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女孩子的技巧和方法追女孩的聊天,追女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什么

admin

关注“有书共读”,私信【福利】,送你一张VIP听书卡片,千本好书畅听

“我倒宁愿花钱买断亲情,从此两不相欠。”

看似凉薄的一句话,从一个23岁女孩的嘴里说出来,直指她的亲生父母,却得到了无数网友的支持。

他们说,“你爸妈真的不配”,“她不配做你的妈妈,永远不配”。

说这句话的女孩,网名叫“洛洛”,就在三天前,她上了热搜,被人称作“现实版樊胜美”。

在微博上,相关话题有16亿阅读,引发了素人话题前所未有的热度。

很可惜,洛洛本人已经无法参与这场和她有关的讨论了。2019年10月的一个夜晚,她因为心情压抑去钱塘江边散心,突遇涨潮,不幸去世。

但她的遭遇,通过一档叫《杭州和事佬》的视频调解节目,被全国网友熟知。

她为什么心情压抑呢?因为她长期遭受父母压榨。一个独自在外打拼的女孩,把所有钱都拿去供养吸血的家人。

而她的父母,却在她死后舔着脸上了电视节目,目的只有一个——要钱。

洛洛不在了,但她还有一个弟弟。她的父母对着洛洛生前公司老板狮子大开口,要41万——为了给弟弟攒一套房子的首付。

洛洛的悲剧,让人出离愤怒的同时,也让人看清一个道理:不是天下所有父母,都有为人父母的资格。

出生于1996年的洛洛,是一个很优秀、很上进的女孩。

洛洛朋友在她上热搜后出来澄清

她在杭州工作,靠着自学设计,三年做到了一家公司的总设计师位置,还有自己的团队。

公司老板很器重她,在她死前,准备上马一个新项目,想培养她成为项目负责人。

很可惜,项目还没启动,洛洛就遭遇了不测。

她出事后,亲自到现场打捞遗体、处理后事的人,不是她的父母,而是老板张总。

洛洛并不是上班时间出事的,派出所认定她的死,“公司肯定没责任”。

可出于同情,张总拿出了两万块抚恤金,给她的父母。

但洛洛母亲嫌少,“能不能给五万?”

张总答应了。

旁边有个亲戚见张总如此爽快,“能不能再加一万?”

张总念在”人都没了“,加就加吧。

想到对方女儿在自己公司工作三年,最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里,多给点精神补偿也没什么。

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好心,竟成了洛洛父母要挟勒索的把柄。

六万给出去不到三天,他们就来公司闹。

洛洛母亲硬闯门禁,在公司里撞墙,寻死觅活。

洛洛父亲带着两个“流氓兮兮”的人,在公司楼下晃来晃去。

要张总再多出35万“赔偿”,不给钱就不走。

通过中间调解的派出所所长,他了解到,这35万,他们是要给儿子,也就是洛洛的弟弟,“攒一套首付”。

“女儿死了,还有个儿子,家里条件也不好,这个钱给我儿子付个首付。”

听到这句话,张总世界观当场崩塌,“是我三观有问题吗?”

然而,更让人三观俱碎的还在后头。

调解现场,洛洛父母张口闭口,培养一个女儿要花多少精力,多少钱。

实际上呢,他们对女儿做什么工作,工作什么性质,公司在哪里,一问三不知。

洛洛父亲甚至连女儿电话号码都没有。

女儿一个月赚多少,他们倒是门儿清。

面对洛洛父母把女儿当摇钱树一样的恶心嘴脸,张总觉得“这个姑娘太可怜了”。

“再给钱都感觉对不起她。”

看到张总态度坚决,任何一个保留人类底线的人,都会有所收敛。

但洛洛的家人还在想着怎么要钱:“再搞个二十万,搞不到就拉倒。”

康德说过:“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更不是工具。”

洛洛的老板还把她当作有血有肉的人,会同情,会怜惜。

可她的父母,只把她当成捞钱的手段和工具。

通过洛洛生前闺蜜,张总看到了她的微博。

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洛洛的死亡不完全是意外,她是被亲生父母压榨至死的。

每次发完工资,洛洛父亲就来要钱,“一万两万”。

闺蜜的说法更让人揪心,父亲开口要一万,洛洛身上只有七千,“那都给我吧”。

简直就是把她当成了提款机,有多少提多少。

应付完“吸血鬼”父亲,还有一个拜金物质的母亲。

省吃俭用给母亲买最新款的手机,自己只能用母亲淘汰下来的、四五年前的旧款。

一双几百的帆布鞋,想要了很久,却思前想后都舍不得买。

叫人难以置信,一个月入过万的优秀女孩,竟对自己如此小气。

洛洛的父母还不无骄傲地说:“我们的女儿从小就很独立。”

殊不知,洛洛内心极度缺爱,缺乏安全感。

她人前的积极能干,她对待父母的予取予求,全不过是故作强大的伪装。

如果可以,她在内心深处也渴望做一个“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被爱的垃圾”啊。

早在出事前半年,洛洛就出现了轻生念头,甚至自杀过两次,一次割腕,一次吞药。

出事前一天,还跟闺蜜说,晚上睡不着,会想起小时候父母伤害她的回忆。

对于洛洛的自杀倾向,她的家人并非不知情。

在她母亲和弟弟的聊天记录里,母亲让弟弟“叫她以后千万别这样,她还有最亲的人”。

弟弟则让母亲去“跟她聊点好笑的事情,把她心情搞好”。

皮球踢来踢去,最终谁也没有伸手拉她一把。

就连张总一个外人都看不下去了,“你们知道自己的女儿要自杀,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更让人心疼的是,洛洛不是一个脆弱的孩子,她也曾努力自救。

努力工作,让自己经济独立,逃离吸血的原生家庭,像她说的,“做个薄情寡义”的人。

但原生家庭就像一个“挣脱不开的牢笼”。

每当她费尽力气往外爬、往远处躲,自认为快活洒脱了,父亲一条要钱的微信,母亲一句索要礼物的话,都像一张巨大的网,一个响亮的耳光,提醒着她:

“你躲不开的,这辈子,都躲不开!”

她最远,也就逃到了钱塘江边。江边的夜色这样美,对她也是一种安慰。

洛洛生前最后一条微博

和父母的长期伤害比起来,钱塘江的巨浪可能都算是仁慈的,它永远带走了洛洛的痛苦。

洛洛的遭遇,让很多人想到了《欢乐颂》里的樊胜美。

沪漂女孩,优秀独立,却偏偏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贫寒家庭。

辛辛苦苦赚来的所有积蓄,都被亲生父母剥削去填家里的无底洞。

其实,像樊胜美这样的女孩,在现实中都有原型。

豆瓣上曾有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小组成立于2008年,成员以70后和80后为主。

彼时,他们都是长期活在父母伤害里的孩子。巅峰时期,这个小组有12万人之多。

小组里专门有帖子,根据组员的遭遇进行分类,归纳出家庭伤害的五种类型:

直接肉体伤害;

间接人格伤害;

家庭状况造成的情感伤害;

父母间的矛盾、争吵、家庭暴力或对孩子不关注、冷漠造成的伤害;

遭受血亲猥亵、性别歧视等其它精神和身体伤害。

里面有重男轻女的父母:

女儿7岁时,弟弟出生,从此只要弟弟一哭,爸爸就一个耳光扇过来,问她干什么去了。

也有家暴的父母:

把打儿子当作家常便饭。稍有不顺心,就一脚踹到儿子跪下,从腰间抽出皮带一顿甩。

每甩一下,都要求儿子大喊一声,“爸爸揍得对。”

电影《狗十三》里,父亲打完女儿,就会把她拉坐在膝头,“爸爸爱你”。

还有控制欲超强的父母:

不论女儿是选专业、找工作,还是交男朋友,都要插手。

女儿高中早恋,被指着鼻子骂,“婊子”。

找工作,因为不满意女儿选择的城市和公司,连夜飞过去,杀进他们办公室,“要和领导谈谈”。

原生家庭幸福的人,可能很难理解,把父母说成是“祸害”。

只有亲身体会过的人,才懂得,来自父母的伤害,并不会随着成年而消失,它就像一张网,潜伏在子女的生命中,破坏性和影响力绵延不绝。

被家暴的儿子说,父亲也被爷爷从小打到大,四十岁了爷爷让他跪下他就跪下。

“爷爷打爸爸,爸爸打我,我们一代代就像在高速路上连环追尾。”

他曾发誓,绝不成为父亲那样暴力的人。可他22岁那年,却对着女朋友挥出了拳头。

在控制欲极强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在日后迎来可怕的爆发。

前阵子因为“代孕”上热搜的郑爽,就是最好的例子。

郑爽的母亲,因为自己的明星梦无法实现,就把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从小“像疯子一样培养她”。

从一岁半起,就控制郑爽饮食,防止她变胖;五岁不到,就给她制定“十年计划”。

先学舞蹈,培养气质,再学钢琴、长笛、声乐、表演、自行车、骑马、游泳、英语,还要独立完成一切家务。

小孩子正是玩心大的年纪,郑爽却每星期只有周六晚上两个小时的玩耍时间。

时间一到就要继续练琴,“弹错一处,小棍打手,如果犯困,凉水就迎面喷来”。

12岁时,为了圆母亲的明星梦,郑爽被送到离家2500公里远的成都去上学。

孤身异地,郑爽被同学欺负,偷偷哭了很多次,觉得自己被父母抛弃。

15岁,她被母亲逼着考上北影,接戏,一炮成名。

可郑爽并不想当明星,她骨子里追求安逸,逛街逛到首饰小店,走不动道,心想“要是来这打工该有多好”。

然而,她好强的母亲,打心眼里看不起“知足常乐”的人生观,更不允许自己的女儿沦为“常人”。

她甚至巴不得自己代替郑爽,站在聚光灯下,“最大的愿望是和郑爽交换人生,哪怕一年也行。”

高压之下,郑爽开始用小规模脱轨来反抗。

跟公司玩消失,在微博开小号“放飞自我”,公开承认整容……

她屡屡上热搜,几乎每一次都是负面新闻,直到最近这一次,触及公众道德底线,被广电总局彻底封杀。

2016年时,郑爽当面问过母亲:“妈,你不觉得你欠我一个道歉吗?”

她母亲噌地暴怒,“什么?我欠你一个道歉?”

并不是替郑爽洗白,只是不妨想一想,如果她母亲,能够早一点认识到自己对女儿造成的伤害,郑爽的人生,或许也会不一样。

看了这么多原生家庭的悲剧,有人肯定要问:原生家庭之殇,还走得出来吗?

不容易。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努力。

有些努力是从外部进行的。

比如张总,在看完洛洛的微博,意识到这个女孩生前活在怎样一个家庭里之后,张总毅然找到媒体。

他要公开这件事情,让其他像洛洛一样的女孩知道,面对“吸血”的父母,千万不要默默承受伤害。

大胆说出来,向社会、朋友寻求帮助。

她们的人生,不是只有“送钱”和“送命”这两个选项。

有些努力,是从内部觉醒的。

比如前面提到的“父母皆祸害”小组,虽然名字有些极端,但小组成立的宗旨是,抱团自救。

最初,小组里有一些心理咨询师,他们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

“你改变不了你的父母,因为你改变不了恶待他们的那个世界。

保护自己最简单的办法是逃走,到外地读书,到外地工作,自力更生,不依赖就不给他们太多机会伤害你。”

先争取经济独立,进而精神独立,有的组员做到了,成功挣脱了那个困住自己的原生家庭牢笼。

他们薪火相传,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人。

有一年春节,北京的一群组员没有回家,他们聚在一起吃了年夜饭,抱团取暖。

甚至,有的组员成年、结婚、生子后,还会回来发帖问:“什么样的父亲才算合格?”

摆脱了当年祸害自己的父母,他们努力地,想要斩断伤害的代际传递链条——

绝对不要祸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为人父母需要考试的话,我想他们是可以拿到合格证的。

私信回复

【福利】

,送你一张免费VIP听书卡,愿你与灵魂干净的人同行,在岁月中骄傲生长。

共勉!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