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冷落你的人,如何处理故意冷落你的人如何对待冷落你的人,如何处理故意冷落你的人呢
在今天的许多国家,“单身人士”是增长很快的群体。
民政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单身人口有2.4亿,其中独居人口今年将突破9200万;
韩国30岁以上的人当中,还未结婚的占42.5;
而瑞典的单身人口比例更是高达51%。
经济越发达,单身人口增长越快?
有一组结婚率的数据表明了最近十年的趋势。
2011年,我国的结婚对数是1302.4万对,到了2020年,这个数据下降到了814.3万对,减少了将近500万对。
但是与单身趋势相矛盾的是,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始终保持单身,依然是人们难以坦然接受的事;
单身人群,仍然要面对失败、社交能力差、不幸等诸多指责。
婚姻能否缓解孤独终老的恐惧?
独居人群如何获得社会安全感?
《单身社会》
是一本研究现代人单身现象的书,作者伊利亚金·奇斯列夫是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他在大量案例中寻找婚姻
对现代人的意义,以及获得幸福感的关键。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毛病。”
在作者对单身人士进行访谈的时候,常会听到这样的自责。
社会对单身人士的负面印象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单身女性,面临的处境更加恶劣。
自愿选择单身的人,常被视为对抗主流社会的叛逆分子;
不得已单身的人,则被视为不幸的例子。
玛尔塔今年42岁,住在洛杉矶,她向作者诉说自己的压力:
因为单身,家人对待自己的方式让人很不好受。
父亲说我不赶紧找个好归宿真是愚蠢,母亲则不断跟我说,她现在唯一心烦的事就是我的婚姻。
玛尔塔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的信息是她
愚蠢、没有保障、让父母操心,
而这种恐惧和偏见是全世界单身人士都会遇到的。
职场上也是如此,已婚人士,尤其是有孩子的那些人,他们的时间宝贵,出了错也可以理解;
单身的人无事一身轻,理所当然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
许多雇主会提供保健补助和其他福利给员工的配偶,但是不会补助单身员工的父母、兄弟姐妹。
作者对54名房产中介做了调研,同一个房子有三个客户,分别是一对已婚夫妇、交往中的两名同居人、两个普通朋友。
61%的中介更愿意把房子租给已婚夫妇,24%愿意租给同居情侣,只有15%愿意租房子给那两名普通朋友。
单单是意识到单身偏见的存在,就能提升单身者的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
参与作者访谈的一位女士说:
“知道世界上真的有单身歧视和婚姻狂热,而不是我自己过于敏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单身歧视和婚姻狂热有时还是令我愤怒,但我知道了自己在气什么。”
同样是单身,也会有焦虑者、迷茫者、享受者。
面对偏见甚至是歧视,你选择把这些负面的刻板印象内化为自己的枷锁,还是选择不在意这些看法、自我接纳,决定了你能否在单身中体会到快乐。
还有更勇敢的人,会选择对抗歧视。
有些人歪着头,用同情的语气对我说:“哈,你还单身呀?”
我也会用同情的口吻说:“啊,你还有对象?靠自己不能活吗?”
32岁的亚当,特别害怕老了以后身体出问题会没有人照顾。
尽管他现在还年轻,尽管即使结了婚,他也有极大的可能会离婚或者丧偶,尽管预想的需求和实际需求间有很大差距……
亚当仍然害怕“终身未婚”这件事的发生。
为什么人在壮年的时候也会有这种恐惧呢?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铭刻于童年时期的情感忧虑。
成长过程中,我们习惯有许多同龄朋友的陪伴。
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周围总缺不了同龄小伙伴和照顾我们的父母、老师。
离开校园,我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成年人的世界里,社交强度变低、保护变少,
当我们离开那些保护者的角色时,寻找伴侣的欲望就达到了巅峰。
一份研究显示,寻找伴侣的欲望在25岁到34岁时最高,这个年龄段的单身人士,四分之三有结婚意愿,但是在35岁至69岁的单身受访者中,有三分之二都没有结婚的打算。
担心孤独终老,害怕临死时无人在身旁,是很多人走进婚姻的原因。
想象那些画面:
一个老人在街道上步履蹒跚地缓慢行走,孤苦无依,甚至病痛缠身,没有人可以谈天;
坐在公园长椅上撕面包屑喂鸽子,消磨一天又一天;
夜晚回到老旧、狭窄的公寓,房间里塞满了散发旧物气息的杂物……
可惜婚姻不是治疗孤独感的有效药,作者直率地指出:
任何婚姻到头来都只有三种令人伤心的结果:
丧偶、离婚、死亡,总有一个人要面对晚年的孤独。
一项遍及欧洲30个国家的社会调查发现,在“曾经结婚”与“从未结婚”的老人中,“从未结婚者”的孤独感甚至还比较低,离婚或丧偶的人孤独感居高不下。
从未结婚的人,有更多时间、钱、精力投入到原生家庭、朋友、社交网络身上,因此能更高效地从社交中获取支持、建立安全网。
最近,两起发生在独居女孩身上的悲剧让人唏嘘。
9月,“上海一独居女孩被杀害抛尸”;
10月,“厦门25岁独居女孩在出租屋被杀害”。
她们都因为“独居”的特性,成为了犯罪分子的目标。
每次有类似的悲剧发生,都会让独居的年轻人焦虑,害怕有一天发生在自己身上。
单身和独居一样,有着让人憧憬和恐惧的两面。
一面是自由潇洒的美好,一面是独自承担一切压力的无助感。
摆脱独居可能面对的危险,需要我们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保措施,而不是去和不合适的人同住;
同样的,避免孤独终老的可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自我接纳来抵抗社会压力、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有三五好友互相支持,而不是盲目地选择躲进婚姻。
一个包容的世界,可以让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获得安全感。
联合国人口署在21世纪初就建议为未婚老年人士建造特别的居所。
在巴黎,有人设计出专属于女性的共同住宅区,选择独自生活终老的女性都可以入住。
住宅区里
除了必要的医疗人员之外,她们不请工作人员,而是互相照顾、互相看护。
单身的老年人和年轻人共享住房的模式,也在世界各地兴起。
是否孤独取决于主观的感觉,而不是是否结婚这样的客观事实。
单身和结婚都不意味着一定幸福,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如何面对孤独,建立自己的社交支持系统。
点个【在看】,我们有时无法选择是否独自一人,但我们可以决定要不要觉得孤单。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图片
| 视觉中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