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别人的聊天段子,聊天占便宜的小套路有哪些套路别人聊天的话

admin

十大将军授衔有何标准和安排

1955年授衔时,十位大将的评比主要考虑并非是战功、资历和职位,影响大将评选的因素很多。有不少的开国上将论战功、资历、职位也许还超过十位大将中的一些人。比如萧克、甘泗淇、张宗逊等人是许光达大将的顶头上司,职位、资历、战功也要比许光达高,特别是萧克,他作为八路军的副师长、红二军方面军的二把手,和他平级的其余5位八路军师长、副师长都是元帅,而萧克仅仅只是上将,论战功、资历、职位,萧克要高于十大将中的一些人。

十大将军当中,若只论战功和资历,陈赓大将应该要排名第二,位列无冕之帅的粟裕之后。但是陈赓却排名大将第四位,位列黄克诚以及他曾经的部下徐海东之后。

徐海东要排名在陈赓之前,主要是徐海东曾在土地革命时期立下大功,又在特殊时期给过红军“救命钱”,打退强敌守住陕甘宁根据地,所以位列大将第二名。


在其余的大将之中,他们都有着特殊的贡献或是代表。谭政大将是政工的代表,唯一的政工大将;肖劲光是毛主席爱将,海军的代表;张云逸是新四军“四大巨头”,而且资历是十大将中最高的,比朱老总参加革命都要早,是新四军的代表;罗瑞卿在建国后因担任公安部部长,是新中国的“内卫大阁领”,公安系统的代表;王树声是黄麻起义的主要领导人、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创始人之一,是鄂豫皖、红四方面军的代表;在红军十大军团和红二方面军中,红二方面军因此前损失严重后来重组,红二的老人除了贺老总主要是许光达,萧克等人是后来去的二方面军,许光达是二方面军最佳代表。而十大红军军团中,要么有元帅,要么出大将,红二军团出的能人就许光达最有名气,加上许光达是装甲兵团的司令员,所以许光达在资历、战功、职位都不是特别出众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大将。


陈赓的高资历和赫赫战功

在十大元帅当中,要论战功,粟裕往前一站,所有人都得站后面,而粟裕最敬佩的大将是陈赓,也只有陈赓的战功还能够勉强比肩粟裕。

粟裕和陈赓虽然都是我军两名赫赫威名的战将,但粟裕在土地革命时期在南方打游击而没有参加长征,后来又领导新四军,所以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47年。

解放战争初期,粟裕要配合中原野战军作战,因为对中原不熟悉,就对毛主席说:“我需要一个助手。”

毛主席问他想要谁,粟裕说了一个名字——“陈赓”。


毛主席一听,笑着说:“你真会挑人,我心中的人选也是陈赓。”

两人见面后,陈赓紧握粟裕的手说:“早就听说你打仗很厉害,今天终于见到真人了!”

而粟裕更是激动地说:“能认识你,我不虚此生!”

因为那时的陈赓无论是资历、战功、军中威望都要高过粟裕,那时解放战争才刚刚开始,粟裕也才在军中崭露头角,而在抗战中陈赓率领的386旅那是八路军的王牌劲旅,被美国人称为是“中国最好的旅”,打得日军抱头鼠窜,以至于日军在装甲车和坦克上刷着“专打386旅的标语”。而那时在我党的军队中,八路军被看作是正规军的主力,以至于华野内部来自山东军区原115师的很多悍将不服新四军出身的粟裕指挥,其中最大的刺头就是许世友。


陈赓成名要早已十大元帅中的不少人,陈赓13岁投笔从军,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十大元帅当中,党龄能比肩陈赓的只有朱老总,朱老总也是1922年入的党,而其余九位元帅大多是在1925年之后入的党。陈赓后来成为“黄埔三杰”,北伐期间救蒋介石时,那时的彭德怀还只是湘军中一个普通的营长。陈赓后来又担任过红四方面军的参谋长,徐海东、张云逸、王树声还曾是他的部下,所以陈赓的资历在十大将中,除了张云逸,他位居第二。

而对于战功而言,陈赓在解放战争中独自率领陈谢兵团挺近豫西,与刘邓大军、陈粟大军呈“品”字型展开。党中央将他作为一个方面军的军事主官使用,能够享有这样殊荣的只有彭德怀、林彪、粟裕、刘伯承。后来陈赓还接替过彭德怀担任志愿军司令员,指挥了第五次战役,又前去越南帮助胡志明指挥抗法援越的战争。论军功,陈赓只逊色于粟裕。在论职位,在授衔之前的1954年,粟裕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时,一定要请求陈赓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军功、资历、职位都排在第二的陈赓,为何陈赓的排名会在黄克诚之后呢?


天生长有“反骨”的黄克诚

相比于粟裕和陈赓来说,黄克诚并没有这二人显眼和名声响亮,而且黄克诚一生起起落落太多了,还被人说他天生后脑勺上长有“反骨”,一生都在扮演“反派”角色,在关键时刻总是“唱反调”,他也是被罢官次数最多的我军高级将领。

但这正是黄克诚的厉害之处,黄克诚素有毛主席的风范,不怕得罪人,敢于坚持己见,敢于坚持真理,眼光独到,很有战略眼光。在十大将中,甚至是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略眼光真没几个人可以比拟。

黄克诚曾有著名的十大“反”,而后来的历史证明,真理是在少数人的手中。

1927年12月,黄克诚认为大暴动的时机不成熟,反对“暴动”,被人骂作胆小鬼、“右倾机会主义者”,遭到批判。


1928年1月,正如黄克诚判断一样,“大暴动”失败,这一次他反对“烧房子”,认为这不得民心,黄克诚这一次被革职查办。

1930年,黄克诚反对攻打大城市,特别是“攻打武汉”,因此被撤职。

1931年,黄克诚反对“肃反”差点被杀,幸得彭德怀及时赶到,救了他一命。

1932年,反对“打赣州”,和彭德怀吵个不可开交。

1935年1月,黄克诚反对“硬拼”,被人认为对革命持悲观态度者,再次被撤销职务。

1942年,反对新四军中饶漱石“搞小动作”。

1943年7月,反对“抢风运动”,被扣上“右倾”的帽子。

1946年,反对“四平决战”,而“四平决战”是毛主席决定的,但是后来大家也知道结果。

1959年反对“浮夸风”。

黄克诚这著名的“十大反”,经过证明他都是对的。


黄克诚除了战略眼光和临危决断奇准之外,他也是练兵和指挥作战的行家能手,他带哪个部队,哪个部队都能在短时间提高战斗力,逐步成为王牌主力。

而黄克诚能够位列陈赓大将之上,其最大的功劳筹码,还主要是他在全国的战略上立下大功。

抗日战争一结束,我军迅速前往东北配合苏联红军对日作战,而且派遣了十余万精锐部队和2万多的党、政、军人才迅速抢占东北,东北对于整个解放战争至关重要。可以说,赢得了东北,得到东北兵工厂、物资、粮食、兵员的巨大支持,使得我军尽早实现了全国解放,而这一重大战略的决策其实是来自于黄克诚。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黄克诚敏锐地察觉国共必有一战,而日本人在东北经营了14年,东北的经济、工业、铁路、公路、粮产等居全国之首,而且国民党距离东北的势力范围较远,对东北的控制能力较弱,如果能够抢先拿下东北,那么就能掌握住战争的一张王牌。

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向中央建议:“既能派部队去东北,应尽量多派,至少5万,能去10万最好,以创造大的战略根据地。”


在九月底,黄克诚就率领了他的新四军第三师三万多人前往了东北。10月底,罗荣桓又率领山东军区9万多人前往东北。黄克诚还建议在东北暂时不要在大城市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建立乡村根据地。后来我军在抢占东北时,也是以黄克诚的战略方针进行布置的。

所以在1955年授衔时,黄克诚主要以抢占东北的战略大功位居大将第三名,排名在陈赓之前。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