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雅的分手又不伤对方的心,怎么全身而退的分手让对方不纠缠怎样分手让对方不伤心
央广网酒泉7月9日消息(记者高欣然)敦煌不仅是中国的敦煌,更是世界的敦煌。作为敦煌“三大奇迹”之一的月牙泉,一直是世界闻名的文化景观,身负着“塞外风光一绝”的文化价值。上世纪60年代开始,“敦煌八景”之一的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面积缩成了“初一、初二的月亮”,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这成为了大家的担忧。
50年后的今天,月牙泉已经恢复成了“初七、初八的月亮”。月牙泉是如何补水的?月牙泉现在是什么样的?记者实地走访,探寻“沙漠第一泉”的现状。
月牙泉景区(央广网记者 高欣然 摄)
历史记载的月牙泉“千古不涸”,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当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被破坏,月牙泉水位的水位急剧下降,面积缩小。1985年,月牙泉的平均水深低至0.7至0.8米,干涸可见泉底。当时的月牙泉,看上去只有细细的一条,像个“初一、初二的月亮”。
从那时开始,敦煌市开始采取应急措施“拯救”月牙泉,经过几年关闭机井、压减耕地、节水、引水等应急治理后,月牙泉水位逐步回升。
此后,国务院批复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要求有效遏制敦煌地下水超采、湿地萎缩、生态恶化态势等问题,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就是其中的一环。2016年开始,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开工,通过修建低坝回灌工程,加大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并辅以限制月牙泉区域内的地下水开采量,从而抬升月牙泉上游重点地带的地下水位,缓解周边地下水位下降趋势。
多年来,一直有声音质疑月牙泉的补水是“人工打点滴”,即直接向泉内注水,营造水位回升的假象。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质量安全与运行管理科科长李世珠说:“这些都是误解,我们是让渗水池里的水自然渗漏到地下水,达到生态补水的效果,并不是所谓的‘人为点滴’。”
记者了解到,月牙泉补水工程利用格宾石笼衬砌的中隔堤把原有河床按纵向一分为二,西侧为洪水河槽,东侧为渗水场,形成了12个渗水池。整个渗水场水域总面积为98公顷,最大蓄水量为98万立方米。2018~2020年,年平均从总干渠年引蓄水量为1530万立方米,年蓄水时间为270天。在工程实施前,为保证论证科学,月牙泉进行了3年的渗水实验,找到了月牙泉最敏感的区域,即水渗透得快速又安全的区域,才确定了现在的渗水场位置。
李世珠告诉记者,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渗水场长期蓄水,延长月牙泉最佳补给河段的行水渗漏时间,还原月牙泉原始地下水补给环境,充分尊重月牙泉的自然属性,提高月牙泉的自我修复能力,达到长期补给月牙泉不致枯竭的目的。
记者参观7号渗水池时,池内并没有水,李世珠解释称,6月下旬到7月中旬是农业灌溉的关键期,所以暂停蓄水,12个池子里目前只有2个池子在保持蓄水,“农业大于一切,农民的事情是最大的事情,我们的蓄水补水工作以农业需要优先,灌溉期过了才会继续蓄水。”
工程运行至今,月牙泉水位稳步上升,平均水深由原来的1.35米上升到1.60米左右。工程中隔堤及下游防洪堤的建成也使沿线7.3公里的河道防洪能力由5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的标准,保障了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曾经的“初一、初二的月亮”,终于长大了一些,成了“初七、初八的月亮”。提到月牙泉的未来发展,李世珠还是有些焦急,他说:“尽管我们修建了渗水池,但是西北依然缺水,现在河道依然干成这样,要想从根子上解决,我们还是需要从外部引更多的水。”
目前未蓄水的7号渗水池(央广网记者 高欣然 摄)
来源: 央广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