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启微信小程序,该如何打开微信小程序功能,如何开启微信小程序,该如何打开微信小程序 墙裂推荐
通过与丹麦、奥地利、法国的三场战争,再加上高超的外交手腕的运用,“德意志第二帝国”宣告成立,俾斯麦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他对外的战争都是通过分化、瓦解对手的同盟,看准时机断然出击取得胜利;他取得胜利后并不是对敌人穷追猛打,而是采取怀柔的政策为德意志帝国争取好的外部环境。在对外政策上,他坚持“亲奥、联俄、抑英、反法”,目标很明确,对手也很清晰。但是随着深信他、倚重他的威廉一世去世,俾斯麦的政策变得难以为继,他的政治生命结束了。
一、帝相不和被迫下野,愤愤之情致死难平1888年3月9日,对俾斯麦信任有加的威廉一世病逝。经过腓特烈三世的短暂统治,6月15日,年仅29岁的威廉二世登基。年轻的皇帝心胸狭窄、刚愎自用,早想把帝国的权力从位高权重的首相手中收回,而权欲极重的俾斯麦则认为小皇帝是自己抓在手中的气球,不能让他“随意飘荡”。在当时的德国,威廉二世还算不上实至名归的至尊,他的帝国首相、鼎鼎大名的“铁血强人”才是整个国家真正的掌舵人。现在威廉二世已经当家做主,刚愎自用、唯我独尊的他与意志坚定、喜欢独揽大权的首相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
俾斯麦要用“铁和血”来镇压工人的反抗,皇帝就表态说“绝不能让工人的血流在柏林的街道”;皇帝表态要和盟友俄国“分道扬镳”,首相就请皇帝重视与俄国的“友谊”……按照当时德国报纸的说法,“德国的政事已经在皇帝和首相的斗争中半身不遂了!”1890年1月,围绕着是否维持《非常法》,是否继续血腥镇压工人等问题,皇帝和首相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威廉二世甚至在会议上高声质问内阁大臣们:“你们究竟是德国皇帝的大臣,还是俾斯麦首相的大臣?”眼看只能在皇帝和首相之间进行选择,内阁和军方最终选择了支持皇帝。3月18日,纵横德国政坛28年的俾斯麦被迫下台。旧时代的终结预示着新的威廉时代的开始。
踌躇满志的威廉二世终于掌握了国家大权,他开始推行自己的“温和路线”。1890年和1891年,帝国议会在皇帝的授意下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规定工人享有在周末和节日休息的权利等。可这些微小的让步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德国工人的悲惨生活,德国各地的罢工还是此起彼伏。于是威廉二世毫不犹豫地撕下了“悲天悯人”的面具,重拾俾斯麦的法宝,炮制出台了《防止颠覆法》等法律,开始血腥镇压工人的反抗。
调整内政后,威廉二世又开始对德国的外交动起了“手术”。在俾斯麦时代,德国的外交政策就是“亲奥、联俄、抑英、反法”八字真言,首相一直在极力避免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现在威廉二世掌权了,德国的外交政策有了180度的转向,德国和“世仇”法国依然剑拔弩张,德国和俄国不再续签俾斯麦时代出台的《德俄再保险条约》,双方大打贸易战;德国和英国失去了建立在血亲关系上的“信任”。威廉二世用一种“热情周到”的态度把一个又一个的国家送进了敌视德国的俱乐部。按照史学家的评论:“皇帝肆无忌惮地挥霍着俾斯麦的政治存款,终于把德国带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二、被迫辞职,离开柏林俾斯麦辞职或曰罢官后还在柏林待了9天。他到威廉一世墓献了3朵玫瑰;拜会了腓特烈三世的遗孀;新首相卡普里维将军就职的那天,他在皇宫做了示威性的亮相。威廉二世特地封俾斯麦为劳恩堡公爵,还将他晋升为陆军元帅衔海军上将。俾斯麦讥讽地说:“奇怪得很,皇上把出类拔萃的将军任为首相,却把轻车熟路的首相捧出来当个空头元帅、将军。老皇封我侯爵即是王侯殿下,还要公爵锦上添花?外出匿名?”9天中,慰问电报、信件、名贴、鲜花铺天盖地地向相府涌来。俾斯麦自嘲说,这是一级国葬。客人们也使他应接不暇,小邦君主、政党头头、各国大使川流不息。此中也杂有不少幸灾乐祸看风险者。3月29日,俾斯麦一家在民众的欢呼簇拥下来到达勒尔特车站。仪仗队和军乐队早恭候在此。列车在《友谊地久天长》的乐曲声中启动,俾斯麦眼前晃动的礼帽、头巾、手帕、飞吻,渐渐远去,它们全都像他的政治生活一样,留在了柏林。俾斯麦下野之后,长居于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并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
时间很快就到了20世纪初,德国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春风,彻底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钢铁年产量超过千万吨,居世界第二位;商船吨位超过30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整体实力超越英法,仅次于美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让皇帝有些飘飘然,威廉二世开始对世界高呼:“德国需要在阳光下占据一个位置!”1898年,德国出兵中国胶州湾;1905年,德国对一心想获得摩洛哥的法国进行了战争威胁。德国陆军迅速扩充,克虏伯兵工厂接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庞大订单;德国海军也得到了经费支持,无畏舰的数量正在接近英国……
面对德国的步步紧逼,一个由英、法、俄三大欧洲强国组成的协约国集团形成了。当威廉二世向身边张望时,他发现自己的阵营里除了老迈的奥匈帝国,就只剩下态度暧昧的土耳其和意大利了,这一切都要归咎于他四面树敌的外交政策。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这个突发事件彻底点燃了巴尔干的火药桶,奥皇在得到威廉二世出兵相助的保证后,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以德国侵犯中立国比利时为借口对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了。
战争打响后,威廉二世逐渐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他的总参谋部,自己则忙着颁发铁十字勋章和到各地做演讲。随着战局的推进,威廉二世先后撤换了小毛奇和法尔金汉两位总参谋长。到了1916年和1917年,德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兵营,总参谋长兴登堡和军需总监鲁登道夫成了德国真正的主宰,威廉二世被彻底架空了。1918年,德军在最后的攻势中彻底失败,老百姓的生活也窘困到了极限,战争已经打不下去了。11月3日,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了起义,不久,起义的烈火燃遍了全国。11月11日,德国谈判代表团和协约国总司令福煦在贡比涅森林进行停战谈判。第二天,走投无路的威廉二世带着孩子逃到了中立国荷兰,霍亨索伦王朝寿终正寝。强横一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也随之灭亡。1941年6月5日,威廉二世在荷兰病逝,曾经的“雄心壮志”最终都被黄土掩埋。
三、忧郁晚年,死后明志1898年7月30日,铁血宰相俾斯麦悄然离世,享年83岁。身后之事,俾斯麦预先都有安排。报纸公布了1890年俾斯麦辞呈的全文。辞呈指斥威廉二世妄改外交政策破坏对俄友谊。俾斯麦去世时,威廉正泛舟夏天的大海上。得知消息他立即从挪威海滨返航基尔,并电告赫伯特移灵柏林举行国葬。8月2日,威廉抵达弗里德里希斯鲁,假模假样地向鲜花和花环丛中的俾斯麦遗体致哀。至于国葬,只好免了。老头早已选好此庄园一片针叶林中的一块空地。威廉碰了一鼻子灰返回柏林。
7月31日,《帝国新闻》报道:皇帝陛下亲临弗里德里希斯鲁,对上帝为实现德国统一和这一不朽的伟大思想而养育的义工——俾斯麦深表哀悼。对威廉二世,俾斯麦是至死不买账的,他的墓碑上刻的字是:“冯·俾斯麦侯爵威廉一世皇帝的忠实的德国仆人。”俾斯麦离世后不久,俾斯麦的政敌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势力,改革从此终止,德国迅速走向他生前一直努力控制及防止的军国主义,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客观地说,在德国统一的过程中,装备精良的普鲁士军队和普军高效的指挥系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毕竟政治是以实力为保证的。但俾斯麦对战略层面的精准把握、对作战时机的选取和高明的外交手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他本人也因为这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而达到了政治生涯的巅峰。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俾斯麦辅助威廉一世,对内大力发展以军事重工业为主的国民经济,在德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福利系统,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制度,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对外他一改上任以来的战争狂人形象,在欧洲开展了“均势外交”政策,极力控制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全力消除来自伦敦和圣彼得堡的猜忌,以此维护欧洲的相对和平,保护德国经济的发展。德国也逐渐成为欧洲强国。
四、身后事战争对俾斯麦来说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工具,因而他的“自制”意识还表现在对待武力的态度上。他是强权政治的信徒,然而,俾斯麦首先不是一个军事狂人;而是一个政治家,是一个让手段完全服从于目标的政治家。普奥战争结束后,在德国涌现了希望通过暴力完成统一的要求,俾斯麦却高度保持理智:“我也认为,仅通过暴力事件来推进德国的统一是可能的。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是造成一场暴力灾难的使命,和选择时机的责任。任意地、仅仅按照主观的理由而决定干预历史的发展,结果总是只能打落不成熟的果实。至于说,德国的统一在目前不是个成熟的果实,在我看来是十分清楚的。 [5] ”武力的使用一定要慎重,必须服务于现实政治目的。在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国际无政府状态中,国家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家实力基础之上;同时,国家实力的使用要慎重,应当把国家拥有的强大实力与灵活的均势政策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实现国家目标和利益。
王朝战争
为了德意志统一,俾斯麦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发生于1864年,1864年2月开战,丹麦很快战败。根据当年10月签定的维也纳和约,普鲁士占有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帝国则得到了荷尔斯泰因。
对丹麦的战争结束后,他便积极筹划对奥战争,1866年6月17日普鲁士出兵荷尔斯泰因,发动对奥战争。7月3日,双方主力在萨多瓦村(捷克境内)展开决战,普军大胜。8月23日,双方在布拉格缔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
普奥战争结束后,成立了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德国统一已经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还有莱茵河以南、邻接法国的4个小邦国(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和黑森—达姆斯塔得)。而法国担心德国因统一而变得强大,所以竭力阻扰普鲁士统一的步伐。1870年7月19日,法国向普宣战。战争爆发后,普军优势明显,并迅速攻入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展开决战。普军的数百门大炮轮番轰炸,几小时内法军伤亡达2.5万名。下午3点,法军升起白旗投降,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普法战争后,巴伐利亚等4邦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德国统一全部完成。
外交思想
国家利益至上,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俾斯麦认为共同的国家利益是国家之间联合在一起的有力纽带。在涉足外交事务之前,俾斯麦就坚信,“一个大国唯一健全的基础,这一点正是它大大地有别于小国的,就是国家利己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为一个不符合自己利益的事业去打仗,对一个大国来说是不相称的。” 他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国家总是以本国利益至上,以国家利益为依据来决定其对外行为的,不会为了其他国家而出卖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克里米亚战争后,俾斯麦更是宣布现实政治时代的到来。“以感情为依据的政策是没有交互性的,这种政策只是普鲁士的特点;任何别国政府都把自身的利益当作他们行为的准则,不管他们是如何用合乎法律的或充满感情的推论来竭力掩饰。”因此,俾斯麦“认为对外政策中的理想就是没有偏见,决定问题不要受对于外国及其当政者的反感或好感的影响。 俾斯麦的国家利益至上思想使他在因一直胜利进军而兴奋不己的统治集团内部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做出更富远见的决定,为后来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
拉拢邻邦
俾斯麦把错综复杂的局面简约化,在德丹、普奥和普法战争中,首先通过外交以利益交换拉拢大多数强国,孤立敌人,然后每次都设定与实力匹配的有限军事目标,一击而中,见好就收。在统一德国之后,俾斯麦继续拉拢英、俄和奥地利,集中力量排挤和限制强邻法兰西,并鼓励法国在海外殖民地扩张,转移它在欧陆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德国利益。
三国同盟
在国外问题方面,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因此他并不像其它欧洲国家一般,大量掠夺殖民地。但他又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孤立法国。首先在1873年,他与奥匈帝国,俄罗斯缔结“三帝同盟”。而在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俄国大败土耳其,并签订了《圣斯蒂法诺和约》。 但这损害了英、法列强的利益,因此列强便请没有置身其中的俾斯麦作出调停。在1878年,召开了柏林会议。在会议中,他偏袒奥国,但在表面上仍表现中立。这使俄国成了大输家。结果,德、俄关系恶化,再加上俄国与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利益冲突,俄国退出了三国同盟。就这样,1878年以后三皇同盟不再继续。这些问题在俾斯麦执政晚期一直困扰着他,甚至使他感到坐立不安。
1879年,俾斯麦与奥国重订盟约,称为“德奥同盟”。然而俾斯麦担心俄国会转投法国,因此于1887年与俄签订“再保险条约”。在1882年,他又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入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英德矛盾
在俾斯麦的领导下羽翼渐渐丰满的德国,迫不及待的加入了殖民扩张的队伍。1884年,德国夺取了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和非洲中西部的多哥、喀麦隆。1885年,又占领了坦噶尼喀(德属东非)。不久,又相继占领了卢旺达、布隆迪。德国企图沿赤道占领东西非洲,这样一来,就与英国的计划(2C计划)发生了冲突。1890年,也就是俾斯麦卸任宰相的那一年,德英签订条约,双方划分了在东南非的势力范围,德国取得坦噶尼喀,英国获得肯尼亚和乌干达。但条约并未最终制止两国的矛盾。 随着俾斯麦的离职,英德矛盾愈演愈烈,成为“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五、功过是非随风飘时势造英雄,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德国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冲破封建割据对经济的阻碍,德国的统一提到了历史的议事日程。在当时的情况下,德意志的统一存在着两条道路。一条是“自下而上”,由民众起来革命,推翻封建势力,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另一条是“自上而下”,通过王朝战争把德意志诸邦统一在普鲁士或者奥地利君主的领导之下。但是由于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不成熟,前一条道路没有走通。德国通过第二条道路走向了统一,这其中俾斯麦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以“铁血宰相”而闻名于世的俾斯麦在历史上争议颇多,有褒有贬,毁誉兼之。而他本人的一生也确是波澜起伏,极其复杂的。他出身于普鲁士乡村容克贵族,早年属于顽固的保守派。1848年革命爆发时,他曾说:“我是一个容克,我一定要压倒革命。”当他走上政坛,50年代以后,他的思想转变了。他认识到统一德国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他正确地估计了形势,把统一大业的领导权抓在普鲁士容克手里,而又在一定程度上联合新兴的资产阶级。自此,统一德国成了他奋斗的目标和抱负。他出任普鲁士驻德意志邦联议会代表,驻俄、驻法大使,无时无刻不是紧盯这一目标而施展才干。在德国统一的关键时刻,他出任普鲁士首相这一关键职务,纵横捭阖,排除干扰,坚决实行“铁血政策”,终于达到目的。俾斯麦顺应时势,全力以赴,表现了他的毅力,反映了他的胆识,在统一德国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列宁评价他说:“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进步的事业。”, 苏联历史学家叶鲁萨里姆斯基说他“不仅仅是1848年不彻底的革命的掘墓人,同时也是这场革命的遗嘱执行人。”这句话可说是精当而形象地概括了俾斯麦复杂而又矛盾的一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