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精致文案短句高级,40岁精致女人文案40女人的文案

admin

1910年12月8日,卞之琳诞生。他是著名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诗《断章》是他的不朽代表作。他师从徐志摩,与沈从文交好,倾心于才女张充和。他一生写诗没有超过五千行,惜墨如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被评价为中国诗坛的琢玉者。

卞之琳 · 诗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雨同我》

"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

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鱼化石》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无题三》

我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地踩踩,

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的房间,

以感谢你必用渗墨纸轻轻掩一下,

叫字泪不玷污你写给我的信面。

门荐有悲哀的印痕,渗墨纸也有,

我明白海水洗得尽人间的烟火。

白手绢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

你却更爱它月台上绿旗后的挥舞。

(注:“门荐”即门槛)

《古镇的梦》

小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卞之琳 · 生平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抗战时期,卞之琳曾随军在前线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回西南大后方后在西南联大授课。1949年后,卞之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等职。

卞之琳与徐志摩、沈从文

1929年,卞之琳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就读,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其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徐志摩

卞之琳与张充和

1933年,23岁的卞之琳通过沈从文,认识了民国时代著名的“张家四姊妹”之一张充和,并对她一见钟情。

△张家四姐妹,左一为张充和

之后卞之琳写了很多诗表达爱慕之心,1937年他把所作的20首诗编成了《装饰集》送给佳人,在扉页上,他写道:“献给张充和”。可十年过去,张充和却一直没有回应。1948年,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后远赴美国,留下卞之琳和那个“被装饰过的梦”。卞之琳1955年和青琳结婚,时年45岁。几十年过去,直到1980年,卞之琳访美,他和张充和才见上一面。

《思念卞之琳》(有删减)

作者/许觉民

你不必在桥上感到孤寂,楼上正有人在看你。

近日

友人来访,忽谈起卞之琳先生来。提起卞老,就不由得想起他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断章》诗,诗的魅力,是在它的巧妙的想象中的一种哲理性的意蕴,由此联想起人生空旷的徘徊和不尽的哀愁。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在桥上看风景,你哪里会知道另一个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的窗子上掩映着静静的明月,你怎么想到别人在梦中想念你?这两种不自知的回报,仿佛被一种神秘的人生感情交错着,似乎在冥冥中对一切孤独者的给予和慰藉,告知你不必在桥上感到孤寂,不正有楼上人在看你么?你在落寞的情怀中看窗前明月,而恰有别人的梦中端视着你的身影。诗人安排了具有哲理性的交错场合,展示着人生从孤寂到乐观的情致,从徘徊中走近和谐。诗人笔下的情调未免有些“其境过清”,但是意趣却是健康的、惬意的。

有一次我问卞老,我以为他写这首诗的年代,不过二十几岁光景,怎么会有这类感悟在他思索中生发出来?他笑着说,是不经意的,忽然想着这些场景,觉得有趣,觉得这里有诗,就写出来了。我想,这大约算是神来之笔罢,好的诗不管写在多少年前,至今读来犹觉齿颊流芬,一个诗人只要留下一首为后人不断吟咏的诗,也就够了。

他自青年时代至晚年谦逊始终,一谦到底。

卞之琳

一生谦逊,和蔼可亲,连他写的书的书名也自谦太过,他最早的诗集名《鱼目集》,他晚年时编的《雕虫纪程》,依然把艰苦的写作看做只是一番“小技”,真是一谦到底了。谦逊是美德,他自青年时代至晚年谦逊始终,在作家中似还少见。

我见到卞之琳的诗论,是在前几年他编的那本《人与诗·旧与新》的集子里。他对诗的格律问题的探讨与别人的见解竟大相径庭。他说,“不赞成机械模仿新民歌最表面的形式。”这观点写于50年代末,正是“大跃进”时提倡“人人写诗”的年代,他的见地给那时膨胀得无以复加的新民歌浪潮一副清凉剂。他的意思是说,如果只是套用而不是创造,诗便没有了艺术生命。

他的另一个新见是为译诗而发的,他不赞成“信、达、雅”说,“神似形似”说,“直译意译”说等。他认为,“外国诗译成汉语,既要显得是外国语诗,又要在中文里产生在外国所有的同样或相似的效果,且在中文里读得上口,叫人听得出来。”卞之琳倡议的翻译方法,虽然要求严格,但合乎理路,是译作达到高质量的途径。他译的莎士比亚诗体的四大悲剧便是佐证。

卞老的一生,伏案勤笔,做着冷门的工作。

总觉得,卞老的一生,总是坐在冷板凳上默默地写作与翻译,做着一些别人看来冷门而他自己却以为非常扎实的工作。他到晚年时步履艰难,我常去看他,见他只是伏案勤笔,写点什么或整理旧稿,他很想把有些书修订后重新出版,他苦笑着说出书难。是的,与动辄印几万册计的畅销书比较起来,他的那些“冷门”书有谁来理睬呢?好在有几家注重学术和艺术的出版社,还肯印他一点书。我看他并不因此气馁,倒是益发珍惜自己多少年来心血凝成的卷帙。

他经常告诫家人,从事文学工作是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他的夫人青林是位小说家,笔墨也十分严谨,可惜她后来疾病缠身,先于卞老而逝。他们的女儿卞青乔,也从事文学工作,可以看得出,青乔是能继父志而有所成就的。

本文原刊于2002年10月8日《文汇报》

作者许觉民系文学评论家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