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厚怎么治疗?子宫内膜增厚怎么治疗最好
三、十三点:失心癲
【十三点】她一出场就是“彩旦”,是一个善良、风趣,而又有点象上海人所说的“十三点”的性格——也许还可以说,也还有一点象广东人所说的“巴闭”气质。(夏衍《
是一出好喜剧》)
巴闭 ,“闹哄哄”,吵吵闹闹,大声吵闹,达到叫人难于忍受的程度。(欧阳觉亚、周无忌、饶秉才《广州话俗语词典》)
(一)解义
1.【十三点】①
形容言行轻浮,不合情理。吴语。上海。滑稽剧《三毛学生意》:“大清老早哗啦哗啦唦,这不是‘~’吗?”江苏常州。浙江杭州、宁波。甬剧《打窗楼》:“因为侬(你)人,老公勿要抬转还来。”
粤语。广东广州。(汉语方言大词典)
②
指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合情理的人(骂人的话)吴语。上海。迭(这)个人是个~。独角戏《拉黄包车》:“我八千块勿坐,出侬(你)一万元,我是~是(口伐)。”
2.【十三点】①(詈)做出轻浮不入眼、令人不快的举动或有此类举动的人。②(詈)说出轻浮不中听、令人讨厌的话或说这种话的人:侬看伊叽叽喳喳乱讲,~啦!(钱乃荣《上海话大词典〔拼音输入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十三点】吴方言。旧时计时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自有钟表计时后,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十三点,即下午一点。有人不知其意,就被讽为“缺心眼”、“痴呆”。后词语多作骂语或讥语:①指言语、行为痴呆,不合情理(引《三毛学生意》)②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合情理的人(引《拉黄包车》)电视连续剧《礼仪小姐出租公司》:“那个老头真是~,自始至终只给喝了一杯柠檬汁。”(汉语非本义词典)
(二)理据成说
1. 1922年《上海指南·沪苏方言纪要》云:“痴”字共十三画,故沪人以“十三点”隐指“痴”。(百度百科)
按:“痴”字出现得较早,今为“癡”的简笔,见于《玉篇·疒部》:“痴?,不达。”《正字通·疒部》:“俗癡字。”
2.吴语区常以“十三点”隐指“痴”,除了形容人做事没脑子或举止轻浮,也指口无遮拦、傻得可爱的人,像赵薇扮演的“还珠格格”恐怕是最标准的“十三点”了。但是,当这个词在异性间跳出来时,意思就变得暧昧起来,表面上是骂人痴头怪脑,实际上却不是真的怪罪,而是“嗔怪”,也就是说不是鲁智深打镇关西的“杀博博”一拳头,而是王熙凤扇琏二爷的嗲溜溜一记耳光。
所以,“十三点”多半出自女人之口,骂的时候往往女人脸上笑眯眯,眼里泛着“侬哪能个能介个啦”的挑逗光芒,被骂的男人也常常骨头更轻。(百度百科)
3.为何“十三点”多出自女人之口?“婦人”共计“十三笔”。
4.“十三点”来源于赌具牌九中的“幺五”(6)、“幺六”(7)两张牌。这两张牌都是“短对”,碰在一起不配对,暗指人的言行“不对”。六和七加起来是十三,还可成为一句歇后语,如“他这个人有点幺五么六”,故意把“十三点”这个不入耳的话“歇”去。(同上)
5.“十三点”是上海市井俚语,因为解放之后大量上海人南移,才变成趣怪广州话。“十三点”初时意谓“敲乱钟”。原来旧时的时钟,每逢一小时便报时一次,例如下午四时,钟摆便会敲响四下,五点敲五下,至多系十二点,也不过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响,唔通有十三点不咩?当然系出咗问题,正如俗语所讲癫癫地!所以,“十三点”就系代表人既性格“癫癫地”。(同上)
6.上海滩上对“十三点”另有一种“戏说”性的解释。《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一折戏中,祝向梁反复借景喻情,暗送秋波,几次三番向梁表露求爱之情,可梁竟傻乎乎的无动于衷。这是剧作者的艺术手法,故意为后来的悲剧所作的铺垫和伏笔。上海人口中的“梁山伯”与“两三八”谐音,这三个数相加(2+3+8)是十三,讥讽梁山伯是“十三点”、“侬真是梁山伯,伊主动对侬有意思,侬还格能戆搭搭! ”梁山伯身边的书童“四九”名字加起来也恰好是十三。(同上)
7.在四川部分地区为了更为方便的运用,将“十三点”简称为“十三”。又为了其更具有趣味性,一般加上儿化音读作“十三儿”。在这部分地区,“十三儿”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有无、糟糕和垃圾等意思,例如“有十三儿啊”、“这下十三儿了”、“你吃个十三儿”……而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已很少谈及“十三儿”这类骂人的粗话,于是“十三儿”被更诙谐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差点就八加五了”。(同上)
这有点像称“酒”是“8+1”或“10-1”一样。
8.《汉语非本义词典》说法。见前。
(三)衍生说法
顺着钟点理据,衍生出幾個詞。钱乃荣《上海话大词典》云:
1.十一点八刻:同“十三点”。但较之诙谐。“八刻”为“两小时”,因称。
2.十二点六十分:指“十三点”(戏谑语)。
3.十二点多一点:指“十三点”。
4. B拆开:戏称“十三点”。
5. 老十三:(詈)“十三点”加重的詈语(仅指人,不指行为语言)。
6.“电话听筒” (旧电话听筒中设13个小孔)等。(百度百科)
(四)理据新解
“十三点”恐怕就是“失心癲”,也就是“神癫癫”,与西南方言“神瞪儿/神灯儿”也很接近。
众公差便说:“原来是个失心疯的汉子!我们拿他去何用?”(水浒传三九)
原来这宋江是个失心风的人,屎尿秽污全不顾,口里胡言乱语(同上)
你敢失心疯了?将乐有用的银子,置这样无用的东西!(二刻拍案惊奇三七)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卷一一:“癫病,俗谓之失心疯。”我们一般只知道“失心风/疯”:少知道“失心癫”:
郁金、白矾,治失心癫。(明末清初安徽歙县吴昆〔山甫〕《医方考》,刊于1584年)
每五十丸,治失心癫症。(清安徽休宁汪昂〔讱庵〕《本草易读·白矾》)
治失心癫狂:真郁金七两,明矾三两,为末,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滚汤下。(清赵学敏〔恕轩。1719~1805〕《串雅内编》卷一“截药内治门”,1759)
明之西湖渔隐,真名不显,但是杭州一带人则可以肯定,那是吴方言区的人了。
“癫人”(浙江温州)、“癫儿”(浙江绍兴)、“癫子”(浙江嵊县太平)、“癫则”(绍兴),疯子,均是吴方言的说法。因此,“十三点”很大可能是“失心癫”。
西南方言的“神癫”、“神癫癫”,方言词典多收“神撮撮/神戳戳/神浊浊”,未见收录“神癫癫”的。黄陂涂光禄主编的《贵州汉语方言特色词汇汇编》“神撮撮”条云:
(思维及言行怪异)的生动形式为“神撮撮、神癫癫、神不愣登”等。
虽未能单独立目,也算是为此词留了个影儿。
四、二十五
(一)一种解释是:十二、十三均是“呆傻”之义,那么,“12+13=25”,如此解释最简单,犹如解释“十三”里的“8+5”、“4+9”、“2+3+8”之类。
(二)“二十五”疑为“二四五”。“二、四、五”均“愚也”之义,详“草不黄俗话说”126-127《二四 二百五 二五眼(一-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