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裙怎么搭配上衣?格子裙怎么搭配上衣和鞋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孔子对不同学习状态的界定,“乐”是《论语》里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字,也说明孔子对心理学研究得很到位。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兴趣爱好,能够找到乐趣并乐在其中,才是能持之以恒、养成习惯的关键。
2021年,我的读书也有“三乐”,可以作为年度回顾的开篇——
第一乐,工具之乐——发现“微信读书”
。
5月起,不知怎么一个机会,这个被丢在角落里的App终于再次抓住了我的心。自此,手机kindle彻底退休,甚至一些纸质书籍都沦为后备,微信读书成为我每日读书首选,阅读时间和阅读书籍数量的占比都超过了60%。
它有几个最打动我的地方:
【1】想看就看
。只要你想,只要它有(目前来看,70%左右我想看的书都有),马上就可以阅读,免去我上网四处搜索下载,或者网购的麻烦。而且,免费。P.S.当然,部分书籍需收费,但周一办理付费无限卡只需要168元年费。想想每年省下的买书钱,本着有来有往的态度,还是予以了支持。
【2】自动计时
。之前读书都要同步启动一个计时APP(安卓“时间记录”app,小行星计算机科技出品,很好用)。虽然习惯了,但毕竟有点麻烦。而微信读书可以自动计时,省了我很大一部分精力和统计时间。
【3】笔记强大
。随手标注、记笔记,而且可以一键导出文本。
【4】查询方便
。遇到生僻字、典故、难懂的文言文、英文词句,可以在线查询,查到后复制粘贴就可以作为笔记保存。
【5】自带字数
。扉页上明确标注,非常体贴,免去我去年的搜索之苦。
综上,对这个App还是很满意的。推荐一试。
第二乐,重读之乐
。
2020年读书回顾中盘点字数时,曾引用过《一生能读几多书》的作者范福潮父亲的话,提到了三分恭敬心,其中的第二分就是重读、多读。
重读一本经典、尤其是喜爱的书籍,仿佛与经年不见的老友小酌两杯,字里行间满满的回忆,又常有不经意的惊喜,感叹上一次遗忘或遗漏的佳句。而且,今年借助微信读书来重读,又叠加工具之乐。
今年重读27本,较去年的21本有所增加,毕竟好书逐年积累。值得一提的是,有几本书是年内重读,即今年读了两遍,特别推荐——《华杉讲透论语》《思考,快与慢》《社会性动物》。
另外,在写年度回顾之前,特意重读了《掌控习惯》,重温“提示-渴求-行动-奖赏”习惯四要素,也算是内心对自己的劝勉,因为动笔之前每天都在拖延。
第三乐,践行之乐。
这一“乐”,其实是苦乐自知。说是践行,不过是一次次犯错时甚至犯错后的反思自省与自责。孔子提倡知行合一,学习首在修身,为己不为人。但知易行难,这才能体会到颜回“不迁怒、不贰过”为何被孔子如此赞许。
辅导孩子学习是践行的最佳实验场。作为家长,家庭辅导往往是矛盾丛生,想保持心平气和,那真得功夫上身才行。学没学到家,养个孩子一试便知。我还差得远,只能每日碎碎念——
每次对孩子提出要求时,总要默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每次压不住火儿想大喊大叫甚至砸东西时,总想着“不迁怒”。
每次给孩子许诺时,总提前告诫自己“言必信”。
每次孩子写作业冥思苦想却坚持自己完成时,总对想指手画脚的自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每次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总对情绪不佳焦虑不已的自己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难啊。人总是对没做到或很难做到的事情念念不已。有时真想将书桌对面的墙上挂满上面这些话,举头三尺有神明,时刻提醒自己。但想想也觉得好笑,还是没有养成习惯,没有学到家啊。那就继续呗。
不能再唠叨了,有点烦人。开始正文。
缺乏数据的回顾是自欺欺人。动笔之前,还是又反复看了两遍今年的读书清单,用表格做着一些简单的统计。渐渐的,残留的记忆碎片一点点拼接起来。看到某些书名上做的标注、评分,再翻阅着笔记,大脑终于转动起来。
一、数据统计
2021年,365天,今年没有中断阅读,这要感谢微信读书,正如毛姆所说,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每日阅读时长较去年增加了半小时,阅读书籍共计151本,比去年少了24本。米妈今年阅读量大增,读了23本,默默帮我弥补差额。相加后,居然出现了“遁去的一”,算是为来年留下一点余地。
【1】书籍类别
前三分别为:
小说54本、诸子百家26本、心理学/金融各16本。
其后依次为:哲学13本、医学7本、历史6本、传记/生物各4本、英文3本、管理2本。
今年读书重心有所转移,以《论语》为发端,逐步蔓延至诸子百家的一些大部头,而压缩了传记/科技/英文等类别。这纯粹是无意识中的,但数据终于暴露了自己抱残守缺、不合潮流的本性。
从文学作品中另辟一个诸子百家的类别,其实主要围绕孔子和论语(17本),另外老子(3)、孙子(2)和孟子(1)等稍有涉及,但并未作为今年的重点。
小说里斯蒂芬·金当然仍是最爱,总共10本高居榜首。其他还有一些优秀作品,却并未发现类似丰子恺的散文、藤泽周平的日本武士、吉米·哈利的英国乡村兽医等名家系列作品,稍显遗憾。
金融类数量虽多,但以重读为主。心理学却结结实实发现了几本大作——《社会性动物》《思考快与慢》《教养的迷思》,还有一本在读中的《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让我对“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哲学类是令人失望的一年,竟然没有一本让我有推荐的冲动。或者我该把儒家归入哲学?
医学和生物学其实可以归为一类。发现两本好书——
《肠子的小心思》让我第一次系统了解了人的肠道系统,隔着一层肚皮,没想到里面如此复杂神秘且智能。
《人体简史》更进一步,从外到里、小到微生物大到器官,对这些熟悉的陌生“人”的介绍真是大开眼界。这才是真正的“认识你自己”。
英文原版阅读锐减。原因居然是我不再单独统计它的阅读时间了?数据的威力可见一斑,也折射出习惯四要素中“奖赏”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少不代表没有精品——《The Man From Earth-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大家应该在网上看过这部低成本影片吧?这次读了英文剧本,算是重温经典。
【2】作者国籍
总共12个国家(去年为19个),包括:中国60本、美国50本、英国19本、日本12本、德国3本、古罗马/韩国/俄国/尼日利亚/瑞士/挪威/瑞典各1本。
从上述数字也能看出拳拳爱国之心,中国终于登上榜首。
【3】阅读字数
微信读书自带的字数,给我今年减少了好大一部分工作量。今年共计阅读4439万字。平均每本约29万字。
好了,开始上菜。
二、分类推荐
【一】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作品推荐
孔子讲求述而不作,我发现宗教领袖似乎很流行这样,佛陀和耶稣也是只讲课,由学员自行记录。笔记嘛,每个人听进去的、理解消化的、记录下来的,都有所不同。所以,圣人语录在许多古籍中都有提及,真真假假,就连《论语》据说也好多版本,现在流传的20章中,也有考证说不少是后学夹带的私货。但无论如何,我们也只能以此为准了。
读孔子,当然首选《论语》。读《论语》,以我的水平,也只能借助《译注》。所以,由浅入深、由捧杀到批判,给大家推荐几本优秀作品——
1-《华杉讲透论语》,[中国] 华杉
这是“捧”类,都不是以捧为主,就是纯捧。但人家捧得到位,还不肉麻。如果你是第一次读《论语》,这是我推荐的首选。有几个理由:
第一,逐字逐句翻译,选择的注家比较权威,以朱熹、张居正和刘宝楠为主,根正苗红,不会读偏了。
第二,坚持以经解经、以儒解儒,除上述注家外,引用的大多为《四书》《易经》《王阳明传习录》等儒家经典以及《资治通鉴》等史书,很排斥儒道释三家归一。所以,对初学者比较友好,专精一门,不求新求怪。
第三,讲求知行合一。作者举的例子、发的感悟,都是从如何学为己用、如何以儒家言行改变自身的角度展开,很能启发读者如何学?学什么?怎么落实?
这本书很正,甚至到了古板的地步,打基础很好。今年读了两遍、听了三遍,对我理解《论语》帮助极大。
华杉还写了《讲透大学中庸》《讲透孟子》,逊色许多。另外,读完后对孟子烦得很,整天和人掰扯,仿佛全天下就他一个人对,别人都不对,估计孔子要活着,也得天天数落他。
《讲透王阳明》,刚开始读,还不好评说。但有一本王程强写的《王阳明》传纪类小说很棒,推荐读一读,我就不单独介绍了。总感觉王阳明修的是禅宗,不是儒家,难怪叫心学。
《讲透孙子兵法》,绝佳,下面会介绍。
《讲透资治通鉴》,太长了,刚读了两本半,我底子薄,总记不住。
2-《丧家狗》,[中国] 李零
这个作者我去年推荐过他的《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当时是因为网上找不到《丧家狗》,所以退而求其次。今年得偿所愿,总算在二手书网站买到了。
这本书算“半批半捧”,但比起下一本还算和气许多。他的出发点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将汉代以后对孔子涂抹的一层层粉妆卸下,回到春秋末年诸侯纷争、王权旁落的年代,看看当时的真孔子是如何做官、讲学、生活乃至落魄,但坚守忠恕之道至死不悔的。他的最终结论是,孔子是一个怀抱理想,但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是“丧家狗”。这个结论惹怒了文学界,诋毁圣人,难怪不给他再版。
我建议第二本《论语》可以选择它。原因有两个:
第一,作者不搞盲目崇拜,也不一味诋毁,观点还是比较中肯的。作者认为,孔子在政治方面确实不行,总想着复古,以礼治国,不合时宜,但做人做学问是第一流的,所以,孔子是选错行了,就应该踏踏实实当老师,没必要周游列国求上进。
第二,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作者理论功底扎实,猜测少、考据多,同样以经解经,掺杂私货时还算克制。不像另一本《毓老师说论语》,仿佛说书先生,东拉西扯,分散精力。
3-《论语新探》,[中国] 赵纪彬
这是“批”类。都不是择其不善的批,而是纯批,语气稍有缓和的地方,也是为了缓口气继续批。批得不深刻,那就是思想有问题。但是,这位确实是有学问,不胡批,不乱批,条理清晰,重点明确,一章一个罪状。
这本书太辣眼了,很偶然在《毛泽东与孔夫子》书中见到主席对它的评价,要求大家多看看。听主席的话,我就看了。真是长见识,什么叫有理有据的上纲上线?这就是。什么叫批判的艺术?这就是。文人杀人不用刀,笔笔如刀。
阅读的过程真是纠结。不服气?可人家也是以经解经,考据功夫一流,字字句句都引经据典。服气?可就是觉得不对劲儿,我把手头很多相关书籍都翻了一遍,发现还真不好反驳他。
所以说,立场不同,世界都变了个样。列几条给大家看看,有研究《论语》的给帮忙掌掌眼——
人与民的区别
。孔子用“人”和“民”二字很慎重,绝不混淆,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总之,人与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否定孔子有教无类
。从对学费的分析(“自行束修以上,未尝无诲焉。” 十条干肉远超当时百姓的生活条件)、教与诲的区别(“诲人不倦”,“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诲是传授学问,教不过是教化百姓训练民兵)、有与囿的通假(有即囿/域,地域之意),最终得出结论:有教无类=囿教无类,即不分种族,将百姓聚在一堆儿训练,而不是超越阶级地教育一切人。
君子小人辨
。这是为小人平反,说小人不是现在骂人的话,而是新兴进步阶级,如小自耕农、地主、商人等,有经济头脑,不安于天命,谋求变革,推动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前进。而君子则是当权派或曾经的当权派,抱残守缺,还要复周公之礼,希望各阶层安于天命,服从分配,不要争,不要谋利,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要整日怨天尤人。所以,对于希望学稼学为圃的弟子樊迟,孔子怒其不争,骂他是“小人”;对于帮季氏改革税制的弟子冉求,孔子让学生“鸣鼓攻之可也”;对于大商人子贡,孔子也不满意,总拿他和心爱的弟子颜回比较。
这本书,务必不要作为读《论语》的首选,但写得太经典了,而且正反观点同时阅读,更有助于加深对《论语》的体会,能让你对初读时轻轻放过的字句再次关注,反复琢磨,将当初自以为是的理解推翻,再推翻。
又买了作者写的一本《中国哲学史纲要》,准备明年好好读读。
大家如果对孔子的简历感兴趣,推荐几本孔子传,基本上都是有史料、有脑补、有瞎猜,但还算精彩。
《哲人孔子传》,[中国] 许仁图
《孔子传》,[中国] 钱穆
《孔子》,[日本] 和辻哲郎
4-《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国] 华杉
这是我阅读华杉系列的第一本。这本书的阅读经历有点曲折,多年前曾经在机场买过一本,翻阅了几次,却始终读不进去,随后被我在网上售出。今年,不知动了什么念头,又买了一本。这一次找到了感觉,在孔子之外,又添了一位偶像。看来读书,书要对,人的心境也得对,才能读得进去,不能强求。
对《孙子兵法》我之前是有误解的,总把它和三十六计联系在一起,以为是鬼谷子之流的厚黑学。但这次读来,发现孙武是一位大战略家,真正的谋定后动、先胜后战。战前的五事七计,把敌我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一一分析,确认可胜后,方才把握时机作战,否则耐下心来壮大自己,先求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与儒家修身自强之道不谋而合,难怪华杉要先写这本书。
书的最后,作者总结了《孙子兵法》的九条精要,我列出来大家看一看,如果感觉喜欢,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华杉解得比较透彻,读起来不会太吃力——
讲求以强胜弱,不是以弱胜强。
(自强是基础,实力是胜负的关键,别总想着靠诡计以弱胜强)
打得赢,也要算代价。
(要学会算账,看看值不值)
先胜后战,赢了再打。
(打得赢再打,打不赢先修炼自己)
要能等待,能忍耐。
(等待机会,不可强求)
一战而定。
(赢就赢得彻底,不要小打小闹,不要百战百胜,而要一战而定)
以正合以奇胜。
(永远留有后手,留有没打出去的牌)
诡道不重要。
(战略大于战术)
知己知彼,关键是知己。
(认清你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
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赢,首先是教你认输。
(学会接受。懂得认输,懂得认错,才能改错不贰过,而人们却总是喜欢‘永不服输’,那就一条道走到黑吧)
这本书真是经典,说的是兵法战事,却能读出人生哲学的味道。这本书更是路引,一是把我引向华杉讲透系列,读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资治通鉴,二是让我对孙子等诸子开始发生兴趣,买了孙子兵法其他注本,以及韩非子、荀子、墨子等书籍,明年准备找机会读一读。
5-《怎样读经典》
这是快到年末才读到的一本书,实际上是一本诸子百家荐书单,邀请了文史哲方面的专家学者,每人写了一篇类似“豆瓣书评”的短文,介绍“经史子集”四类50本国学经典,如:经类有《周易》《诗经》《礼记》《左传》《四书》等,史类有《史记》《资治通鉴》《汉书》等,子类有《老子》《庄子》《孙子》《墨子》《传习录》等,集类有《楚辞》《文心雕龙》等。
每篇不长,但点评到位,让你知道这本书是怎么回事,合不合自己的口味,关键篇末还推荐有名家注本。按图索骥,倒也买了一些感兴趣的,打算明年读一读。
这一类推荐先告一段落吧。一年下来,读古书最大的感受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取能读得进去的书籍,且要找到合适的注本,而不是追求时尚,追求大部头,那样会很难啃,不能坚持的话,反而浪费了时间。我觉得,从《论语》着手压力会小很多,一来各篇内容独立,前后没有次序,从哪一句开始读都没问题;二来孔子说话掐头去尾,言简意赅,且很有韵味,比较好读好记,不像孟子讲话啰里啰嗦引经据典,也不像老子那样晦涩难懂;三来注家很多,深浅都有大量选择。
【二】心理学书籍推荐
渐渐发觉,对心理学的兴趣要远大于哲学或历史,这几年不自觉地读了许多。今年以重读为主,包括《被讨厌的勇气》《学习之道》《拖延心理学》《少有人走的路:1》《掌控习惯》《正念禅修》《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本来还打算重读《影响力》和《非暴力沟通》,但耽搁了一下,明年吧。争取以后每年重读一遍。
这次推荐四本书,前两本都是今年连读两遍,虽然比较费脑,但每一个篇章都能让你联系到自己和身边人群,毕竟是研究“人”的学科,很容易代入,有大量过往经历可以让你边读边印证,经常恍然大悟,发出“原来如此”“难怪啊”之类的感叹。
先介绍第一本——《社会性动物》。
6-《社会性动物》, [美] 埃利奥特·阿伦森
之前推荐过《影响力》,那是一本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畅销书,通俗易懂,而这本书则是写给美国大学生的专业教材,讲求逻辑严谨、用词规范、定义明确,难免不够通俗,好在每个概念都通过一系列案例反复印证,虽不“易”懂,但最终还是可以“搞”懂的。
从书名即可看出,这本书研究的不是个体,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涵盖了七个主题:
1-从众
。包括《影响力》中提及的“旁观者效应”(冷漠的路人)、“米尔格拉姆电击实验”(对权威的服从)等。没办法,从众是人类的天性,不爱听的话换个说法会好受一点——善于合作;我们都不想盲从,但换个说法却又不讨人喜欢——离经叛道。逆社会主流而行听起来很酷,但却不是毫无代价的。
2-说服
。一方面,如何表达才能说服别人?另一方面,如何抵制别人的说服?矛与盾都有,可以兼得,不用纠结。
3-社会认知
。人类都是认知吝啬者(节省脑力/懒),所以愿意找规律、走捷径(第一印象/刻板印象)。一般不会出问题,但偶尔也会造成偏见,甚至铸成大错。
4-自我辩护
。这一章的
“认知失调理论”
是全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对人心理的把握太绝了。当你的行为与认知不一致时(如“吸烟”的行为 & “吸烟致癌”的认知),你会内心纠结不安,造成心理失调。怎么办?要么改变行为,要么改变认知,总之,要知行合一,才能化解失调。所以,如果你不能戒烟,就只好扭曲认知,说服自己——少吸点没事、新型烟尼古丁含量低、吸烟解乏、据说吸烟不一定致癌......这一章运用大量案例说明,为什么邪教能给你洗脑?为什么帮了你讨厌的人后会开始对他有好感?为什么伤害一个人后会更恨他?读完后发觉,人的自我说服能力太强大了,真是“扭曲的力场”,能改变世界。
5-人类的攻击性。(略)
6-偏见。(略)
7-喜欢与爱。(略)
再写就啰嗦了,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看吧。建议阅读顺序——
【1】《影响力》
【2】《社会性动物》
【3】《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在读中,大牛津巴多的著作)
7-《思考,快与慢》,[美] 丹尼尔·卡尼曼
这本书的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的是人到底是理性动物还是感性动物。通过拟人化大脑中的两套思维系统(系统一为本能/直觉,系统二为理性),作者分析了人的一系列行为,最终结论是:经典经济学中所描述的理性人在现实中却经常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因为人类偏好节省脑力,所以一般先让系统一自动处理事物,搞砸了或遇到困难了,系统二再出马,这时人才会恢复理性。所以,看起来很“二”的人不一定是真二,可能是“一”正在搞事情。
读起来确实很费脑力,半途而废了两次才啃完第一遍,囫囵吞枣,很不满意,半年后又读了第二遍,这次有点感觉了。能够理解的部分收获很大,举几个例子——
【1】启动效应
。这是一种激活机制,通过联想自动启动,如当你做出微笑动作时,会启动好心情;当你皱眉时,会加重心烦;在遇到有难度不好回答的问题时(“你对今年的生活满意吗?”),会自动找一个相对简单的相关问题来回答(“我对这两天的生活满意吗?”)。
【2】后见之明
。这个很神奇。当一件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后,人们会立刻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以适应这种意外,你对过去和将来的看法被新的感觉改变了,也就是说,事发后,你会丧失一大部分回忆能力,无法回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所以,你会觉得“我早就知道”,从而造成结果偏见。观念会改变记忆,这件事我多次体会过,当你觉得过去某一段时间很美好的时候,你会下意识地忘记很多不愉快的经历(翻看日记才能重新想起来),这算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治愈吧;而当你恨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抹去他可能有的一些善意或优点,这一点通过认知失调理论可以解释。
【3】峰终定律与过程忽视
。又是不可信的回忆。对某一件事的回顾性评价=【尖峰时刻(最强烈/最美好/最糟糕)+ 最后时刻】的加权平均,这两个时刻之外的其余过程,对评估没有影响。例如:对某次旅游的评价,取决于最刺激的几个场景与旅游结束时你的感受,至于玩了多少天、相对不太刺激的过程,事后会被忽略。又比如:人死之前回顾这一生,他的评价取决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或最悲惨时刻,以及是否善终,而与他活了60岁还是90岁关系不大。这个观点其实阿图·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中也一直在强调。
阅读过程确实磕磕绊绊,但上面说了,过程可以忽略,关键是找到其中最打动你的一些知识点,重点看,边看边做笔记;看完时再回顾一下全书,总结收获。那么,阅读中的具体困扰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像我一样,还想再看一遍。
8-《教养的迷思》,[美] 朱迪斯?哈里斯
刚才提到离经叛道,这本书才真是教育心理学中一部离经叛道的作品。自古至今,对于家庭教养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笃信不疑。“家教”二字,既是褒奖与恭维,又可以作为讥讽之词。如果我告诉你家教没有用,或者不像你想的那么有用呢?估计会被群嘲甚至群殴吧。而这,也正是作者受到的“礼遇”。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虽是疑问句,其实态度已经很鲜明。这位“新泽西的奶奶”(自称)可谓勇气颇佳,开篇直言“除了基因之外,影响孩子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这种假设是错误的。当场我就有些要发飙,以为看到了邪教的作品,要不是查理·芒格鼎力推荐,几乎就丢一边了。耐着性子往下读,结果这位“奶奶”不撕心裂肺地和你嚷嚷,更不强词夺理,而是把一篇一篇的报告、论文、社会实验掰开揉碎了解剖,告诉你“教养假设”其实是学者的自嗨,家长的盲从,没有科学证据。得出的结论是:在你娃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你娃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如:同学与同龄好友,即所谓的“同辈压力”。
作者总结了三个命题,挺值得琢磨一下,接受起来不太容易——
命题1:父母没有能力塑造孩子的人格。在人格方面,孩子与父母相像有两个原因:因为他们继承了父母的基因,因为同属于一种文化或子文化。
命题2:孩子的人格是被家庭以外、与同辈在一起的体验塑造的。
命题3:心理学家们认为行为方式以及与行为方式相关联的情感,会从一个社会情境迁移到下一个社会情境中。这个假设是错误的。孩子不会被迫将以前习得的行为吃力地带到新的情境中,他们完全有能力根据目前的环境习得新的行为。
当然,家教是起作用的,但是,出了家门,孩子会有另一套行为方式,而这一套方式是在与同辈相处中习得的。孩子会根据场景自动切换行为方式。想想你娃在家的表现和你听说的/见到的在学校或幼儿园的表现是不是有所不同?
纠结吧?当然,家庭教育还是不能丢,这是父母该做的事。至于出门后的事情,那就随他去吧。每个人都是从娃开始长起来的,自己的路只能自己去走。
9-《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美] 奥赞·瓦罗尔
这本书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我本以为是写马斯克之类的科学怪人如何造火箭的,结果发现是教你如何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书。
读这类书有两类麻烦,或者说缺陷。第一是人们往往默认为“如果我想像专家一样思考,就能做到”,仿佛这是个意愿问题。但是,正如《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指出,专家的思考方式是在各自领域几十年练习出来的,是很高的标准,不是意愿问题,而是能力问题。就像这两年很流行的“长期主义”一样,也是一种能力,是结果,而非做事的开端。对初学者来说,希望跨过这几十年的过程,直接摘取结果,是很不现实的。
第二个麻烦就是这类书往往读起来很有意思、频频点头,合上书却大脑空白,遇到问题该怎么处理一切照旧。
综上,我觉得读此类书籍不如管中窥豹,找到符合你当下能力的、且能打动你的一两点,就学这一两点。等到下次重读时,再找第三点。
我这次找到的第一点是
“探月思维”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很形象,说最初狮子制定食谱时,有老鼠和羚羊两个选择。狮子分析后发现,老鼠很多、好捕捉,但根据孙子兵法来测算,耗能大收获小,不够本儿;而羚羊太能跑,不好捕捉,但抓到一个挺抗饿,够吃好几天。作者反问:你这一辈子,是选择了“老鼠”,还是“羚羊”?探月即抓羚羊,你追求的事物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随后又提出
“反溯法”
——让你的想法驱动现有资源,而非相反。不过作者也承认,探月有风险,可能飞到半途掉下来,所以目标要像理财一样,均衡配置,以丰补歉,而不要孤注一掷。
第二点是
“事前验尸法”
。就像芒格所说“我想知道我将死在哪里,然后我永远不到那个地方去”。也就是在做一件事之前,设想自己的“100种死法”,找到潜在问题,提前避免或解决。比如正在设计新产品,可以先假设产品推出后很失败,然后倒推潜在的原因。
这本书虽然绕来绕去,但“探月”这条主线贯穿始终,从不可思议的目标、创意涌现,到成功后的懈怠与灾难,以及如何面对失败,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很能吸引你沉浸其中,就算学不到什么,就当看一部纪录片也不错。
【三】生物与医学类书籍推荐
10-《人体简史》,[英] 比尔·布莱森
这个作者还写过一本书《万物简史》,比较钟情于大而全,要写就写个全套的。别看内容庞杂,阅读过程却非常流畅,因为每一章都和你有关系,每读几页,都会停下来,伸出手仔细端详一番、摸摸脑袋、揉揉肚子,感受一下早就习以为常的身体部位,对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说一声“Hi body,long time no see”。
全书11章,有些知识似曾相识,如:
直立行走。
在造就人类的同时,也在每天祸害人类,造成一系列肉体的痛苦,腰酸背痛膝盖发软,骨盆也因此变窄,对分娩造成巨大痛苦。
免疫系统
。发烧咳嗽都是人体的自动防卫机制,但却没想到耳垢、皮肤和眼泪也归为此类。
怀孕与分娩
。人体最失败的设计错误,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一场生死之战。
但也有些内容对我是全新的,冲击力十足:
制造一个人(按照人体元素来计算)需要花费的金额为:96546.79英镑,或者为:168美元。前者是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出价,后者则为美国科学节目报出。按照便宜没好货来分析,还是要去英国重生。
“脑子进水了”不是一句比喻,而是陈述,因为人的大脑全是水(80%以上),看来我们不能360°转动脑袋是设计师做出的一个保护措施。
“食不言”的孔子还是一个生物学家,因为人吞咽空气和食物走的是一条通道,全靠一个“会厌”阀门分辨,打开时呼吸,闭合时吞咽,但偶尔会出岔子,于是就被噎着了。这种设计,真服气,太环保/抠门了。
食物在女性体内停留的时间是72小时,比男性多17小时,难怪女性吃的少,身体苗条,人家会吃啊!
......
这本书,五星推荐。
11-《肠子的小心思》,【德】朱莉娅·恩德斯
肠子,在很多人的脑海中,这一“段”似乎不可言喻,特别是爱干净的女孩儿。但就是这么一位德国妹子(医学博士),对这个部位写出了一本可言可喻的妙书。而且,还邀请自己的妹子,配上了一幅幅特别形象的插图,既写意又写实,而且不碍观瞻。
女博士语言亲民,毫不高冷(和翻译也很有关系),没有拗口冗长的医学名词,从你每天亲力亲为的大便坐姿,到食物入口后不可名状的消化过程,将“鼓鼓囊囊的食道 / 斜挂着的胃囊 / 蜿蜒曲折的小肠 / 多余的盲肠和肥嘟嘟的大肠”等器官的位置、功能、优缺点(想想搜索网络百科后看到的那些令人头疼的医学解释),用动画片似的场景娓娓道来,带着你进行一次神奇的旅行。
作者对肠道喜欢到了着迷的地步,甚至将其称为“第二大脑”——肠脑,不是比喻,而是真的相信肠脑具有意识(或者说我们意识不到的意识),发出的很多信号直接传递给大脑,由此支配人体的反应与行动。我们司空见惯的一些描述,如:吓得“屁滚尿流”,委屈得把“苦水往肚子里咽”,伤心得“肝肠寸断”,担心得“牵肠挂肚”,讨厌得“令人作呕”......在德国妹子那里也都与肠道对号入座,喜感十足。听说YouTube上还有她的一个演讲,有条件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此书妙不可言,满分推荐。
【四】传记类书籍推荐
难以想象,盘点时居然发现,今年的传记只读了4本。是除魅?还是自大?传记还是要读的,特别要读那些你钦佩的人的人生经历。今年的4本,分别是杜甫(惨惨惨)、陈独秀(读了半部,主要是想了解儒家思想在那个年代所遭遇的巨变)、鲁迅(日本作家丸尾常喜写的一本小传,勾起了我的兴趣,准备明年读读林贤治的《人间鲁迅》),最后就是下面要说的“石佛”李昌镐。
12-《不得贪胜》,[韩] 李昌镐
这本书名字起得很好——不得贪胜,正如《孙子兵法》所说的“先胜后战”、《论语》所说的“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讲究事前谋划计算、耐心等待胜机,与“石佛”的名号完美结合,真正不动如山。
石佛能成功,除了技艺精湛,更重要的是他的棋风和性格的融合,所以才能持之以恒不摇摆,坚守自己的“道”——
“厚实”
的棋风。所谓厚实,一方面是减少失误,另一方面是步步为营,不断扩大起火面积,积小胜为大胜。这又让我想起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俩人真是很像。
复盘
是学习围棋的好老师。获胜后复盘可以养成胜利的习惯,失败后复盘可以做好胜利的准备。其实每个人每天每事同样需要复盘,以旁观者的心态和眼光审视自身。
带着
忍耐
心,
等待
胜利机会。
就算是无目的地向前移动,也有可能出现发展的道路。摆脱停滞不前的那第一步路,说不定就会成为前进的道路。
这本书谈论棋艺不多,更多的是学棋与赛棋生涯中的胜与败、得与失的分析感悟。语言平实,文如其人,却隐藏着厚实的人生智慧。同时,一个兴趣能贯穿一生,也让人羡慕。
最后,以书中“围棋十诀”结束推荐——
不得贪胜。入界宜缓。
攻彼顾我。弃子争先。
舍小取大。逢危需弃。
慎勿轻速。动须相应。
彼强自保。势孤取和。
【五】历史类书籍推荐
今年读史不多,主要围绕孔子所处年代,上下浮动个几百年。《华杉讲透资治通鉴》读了两册,大师童书业的《春秋史》粗略地看了一遍,稍显学术,但还是解决了读《论语》时的一些疑惑。还有就是下面这本——
13-《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中国] 李开元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大学时读的《寻秦记》,当年真是废寝忘食,忘了是10本还是12本,分两次租来,打饭都是同屋代劳,几乎一口气读完。《秦谜》虽不是小说,但却解答了《寻秦记》留给我的困扰——吕不韦真是秦始皇的父亲吗?
这本书以史料和新出土的文物为线索,以秦始皇的身世之谜为开端,通过当时秦、赵、楚等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秦国以法治国的严格继承人审核制度,解谜一般分析出秦始皇的血统是否纯正。
随后,作者继续发掘秦谜——吕不韦之后谁接替他做丞相?秦始皇的皇后为何史料没有记载?焚书坑儒居然有一半是后儒伪造的谎言......
这本书有点侦破小说的感觉,丝丝入扣,用证据说话,挺开脑洞。不过也让我认识到,“历史就是这样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一位历史学家,就有一部不同的历史,哪来的什么“信史”啊?权当听故事了。
【六】金融管理类书籍推荐
看了不少,重读为主,就不啰嗦了,只推荐两本,均是打脸之作,打的是主流传统经验和专家的脸。
第一本——棒球界的巴菲特。
14-《魔球:如何赢得不公平竞争的艺术》,[美] 迈克尔·刘易斯
这本书出版后引起棒球界的轩然大波,人穷志不短的穷酸球队总经理,挑战了专业教练和球探多年经验沉淀后练就的“眼光”与“感觉”,与一个哈佛高材生助理搭档,颠覆传统理念,完全通过数据分析,发掘出大联盟一批被低估的、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球员,如年龄偏大、身材走样、短板明显......但每个人都有一手(就只有一手)绝活儿,拼凑起来,居然咸鱼翻身,打破联盟连胜纪录,引发棒球运动的巨大变革,甚至波及到了NBA赛场(如休斯顿火箭队)。
阅读过程中,不由得跟随两个逆行者,憋足一口气,顶住一次次嘲讽与挫折,最后终于扬眉吐气,真可谓一个“爽”字才能形容。这本书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帅哥布拉德·皮特扮演球队经理,但最出彩的却是肥胖但不油腻的哈佛电脑奇才,整天目光呆滞、不善言辞,但通过大数据筛选,一次次驳倒球探,向皮特递送出一位位物美价廉的“歪瓜裂枣”球员,随后在比赛中大放异彩。
书与电影俱佳,满分推荐。
15-《光环效应:商业认知思维的九大陷阱》,[美] 罗森维
想当年,职场中特别流行几本书——《基业长青》《追求卓越》《从优秀到卓越》,认真研读,奉为经典。向典范学习,有错吗?
作者说:没错。但你确定学的是典范吗?即使是典范,你确定总结与学习的经验是典范成功的真正原因吗?如果是,那这些典范经验为何几年后就不灵验、并将典范拉下神坛了呢?
都说因果关系,但其实,我们却经常以果为因,从结果倒推出成功者的优良品质,不留神,被其成功的光环所影响,从而本末倒置。
这本书的很多观点,与《思考,快与慢》《随机漫步的傻瓜》不谋而合,就是人们往往高估人为的努力,而忽略推动成功的很大一部分不可控因素,毕竟,“事在人为”听起来还是更励志一点,“时势造英雄”则略显消极。
作者批判之余,也提出自己对商业成功根源的理解——战略与执行。但是,战略选择极具风险,每一次选择都是冒险;执行过程则充满不稳定性,同样的举措,换一个团队、换一个时间,则不一定能够取得同样的效果。相比激励人心的商业畅销书,如此结论当然令人失望,大多数人渴求的就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123”,但作者坦言,经商就是想办法提高成功的概率,却永远别期待确定性。
没有圣杯。人们不接受,所以,畅销书依然畅销。
【七】英文书籍推荐
今年是英文阅读的大滑坡,仅仅取消了“统计英文阅读时间”这么一个动作,之前每日“咬牙”坚持的习惯就这么溃于蚁穴。从习惯四要素分析,首先“渴求”就不强烈,一直靠毅力在坚持;而取消统计时间又造成“提示”和“奖励”的消失。即使是每天一页的“微”目标,也没有继续坚持下去。这次习惯实验,毅力溃败。
在溃败之前,好歹还读了3本。《Becoming-成为》却不如中文版读起来那么畅快,不知是否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伊凡·伊里奇之死》这部经典的俄国小说中规中矩,只能算是向大师致敬,却没有太多阅读快感。下面这个电影剧本,虽然三刷影片,但读起来依然魅力十足——
16-《The Man From Earth》,Jerome Bixby
一个递交辞呈的大学教授,在临别之际,与友人在小木屋中依依惜别。很沉闷的开场,却在教授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后吐露的秘密中,渐入高潮。
“如果我说,自己是一个活了14000年的穴居人,大家会相信吗?” 围绕这个话题,在座的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虔诚的基督教徒等一众好友以玩笑的心态开头,反复诘难主角,但其对各种疑问均完美回答。玩笑的意味渐渐消退,好友认真起来,但无论如何,均难以做出否定。难道是真的?还是一个弥天大谎?最后,主角终于莞尔一笑,原来真是个临别纪念。大家咒骂中、低笑中一一告别。
故事如此终结,也就不称之为经典了。最终机缘巧合下心理学家却发现主角是自己幼年时离家出走的父亲,惊呼中突发心脏病死去,让人悲从中来。
全书均为对话,男主静静回忆自己的一生,从穴居人族长,到赴印度师从佛陀释伽牟尼,再到“死”而复“生”被人误会并奉为基督......神奇的一生,不死不老,却居无定所,不能与亲人团聚,不知是幸运还是诅咒。
可惜没有中文剧本,可以先从影片入手,不会失望的。
【八】小说推荐
写了好久,终于到小说了。依然照惯例留在最后,放松心情,重温美好回忆。首先推荐的当然还是最爱的金手指——斯蒂芬·金的两部小说。
17-《长眠医生》, [美] 斯蒂芬·金
去年推荐金的书时,有一部《闪灵》其实很精彩,但特别吓人,不适合新年的气氛,只好割爱。今年这部《长眠医生》是它的续集,缓和温馨了许多,还是值得一读的。与前作有联系,但也独立成篇,不会有阅读障碍。
不幸丧父的孩子长大了,拥有的预感超能力“闪灵”也是。能力越大,受到的影响就越强,男孩不胜其苦,开始酗酒,颓废了一二十年。戒酒后,选择到一家善终医院供职,借助“闪灵”安抚临终病人,被称为“长眠医生”。
一个欲重新开始人生的“医生”,一只通灵的猫,一个同样深受“闪灵”困扰的小女孩,一起与猎捕“闪灵”的神秘组织,也是造成主角父亲丧生的元凶,展开一场异能大战。
有点美剧《英雄》的感觉,厚厚一本,但读起来轻松愉悦,很适合开启假日模式。
18-《11/22/63》, [美] 斯蒂芬·金
先解释一下题目——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被刺身亡,蝴蝶效应下,对当时的世界格局造成巨大影响。这是全书的大背景,你也会一次又一次回到这一天。因为,主角希望能够回到那一刻,改变肯尼迪的命运,也改变美国的命运——就通过一个即将拆迁的小餐馆的地下室,神奇的通道,直通1958年,他有5年的时间去准备这个拯救计划。
关键是什么?找到凶手,提前除掉他。GAME OVER。
但是,出乎主角预料的是,这个世界,牵一发而动全身,此间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到现实世界。第一次,失败,但现实世界已改变。再去,还是失败,重新改变。每一次五年,对主角都相当于一次重生,对现实世界也相当于一次重启。终于,成功了。可当主角踏出地下室的那一刻,却发现,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虽然拯救了总统,避免了越战,却引发了新的世界战争......
怎么办?在小餐馆被拆前,再去一次吧。
19-《动物园》,[日] 乙一
日本短篇小说集,11个故事,诡异流派,构思巧妙。挑几篇让大家感受一下——
【1】远离的夫妇
不知从何时开始,孩子发现,虽然自己能够见到父母二人,可他们俩相互之间却再也看不到了,仿佛自己身处多重宇宙的重叠处,而父母各处不同的世界。二人的交流,都要通过孩子来传达。渐渐的,传达的话语趋于恶毒,两人不断交恶、互骂的言辞让孩子难以承受。最终,孩子决定选择一个世界、而割舍另一个。于是,他再也看不到爸爸了。结尾突然反转,焦急的父母带着孩子去看医生,却无论如何也治不好他,让爸爸重现在他眼中.......【看客注:父母相爱,对子女来说,是极大的幸福。】
【2】向阳之诗
机器人被制造出来,目的是在主人死后将其与伯父埋葬在一起。机器人渐渐感受到生命的滋味,而主人却一秒一秒地等待着死亡。最后一刻即将来临,而机器人也终于察觉到,原来主人也是同样被其“伯父”制造出来的机器人......
【3】动物园
每天早上的信箱里,都会出现新的一张照片,里面是自己女友被杀后的遗体。男主决心采取行动,去找出凶手。一整天的行动后,渐渐发现了真相。开车返回的路上,见到了曾经与女友结识的动物园招牌,这一次,他终于打破了恶性循环与自我欺骗......
一边回忆一边写,却突然发现过于诡异,不适合过年看。不舍得删了,大家自行略过吧。
20-《桥物语》, [日] 藤泽周平
日本武士大叔又回来了,可这次写的是底层普通百姓,甚至是风月女子的家长里短、恩爱情长。不相干的人,却都以桥为引,在桥上相聚相别。十对恋人,十个故事,虽不圆满,却也透着一丝温馨,看完后让人长久回味。
这本书比《动物园》好读太多,算是给上一篇的补偿吧。
21-《莫斯科绅士》,[美] 埃默·托尔斯
当你绝望时,也许希望就在前方等你。
1922年,伯爵被裁决终身监禁,好在不是关押在监狱,而是软禁于首都的大都会酒店,但费用自负。曾经的绅士在钱财一空后,成为酒店打工者。但是,在酒店的小天地里,伯爵却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以优雅的姿态接受命运的安排,以睿智的眼光注视着酒店外的时代动荡。
后半部分,作者笔锋一转,上演“胜利大逃亡”,在《卡萨布兰卡》这部电影的叙述中,被困几十年的老绅士成功逃离大酒店,与爱人相会于远方小镇的一家小酒馆。全书最后一句话堪称完美收官——“坐在桌旁等着的她,头发虽然已经斑白,身姿却依然像杨柳一样婀娜。”
这本书是意外惊喜。强烈推荐。
22-《书店日记2:书店四季》,[英] 肖恩·白塞尔
2019年末读了这个苏格兰小镇“毒舌”店主的《书店日记》,这本是续集。还是那间二手书店,还是那个店主和那些店员,每日买书卖书,与各色顾客或相惜、或相厌,虽日复一日,却也洒脱自在。喜欢的人读起来会津津有味、乐在其中,不喜欢的人估计翻上几页就索然无味。没什么可以过多介绍的,就是一本日记,一册账簿,随缘吧。
23-《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 阿瑟·柯南·道尔
这书还用推荐?
我也觉得是。但你有多久没看它了?五年?十年?二十年?我是真不记得上一次看福尔摩斯的书(不是电影)是哪年了。这次心血来潮,又重读一遍,发现还是那么经典,喜爱依旧(这与重看《射雕英雄传》电视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有些案情已经知道谜底,却丝毫不影响阅读时的期待与破案后的愉悦,而那些已经忘记的情节,更是带来惊喜。
就当与老友重聚一次吧。重读它,肯定不会后悔。
24-《焦虑的人》,[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临近年末,本来计划好踏实写年度回顾,手头几本大部头每天读一点,留待明年读完,也可以减轻数据统计的麻烦。谁知,最后一周居然连续读完三本,最关键的是,这三本都值得推荐,让我“焦虑”得很。本想就算了,能读到这个位置的朋友估计也不多,何必给自己添麻烦。但是,这一本对我有点纪念意义,思来想去,还是自找麻烦了。
12月28日,很神奇的一天。去年的这一天,我读完了瑞典一个陌生作者写的一本很不符合新年气氛的书《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没想到,出奇的好看,而且堪称催泪弹,一边读一边抹泪,好在身边没人。因为书名原因,也没做推荐。
今年,又是12月28日,本已打算封箱的日子,鬼使神差地抄起这本名字同样不符合新年气氛的书,越看越心酸,再次落泪,翻到扉页一看,才发现居然又是这个作者,真是“how old are you”啊!
情节很简单,一件虽少见、但在网络上已司空见惯的事——也是新年前两三天,走投无路者持枪抢银行,还是无现金银行,当然,失败了,慌不择路,推门逃进一座公寓楼,一梯两户,赶巧遇到一群看房的人,于是,就把他们“劫持”当人质了。
就这么点事儿,但每一个人都很有趣,每个人都有一段往事,巧的是,这些往事都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汇集到这个房间,就拼接起一个很凄凉、很感人、结局很温馨的故事。作者叙事的逻辑严丝合缝,每一件前面铺垫的事,最后都给你一一交代,而且都有其意义。比如:十年前因金融危机跳桥的男人,希望救助他却没成功的男孩(后来成为这次劫持事件中的警察),拒绝跳桥男人贷款申请的女银行家(看房者之一,包里藏着一封跳桥男人临死前寄给她的信,一直不敢拆开,一直心怀愧疚,抑郁中求助女心理咨询师),同样在十年前准备跳桥却被上面那个男孩救下,最后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女孩......读完后你会感叹,世界真小,世界真奇妙。
无解的人质事件,我绞尽脑汁也没想出劫匪是怎样逃脱的,最后的揭秘让人叹服,也让人感动不已。
是个好故事,推荐给大家,非常值得一看。
【九】最后奉上一本奇书
25-《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美] Eliezer Shlomo Yudkowsky / LessWrong
哈利波特,本身已算奇书,至今仍保留着最早购买的一套,本来以为是儿童读物,谁知却陪伴了自己二十年,现在继续传递给孩子。
记得初看哈利波特时,就对飞天扫帚、隐身衣、变形咒等神奇魔法与道具神往不已,也琢磨过在现实世界中是否有可能出现。但毕竟身处现代,经历多年正统教育,不过想想罢了。
可就是有这么一位科学家——Eliezer Shlomo Yudkowsky,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的专家,却剑走偏锋,不但琢磨,还专门写了一部书来研究这事儿。“纽约客”将这本书誉为罗琳原创的“复述,试图通过科学方法解释哈利的魔法”。
一开篇,故事就跑偏了——最被忽略的人物,却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佩妮姨妈,居然没有嫁给弗农姨夫,而是选择了一位牛津大学生物化学系的教授。故事由此逆转,哈利被寄养的家庭充满了浓厚的科学氛围,和数不清的书籍。于是,天才最初的10年没有被浪费,而是成为了一名极具科学素养的小研究员。当他开始接触魔法时,没有被神奇华丽的效果眩晕,也没有视之为理所当然,而是选择以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魔法的原理,还真就被他探究出来了,于是,一个个新的科学魔法产生了......
同样的人物、同一座魔法学院、似曾相识的情节,却注入大量的心理学、哲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现代科学元素,带来了全新的哈利波特。同好者不可错过。
三、2022年读书计划
去年写的读书计划共列出24本,只读了6本,完成率依然不高。但还是列一下明年的吧,尽量靠谱一点,争取达成50%以上。
【一】2022年读书计划
论语集释
说孟子(在读中)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在读中)
荀子译注(在读中)
庄子今注今译(在读中)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在读中)
社会心理学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拖了2年了,只读了4章,走着瞧)
理想国
东周列国志
战国史【杨宽著】
三国志(在读中)
梵高传
王安石传
张居正【熊召政著】(在读中)
马尔克斯的几本书
斯蒂芬·金的几本书
【二】2022年重读计划
影响力
社会性动物
思考,快与慢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掌控习惯
习惯的力量
掌控谈话
非暴力沟通
沉思录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
被讨厌的勇气
正念禅修
华杉讲透论语
丧家狗
论语新探
老子今注今译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穷查理宝典
原则
就写到这吧。明年再聊。
2021年12月31日
附:2021年读书回顾推荐书目
《华杉讲透论语》,[中国] 华杉
《丧家狗》,[中国] 李零
《论语新探》,[中国] 赵纪彬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国] 华杉
《怎样读经典》
《社会性动物》, [美] 埃利奥特·阿伦森
《思考,快与慢》,[美] 丹尼尔·卡尼曼
《教养的迷思》,[美] 朱迪斯?哈里斯
《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美] 奥赞·瓦罗尔
《人体简史》,[英] 比尔·布莱森
《肠子的小心思》,[德] 朱莉娅·恩德斯
《不得贪胜》,[韩] 李昌镐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中国] 李开元
《魔球:如何赢得不公平竞争的艺术》,[美] 迈克尔·刘易斯
《光环效应:商业认知思维的九大陷阱》,[美] 罗森维
《The Man From Earth》,Jerome Bixby
《长眠医生》, [美] 斯蒂芬·金
《11/22/63》, [美] 斯蒂芬·金
《动物园》,[日] 乙一
《桥物语》, [日] 藤泽周平
《莫斯科绅士》,[美] 埃默·托尔斯
《书店日记2:书店四季》,[英] 肖恩·白塞尔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英] 阿瑟·柯南·道尔
《焦虑的人》,[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哈利波特与理性之道》,[美] Eliezer Shlomo Yudkowsky / LessWrong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