,那左边留给谁呢?”
为什么在这个路口建一座钟楼?因为这里是民国时期大兴土木的地方。这个路口东西向是东街西街,南北向是中山路,也是当时最时髦的大街,贯通泉州老城南北。我觉着在中山路之前,这里的南北一定是叫南街北街的。既然是古城的中心,所以古时候应该是有一座中式钟楼的。二十一世纪初,泉州发动工程修缮从钟楼向南一英里的中山路步行街,按照老式样,把沿街建筑查遗补缺修旧如旧。据说现在是恢复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原样,还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第一届的第一条街是北京国子监街,最后一届的第一条街是广州沙面街。
站在钟楼路口往中山路上看,两边都是骑街楼,地面是石板路。
西洋风格建筑立面,楼顶上还有中山先生所题“卫生之一道”。楼上虽有老招牌,楼下已经其实难副了。
这条街不像西街,西街上都是卖吃物的,这条街上都是卖货物的。
要想卖吃物,就只能步行。过去说“行商坐贾”,大贾坐着,小商走着,这里的“贾”在普通话里念作“古”,不知道闽南话怎么念,不会念“甲”吧?说实话,在泉州这么南的地方卖糖葫芦,不是很快就都化了吗?
中山路虽宽大,可楼间也有窄小的巷子,专门给送货的走。
街上还有一座基督教堂。
这里的收尾工程还没结束,可以看到新旧二重面。
完工以后的效果是这样的,楼角的彩色灰雕花哨得一塌糊涂,南方的装饰就像南方人的性格那么热烈。
过了打锡街路口,左手东边街后面就是“泮宫”,那就是府文庙了。
右手西面有一条巷子。
巷子里是各种小店,有吃有喝,还有玩物。
小店的招牌是各种风格,看看这个荒山野兽派的。
小布尔乔亚派的。
东洋幕府派的,不是《非诚勿扰》里的四姑娘。
里面还有一家少女网红蛋糕店,不断有女中学生进去取网上订下的各种口味蛋糕。
对面来车了,我掉头往回走吧。
在巷口找了一家亮堂堂的店,响应中山先生的号召办了点卫生的吃物。
吃完才发现石板路地上有鱼。
原来这里还是那条泉州很有名的金鱼巷,这是东口。宋代时,这里曾经住过一个大官谢公,正经是三品呐。宋代做官以携带鱼袋为标志,满人学去就成了顶戴花翎。宋代三品官的鱼袋上有金丝线缝的一条鱼,就是一条黄花鱼。这巷子里的谢公就佩戴这么一个金鱼袋,泉州士人因见此巷有金鱼袋出入,便称此巷“金鱼巷”,久而久之,金鱼巷就被印上了街牌和地图。
金鱼巷里除了那些小店,还有一个挺有名的去处,叫做南音阁。每周一三五有著名南音票友演出,爱好者坐在石板路上欣赏。我们来的这一天是周四,没能欣赏到著名的南音,留个小遗憾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