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说分手怎么挽回的句子,挽回女朋友简短触动心的话对象说分手怎么挽留

admin

新时代的书店是什么样子?

脑海中第一时间闪现的

是小资的装修、璀璨的灯光

是高高阔阔占据了几面墙的书柜

仰着头都无法看清上层书的封面

书店变成了旅游景点和文化卖场

却唯独不像个静心看书的地方

在南京最著名的商业区——新街口

从中央区向南步行十分钟

闹市高楼里掩着一片古朴的民国建筑

南京首家面向公众24小时开放的公共阅读空间

就坐落于此

不收费用,不售图书

因处于二楼且向南

故取名

二楼南书房

单看外表会让很多人疑心找错了地方

房子沧桑破旧充满了年代感

事实上也确实有些年头了

原为国民党要员刘峙的居所

但刚进入内院便觉远离熙攘

两排花架摆满了各式植物

院子中央两棵枇杷的枝头

恰好伸进书房阳台

书房不是很大

三间书室

最大的厅也不过十来平方

绯色竖条纹的沙发

复古的落地灯

高大的书架倚着整面整面的

这里用安静把时空最大限度地留给阅读

地方虽小藏书却有5000册

每一本都由创始人陈烨精挑细选

按照出版社分类

依据的是豆瓣评分、亚马逊星级标准

以及有一定公信力的榜单

却也并不都是畅销书

针对的读者人群

是具有一定的教育背景的人

一些旧书常静静地躺在书房的角落里

等待书客的邂逅

陈烨说

“图书是我们这个空间

和其他空间在精神气质上,

产生距离、差异的很重要的一点。”

“不灭的理想,不关灯的书房”

这是南书房的口号

其实更像是陈烨自己的信念

陈烨本身并不是一个“文化人”

上技校学的是操作类的知识

学不到多少人文理念

毕业去电脑城打了一段时间的工

可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

于是辞职去北京读法律

后来当上了南京一个法院的书记员

又去某集团担任法务经理

俨然已是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了

但他却仍然觉得空虚

2010年他辞职了

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在家看书

高密度的阅读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充实

还让他对人生、世界的看法都产生了影响

复杂地思考促使他想去和别人交流

于是利用自己的资金和人脉

两年做了两百多场讲座、沙龙、读书会...

一年至少得自掏腰包20万

却还没有自己的品牌、平台

正好他当时在朋友圈看到一组照片

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四点灯火通明

这些一流的学子们都在挑灯夜读

虽然后来被辟谣并不是在哈佛

但他当时确实被震撼了

他心里在想

“南京要是有这么一个地方,

夜里四点钟灯火通明

那么多人在看书,

多好啊!”

开始家里人非常不支持他创办南书房

放弃体面的工作去开免费的书店?

简直是魔障了!

但陈烨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

“在人生道路中,

有别人支持当然最好

可以走的更远,

没有人支持也继续往前走,

志同道合的人自然就来了。”

但陈烨万万没想到

书房最大的困难在于融入社群

南书房所在的社区很老旧

居民觉得麻将馆比书店

对他们帮助更大

书房租的地方常年没人住

居民习惯把那当成停车位

利益受阻了就产生了冲突

陈烨在门口修了个花坛

修三次被砸了三次

陈烨其实挺沮丧

但却觉得在这开个书房更有意义了

年纪大了可以不看书

但他们的孙子呢?

以前放学到处跑

现在却可以到书房看书、做作业

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会对社区

乃至整个城市产生深刻的影响

书房开起来了

很多人上完课

每晚六、七点到十点半的时间

属于这里

“因为这里能让人静下心来。”

也有准备返乡的人

第二天早上8点的火车

南京的最后一夜

留给这里

二楼南书房经常会举办读书会

也为各项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场地

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本来是很个人化的东西

你不能想象自己喜欢一个作者

别人就一定喜欢

但如果两个人都喜欢

必然有心灵相通的地方

南书房就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场所

陈烨如今又有了新的追求

“书千计划”

就是做1000个社区阅读空间

2017年上半年将开放至10个

也就是完成了计划的1%

阅读空间已实现会员信息共享

图书通借通还

因该计划以较低的构建成本

和相对模块化、标准化的内容

并可利用闲置空间资源

动员社会力量介入共同建设

还获得了公众奖

陈烨说

“我们这个时代

是一个比较平庸的时代,

是缺乏精神的时代,

我希望南书房这盏不灭的灯

能象征着一点执着的人文精神。”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