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常青茶?如何制作常青茶叶

访客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季芳桐伊儒会通对东西文明交流互鉴有何启示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题伊儒会通对东西文明交流互鉴有何启示

明清至民国初期中国穆斯林先贤将外来伊斯兰教文化与儒家为主体的本土文化相会通实现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史称伊儒会通作为中华文明交流互鉴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伊儒会通有何特点对当下东西文明交流互鉴又有何启示

何谓伊儒会通

作为历史事件伊儒会通具体指发生于明清之际延续至民国初期的中国穆斯林先贤的文化自觉活动以译撰为特征通过对伊斯兰教著作的汉语翻译将外来伊斯兰教文化与儒家为主体的本土文化相会通

伊儒会通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活动为中国的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或者说走出了一条道路伊儒会通既是过去的一段历史也可视为当下乃至将来工作的一个方向

作为一场历史的文化自觉活动身处金陵南京的穆斯林学者王岱舆是伊儒会通的开拓者其出版了第一部汉文的伊斯兰教著作正教真诠等率先将伊儒文化进行了会通而身处云南的马注马德新等则是活动的推动者其著作清真指南大化总归等大大推进了伊儒会通的广度和深度而同处金陵的刘智及其著作天方性理则是伊儒会通活动成就最高代表

这批穆斯林学者在一生中都有或学习或探讨儒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经典的经历例如刘智自述阅读儒教之经史子集八年伊斯兰教著作六年佛教典籍三年道教经典一年及阅读137种西洋书籍王岱舆虽然阅读时间顺序略有差异但是四教伊儒道佛的著作也都阅读研讨过被称为学贯四教的人物学术经历与学术成果是两个方面但成果也能够证明他们的会通往往是四教而非仅仅两教之会通王岱舆的三部著作以及刘智的代表作里都可以发现四教会通的观点与成果

可以说伊儒会通从字面看是指伊儒两教的会通而实质包括四教的会通涉及领域首先是伊斯兰教教义与儒教教义的会通其次是伊斯兰教的苏菲功修与道教佛教的修持会通再者是伊斯兰教的教律教规与儒教礼法的会通换言之会通活动主要在这三个领域进行成果也多聚集在这些领域当然这次活动持续了三百年左右而这批人物成果很多难以一言尽之最大成果就是构建了汉语的伊斯兰教体系其中既有体系框架又有一系列的概念范畴等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资料图新疆乌鲁木齐洋行清真寺中新社记者富田摄

会通后还是伊斯兰教吗

不同文化间的会通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放眼望去无论儒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概莫能外而一种文化只有不断地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会通才能够发展得更好才能够将文化发展推向新的高峰这是世界文化史发展的基本事实和趋势

伊斯兰教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虽发源于阿拉伯必将走向世界也必然会与东方的波斯文化印度文化乃至中国文化进行会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有人担心一旦会通了还是伊斯兰教吗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以伊朗的波斯文化为例当伊斯兰文化与波斯文化会通后形成的波斯伊斯兰文化不也是伊斯兰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吗在历史上未曾有人对伊波会通感到忧虑为何与中国文化会通就感到忧虑呢

伊儒会通作为一场历史的活动是有始终的这次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却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时期有持久性或永恒性如人所知伊儒会通对于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推动作用新中国建立尤其改革开放以后伊儒会通的理论在全国传播普及只是各地的中国化发展并不平衡例如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使用的是维吾尔语所以对于汉语系统的伊儒会通思想成果接触较少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进程较其他地区略微慢些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应该在新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使其更深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加快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当然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个历史进程学习吸收伊儒会通的成果是选项之一不是唯一换言之也不排斥其他有利于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的方案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伊儒会通成果既包含伊斯兰教的根本内容也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在教义功修教规方面一概如此进而加快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进程目前伊斯兰教界正在进行中国化的理论建设其中重要一环就是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学体系建设实际上伊斯兰教经学体系建设不能平地起高楼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只能在前人基础上继续前进于是就需要继承伊儒会通的理论成果或者在其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构建和完善并尽量吸收借鉴国际伊斯兰教经学思想的优秀成果伊儒会通理论对于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其不仅是过去式更是现在式乃至将来式

资料图孔子博物馆展品王飞摄

伊儒会通对东西文明互鉴有何启示

伊儒会通的经验对于东西文明互鉴亦有一定启示伊儒会通主要是相互吸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其中也包括相互批评相互争鸣若是一味地颂扬只见其长不见其短也不利于学术发展于是在他们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对于儒教佛教道教的某些观点的批评例如儒教传统习俗以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王岱舆指出孝敬不孝敬是伦理问题是否有子嗣是生理问题把生理问题归为伦理问题是犯了逻辑错误应该说这个评批非常到位也非常准确可是为什么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生活的儒道佛学者却没有发现或者不曾指出这个问题呢可能是思维定式使然没有进行思考或辨析已经存在的传统观念一旦有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鉴有了不同意见或批评对于儒教的完善当然有积极意义这个经验对于东西文明互鉴也应适用东西文明当然应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或者说是以学习借鉴为主也不排斥批评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不足才能促进各自反省才能够促进各自发展最终达到互鉴的目的

从微观角度看东西文明互鉴离不开著作的翻译尤其是经典的翻译伊儒会通的代表人物多是学通四教的人物而四教中有三教儒道佛属于中华传统的文化换言之他们都具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实功底然后才进行翻译和会通的于是获得了好的效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少人以为只要熟悉西文经典将其翻译过来即可而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精华的吸收与积累以为自己是中国人自然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其结果不仅西方文明的精髓没传播进来而且译文也读不懂乃至不知所云更有甚者不少经典的再译远不及原译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不熟悉中华传统文明上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文明互鉴工作首先是要系统学习并熟悉东西两种文明而绝非一种文明作为一位中国人你若不熟悉东方文明自然也就不可能熟悉西方文明如此一来何论互鉴完

作者简介

季芳桐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南京理工大学沙特研究中心首席教授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伊儒思想会通研究主持人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