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有八久不如意下一句,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下一句不如意十有八之九

访客

罗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

【编者按】当今地球面临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重危机,大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化,人们眼下所见的生态奇景、可爱动物、鲜艳花草可能转瞬即逝。在此背景下,野生生物摄影也具有了更深远、更有意义的影像创作门类。

摄影师怀揣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在世界各个角落捕捉着每一个“难以复刻”的瞬间。而由英国创办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野生生物摄影赛事——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成为了所有摄影师交流的平台,有自然摄影界的“奥斯卡”之名。

创立半个多世纪来,该奖主办方致力于传播并分享自然之美,推动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多年来的得奖作品汇编、选编成为了普通读者认识自然的绝佳素材,所有画面都真实地记录野生生物和自然世界,还带着创作艺术的眼光和对世界的关切。

继《荒野之歌》《潜入深蓝》等作品选之后,今年秋天,汇集了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第51届获奖作品选的《万物有灵》中文版问世,100幅作为展览和出版的优选藏品呈现出世界自然摄影的顶尖之作。

《万物有灵: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第51届获奖作品》,【英】罗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Rosamund Kidman Cox)编,陈沁 译,后浪|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10月

经出版社授权,本文摘录书中年度大奖、动物和植物等组别的获奖作品以及创作者讲述的拍摄故事。正如1994年“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获得者托马斯·D. 曼格尔森(Thomas D Mangelsen) 所言,“要拍出一幅不同凡响的照片,视角往往比技术或机会更加难能可贵”。一起来看看这些被定格的美妙瞬间。

第51届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

双狐记

唐·古托斯基(Don Gutoski) 加拿大

双狐记 唐·古托斯基(Don Gutoski) 摄

唐远远地看到一只狐狸正在雪地上追逐某个猎物。待走近后,发现猎物原来是一只北极狐。等他走到拍摄距离内,体形略小的那只狐狸已经气绝身亡了。 唐在苔原车上待了3个小时,默默地观察赤狐啃食北极狐尸体的场景。光线非常暗,气温低至 -30°C,这表示唐需要努力保持相机和手指都不被冻住。赤狐饱餐一顿后,准备将残存的尸体拖走并藏好,以备不时之需。就在它停下来再度咬紧猎物毛皮的那一刻,唐拍下了这张制胜之照。这出年度大戏在加拿大丘吉尔角附近的瓦普斯克国家公园上演。随着北极地区气温日益升高,赤狐的活动范围进一步向北延伸。这两种狐狸都以小型啮齿动物为食(特别是旅鼠),但当两者的捕食范围出现重合时,有记录显示赤狐会成为北极狐的天敌,同时也是竞争对手。但很少有人目睹赤狐对北极狐痛下杀手,可能因为这两种狐狸通常会躲避对方。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冻土带变暖,赤狐的活动领域进一步向北深入,两者之间的冲突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

第51届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组照奖

艾于敦·里卡森 (Audun Rikardsen) 挪威

月光之下

月光之下 艾于敦·里卡森 (Audun Rikardsen) 摄

夜晚,在月光和北极光的交相辉映下,一条褐鳟静静地悬停在挪威北部一条河的浅水区中。褐鳟在夏季时会迁徙到海中,深秋时节再返回出生的河里产卵。它们聚集在河流上游,在沙砾中筑巢,然后在巢中释放精子和卵子。鳟鱼通常选择在晚上行动,以避免遇到可能会在河岸边列队捕食的老鹰等天敌。艾于敦在这条河上工作了好几年,对鳟鱼的习性可谓了如指掌——具体而言,它们会在什么时候聚集,以及它们喜欢哪一处河湾。他还熟悉鳟鱼群的行为,知道如何接近而不吓跑它们。但这次拍摄存在技术方面的挑战,为此艾于敦计划了好几个月,设计了一款特殊的防水壳和水下闪光灯装置,外加一个可以在单次曝光中修改焦距和光圈的系统。最终他梦想成真,拍到了和想象中一模一样的照片。

与好伙伴的戏水时光

与好伙伴的戏水时光 艾于敦·里卡森 (Audun Rikardsen) 摄

艾于敦对这只名叫巴迪的雄性小海象有着复杂的感情。但是,他更希望巴迪能跟随同伴去往更远的北方,而不是在特罗姆瑟附近的偏僻海 滩边游荡。在艾于敦和他几个朋友发现巴迪的头两周,他们与其保持着距离。然而有一天,海象主动靠近躺在浅水中的艾于敦,并用敏感的触须轻轻地抚摸他的手,那一刻,他们的关系才算有了进展。一个半月以来,艾于敦会定期去找巴迪。“我了解了它的个性。它会跟我谈心,我能分辨出它是因为脾气暴躁还是兴致昂扬而溅我一身水。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时它就是这么做的,当时是夏日的午夜,它一边游泳一边拍打水面来逗我开心。有一会儿,它用鳍肢缠着我一条腿,用长牙钩住我另一条腿, 想把我拖到深水区玩耍。”巴迪最终还是离开了,那天艾于敦刚刚结束了一个月的实地考察,从外地返回,晚了半个小时,错过了与巴迪的最后一面。“我仍然想念它。”艾于敦说。

沉睡者

沉睡者 艾于敦·里卡森 (Audun Rikardsen) 摄

一天深夜,艾于敦接到一个电话,得知特罗姆瑟郊外的峡湾里有奇怪的东西在游荡。当时是凌晨1点,但挪威北部正值仲夏,因此太阳正处于地平线之上,照亮了山峦的侧影。艾于敦的房子离码头很近,他马上驾驶小艇展开调查。这是一位来自高纬度北极地区的不速之客 ——一只熟睡中的髯海豹,它的喉部充满了空气,鳍肢蜷缩着,这样能够在漂浮时完美保持平衡。这只髯海豹肯定已经沉睡多时,因为它露在海面上 的触须已经干到卷曲。艾于敦忘了带上闪光灯支架,他只好一手拿着相机,一手举着闪光灯,嘴里叼着快门线。某一刻,髯海豹突然睁开双眼,定定地看着他,随后继续闭上眼打盹。髯海豹通常对人类没有警惕心理,然而喉部的一道伤疤证明它曾经有过相当险恶的遭遇,也许是被船的螺旋桨刮伤,也许是在与另一只海豹的搏斗中受伤,甚至有可能是被北极熊的爪子抓破的。

最后的阳光

最后的阳光 艾于敦·里卡森 (Audun Rikardsen) 摄

艾于敦在水中能听到虎鲸包抄鲱鱼群时的互相呼唤。11月中旬,鲱鱼群在虎鲸的追赶之下,迁移至特罗姆瑟附近的一处海湾。此时太阳正好位于地平线上,阳光撞击着海浪,光芒穿透了海面。艾于敦等的就是这一刻。他事先设置好相机参数,把相机放在一根延伸的杆子上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虎鲸终于登场了,探究似地朝艾于敦游近,缓缓经过他身边,然后转过身,对着阳光的方向深深吸了一口气。“当一切都到位时,伴随着鲸鱼的幽鸣声,那几秒钟太不可思议了。”第二天,太阳终于沉到了地平线之下,直到次年2月才再次在山巅出现。

黑暗中的下潜

黑暗中的下潜 艾于敦·里卡森 (Audun Rikardsen) 摄

近年来,鲱鱼群开始来到位于挪威北部特罗姆瑟附近的一个峡湾越冬。 不管它们去哪,座头鲸总是跟着。它们把鲱鱼团团包围,赶到靠近海面的地 方,然后就可以大快朵颐了。艾于敦的房子就在海边,冬夜里他常常枕着座头鲸浮出水面的呼吸声入睡。这张照片拍摄于一年之中的“至暗时段”—— 12月中旬的某个下午。通过聆听它们的喷潮声,观察它们苍白的尾鳍,艾于 敦确定了一群座头鲸的方位。为了照亮以群山为背景的场面,艾于敦自行设 计了一套系统,将一个大功率手电与相机以及闪光灯相连。在这张照片中, 这头庞然大物正在下潜,尾鳍上如“指纹”般独特的图案清晰可见。在这头鲸的背后,它的两个同伴正在浮出水面,光线照亮了它们喷出的巨型雾柱。

海雕抓鱼

海雕抓鱼 艾于敦·里卡森 (Audun Rikardsen) 摄

少年时代的艾于敦长期在挪威北部沿海一带为白尾海雕佩戴环志, 他逐渐迷上了这类鸟,并在12岁那年购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专门用来拍摄这些海雕。看着它们在海面上抓鱼,他开始想象这一击致命的情景从水下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这项计划多年来一直处于完善中,还经历了数周的挫折,但艾于敦最终还是拍到了他设想中的一瞬间,定格了海雕从海面上方将鱼一把抓起,而海水从鱼身上倾泻而下的那一刻。 潮汐、风向和光线等因素在拍摄过程中缺一不可,此外,还要让海雕逐 渐习惯他的船只以及部分可见的水下照相机。艾于敦将相机固定在一条通向海床的长线上,上面连着一个遥控器,还放了一条死鱼充当诱饵。 这只27岁的雌性海雕戴有环志,很可能是多年前他曾经观察过的对象。

第51届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植物

沼泽深处

耶奥里·波普(Georg Popp) 奥地利

沼泽深处 耶奥里·波普(Georg Popp) 摄

晨曦透过薄雾,穿过有如厚毯一般垂挂于落羽杉林之上的松萝铁兰。路易斯安那州的阿查法拉亚盆地一带有着茂密的落羽杉林,它们的树龄有千年之久,是美国仅存的几片原始杉林之一,忠实地记录了美国南方腹地沼泽的昔日面貌。 落羽杉露出水面的树墩直径达 2-5米,而隐没在水下的部分直径更宽。深入森林的唯一办法是划上两个小时的独木舟。水深不见底,而且危机四伏,无法涉水通过。然而在树墩附近,摄影师可以穿着高及臀部的涉水鞋站立,将三脚架固定在气生根上。耶奥里白天找到了理想的拍摄地点,用GPS设备保存好定位,等到夜幕降临时,在头灯的照射下,划船进入沼泽,在那里等待黎明。他希望能重现这片古老沼泽森林深处那种神秘而诡异的气氛,这种经历鲜有人体会过。黎明时分,各种各样的生物开始躁动,有鳄鱼、海龟、两栖动物,还有包括白头海雕和鱼鹰在内的无数鸟类。伴随这些响动,落羽杉林从沉睡中渐渐苏醒——一次神奇的体验,耶奥里这样说。经过长期进化,落羽杉的生长可以与水位的自然升降保持一致。然而如今,堤坝和水库使得这一带的盆地维持了恒定的水位。土壤不能排水,因此落羽杉的种子也无法发芽。

草地油画

克劳斯·塔姆(Klaus Tamm) 德国

草地油画 克劳斯·塔姆(Klaus Tamm)摄

一次傍晚回家途中,克劳斯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区的格雷韦附近的路边发现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蜥蜴兰。由于当时光线较暗无法拍出想要 的效果,他决定第二天再来。但他重返现场时,却发现那里已经遭到破坏:野猪四处翻掘兰花块茎,一夜之间便将它们吃了个一干二净。

克劳斯不经意间朝马路对面的草地瞥了一眼,看到两朵孤独的粉色鲜花。这 些意大利的唐菖蒲长有剑形的叶子和粉色的蝎尾状花序,在一大片多花 野豌豆和其他草地植物的映衬下,它们纤长挺拔的外形很是显眼。“当时 四周一片安静,”克劳斯回忆说,“唯一的干扰来自昆虫美妙的嗡嗡声。”

这种唐菖蒲在意大利各地都有发现,但其起源地可能是中东(原产于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区)。克劳斯采用低角度和大光圈,将唐菖蒲花 朵从色彩鲜艳的多花野豌豆背景中抽离出来,创造出一个能让人们驻足 思考的艺术形象。

冰冻时刻

阿德里恩·拉拉格(Hadrien Lalagu?e) 法国

冰冻时刻 阿德里恩·拉拉格(Hadrien Lalagu?e) 摄

阿德里恩行走在这条他自孩提时代起就异常熟悉的林间小路上,目睹了一 个之前从未见过的现象。一条小水沟上覆盖着一层不同寻常的“冻融”冰,冰面上镶嵌着结了霜的橡树叶子。它们的图案和分布勾起了阿德里恩的兴趣,于是他停下来拍照。“寻找冰圈最有趣的地方颇为耗时,”他解释说,“我就站在水沟 的正上方,尽量不让自己滑进去。”

为了把画面填满,构图时他将深水区置于照片左上角,从左上到右下,水深逐渐变浅直至水沟边缘。对阿德里恩而言,简约的图形有着特殊的含义,能够唤醒他内心深处有关童年时代的那片树林的记忆。

第51届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鸟类

三“人”行

阿米尔·本 - 多夫(Amir Ben-Dov) 以色列

三“人”行 阿米尔·本 - 多夫(Amir Ben-Dov) 以色列

作为一种群居鸟类,红脚隼会成群结队地从中欧和东欧迁徙到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红脚隼最亲密的关系莫过于夫妻或者父母与它们一岁的幼鸟之间,但它们也会保持一定的个人空间。然而这三只红脚隼却与众不同。红脚隼鸟群在秋季迁徙中会在以色列贝特谢梅什附近的农田里休息,捕食昆虫恢复体力,因此阿米尔来到此地,花了6天时间观察它们。

令他着迷的是,两只亚成雌鸟和一只灰褐色的成年雄鸟总是形影相随,这两只雌鸟经常发生亲密的肢体接触,彼此梳理羽毛、相互抚摸。它们结伴从枝头捕猎,而非展示更常见的盘旋技术。正如摄影时经常发生的那样,奇迹出现在最后一天的最后一个小时。当时阳光明媚,三只鸟栖息在一起,然后一种微妙的互动发生了:一只雌鸟起飞,为另一只雌鸟腾出树枝空间,同时用爪子轻轻地推了推雄鸟。这三只鸟之间的关系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责任编辑:朱喆

校对:张艳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