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微信如何扫码添加好友,企业微信互加好友 免验证二维码怎么弄(企业微信互加好友 免验证二维码是真的吗) 居然可以这样
四年前,我还在县某机关工作。单位挂钩扶贫的村,离县城三十多公里。而我包保的两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简称卡户)在水库村民小组,那是一个位于高山顶上的村落,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如果走公路,大约七公里,走小路,估计只有四公里。公路难走,是村民自修的土石路,窄不说,到处还是深坑泥凼。
第一次去水库,是入户调查,顺便跟包保户见个面。水库有二十来户人家,贫困户占了差不多一半,去的同事恰好可以坐一车,便开车去。同事借的SUV,到半山腰的时候,车打滑,我们下车推了几程。第二次去,没车了,说好包一辆皮卡上去,但车主最后变卦了,只好走路。第三次有三个人,于是骑摩托,在村公所附近的村民家借了一辆,由同事骑,他带一个,请了一个骑摩托的村民,带一个。每次走到泥凼,都得下来,否则就过不去。
后来的两次天气好,便又不坐车了,走路去。山路陡峭,几近笔直,顺着小路往上爬,虽然双腿酥软,大汗淋漓,却感觉山顶一直在我们头上。
水库盛产核桃,几乎家家都有。但主要经济来源是种天麻,据说产量还可以。只不过因为路不好走,销售存在一定困难。
2说是去扶贫,如今想来,却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大约就是去了解情况,统计数据,核算包保户究竟有没有脱贫。
我的两户包保户,一户姓程,一户姓高。
程姓老人大约六十来岁,跟老伴住在一幢破旧的瓦房里。屋里除了一个用几块石头搭成的灶头,几块木板搭成的厨台和一张黑黢黢的床,便只有两三条小木凳了。经了解,老人的儿子们都已成家,并有了孩子,儿子儿媳都在外面打工。问老人儿子儿媳打工能挣多少,老人说,挣什么挣?连嘴都敷不住。有点怀疑他的说法,又不便提出质疑,因此只好了解他们家别的情况。老人回答,说就是种点庄稼,没有别的。在门口转了转,去厕所看了看。推开门,厕所连着猪圈。圈里躺着两头大肥猪,目测了一下,每头不少于二百五十斤。那时的标准,大约人年均收入三千元左右(具体标准如今已记不得了)就算是非贫困户了。可是程姓老人否认那是他的猪,他说,是他大儿子家的。我有点纳闷,他大儿子一家已经打工去了,哪来的猪?老人解释说,儿子出门打工时把猪交给了他,他是帮儿子喂养的。
我记得那天带我们去的是社长,也就是村民小组长。他始终沉默寡言,离开程老人家后我们一再盘问,他告诉我们,那猪也可以算作是程老人的大儿子的,只不过因为子猪贵,老人想养猪,买不起,大儿子便花钱给他买了两只。后来谈到程老人的房子,社长透露说,其实程老人家在下面的公路边有新房子,平房,几年前县里发生地震,有灾后重建项目,那房子就是灾后重建资金盖的,老房子他们只不过偶尔来喂喂牲口。
我的另一户包保户,姓高,且称他为高兄弟。他三十多岁,已婚,女儿在村小读五年级,寄宿制,周末才回家。夫妻俩据说也出去打过工,但没挣到什么钱,便没出门了。问他们为什么不再去,他们说要照顾孩子。我说,可以出去一个,他们说,外面的钱不好找。
高兄弟家位于山脚的一个大院里。房子还行,能住,他带我们进去,里面很宽敞,但总有点空荡荡的感觉。对面那幢瓦房,沙发和电视机、洗衣机都有。问是谁家的,说是他父母家的。但之前我发现他妻子在那间屋里进出,因此有一点怀疑。追问之下,他才讪讪地笑了,说他也住,父母也住,平常大家生活在一个院子里,不分彼此。按照入户要求,我们需要跟包保户合影、拍摄包保户的生活环境,已证明我们没有走过场。高兄弟让我们不要拍到洗衣机等家电。后来我们从侧面了解到,他还种了一些天麻。当时我觉得,他要脱贫其实不难,人年轻,没什么负担,又可以发展种植业。只不过后来我没去了,不知道境况怎么样。
3两户贫困户,平常去不好找,有时在干活,我们就去地里,但有时他们却在村上的集镇上,就只有等了。有一回,我们爬到山上,没遇到人,高兄弟骑摩托车去集镇上了。打电话给他,结果下午才回来。不过我猜他们是烦我们了,无非是各种询问,各种统计,各种登记,然后就是拍照留痕什么的,毫无新意。同事比我懂,有一次去,给了包保户300块慰问金,我们各跑各的,约定完工后在一个岔路口会合。我在岔路口左等右等等不来他,手机又没有信号,肚中又饥饿,只好坐在路上啃面包。后来同事来了,说包保户炒鸡蛋饭给他吃,五个鸡蛋,他好不容易才吃完,说得我口水都出来了。
有一次,快过年了,单位安排去贫困户家送温暖,三百块钱,一件棉大衣,似乎还有一床棉絮。那次大家倒是没亲自去包保户家了,只到了村委会。打电话给包保户,叫他们自己来村上拿。大家在村上等了会儿,包保户们便陆续来了,领走了慰问品,还说了很多“感谢党、感谢政府”之类的话。
4因为个人原因,2017年6月,我离开了机关,去了学校。
那时我父亲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一年大半时间都在住院。父亲似乎之前也是卡户,但很快就取消了,因为我是公职人员。我觉得这样做挺好,毕竟父亲虽然经常住院,但费用我们还能承担。跟真正的贫困户相比,他的条件已经很好了。
但父亲还是觉得有点遗憾。病房里的病友走马灯地换,他们很多是卡户,进医院并不用交钱,出院时才结账,据说花的钱也少得很。我每天去病房照顾父亲,有的住院者就明确告诉我,他们住院不用花钱。他们的语气里透露出一种优越感。父亲见他们那样,自然很羡慕。
父亲主要住县中医医院,病房在内一科,住院大楼的五楼。天气变凉后,五楼大厅里的长凳上,时常坐着几个老人。他们抽着旱烟,摆龙门阵,看上去并无不恙。我父亲说,他们是有一些养身病、慢性病,比如头晕、眼花、心累、没精神,但这些病基本治疗不了,只能靠养。医院的条件好,又不花钱,自己只负担点生活费,因此老人们常会把医院当疗养院,来医院养病。
医院有专供卡户用的VIP病房,医院称之为绿色病房。有几天,因为没普通病房了,父亲有幸住了进去。不过随后就搬出来了,说是有领导要来检查。父亲不是卡户,只能住普通病房。
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特别好。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别人,一直那么热情,那么随和。而且他们替病人想得很周到。我父亲患的是肺气肿、肾衰竭、脑梗,有段时间,父亲的身体好了点,我也忙,夜晚就没去医院陪床。结果医生查房的时候知道了,严厉地批评了我。虽然挨了批评,但我更敬佩他们了。
5在学校里当老师,主要工作是上课,但有两项工作还是必须参与的,一是控辍保学,二是精准扶贫。如果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失了学,这算得上是学校的大事,必须及时解决。
简单地说,不仅要多次走访、劝返,而且要填写很多相关的表册,材料。有的其实只读过小学低年级就辍学了,但还得把他们劝到中学来,因为按照时间来算,他们应该上中学了,他们的学籍已经转到了中学。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校里呆下来,成为学校工作的一大课题。一般说来,我们都会按照上面的部署,利用周末等时间去入户调查情况。
当然也是有一定效果的。一个姓周的学生,是卡户,去年上初中几天就辍学了。村镇干部多次做工作,他还是不愿上学。原因是厌学。我曾去动员过一次,摆出厉害关系,告诉他不读书他的父亲有可能被处罚。但他满不在乎,说要处罚就处罚他,跟他父亲什么关系呢。不过随即县里有领导过问了,不知用了什么方法,这个学生终于回学校了。为了让他留下来,无论是住宿、座位以及学习上,学校都给了他特殊待遇,我恰好教他,他上课还算听话,虽然学不懂什么,但我想几年下来,总能学到一点知识。
6今年国庆期间,被安排遍访贫困户。
遍访的村落位于半山腰上,因为有高速路经过那里,正在建,因此很吵。我们去的贫困户家,普遍已解决了住房、饮水、交通等困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修路将村民的饮水挖断了,迟迟未能恢复。放炮将村民的住房震裂了,等等。但这些问题应该很快都会得到解决。一个利好是,因为修高速,当地很多劳动力都在高速工程务工。
但遇到一个特别的哥们。
他49岁,一米七几的个子,长得还算直。年轻时,应该很帅。但他竟然未婚。他住的房子,一共两间,一边是一层的平房,一边是旧的土墙瓦房。平房是灾后重建的房子,国家给的资金。但房子已经建起五六年了,却还没有装修,他只把它当厨房,自己住瓦房。瓦房只一间,那哥们看上去挺讲究,把一张木床安在房间正中,床单铺得整整齐齐,被子叠成豆腐块,放在床的正中。枕头上,枕巾也铺得很整齐。他并不知道我们要去,因此由此判断他的摆设平常便是这样的。床的正前方的桌子上,放着一台21吋的老式电视机,电视机开着。墙上挂着两只喇叭,那是他用来放音乐的。看得出来,他的日子过得很惬意。
不过随后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情况。他的厕所很破烂,而且,屋里屋外的地板都没有硬化过,全是土筑的。问同去的村干部是怎么回事,村干部说,别人家的都已经改造过了,政府出水泥出砂,村民自己出劳力,但这哥们说懒得干,麻烦得很,就没干了。
问他有没有出去打工,他说没有。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头一天晕乎乎的,不想去。于是跟他开玩笑,说还是找个女的结个婚,成天待在家里,那些女的也不会主动跑来。他就腼腆地笑。
临别的时候他热情地挽留我们。“煮面吃了再走嘛。”他说。他说的不是吃饭,而是吃面条。估计是因为煮面条比较省事。
我们回绝了。
7到了一户特别供养户家。特别供养户,乡下俗称五保户,一般是失去劳动力的孤寡老人,生活由民政解决。
他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没结过婚,一个人生活。
离开的时候他提醒我们:“还没照相嘛。”
看来他已经熟谙整个过程了。我于是举起手机。他规规矩矩地站在他的门前,等我给他拍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