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单身男士个人征婚50至60岁,单身的文案签名短句单身男性征婚
自从 2014 年 9 月 8 日发布第一条视频起,一条在寻找美、发现美并记录美这条路上,坚持了 7 年。
我们用新闻报道的叙事手法、高质量的影像风格,创作出 4000 多条原创优质短视频。
正如开篇这支视频中所呈现的,我们在感动人心的空间建筑里,思考人类如何更好地存在;我们在独具匠心的器物中,探索生活之美的打开方式;我们亦在当代艺术的精神世界里,找到现实之外的表达形态。
秉持着深耕 7 年的美学基因,怀着一颗向善向美之心,我们在 2021 年年末,首次向公众推出具有极高专业价值的美学榜单 ——
「一条美学大赏」
。这绝非一份普普通通的榜单,它的诞生背后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
作为上海市文化 IP 的重点孵化项目,一条美学大赏以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为指导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为协办单位,以上海市美学学会为学术指导单位,联合敦煌画院、苏州博物馆、震旦博物馆、西泠文创,以及 Branding Shanghai、那行文化、天艺文化基金共同发起。
我们特别邀请到路威酩轩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吴越、「上下」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及艺术总监蒋琼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建筑评论家李翔宁以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担任首届理事会主席。
为了提升这份榜单的权威性,我们在器物、建筑空间和艺术三个领域内,以
美学性、概念性、创新性和传播性
四个维度作为考量标准,结合主席嘉宾和三个不同领域内专业评审团队的综合意见,从过去 7 年报道过的 100 位建筑师、200 个先锋建筑和绝美空间、200 位艺术潮流的引领者以及 1000 位生活美学达人中共同评选出“器物之美”、“空间之美”和“艺术之美”的专业美学榜单。
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获得
首届美学大赏
奖项的各位艺术家及其作品。
作为“紫砂器物的先行者”,龙文制作的紫砂壶,将茶具器皿的实用设计之美与陶艺创作的文化意识美学相结合,刷新了人们对于紫砂器物的传统印象。
这款香出五指壶的灵感,来源于龙文在路边看到的一个很像壶的扁瓜:一壶在手,二三知己,投茶入壶,香出五指。
90 后艺术家谭志鹏,花费 7 年时间,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失蜡铸造法,设计出被国际名人争相收藏的撒旦椅。
他巧妙地将人的脊柱和盆骨融入到座椅设计中,借此探讨人与座椅间的关系。2021 年,这件作品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列为馆藏。
90 后木雕艺术家毛冠帅,2018 年一整年,从废料堆里捡来木头,利用这些天然的疤痕,做出了 99 个“受伤的人”。
木材的迷人质感和毛冠帅本人的思考汇集在一起,既保留原始性,又充满当代感。
从小在老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建筑师马岩松,围绕一座 1725 年已有历史记载的四合院建造了一个漂浮的屋顶,使之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几栋看似互不相干的建筑元素,在保持各自真实的前提下和谐共存,是建筑师对童年美好回忆的致敬。
2016 年,“造园家”董豫赣在江西德安的乡下,造了座“耳里庭”。通过这一进院子跟那一进院子的关系,让居住其中的人既能独处,又可与人相聚,堪称中国人居住的最高境界。
中国人的宅讲究秩序,园宅合一,这种空间是有智慧的。
2014、2015 年间,DnA 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兼建筑师徐甜甜,保留浙江松阳横坑村原有的表皮肌理,不破坏村庄原有形态,形成流畅的公共活动流线,打造出 3 栋美得很特别的乡村建筑。
她在乡间扎根,帮助当地的人们重塑身份认同和对于自身文化遗产的荣誉感。
2015 年,建筑师水雁飞将浙江德清县莫干山下庾村的一组 80 年历史的破败不堪的房子,改成了 15 个景致各异的民宿房间,大乐之野被包裹在一望无尽的自然翠绿中。
这个作品让人们得以重新思考居住与旅行、公共与私密之间的新定义。
2017 年,艺术家彭薇开始了 4 年的女性主题创作,在作品中叙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困境、纠结与痛苦。
这组画在一个 50 米长的卷轴上的作品,彭薇将那些女性从古代背景里拖出来,放大,让大家仔细看到了她们的样子,并思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一场小时候与水有关的极端生命体验,成为艺术家沈烈毅最有代表性的“雨”系列的灵感来源。
水,象征至阴至柔,石,象征至阳至刚,两种极端表现融合在同一载体上,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与反差。
组别奖之外,本届美学大赏还特设了 5 个“美学精神奖”,用以表彰下面 5 位获奖者对美学的贡献。
在中国,做玻璃的圈子很小,全职投入的可能不到 20 人,85 后北京女孩杜蒙就是其中的一员。
她运用木材、石头、雕塑、茶、纸等各种不同材料与玻璃的结合,产生出了特别有辨识度的玻璃作品。
杜蒙是第一位获得“玻璃界奥斯卡”的日本金泽玻璃艺术大赏的中国人。
艺术家张洹曾以自己的身体不断试探,拓展行为艺术的边界。他在全世界最高规格的艺术现场表演,惊叹世人,至今鲜有人超越。
2005 年之后,张洹开始探索香灰等奇异材料的创新使用。2020 年 9 月,他在全球四大博物馆之一的俄罗斯冬宫举办个展《灰烬中的历史》,成为百年来首位在冬宫办展的中国艺术家。
2010 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授予马岩松 RIBA 国际院士。
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相结合,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
作为“伤痕美学”的代表人物,何多苓坚持画画 40 年,他可能是画家中最有匠人精神的一位。
除了画油画,他还自己设计、建造了工作室和美术馆。建筑、音乐虽是业余爱好,但他都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自虐般地玩了几十年。
“蚕吐丝一般不超过 5 天,能突出 1000 多米的丝,是真的用生命在纺织”,那一瞬间,沉迷养蚕的梁绍基找到了自己一直寻找的创作方向。
自称养蚕人的他说自己懂得蚕语,在他看来,中国人养蚕就像一个大型的行为艺术。
2000 年,梁绍基在法国里昂双年展上用蚕丝包裹女性裸体的作品,引起了巨大轰动。他用一种近乎修行的方式创作,如今 77 岁的他,创作还在继续。
◆
两天前,在位于上海市郊的养云安缦酒店,我们特别举办了
一条美学大赏“向美而生 美美共赏”
颁奖典礼。
因为疫情原因,规模有限,时间也只有短短 3 小时。在这短暂的相聚背后,是团队和嘉宾们几个月的心血。
回望来时的路,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
美,不是一朝一夕的定格,而是一场永恒的探讨。
那些富有生机和启示意义的原创美学作品,每每使我们相信,“让美成为日常”,不应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应成为中国生活美学的标杆,并推动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言:
“一个人不可能有文艺复兴,但是如果有一大批人,每个人心中都怀有对美的热情,那么文艺复兴就是可能的。”
感谢所有到场的嘉宾,以及在远程关注着这场盛典的所有人。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再度齐聚一堂,共赴一场向美而生的盛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