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音频制作平台,喜马拉雅有声制作平台下载(喜马拉雅有声制作平台(配音任务)) 快来看
收录于话题
漳州人把春节叫做“新正”
新正乃岁首,万物更新
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
在多姿多彩的年节事象背后
蕴涵着古往今来人们的信仰与祈求
岁月变迁,许多传统已被人们淡忘
史海钩沉,只是想提醒我们
生于兹长于兹,勿忘来时的路
唐代,中原的辞岁之俗南传。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教民祭蜡》诗,描述的正是乡中父老在官员的带领下,于腊月治酒设馔载歌载舞敬谢神灵社稷、祈望赐福禳灾的情状。在此后千百年的演化中,地方的辞岁活动尽管脱不了迷信的色彩,却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
1
贺新正初一:往昔在正月初一早晨,多根据通书所载的吉时“开正”。人们在围着新布帷的供桌上,摆放糕、粿、面线及红柑等果茶素品,祭拜神明、先祖,然后打开大门,朝通书指示的吉向点香拜拜,迎财神入户。
是日,长幼穿着一新,早餐为甜寿面、糯米圆、甜八宝饭之类的素食,以期一年生活圆满、福寿绵长。午、晚餐则吃除夕留下的饭,佐以整株菜做成的“长年菜”和鸡鸭鱼肉等。当然,也有人整天吃素,所谓“一餐吃斋,赢过一年;一天吃斋,四季无灾”。
吃过早餐,便是亲邻朋友之间的“拜正”。通常晚辈要主动给长辈拜年,说些“新正如意、万事大吉”的好话,亲友送“压岁钱”给未成年孩子。各家各户厅桌上摆一盘象征“大吉”的柑,客人上门时亦带上一对红柑,表示对主人吉祥如意的祝福,主人请客人吃槟榔(或以橄榄代替)、红柑,取“宾临大吉”之意,客人走时赠以红柑,回敬美好祝愿。
漳州木版年画
这一天,新过门的媳妇一整天都要呆在房中,娘家会给出嫁的女儿“送春盛”,即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几种礼物,装在一对分三四层有盖的竹编篮子里。现已无吃槟榔、送春盛做法。
“开正”凡事皆求好兆头,因此民间在初一这一天有不少忌讳:不能扫地倒垃圾、粪便,这样会将财富扫出去,肥水外流;不能喝米汤、用针线、打赤脚,不能动刀杀牲畜,若贸然操刀,这一年牲畜养不好,不能破土挑水,土神、水神一年劳碌,这天也要歇息;最忌讳的是打破饭碗,因饭碗代表谋生之职业,倘若不小心打破了,要赶紧说一声“破碗大赚,破钵大发”以作禳解。
2
请女婿初二,用荤菜再次举行家祭,谓之“开臊”。自明代允许庶民建祠堂,是日通常还会举行族祭,家中长辈到祠堂祭祀宗族祖先的同时,族人间亦借此机会互拜。
虽说女儿、女婿可迟至正月半归宁省亲,但闽台大多会选在这一天带猪脚锅、年糕,领着子女来“下孝”,所谓“有孝‘走仔’初二三,无孝‘走仔’正月半”。
初三为“赤狗日”,新丧之家在这一天祭亡灵,非近亲不宜上门拜年。这一天又是“送穷鬼日”,是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上焚烧,点香为供叩头作揖,连说“穷鬼去,福星来”。厦门、同安、漳州则在初三做新忌,据说这与嘉靖年间倭患有关。
初四“神落天”,家家在是日午后烧让神明骑坐的“云马”(纸印的),准备给马吃的“麦草”,放纸炮以恭候。至夜半子刻交炮声响,在家中摆牲醴并用生鲤鱼等祭品拜迎众神,完后到祠庙进香,有的人还把全家的生辰八字写在红帖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一年之祈报开始于此。乡村凡值赛会之年,皆于迎神之时卜定。
3
纳余庆正月初五,古谓“假开”,今称“开假”。诸神假后履行职掌,天上会遣使下凡视察其是否各安其位;民众各项活动照常进行,市面恢复买卖,据说这一天是财神赵公明的生日,因此商铺、作坊皆办供。
是日又属“破五”之日,家庭、祠庙撤掉摆在供桌上祭神祭祖的陈年饭菜和其它供品,年节的禁忌可以解除,从初一早起,对孩子不许打骂,至此小孩再调皮,可就要受皮肉之苦了。过年积下的垃圾要清扫出门,农民可以进城挹肥。“初六舀饭”,又可以煮稀饭吃了。
正月里的下水操
正月初七,为“人日节”,据说人日若天气晴好则兆平安,若天阴则兆瘟疫。这一天又为“七煞”之日,诸事不宜,尤忌远行。旧时漳厦有用五谷和蔬菜做成“七样羹”、”七宝汤“之俗。一般有萝卜、大葱、芹菜、厚合、春菜、韭菜、菠菜等,寓意清清白白、聪明勤劳、内外和合、钱财有剩、寿命久长、飞黄腾达……
初八,为“谷日”,是日晴兆谷物丰收,阴兆谷物荒歉。因接下来两天要礼天敬地,外出的人会在初八赶回家团聚参拜,谓之“完全”。
初九,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天地敬畏有加。闽台尊称玉皇大帝、土地神为“天公祖”“土地爷”。天公生的诞辰在正月初九,从子时起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点天公灯,门口高高叠起“三界桌”,上下摆着五牲和斋品。人们向天公顶礼膜拜,祈求保佑新年风调雨顺、家运荣昌。
初十,土地神生日,禁舂米、劈柴、掘土,须办牲醴、粿品、青果以敬。
正月十一,人们以礼天敬地留下的牲醴大快朵颐,俗称“吃福”,有祈福寿之意,席上还得有韭菜和豆腐,以期富足发财。玉皇大帝乃是道家由帝制演绎而来,在人间帝制寿终正寝后,天公之敬亦随之被淡化,至于土地爷,城里人的诚敬大不如乡下人,但遇有动土,还是会拜拜的。
4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它标志着农业生产即将开始,明清时从官府到百姓都很重视这一节日。有司预塑春牛并芒神于东郊,立春前一日,正官率属俱穿蟒袍补服行二拜礼,三献簪花,上席酒三巡。
到立春本日,先以一人执旗鸣锣游走四厢捷报春魁,而后正官率属朝服拜献如迎春,各官俱执綵仗,长官三击鼓,各官击牛三次,谓“鞭春劝农”。乡民依土牛、芒神色相辨别当年的旱涝,并认为塑牛的土取回来放在栏圈里利禽畜,放在床上能避邪,故每次争先上前抢土。民国以后打春牛、迎芒神活动废止,但吃春卷春饼等俗犹存。
在神落天之后,各地的迎神赛会竞相举行,较盛大的是纪念开漳神系的“鉴王”“走王”活动。作为开漳发祥地的云霄县,每年正月十三日前后,城乡凡有圣王庙的地方,民众无不晋庙焚香献礼,演社戏娱神。其间并请圣王陈元光及其家人、部将出巡游春。在漳浦、平和、诏安、东山等县市活动亦甚为隆重。
正月初六是闽南形成的清水、三平两位祖师公的诞辰,其安溪、平和的祖庙热闹非常,两位仙师分灵庙广布海峡两岸,这些地头办生皆非常闹热。十三日,又是漳人所谓的关帝圣诞日,作为武圣、财神及众多行业的祖师爷,不但供奉的神庙会打醮庆典,工商界亦会举办祭典。
接着,又要准备过元宵节的物事了,上一年生了男丁的家庭,还要格外备一瓮酒、并一对上写“庆贺弄璋”的灯,送到祠堂去。
来源:节选自《闽南日报》2011年1月13日“祖地文化”《闽台年俗衍变》,作者:黄家祥
本期编辑:陈慧慧 张江璐
值班主任:林堃
收录于话题 #
个
上一篇 下一篇
来源:闽南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