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油怎么搭配?胸部精油怎么搭配

访客

第五篇我们说了《红楼梦》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主题思想,这篇我们就展开再来说说。

在满清入主中原后,大明遗民经常用“神州陆沉”、“天崩地解”、“地坼天崩”、“天地崩离”、“天崩地裂”、“山河缺”来指代大明江山沦陷、国土被侵。

《红楼梦》也毫不例外用“女娲补天”“地陷东南”来形容大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开篇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满纸”不就暗指满清的入侵史吗?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批郑重提示“作者用史笔也。宜作史笔看。深意他人不解。作者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

字字看来皆是血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这些无一不是提示读者:《红楼梦》是假借小说之形的真史书,隐秘史。巴尔扎克曾说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明末清初的历史其实就是

一部血泪史,隐秘史

,为何这样说呢?

明朝晚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民穷财匮,导致农民起义频发。自天启七年陕北

王二

起义,拉开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接着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纷纷响应。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入京师,崇祯上吊明朝宣告灭亡。

这时在关外虎视的满清,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晃子,在吴三桂的引领下,乘机攻入北京。各股政治利益集团间频繁的斗争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使得饿蜉载道,民不聊生。而满清入主中原后又制造了许多血淋淋的杀戮惨案,更使得民不堪命,哀鸿遍野。

杀戮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个是明朝志士节臣誓保大明,抵御入侵,第二个就是大汉民族自上而下反抗“剃发易服”。这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就行成了反清复明的势力,与大清抗衡了长达40多年,大清也剿杀了40多年。

这其中最著名最惨痛的就是“扬州十日”与“广州大屠杀”(这两个惨案属于誓保大明的抵抗);还有“江阴八十一日”与“嘉定三屠”(这两个惨案属于反抗“剃发易服)。其它的还有“昆山之屠”,“嘉兴之屠”,“金华之屠”,“四川大屠杀”……

那这么重大的事情,为何史书没有记载呢?几百年来许多人怎么都不知道呢?答案是:在文字狱盛行的满清时期,所有关于屠城的史料和证据都被刻意掩盖和消毁并严禁私下传播。甚至在扫平了张献忠的“大西”与李自成的“大顺”后嫁祸栽赃于起义军。

那为什么《明史》没有记载

记住,《明史》是在满清入主中原后才修订的,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写的,这就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有明遗民将其公之于世。这就是《石头记》被改为《情僧录》的隐语背景。

这段隐秘的血泪史,之所以能在辛亥革命期间被公之于世,其一是摆脱了大清的统治,其二此时让世人知晓有助于解体清朝,利于完成资产阶级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成了同盟会的纲领。但今天讲民族大融合,民族大团结,人们一般都不提这段历史,更不愿意提这血泪惨痛,也没有必要去挑动民族间的矛盾,这里提岀主要是澄清历史,为说明《红楼梦》的真实写作历史背景。

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消除汉文化,摧毁汉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于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1645年7月8日)颁布“剃发令”。又于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日(1645年8月29日)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

剃发易服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这也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清廷在华东和华南等地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在江南诸省,这些政策激起了已被平定地区的强烈反抗。江阴、嘉定等地民众纷纷举起义旗,但均被清军屠城,被杀者数十万人。在人类历史上,为头发的剃蓄问题而遭遇如此巨大的流血牺牲,绝无仅有。

“江阴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反清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最后城破,全城殉国,被屠杀9.7万人。但在江阴人民的抵抗之下,清军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不仅折损了三个王爷、十八个大将,其二十四万大军也折损了7.5万人,城内城外死者合计17.2万人。最后仅有53个江阴人躲在寺观塔上而得以幸存,亲历并见证了这段历史。这是整个满清大屠杀中最有民族气节的抗清事件之一。

扬州之屠, 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城破后,史可法等将领慷慨赴死。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屠杀共持续十日,屠戮劫掠,十日封刀,故名“扬州十日”。

攻打扬州城的清朝将领多铎本人也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的公告中承认:“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意思是:以后大军到的地方,抗拒不降的官员军民等,要以扬州事件为鉴。

“广州大屠杀”,又称庚寅之劫。清顺治六年十月,清朝大军抵达广州,围困城池长达10个月,最终攻下城池,平南王尚可喜率清军攻陷广州之后,屠城十日,尸横遍地。广州城当时人口大约四十万,死难者约五分之一。”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志--宗教志》:“清顺治七年(1650),清军攻广州,死难数万人,在东郊乌龙冈,真修和尚雇人收拾尸骸,“聚而殓之,埋其余烬'”,合葬立碑。

亲眼目睹了这次屠杀的王鸣雷,描绘人头堆积的像山丘和宝塔一样高。他在《祭共冢文》是这样写的:“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邱。五行共尽,无智无愚,无贵无贱,同为一区”。

广州大屠杀,当时八旗兵随军文书陈殿桂《雄州店家歌》回忆:“家家燕子巢空林,伏尸如山莽充斥。死者无头生被掳,有头还与无头伍。血泚焦土掩红颜,孤孩尚探娘怀乳。”

《明实录》记载的天启7年人口有5000万。到清朝顺治年间少了2000万人。这其中虽然也有死于瘟疫和明朝内战的,但大部分还是还是被清军所杀,光剃发易服就杀了1000万。这还不算长达40多年的反清复明斗争中死去的。

所以说《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大明的兴衰史,一部反清复明史,也是一部民族血泪隐秘史。书中第五回写宝玉在警幻仙姑的引领下,游历太虚幻境时丫鬟送来水煮火煎的茶和酒。茶名叫“千红一窟”、酒名叫“万艳同杯”。“窟”指坟窟谐音“哭”,“杯”指墓坯谐音“悲”。隐喻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民众被大批屠杀后合葬同埋。还有第八回“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风月宝镜”的正面是美妆,背面却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骷髅。这些描写无一不是在暗示,那段惨不忍睹的战乱史,鞑虏入侵,屠城掠地后所造成的遍地白骨累累无人收的惨烈情景。

“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寂寞林”,这两句是从明代诗人高启的《咏梅九首》中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没)人来”两句化来。指为国捐躯的高士忠臣,长眠躺卧于雪坡高山之上,没人敢来祭祀。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雪”即是血,“丰年好大雪”寓意血流成河。珍珠指代汉人,金指代清人。这是惨烈的战争画面,几十次屠城,清人用削铁如泥的利剑,将汉人的一颗颗人头割下,鲜活的生命化为尘土。这究竟是瑞雪丰年,还是“白骨如山”的风烛残年?

《红楼梦》托意男女情爱,寓情风月韵事,以玉黛钗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表象是在演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经过,实则是在记录大明王朝的国破家亡血泪史。

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

。丰年好大雪(

),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是对四大家族显赫富贵的描写。可这背后却隐含着深意,“白玉”岀现两次,“金陵”岀现两次,白玉指汉白玉,隐指汉族,白玉为“皇”。金陵两次隐指明朝有两个国都(南京,北京),金陵史指大明历史,金陵王指大明帝王。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的灰飞烟灭,隐指金陵史被付诸一炬。

东海龙王,水族,指满清,名叫敖广,敖姓源于清朝满洲部族。东海龙王又有“塌东京”(侵占淹没塌陷东京)的事迹。火焚水淹,指大明倾刻灭之。“丰年好大雪”,丰指丰收,收割,年为载(谐音宰),隐语割宰好大血(雪)。

金如铁”与“金作马”隐指金戈铁马的战争,战乱造成“珍珠如土金如铁”,金钱人命如粪土,运去金成铁。珍珠,别名真朱,明珠,指大明,金也指大清。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国破家亡血史,

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谐音不就是“家亡血史”吗?按顺序“贾史王薛”也是“家史亡血”“甲士亡血”。

作者以表面的“贾雨村(假语存)言为障幂,将背面的“甄士隐(真事隐)去,以影射隐喻的手法,看似是在敷衍了一个大家族兴亡的故事,目的是让读者后人去挖掘这段被隐埋了的历史,这段汉民族的“家亡血史”。

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曾说过:“历史是由活着的人为了活着的人重建的死者的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写过去的事情,描述过去的事情是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好的生活。

《红楼梦》给我们推演了一部活灵活显的家国宁荣兴亡史:开国之雄主、中兴之明君、亡国之奴才、复国之无才……大明始于一个饭碗,终于一根绳子,开创于“驱逐胡虏”,覆灭于“鞑虏驱逐”。铁的历史,血的教训。这其中有多少家与国的爱恨情仇,又有多少民族与文化的激荡交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朽,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传承精神,开创未来!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