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格局高度经典语录,人的格局大气经典语句人生格局高度经典语录,人的格局大气经典语句是什么

admin

多次来郑州,多次与河南博物院失之交臂,这次终于相遇。

刚刚踏上参观指南,就不禁惊叹,好厉害!

从1到10“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从新石器、夏商、……一口气就到了宋金元了,难怪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厚重的通道。

面的雕塑给人开天辟地的震撼。怪不得会有人顶礼膜拜。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被描述为人牵象之地,是象形字“豫”的根源,故河南简称“豫”。

走进“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

新石器时期(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000年)

先民们在这6000年繁衍生息几百代,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1.早期(距今10000~9000年)的李家沟文化:

十几年前挖掘出的陶片。

2.中期(距今9000~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

这两千年,一大家子聚一块儿住,死了也埋在一块儿,平等相待平安无事。

抓鱼、种地,和和泥,捏捏烧烧,成了陶器,时间久了,再按上些个小泥钉,越玩越精致。

这两千年,种粟稻,不再“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了闲暇,就有了娱乐,原始的艺术、信仰相伴而生,像贾湖遗址的骨笛、内装小石子的龟甲等。

3.晚期(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

这两千年就丰富灿烂多了,细分成仰韶初、早、中和晚期!差不多500年一期。

仰韶文化因1921年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河南属其中心区域。

彩陶最具特色,当时开始用黑、红、褐、白等矿物颜料在陶器上绘制鸟兽鱼虫、花草树叶、日月星辰和几何图案等。

特别让人注意的是安特生这个瑞典人。

因他直接主导了仰韶遗址的发掘,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的面貌。

他对仰韶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仰韶遗址的挖掘是中国的第一次考古挖掘,也是中国现代考古的开始,今年正好100周年。

仰韶村

安特生(1874~1960年)是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914~1924年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

1918年,为采集化石来到河南的瑞典传教点。在新安县的传教士马丽亚·佩特松帮其寻找河南西部的遗址,包括渑池县北部,安特生在此发现了一些化石。

1920年,安特生派助手刘长山往洛阳以西考察,带回数百件石斧、石刀和其他类型的石器。均来自仰韶村。他觉得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重大的秘密。

1921年4月,安特生第一次到渑池县仰韶村时,并没有发掘,只是每天带着人在村子周围观测、照相、考察和搜集陶片、石斧、石刀等遗物,同时也买村民手里的陶片或石器。

仰韶村处在一个一面环山、三面环水的缓坡台地上,风景绝美,物产丰富。安特生被其完美的地态构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宁静的田园景色所倾倒。全身心地投入到田野考古和调查中,8天的时间收集、采掘到了大量的石器和陶片,及少量骨器和蚌器,运回北京农商部。

安特生对其进行了研究,初步判定仰韶村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存,且很有必要进行一次考古发掘。国务院及河南省政府同意后,安特生二下渑池。

1921年10至12月,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进行了首次发掘。

这一发掘,被他曾经的助手、中国考古界后来的重要学者李济,称为是“

一划时代的科学成果

”,“标志着田野考古在欧亚大陆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开始了”。

参与仰韶村考古的袁复礼(1893-1987)。

胡适在其1922年4月1日的日记中,称赞“

他(安特生)的方法很精密,他的断案也很慎重……他自己的方法,重在每一物的环境;他首先把发掘区画出层次,每一层的出品皆分层记载;以后如发生问题,物物皆可复按”。

安特生整天待在工地上指导发掘,绝不疏忽任何一个细节。

和他一起工作的中国学者,则从他身上获得了近代考古的知识、科学原则、理念和方法,改变了中国之前只有金石学而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的现状。

他不太忙时,就让村民王德润带着他采集岩石和古生物标本,详细考察周边的地质、地貌和地层情况。这也为后来中国的史前考古做出了样板。

挖掘工作持续了36天,一共开挖了17个发掘点。回到北京后,安特生组织专家、学者对所带回来的实物进行“会诊”,发现这些实物以磨制石器与彩陶共存为特征,经过系统、全面的研究、鉴定、比较、分辨和论证,按遗存深度进行逐层分析,结果一致认定了安特生的判断:

这里是中华民族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按照考古惯例,以首次发现地命名为“

仰韶文化

”,因其遗存中也多有彩陶,所以也被成为“

彩陶文化

”。

在中国任职期间,他还曾调查周口店化石地点,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大幕,他还在甘肃、青海调查发掘大批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遗址。获得世界考古界的广泛赞誉。安特生实在了不起,令人赞叹!

想起当年参观新疆博物馆时,看到被高度评价的另一位瑞典人斯文·赫定。当年,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就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4.末期(距今50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是黄河中游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冶铜技术出现。

这个时期的陶器开始长了腿儿。

白陶鬶

陶鼎

到此,粗略了解了上溯1万年到4千年前,先民们除了渔猎、农耕,还掌握了制陶、彩陶、带腿儿的陶的技艺,并开始冶铜。

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

1.夏代(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禹传位于启,建立了以中原为核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河南境内发现的一系列具有王都规模的城址与大聚落,揭开了夏代历史的神秘面纱。尤其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以及二里头文化辐射圈的形成,证明了夏王朝在中原建都的事实,表明中原地区在早期国家形成阶段的重要地位。

灰陶大口尊(水器)

绳纹扁足灰陶鼎(饪食器)

铜爵(酒器)

2.商代(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商朝存在的500多年间主要在河南境内建都,商人敬鬼祀神开始使用成体系的文字、铸造大量的青铜器,将中国的青铜文明推向了高峰。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饪食器)商代前期

公元前1300年前后,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至纣王灭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地为都。清末甲骨文的发现,确定了殷墟的位置,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在安阳洹河两岸约4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发掘了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墓葬区、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铜、陶、玉、石、骨、蚌等遗物和十几万片甲骨。

以殷墟为代表的商代后期是我国青铜器铸造的第一个高峰期。

三足提梁铜盉(酒器)商后期

“妇好”鸮尊(酒器) 商后期,器物为写实的鸮鸟形象,圆雕造型健硕有力,细部刻画纤毫毕现。

“妇好”铜方尊

萌萌的俩小家伙

铸造青铜器的铜料不少来自湖北大冶铜绿山,恰巧刚参观过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为了控制资源,商王朝设立了军事据点,对重要资源实行控制。

到此,对上溯4000多年到3000多年的1000多年,战争、改朝换代,殷墟品类众多叹为观止的青铜器有了基本的人知。

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牧野之战,武王灭商,建立了天下共主的西周统一王朝。营建新都洛邑,称为“成周”或“新邑”。周王曾常居于此,接受朝拜,并举行祭典、册命和征伐等重大活动,是与宗周(丰镐)并立、抚镇四方的又一王权所在地。

允许商王室残余势力在殷商旧地继续存在,同时将大量中原殷遗民迁到周人直接控制地区。周初的中原封国继承了殷商的文化传统,周承商制,故其遗物的形制和组合带有强烈的商代遗风。

西周王朝以洛阳为政治中心制礼作乐,奠定了华夏礼乐文明的基础。

骨排箫——中国最早的排箫实物 。

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排箫。

“匍”雁形铜盉(酒器)

见证西周邦交礼节,该盉盖内铸有铭文40余字,记述了盉的主人下大夫“匍”作为应使出访邢国,邢公派一名叫“鬼”的官员会见他,并赠予他一些礼物。后来“匍”用邢公所赐的铜做了这件雁形盉,以作纪念。

弦纹三足铜盉(酒器)西周

组合玉佩 西周

西周的礼乐制度,在主要青铜礼器的配置上,腊(干肉)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定。鼎在祭祀、宴飨、随葬时的数量,依贵族身份分为五等。虢国墓地随葬青铜器数量的配置,正是这种礼制的实物例证。

缀玉面罩(金缕玉衣的雏形) 西周

人面铜马具

玉柄铁剑 西周(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

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国君虢季墓中。虢季生活在两周之际,玉柄铁剑为其生前珍视之物。这是一柄典型的短剑,学术名称是玉柄铜芯铁剑,被称作“中华第一剑”。

到此,对上溯3000多年到2700多年不到300年的时间,完整的宗法等级制度、等级严密的典章制度,甚至贵族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飨宾客所使用的礼器数量与规格,即所谓“藏礼于器”,有了深刻的印象。

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春秋时代(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东周前期,周王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楚立国于周初,成王封熊绎,始都丹阳(今河南淅川)。至春秋楚庄王时,国力日盛。楚人数百年间一直致力于北上中原,图霸诸夏。原本属于周文化范畴的南土侯国,都在楚人北上、东渐的过程中,归附于楚而最终为其所灭。楚拓地干里,陈兵周郊,问鼎中原,表现出称霸天下的雄心。

云纹铜禁 春秋

汉淮地区处中原与荆楚之间,历来是上古族群交错聚居之地,既有复杂的历史渊源,又有错综的文化形态。周初在此地分封了许多同姓和异姓诸侯,以作为王室的南土屏障。在东周长期的列国兼并争霸中,诸小国纷纷为强国吞并,只留下这些风格各异的青铜器、玉器等,述说故国曾经缤纷的往事。

莲鹤方壶(酒器)春秋

“王子午”鼎(附)春秋

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中出土一套7件用失蜡法铸造的列鼎,造型装饰艺术相同,大小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一件是王子午鼎。内腹及底和盖内均铸有相同的铭文。王子午鼎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伊(宰相)之职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王子午鼎成为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

龙耳虎足方壶(酒器)春秋

龙耳方壶整体造型气派,壶盖饰镂空夔龙纹,领部铸接双龙耳、下有双虎俯伏承托全器,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形蕴含着生机和旋律感。

2.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跽坐人铜灯 战国

此灯由跽坐人、灯架和灯盘三部分分铸铆接而成。跽坐人偏髻、束冠、身着右衽深衣,腰系以带钩扣合的革带,双手合擎丫形灯架,架上托环形灯盘,盘内设烛座三个,整体髹漆尽脱。

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以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瓜分晋国为标志。三晋青铜器以多样化的器形和精湛的金银错等工艺,为青铜时代带来绚丽的晚景。

错金银铜豹镇 战国

嵌错法是在青铜器表面嵌错金、 银、红铜、绿松石的工艺。

到此,上溯2700多年到2200多年的500多年时间有了初步认识:

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瓦解,王纲解纽,礼崩乐坏,天子势衰。

社会变革,士人活跃,私学兴起,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阴阳家等登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西周覆灭,诸侯拥立被废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即春秋战国。以洛阳为都,延续25王,共计500余年,中原成为列国诸侯争霸的大战场,合纵连横、攻城略地。

列国纷争,周王室日渐衰微,但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在列国都邑中,仍是规格最高的都城。直至公元前256年,东周灭亡,王城荒废。

东周在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故不包含战国存续的最后30多年。

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581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用地缘政治代替了血缘政治,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秦始皇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全国设36郡,河南独占7个,中原成为大秦帝国的辅弼之地。

铁权 秦

秦末,风云激荡,起义烽火四起。永城芒砀山群英会聚,陈胜、刘邦以此为根据地掀起反秦高潮,隐砀聚伍,东征西战,推翻大秦王朝。楚汉争战,刘邦击败项羽,建立大汉帝国,永城芒砀山成为汉兴之源。

汉初,刘邦吸取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封王侯,实行郡国并存的制度。

洛阳在西汉初短暂为都,后为西汉的东方重镇,新莽时定为东都。新莽末,刘秀起兵于南阳,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之后曹魏、西晋、北魏晚期均以此为国都。

刘秀定都洛阳后,将南阳设为南都,地位仅次于洛阳,世称帝乡。南阳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反映了当时帝乡的繁华盛景。前些年在南阳参观时,深有体会。

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都许,许昌成为汉末北方的政治中心。三国时期,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魏主中原,定都洛阳,列许昌为“五都”之一,将其作为军事文化重地,自此开始了魏、蜀、吴三国时代,演绎了风云际会的历史。

汉代世家大族的庄园,既是财富的创造地,又是家庭成员的居所和抵御外侵的坞堡。在这些规模巨大的田庄中,农、林、牧、渔以及手工业、商业多业并存,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从河南出土的汉代遗物中看到的是庄园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多姿多彩和人性的张扬。

鹅首曲颈铜壶 西汉

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因年代久远,中原地区又久经战乱,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河南出土的大量建筑明器就再现了当时的建筑风貌与水平。

看到这件东汉七层连阁式彩绘陶仓楼,再次惊叹,居然这么庞大。在其他博物馆也见过不少建筑明器,这么壮观的还是头一次见到。

这件陶楼1993年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白庄,由院落、楼阁、走廊和复道四部分组成。主楼高近两米,共七层,各层彩绘有几何图案。附属建筑高四层,为储藏粮食的仓楼。建筑前还卧有一只小陶狗。陶楼最精彩之处在于主楼与副楼之间通过一条长廊式的通道连接在一起,在汉代叫复道,类似现代的过街楼或行人天桥,从而解决了两幢高楼之间的通行障碍。整个建筑雄伟壮观,是发现的层数最多、最高大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建筑明器。

令人惊叹之处在于此器物通体用白、红、黄等色彩绘制成几何图案,虽然经过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仍旧能看出当时绚丽的色彩。这件陶仓楼比例协调,明暗虚实相间,高低错落有致,彰显出中国古代造型、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

陶庄园 西汉

此庄园具有居家与田园双重功能,呈前院、中庭、后院三重宅第,庭中有马,堂上宴宾乐伎、后院仓厨圈厕,院外田渠井洫,反映出两汉中小地主的庄园生活图景。

七层灰陶仓楼

彩绘四层陶仓楼

绿釉陶水榭

绿釉陶楼院

陶廪

收租图陶仓楼

人形柱三层绿釉陶水榭

陶囷

绿釉陶百戏楼

灰陶院落

三层绿釉陶戏楼

绿釉陶磨房

陶风车和陶米碓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是贵族墓室壁面上的装饰构件,以浅浮雕技法雕刻或模印的方式表现艺术形象及花纹图案,其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具有雕刻与绘画的特征。南阳出土的画像石、砖数以万计,题材丰富,包含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天象星宿、车骑出行、舞乐百戏、奇禽怪兽、狩猎斗鸡和阙建筑等,堪称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帝乡南阳贵族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桃杀三士画像石 东汉

春秋时期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以战功彪炳,恃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向齐景公献计,将两个桃子赏赐给三人,让三人论功而食。因桃少人多,三位勇士最终宁为义亡不为利生,先后自杀身亡。

奏乐画像砖

七盘舞画像砖 东汉

七盘舞是汉魏时期著名的宫廷舞蹈,舞时将盘、鼓覆置于地上。舞者在盘、鼓上高纵轻蹑、浮腾累跪,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舞姿各异,优美矫健。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想处于剧烈的转型期。儒学的道德礼学、道教的天人合一、佛教的轮回转生等观念交互杂糅,文化在多元激荡中得到深化,构成了一个自由竟放的精神世界。

帝后礼佛图 北魏(386-534年)(复制,原物存巩义石窟寺第1窟南壁)

帝后礼佛图是巩义石窟寺中的优秀作品,分三层雕刻,右边是以皇帝为首的男供养人行列,左边是以皇后为首的女供养人行列,各以比丘和比丘尼为前导,仪仗队中有的为帝后提衣裙,有的执扇撑伞,有的手捧供器,簇拥着帝后进香礼佛,表现了北魏皇室宗教活动的盛大场面。

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至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向着世俗化与宗教化发展,人们追求长生不死、羽化升仙,通过造神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在超凡脱俗中追求自然本性,探索生命奥义。

佛龛北魏(386—534年)(复制:原物存巩义石窟寺第1窟南壁)

佛龛为帷帐式龛,龛柱上部悬垂帷幔。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火焰纹背光外雕供养天人和莲花化生。主尊高肉髻,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裙裾呈悬裳式覆搭座前。座之束腰处两侧各雕护法狮子,龛下基座浮雕力士和神王像。

高海亮造像碑 北齐

画像砖是见过几次的,不过又啧啧惊叹了,太丰富的色彩。

邓州南朝画像砖

邓州学庄南朝墓,该墓南北长10米,东西宽约3.1米,高约3.2米,砖砌而成。墓壁用朱红、黄、棕、蓝、紫、浅红、黑七种颜色绘制出各种彩色画像达34种。这些模印加彩画像砖,集雕塑、绘画于一体,除仪仗、乐舞、军队、仆侍等常见题材外,还有宣扬儒家孝道思想的二十四孝故事图,以及当时流行的佛、道、玄学有关的题材,汇南北而秀出,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玄武画像砖,龙纹画像砖

贡献画像砖,武士画像砖

郭巨埋儿画像砖 飞仙画砖

文吏俑浮雕砖

仪仗出行画像砖 绘彩天马画像砖

到此,对公元前221年—581年的800年,有了初步了解。

两汉帝国开疆扩土,交通四方,开辟丝绸之路,中外文化融汇贯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碰撞与整合,与庄园经济、门阀政治相为表里;精神领域里儒、释、道各擅胜场,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民族与文化的融合。

隋唐时期(581—907年)

隋炀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开凿了大运河,形成了贯通中国南北和中东部的水运大动脉。丝绸之路成为与中亚、印度等对外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

因此隋唐帝国东都洛阳,即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另一中心,也是大运河的中心枢纽,更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点。

隋唐之际,佛教分宗立派,为问惑释疑,玄奘(今河南偃师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西行,赴天竺诸国(今印度)巡礼求法。他历时19年,跋涉5万余里,终在贞观十九年携657部梵文佛典回到长安。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富足,文化生活异彩纷呈。其艺术品,丰润饱满、富丽荣华,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时尚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折射出悦近抚远、融汇八方的盛世气象。

隋唐时期,陶瓷生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河南成为重要的陶瓷中心,白瓷工艺臻于完美,釉色透亮、洁白如玉曾为贡品,主要窑口有巩义窑、相州窑、鹤壁窑等。鲁山段店窑创烧的花釉瓷,巩义黄冶窑烧制的釉色丰富的唐三彩、绞胎器及最早的青花瓷。

白釉瓷净瓶 蓝和陶净瓶 唐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为隋唐时期的文学、绘画、石窟艺术再度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宗教政策,道佛两教空前繁荣。唐代尊老子为“圣祖”,促使道教不断发展,出现诸多流派。同时,佛寺林立,高僧辈出,译经大兴,多个宗派并立,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十一面六臂观音石立像 唐代

十一面观音为密宗佛教崇拜的“六观音”之一。该观音像为白毫相,身雕六臂,两手胸前合掌,做说法相;两臂下垂,左手似执枝叶。发髻正面上刻八个小头像。最上面是高肉髻佛像,余七个作菩萨装束,左耳后刻凶相面,右耳后刻善相面。该像造型奇特、雕刻细腻,人面形象各异,生动逼真。

汉白玉弥勒佛坐像 唐代

阿弥陀佛石坐像 唐代

唐至五代,是中原移民南迁入闽的重要时期,前后形成过两次高潮,均以光州固始籍(今信阳固始县)的移民为主,分别为唐高宗时期,唐末五代时期,规模巨大,影响深远。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中原地区陷入混战之中,多个分裂割据政权并存。

到此,对581年—907年的300多年,有了些盛世气象的印象。

自天祜四年(907年)朱温迫使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开始,53年间五个王朝相继定都中原,统治北方黄河流域,更换了5姓13君,称为五代时期。后唐立都洛阳,其余四个朝代的国都均在开封。

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

北宋时期设有四京,以东京开封府为国都,另有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和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为陪都。四京皆位于水路交通要冲,尤其东京,扼守汴河漕运枢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过北宋九帝168年的大力营建,于11世纪至12世纪初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宋代文化政策宽松,教育、宗教得到充分发展,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引领社会风尚。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世俗文化崛起。诗词话本与民间说唱多演出民间故事,形成了雅俗互现的文化面貌。

北宋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下,出现了中央和地方官学、书院及私塾村校等多种模式的学校。

北宋一改后周废佛政策,佛教得到极大发展,僧侣众多,寺院遍地。皇家对道教极为尊崇,并影响至社会各个层面。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中原地区官窑兴盛,有汝、官、钧等窑。民窑遍布,异彩纷呈、争奇斗艳。

到此,进一步了解了宋朝,这是一个自由的朝代,如果能穿越是最想回的朝代。

明清河南(1368—1912年)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统治,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陆续分封其24子就藩全国各地,以起到“夹辅王室”的作用。河南作为封藩重地,先后分封了周、唐、伊、赵、郑、卫、秀、崇、汝、潞、福等十余个藩王。

彩绘三进陶宅院 明代

该宅院由一座牌坊和三进院落组成。院内有“一”字形照壁,一座堂、九座平房及人物俑,大门外有八字墙、牌楼,及与宅院配套的成对骑马俑、男女迎送宾客俑、生活仆俑。是了解明代生活习俗的重要依据。墓主王韩应为当地地主阶层,曾出资赈灾。

明初,战乱过后的河南“多是无人之地”,劳动力不足,而山西“地狭人稠”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先后十几次从山西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河南是移民的重点省份之一。

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山西人口400多万,河南居然已经不到190万。

明末清初,连年战乱,河南人口锐减,大量土地抛荒。有的县几乎全部成了荒地。

清代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如“更名田”以及地权改革,并实行“摊丁人亩”的赋税制度,使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更加牢固。

到此,认识到朝代的更迭,争权夺势是以太大量人口的锐减为代价,堪称凡尔赛绞肉机。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