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情绪等于消极情绪吗,负面情绪很多很消极情绪压抑负面情绪就是消极情绪吗
野叟杂谈
0814历史学博士付费内容测评专家团成员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玄之又玄
作为一个思想学术流派的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而道家文化的发展过程也与河洛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老子的生平简介
通常大家都把道家的源头追溯到春秋后期的老子而老子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就连孔子都发出了老子其犹龙邪的感慨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给老子写过一篇简略的传记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谜团首先来说老子的籍贯司马迁说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1仿佛说得很详细县乡村都说到了不过对于这个苦县在什么地方他并没有说于是后世就有了众多的纷争目前至少有两个地方宣称自己是老子故里一个是河南鹿邑一个是安徽涡阳这两个地方相比较的话河南鹿邑可能性更大一些安徽涡阳说明显缺乏历史依据采信涡阳说的人也不多2
对于老子的姓名司马迁的记载是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3既然老子姓李名耳那么他为什么不被称为李子而被称为老子呢再说谥号一般都是有一定地位的贵族才会有谥号老子只是一个小官而已怎么可能有谥号呢
至于老子的职业司马迁的记载也稍有出入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称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也而在史记张丞相列传中称老子为柱下史总之老子是一个史官其工作的地点就在洛阳对此人们并无异议显然这个职业的便利能够使老子接触到众多典籍文献对于老子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春秋末年周王室发生了因争夺王位而导致持续多年的混乱老子受战乱的影响而不得已离开了洛阳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4离开洛阳的老子首先要通过一个关隘这个关是什么关司马迁并没有明说东汉学者李尤认为这个关就是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北魏时期的崔浩认为是散关不过散关位于宝鸡南郊老子从洛阳出发首先遇到的关隘应该是函谷关才对现在很多人认为老子所出的函谷关是位于灵宝的秦函谷关但是在春秋时期秦国的主要威胁来自晋国而位于灵宝的秦函谷关并不在秦晋相争的路线上也就是说春秋后期的秦国并没有在灵宝建关的必要性相反作为周王室的所在地其周围必然有一些关隘来保卫京师的安全西汉中期汉武帝曾经将函谷关迁移到今天新安县附近这就是汉函谷关我以为汉武帝在具体关址的选择上也未必是随意的很有可能早在春秋时期洛阳周围修建了一些关隘以保卫洛阳后来汉武帝迁关的时候就在春秋时期洛阳周围某一关隘的基础之上修建了新的汉函谷关因而我以为假如我们承认有老子出关这回事的话那么老子所出之关应该是在汉函谷关附近而非远在灵宝的秦函谷关
根据列仙传的记载老子出关之前负责守关的关令尹喜就看到有一团紫气从东面漂浮过来紧接着就看到老子骑着一头青牛来到关前关令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将要隐居了勉强为我们写下点什么吧于是老子就在关前写下了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老子出关以后不知所终后来道教兴起以后神化了老子他们说老子在出关之后到了印度点化了佛陀引起佛教徒的强烈不满所以唐朝的道宣和尚就说老子死于陕西扶风这恐怕也是附会
司马迁在写完这些以后又继续写道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5最后司马迁也无从判断他本着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原则把自己所知道的都记载下来具体的真伪就由后人来判断吧
总之老子就是这样一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
二老子与老子
其实不仅老子的生平充满了谜团就连道德经的著作权也是充满了争议的过去一般都将道德经看成是老子的著作所以道德经也被称为老子但是近代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老子一书的作者及成书时代也产生了争议吕思勉先生在先秦诸子概论中认为老子一书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古籍到了春秋后期由老子整理成书梁启超认为老子应该是战国时人所作因为从思想体系上说感觉老子的话太自由了太激烈了比如上将军取天下侯王等这些词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时期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中也持相似的观点清代学者崔述在洙泗考信录中认为老子一书应是战国时期杨朱一派托伪的作品钱穆先生庄老通论一书则认为老子一书应该是庄子后学所伪托的郭沫若认为老子是战国时齐国稷下黄老学派环渊所作他在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一文中说道德经晚出是不成问题的在我认为就是环渊所著上下篇6罗根泽先生在诸子考索中有两篇文章谈论到了老子及老子书的问题他认为老子即太史澹九十年代郭店楚墓竹简的发现又有一些人对于老子提出了新的看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结合传世文献的记载以及近代以来的考古发现我们就应该能够发现老子一书并非是一时一地由一人单独完成的先秦时期出土文献所呈现出的老子与传世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而到了帛书老子依然与今本不同这都说明了老子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起源可能是春秋后期的那个老思想家大体定型则要到战国晚期了而最终定型则要到西汉前期了虽说老子书的文本定型要到西汉但是从先秦时期出土文献来看在先秦时期老子书的思想和传世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正如任继愈先生中国哲学史中所说的我们还是可以基本根据老子一书来解说老子的思想的
三老子的思想体系
一道
老子最基本的观念就是道对于道是什么老子却又没有明白清晰地告诉大家在第一章中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7说明道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但是老子又必须向别人解释自己在说的是什么所以他只能是勉强说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8对于这样的道是不可能用感官来把握的道之为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9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0就道的性质而言道是无所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1的确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有之前必然是无老子并没有说明无如何生出有倒是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成语无中生有
老子还谈论到了有和无的关系第十一章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2盖房子都要把房子里面盖成空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住人
二无为而治
老子的政治观点就是无为而治道是宇宙间无处不在的规律道的特点就是宁静无为自然而然人类社会也应该遵循道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3在老子看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4所以要徇道无为老子认为通过法律等手段并不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他说人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15一个社会法律的发达程度和社会曾经出现过的罪恶数量是成正比的而且法律是永远落后于犯罪行为的不断有新的罪恶出现也就不断有新的法律出台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是治理天下最好的途径所以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6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就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7人们重回到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状态中去
无为而治的具体内容是一是不生事不扰民使百姓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18尤其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19二是统治阶级要节俭必须要无私他说治人事天莫若啬20一定要少私寡欲21另外他还要求统治者要仁慈他说故漂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22就是说连天地所为的暴风骤雨都不能长久由人所作出的暴政也是不可能长久的同于道和德天也就会帮助他以残暴压迫人民是不能长久的依靠暴力是不可能获得安定的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23现实生活中造成冲突混乱的就是统治者的残暴剥削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24
不过毋庸讳言老子思想中也存在着愚民主张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25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是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26把人类文化的进步看成人类社会混乱的根源
人们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老子从维护人类社会的稳定安定和谐道德纯洁高尚精神出发反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他认为每一个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他说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27所以老子反对追求文明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28文明的进步伴随着民智的开发导致社会思想的混乱欲望的膨胀人类社会的混乱但是唯物史观认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必不可少的阶段不过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老子对文明批判的价值
老子处于春秋战国的战乱时期老子也反对战争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29当然老子也不是绝对的一味反对战争他认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纷争他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30
三老子的辩证法
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闪光点他认识到很多事物都是相对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31他也认为事物不能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32
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发展都是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3事物的发展一旦超越了顶峰就开始下降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34而且当事物还处于萌芽阶段的时候纵然是弱小的但却是有生命力的当事物发展达到了顶峰纵然是强大的但却已经接近于消亡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35由此他得出了柔弱胜刚强的结论
他也看到事物有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可能性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36而人世生活中的福祸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37
老子也将其辩证法运用到人际关系之中他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争先并不一定能实现其目的他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38所以要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39他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少私寡欲他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足常足矣40他认识到事物发展过了顶峰后将会出现衰落因而主张功成身退他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41
四玄学的兴盛
不仅道家学派的起源与河洛地区关系密切而且道家学派的发展离不开河洛地区道家学说在魏晋时期发展而为玄学而洛阳则是玄学发展的中心区域
所谓玄学是对道家思想特定发展阶段的称谓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玄学主要研究的经典是周易老子庄子他们也被称为三玄
玄学的兴起一般都认为是在曹魏正始年间因而早起玄学的发展也被称为正始玄风玄学的早起代表性人物是王弼和何晏王弼226249字辅嗣是天才的哲学少年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真可谓是天妒英才王弼出身名门其祖上曾出过两位三公他的继祖父就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他的嫡亲祖父王凯是刘表的女婿
王弼虽说籍贯是山阳郡但自幼生活在洛阳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注引何劭王弼传记载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何晏曾称赞他道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42正始年间王弼曾出任尚书郎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专权何晏等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王弼在他短短的生涯之中著述不辍流传到今天的还有老子注和周易注这些都是后人所公认的研究老子和周易的权威注本林尹先生在中国学术思想大纲一书中说道王弼周易注尤能校正汉儒符瑞灾异之弊发挥天地间自然之理43王弼在周易注中一改两汉时期儒生以象数解易的传统开创了周易研究的哲理派周易本是一本算卦的书但是在战国时期儒生把它改造成一本讲人生伦理的书比如象传就从乾卦的卦象中阐发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人生道理但是汉代无论是今文还是古文都看重的是周易的占卜功能到了王弼的时代王弼的周易注成功地阐发了周易之中所蕴含的形而上的哲理
在老子注中王弼则是全面阐发了老子以无为本的思想王弼以老子有生于无道是宇宙根本的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极力发挥改造老子他认为无就是老子所谓的道道是无的名称还不是宇宙的本体宇宙之本体是无王弼认为宇宙之本体是无形的没法定名老子名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勉强的不准确的就是说道和大不是宇宙的本体只是宇宙本体的一个特性无形的宇宙本体虽不能为其定名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称呼它为道玄深大微远等王弼把宇宙的本体从老子的道改造成了无无处于王弼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玄等则是对无从不同角度所取的称谓无并不是没有所谓无中生有其实无是有之前更为根本的状态
王弼不仅讲以无为本而且还把孔子当成自己理论的来源裴松之注引何邵王弼传曰时裴徽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己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44孔子虽然不说以无为本其实孔子所认可的正是以无为本因为孔子境界高所以孔子不需要说
何晏曾经提出了圣人无情之论他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很多名士都被他的言论所折服但是王弼则说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45这就是所谓的圣人有情而无累圣人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不过他们并不会被这样的情感所牵累罢了
其他的王弼还对本与末一与多动与静意与象等哲学范畴进行了论述王弼所进行的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此后几百年学术研究的方向
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何晏也是出身名门他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之孙46何晏之父早逝其母尹氏被曹操纳为妾室何晏也因而被曹操收养深受曹操宠爱后来曹操又把金乡公主嫁给他正始年间240248宗室曹爽秉政何晏党附曹爽因而不断升官不仅官至吏部尚书主管选官事务而且也还被封以侯爵高平陵之变后他因党附曹爽而在司马懿清洗政敌时被杀
何晏是出了名的美男子有傅粉郎之称据说他肤色很白在男子擦粉成风的魏晋时期很多人都以为他擦了粉就连魏明帝也怀疑他擦粉后来皇帝就让他大夏天吃热汤面他大汗淋漓一边擦汗一边吃面结果反而越擦越白47
何晏也是当世文坛领袖著述颇丰现存著述最重要的是论语集解以及一些文章的片段其中的论语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关于论语的注本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成为历代士人学习的权威版本
何晏非常赏识王弼加上他的社会地位在他们的影响下清谈逐渐成为一种风气以无为本竟成为那个时代里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他曾说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48他认为道或无能够创造一切无是最根本的有靠无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无为本贵无而贱有的思想体系还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圣人无累于物也不复应物因此主圣人无情说即认为圣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响而是以无为为体在思想上重自然而轻名教
由于何晏后来未能善终所以由司马氏所主导的历史记录中何晏基本以负面形象出现但是何晏对于玄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则是无人可以否定的
五竹林七贤与魏晋风度
何晏王弼夏侯玄等正始名士被杀以后玄学并没有中断竹林七贤又继承了正始玄风成为魏晋风度的代表过去有人认为竹林七贤之所以被冠以竹林二字是因为他们隐居在竹林就是今天新乡辉县修武一带不过根据三国志和晋书等典籍的记载来看他们主要活动于洛阳所以陈寅恪先生考证认为竹林二字很可能是取自于佛教典籍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在竹林精舍讲经竹林七贤身处魏晋之际的激烈政治斗争之中对于统治者所提倡虚伪的礼教采取了蔑视的态度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嵇康和阮籍就是他们之中最为突出的两位
嵇康223262字叔夜祖上为浙江会稽人后来因为避仇而迁居谯郡嵇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嵇康也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晋书中说他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49世说新语容止中也说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50
当时司马昭正在酝酿着取代曹魏建立新的朝代嵇康则是公开地表达了对司马氏不合作的态度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接受司马氏的任命而出仕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来表达自己的抗议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嵇康最后嵇康以不孝的罪名被杀临刑之际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曲毕说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51从容赴死
嵇康的著作被后人编为嵇中散集嵇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他在管蔡论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等文章之中对名教自然之辩进行论述他的观点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总结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52这在当时无疑是离经叛道的大胆言论
阮籍210263字嗣宗其父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因为阮籍曾任步兵校尉所以也被人称为阮步兵他的文章被后人编为阮步兵集阮籍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53在魏晋禅代之际阮籍也对司马氏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不过相比于嵇康阮籍更善于保护自己他将自己沉溺于酒中据记载司马昭曾想和他联姻结果他连续大醉六十多天司马昭根本没有机会最终作罢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他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被迫要发言的时候也总是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阮籍对统治者所提倡的虚伪礼教极度蔑视根据记载他能为青白眼见到所谓的礼俗之士他就用白眼相向成语遭白眼就是源自于阮籍阮籍的行为完全不遵守当时的所谓礼法他曾说礼岂为我设邪阮籍母亲临终之时他正在与人下棋对方要求立即停止阮籍坚持将棋下完饮酒二斗然后恸哭到吐血数升到母亲下葬时候他又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葬之际又是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54几乎丧命在当时丧礼期间饮酒食肉都是礼法所不允许的
山涛205283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山涛也曾和阮籍等人一起隐居但后来被迫出仕这或许和其家庭出身有关其父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是姑表亲而且山涛和竹林七贤其他人就性情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山涛虽然年轻时崇尚老庄思想加入了竹林七贤之列可是本质上他却不是一个浪漫的文学家或忘情的哲学家而是一个拘守世俗礼法的彬彬君子所以当他再次出仕的时候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以示抗议不过在嵇康临刑之际却对自己的子女说有困难就去找山涛而山涛也在嵇康身后承担起照顾其子女的责任可见他们之间纷争是次要的友谊是真挚的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也是河内怀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秀曾经注释庄子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55仅剩下秋水至乐二篇的注释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据说后来他的草稿被河南洛阳人郭象所得郭象完成了秋水至乐两篇又替换了马蹄一篇其他各篇也略有修订这就是今天大家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庄子注今天的庄子注可以被看成向秀和郭象共同的作品他们重在调和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主张名教与自然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逍遥但君臣上下亦皆出于天理自然故不能因要求逍遥而违反名教比如做臣子的尽到了臣子的本分也就是逍遥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淮北市人刘伶以擅长喝酒和品酒而闻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刘伶传世的著作有酒德颂一篇晋书本传记载说他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56他嗜酒如命放浪形骸由此可见一斑有一次他喝醉了酒跟镇上的人吵架对方生气地卷起袖子挥拳就要打他刘伶却很镇定从容地说我这像鸡肋般细瘦的身体哪有地方可以安放老兄的拳头对方听了笑了起来终于把拳头放了下来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字仲容他和阮籍被人们并称为大小阮阮咸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阮咸不仅擅长演奏也精于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据说就是他所作1950年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持阮弹奏的阮咸画像神情专注阮咸和阮籍一样生平也很鄙视礼法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们崇尚老庄之说鄙视种种所谓的繁文缛节而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当时权贵们的一种实际抗议阮咸也酒量惊人他和宗族一起饮酒都不用杯子直接用酒瓮有一次他们正喝着酒呢来了一群猪结果他就和一群猪一起喝了起来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邪临沂人王戎出生名门自幼聪颖神采秀彻在七贤当中王戎的年纪是最轻的他比山涛小二十九岁比阮籍小二十四岁比嵇康小十一岁王戎九岁的时候便认识嵇康同时还交往甚密王戎认识阮籍是在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浑官任尚书郎与阮籍是同事并有亲交王戎也跟着父亲住在尚书郎的官舍中阮籍每一次来拜访王浑谈不到几句话就转到王戎的房间这对忘年之交一谈就是大半天王戎后来官至司徒不过在西晋的乱世之中他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
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竹林七贤尤其是嵇康阮籍有过深入的分析鲁迅先生指出他们实质上是信仰礼教的不过因为看不惯别人利用礼教的虚假表演才采取了激烈的反对表现出对礼法的蔑视别人不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反而效仿他们的举止实在有点东施效颦的感觉
六道家思想对河洛文化的影响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得益于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样道家思想也对河洛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的河洛文化之依然有老子思想的元素
首先老子所提出的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河洛先民理解世界的根基世界由道发生而来成为人们普遍的观念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他们的世界发生模式都是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展而来的比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就有很明显的道家思想的成分
其次老子对道的描绘方式也影响了河洛先民认识事物的方式河洛先民总是习惯于对事物进行整体的宏观把握而不喜欢或者不习惯对实物进行细致的分析也有人将这种思维模式称之为模糊性的直觉思维是感性和理性具体和抽象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心智直接觉悟的思维活动所以河洛先民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心智活动不是明显地依靠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而是靠灵感顿悟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再次尤其重要的是老子无为而治知足守雌的思想对河洛先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无为思想的影响下造就了河洛先民恬淡自然的生活模式在老子知足不辱思想的影响下造就了河洛先民知足常乐的乐观豁达老子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思想也造就了河洛先民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在人际关系上从河洛先民谦恭退让的处世态度中也可以看到老子思想的影响而且在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下传统的乡村生活也的确有小国寡民自然闲适的感觉在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规律中中原人民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
进入汉代以后道家一度和法家实现了结合形成了黄老之学在西汉前期成为意识形态的核心无为而治成为西汉前期政治的特色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道家的地位有所下降逐渐从政治领域转向人们的精神世界东汉末年的战乱摧毁了儒家经学的威权进入曹魏以后玄学逐渐成为士人青睐的重点士人开始在玄学之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儒道互补成为思想史上的常识当士人积极进取的时候支撑其奋进的是儒学的入世而当士人受挫之后则往往转向道家寻求精神的超越
1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39页
2可参看杨丙安主编老学新论老子与华夏文明老子里籍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33467页
3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39页
4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41页
5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42页
6郭沫若十批判书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下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47页
7老子第一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8老子第二十五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9老子第二十一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10老子第四十二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11老子第四十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12老子第十一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13老子第二十五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14老子第三十七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15老子第五十七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16老子第五十七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17老子第八十一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18老子第十七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19老子第六十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20老子第五十九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21老子第十九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22老子第二十三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23老子第七十四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24老子第七十五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25老子第三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26老子第六十五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27老子第十八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28老子第十九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29老子第三十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30老子第三十一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31老子第二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32老子第四十五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33老子第六十四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34老子第五十五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35老子第七十六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36老子第四十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37老子第五十八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38老子第二十四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39老子第三十六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40老子第五十八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41老子第四十六章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42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95页
43林尹中国学术思想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44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95页
45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95页
46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魏略认为何晏有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孙
47刘义庆著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卷下之上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3页
48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三王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36页
49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9页
50世说新语校笺卷下之上容止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5页
51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1页
5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374页
53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1页
54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1页
55世说新语校笺卷上文学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1页
56房玄龄等晋书卷四十九刘伶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76页
搜索
河图洛书讲解
道德经必背50句 河洛文化 什么是河洛文化 道德经全文 河洛文化源头巩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