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水瓶座的星座是什么?2017年7月份什么星座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些字的读音不是常用的读音,而课本中又没有把正确的音注释出来,我们按照惯性思维去读,就容易读错。笔者对初中语文课本进行了梳理,大家来看看,下面的这些字音,你读对了吗?
七下第4课,《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句。很多人会把“更”字读成“gēng”,解释为“重新”。其实不然,在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古代汉语字典》(最新修订版)的283页中,“更”有“gèng”的读音,在其中“另,另外”的一项下面,专门举了例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由此可见,“即更刮目相待”的“更”应该读“gèng”,是“另,另外”的意思。
七下第7课,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一句。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这句话中的“犁耙”的“耙”的读音感到很疑惑。因为“耙”有两个读音,“bà”和“pá”,到底该读哪一个呢?百度百科对“耙”字有这样的解释:①一种把碎土、堆肥、杂草摊开,使它们附着在农田表面的农具(读bà);②一种把谷堆柴草堆扒开,使谷子和柴草附着在晒谷场地面的农具(读pá)。区别在于劳动的场所不一样,读“bà”是在农田,读“pá”是在晒谷场。联系一下课文的语境,原句中说“扛上犁耙走向田野”,可见劳动的场所在田野,所在本文中的“犁耙”的“耙”应该读“bà”。
七下第9课,《木兰诗》中“脱我旧时袍,著我旧时裳”一句。按现代汉语的惯性思维,会把 “裳”读成“shang”。其实不然,现代汉语中“衣裳”是一个词,而古汉语中“衣裳”是两个词,“衣”指上身穿的上衣,而“裳”是下身穿的下衣,这里的“裳”应该读“cháng”。同样,在八上第10课,郦道元《三峡》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句中的“裳”也应该读“cháng”。
七下第9课,《木兰诗》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按现代汉语的惯性思维,我们很容易把句中的“同行”读成“同xíng”,理解成“一起行走很多年”。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这里的“行”是“行伍”的意思,“同行”的意思是在“同一个军队里”,所以,“行”应该读“háng”。
八上第13课 ,《唐诗五首》中的《使至塞上》有“萧关逢候骑”一句。如果粗心一点,很容易把“候”读成“hóu”,请注意“hóu”这个读音是“侯”字的音,“候”比“侯”多了一竖。“候”的正确读音应该是“hòu”,这里是“守望、侦察”的意思。
八上第24课,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中有“将以下骑送迎”一句。按现代汉语的惯性思维,应该读成“将以下骑(qí)送迎”。“骑”读“qí”是动词,比如骑马。这里正确的读音是“jì”,“一人一马为骑”,是骑兵的意思。大家耳熟能详的关羽“千里走单骑”,应该读“千里走单骑(jì)”。
九上第1课,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有“还看今朝”。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句读成“还(hái)看今朝”,把“还”理解成为“还要”的意思。这样的理解有些想当然。在古汉语中,“还”读“hái”时,没有“还要”的意思。句中的“还”应该读“huán”,是“返回”的意思。
九上第10课,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宠辱偕忘”一词。有时候,我们会粗心地读成“宠辱偕(jiē)忘”。这里的“偕”正确的读音是“xié”,“一起、一同”的意思。
九上第13课 ,《诗词三首》中苏轼《水调歌头》中有“高处不胜寒”一句。按现代汉语的惯性思维,我们会读成“高处不胜(shèng)寒”。“胜”读“shèng”,是“胜利”的意思。但是,这句诗中的“胜”是“承受”的意思,“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在高处不能承受寒冷”。所以,这里正确的读法,应该是“高处不胜(shēng)寒”。虽然,现在有把“胜”字的读音进行统读,统一读成“shèng”,但笔者觉得,学习古典诗词,读古音,更能理解其意思,也更能读出韵味。同样,九下第22课,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臣不胜受恩感激”,其中的“胜”也应该读成“shēng”。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