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不会把你当回事的句子,别人不把你当回事的句子别人不会把你当回事儿的说说
如果你现在去读中小学的文章,可能会笑是文盲。怎么回事呢?曾经我们认为的正确读音,现在都改回来成了错误读音。比如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其中的“衰”只,我们学的时候读cuī,现在已经改成了shuāi。当年学了半天终于记住的读音,如今成了错的,兜兜转转我们又成了“文盲”。
因为改读音这个事情,不少家长闹出了笑话。一本正经地教孩子读故事,结果被孩子嘲笑“没文化”。主要是不少字词的读音,从我们这一代带孩子这一代,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些我们当年认为是错误的读音,兜兜转转这么多年,居然成了正确的读音。不少人质疑为什么频繁修改读音,这是“文盲”文化人低头吗?
不少人不理解改读音的意义。要知道中国汉字的美,不仅表现在书写上,还表现在音韵上。古人在书写诗歌的时候,会考虑到韵脚。如果频繁地随意地修改读音,这样对古诗词文化也是一种伤害。也许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都不知道韵脚这回事。他们可能无法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音律之美了。古文学研究家叶嘉莹曾说“把它(古诗词)的声调减去了,就等于把这首诗一半的生命给它抽空了”
就拿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诗句来说,里面有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当时我们学的时候,“骑”字还读“jì”。如今竟然统一读成了“qí”。当年老师讲解古诗词的时候,是这样解释“骑”字的,当这个字读“qí”的时候是动词,当这个字读“jì”的死后是名词,也可以是量词。过了十几年就全部推翻了,自己居然成了那个被嘲笑的“文盲”,有点尴尬了。
如果“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字,真的要改成“qí”会怎么样呢?可能杜牧会气得锤棺材板。大家都知道读古诗词需要遵守平仄规则,尤其是杜牧这首格律诗。很明显,按照平仄规则,“骑”字不应该读“qí”,只有读“jì”的时候才符合规则。所以当新的读音公布的时候,不仅我们这些“老学生”无奈,连播音主持专业的人也感到无奈。
有人不理解,汉语读音为什么要改来改去的,为什么不尊重古典读音呢?首先你要明白,中国越来越国际化,这就要求汉语也变得国际化。汉语一直被外国人吐槽,是最难学的外语。我们要明白这不是一件好事,反而阻碍了汉语国际化发展。同时我们要抱着积极的心态,看待汉语读音改变这件事,这表示中国越来越好了。
现代哲学大师罗素就曾经吐槽过汉字难学,并且指出了汉字的三个缺点。首先就是笔画太多了,罗素探访中国时,中国还在用繁体字,汉字比现在笔画还要多久。其次就是读音复杂,因为只看26个字母,大概能推算出读音。但是汉字不行,而且读音还很多。最后就是缺乏国际专有名词。
关于第一点,中国早就采取了行动,我们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简化汉字,于是有了内地通用的文字。关于第二点,中国也在继续努力。为了解决读音复杂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以后汉语读音有多音字统一成一个读音的趋势。今天讨论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骑”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并且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
大家对于读音的改变也不需要太焦虑,其实专家们调整读音还是根据日常使用情况来的,这是一个自然的淘汰过程。其实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一些用得少的读音,我们早就默默地淘汰了,只是你不知道罢了。比如说“出”在表示使动含义的时候念chui,比如“出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生僻的读音了。
还有我们曾经学过的文章中,有一句“陈胜王”里的“王”字,在这里读第二声。你想想看,如果大家没学这篇文章,是不是自然而然就不知道这个读音了。所以才说,面对读音的修改,大家可以淡定一点。专家在修改的时候,肯定已经考察了现实使用情况。一些低频读音,会自然而然去掉,这样有利于汉语拼音的学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