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海成为我们的证婚人 别怕我来找你了

admin

谢新才 贺普仁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贺普仁先生运用背部痣点、曲池配血海治疗皮肤病的经验,以及曲池透臂臑的操作手法。

PS:文章专业度高,非医伙伴们切莫自行以身试法,具体治疗与操作请遵医嘱!

01

背部痣点

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是十二经脉之气散布的所在。

在某些疾病过程中,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常发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或斑痕、突起等,颜色或青或红或褐,这就是痣点,也就是临床上所称的反应点,即脏腑疾病在皮肤上的反映。

在胸、腹、背部出现的痣点上放血,可以起到治疗脏腑病变的作用。

五脏俞,位于背部,所以五脏病变多在背部有反应,而背部又适合拔罐。

临床上常采取背部痣点放血拔罐的方法,治疗多种病证,如白瘢风、痤疮、皮炎等,效果甚佳。

【典型病例】

一、谢某,女,19岁,面部痤疮4年,背部痤疮1月。

自15岁,面部开始起疙瘩,发痒,月经前加重,进食肥甘后加重。舌苔白,脉滑。

辨证:青春发育,情志不畅,气血郁滞。治则:通经络,调气血。

取穴:背部痣点。

刺法:用锋针,速刺放血,辅以拔罐。

治疗10次,面部痤疮消失,月经来潮时也未有反应。

二、王某,女,35岁,主诉:双侧面部散发黄褐斑20余年。

20余年前,月经周期不准,时来时停,经量时多时少,当时学习较紧张,并未曾治疗,后发现面部有小块色斑,持续几年后消失,结婚生育后面部色斑又起,不规则,双侧颊部较多,双鼻旁互相融合,似蝴蝶样,斑呈黄褐色,或呈咖啡色。

现月经尚可,二便调。望诊:舌暗有瘀点,苔薄白。切诊:脉沉细。

辨证:气血失和,经络不通。治法:通经祛滞。

取穴:背部痣点(肺俞、肝俞附近)。

刺法:以锋针挑刺痣点,出血后拔罐。

患者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7次,面部色斑消失,肤色恢复正常。

三、王某,男,52岁。

背部、四肢、双侧腋下及小腹有小红疹,奇痒,夜不成眠,心烦、纳差、二便正常,已数月,曾在多处治疗,服中、西药无效。

诊断为过敏性皮炎。

望诊:面黄无泽,舌苔白腻,背部、四肢、双侧腋下及小腹均有抓痕,并有褐色痂。脉象:滑。

辨证:脾失健运,复受风邪,风湿相搏。治则:祛风利湿,活血通经。

取穴:耳背青筋(静脉)、背部痣点。

刺法:耳背青筋以锋针用缓刺法,背部痣点用挑刺法。

共治疗20余次,两个月后痊愈,至今未复发。

02

曲 池

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其经起于食指桡侧,行于上肢外侧,经肩胛颈项至鼻旁,可治疗其经脉循行处的病变,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充盛,加之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肺主气,可输布精微,如灌溉雨露,故手阳明大肠经之穴功擅宣气行血,散结逐瘀,化腐生肌。曲池为其合穴,尤以活血化结见长。

《类经图翼》记载:“曲池,主治瘰疬、喉痹、不能言”,贺老常取曲池治疗淋巴结炎、淋巴结核等疾患。

针刺时,向上透刺;必要时,可配合肩井穴,肩井为胆经穴,可加强曲池疏通气结,调和气血之功。

已故名医王乐亭采用六寸金针,曲池透臂臂臑治疗瘰疬,临床观察治疗200例,取得满意效果。

坐位,刺前,沿曲池与臂臑之间的连线,顺经络循行的方向,抚摩皮肤,揉按肌肉,使经络舒展。

消毒后,医生用右手中指、食指夹住针柄,拇指顶住针的尾端,将针尖触及患者曲池穴,使金针与上臂延长线呈45°角,刺入皮下0.5~1cm,然后用拇指、食指握针,缓缓旋转退针至皮下,并将针卧倒,沿皮下透刺,速进缓退,以利进针。

针刺时,要将针尖对准臂臑的方向,不可偏移,针体紧贴皮下,深浅适宜。

患者会出现发胀和沉重感,可配合刮针柄的方法,以引气、催气。运用捻转补泻法。

局部红肿热痛用泻法,局部肿硬无红肿者用补法,针体约旋转180°。隔日治疗1次。

《类经图翼》曰:“臂臑主治臂痛无力,寒热颈项拘急”,“五里主治寒热瘰疬”。《百证赋》云:“臂臑,兼五里,能愈瘰疬。”

采用透穴的方法,一针可担曲池、五里、臂臑三穴之功,而各穴都有主治瘰疬的功能,故可收速效。

曲池常配合血海治疗皮肤疾患。

血海为脾经穴位,脾主裹血,温五脏,血海穴为足太阴脉气所发,气血归聚之海,故名血海,又名血郄,具有活血化瘀,健脾利湿之效,多用于妇科月经不调等。

皮肤病多与风、湿、瘀有关,和血海化湿、活血的穴性相符,“血行风自灭”,瘀除则风散,因此为皮肤疾病所常用,《胜玉歌》云:“热疮内年年发,血海寻之可治之”。

加之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曲池清肺散风,理肠活血,二穴配用对风疹、湿疹、丹毒、疔疖、疥疮和皮肤干燥等均有很好疗效。

【典型病例】

一、赵某,男,26岁。

左侧淋巴结肿胀、疼痛3天。3天前开始出现左淋巴结肿胀、疼痛,伴咽部不适,头胀痛。食欲减退,眠可,小便调,大便偏干。

望诊:咽红,舌边尖红,苔黄略腻。辨证:邪热内蕴,毒热聚结。治则: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取穴:曲池。

刺法:以4寸毫针,刺入穴位后将针卧倒,针尖向上沿皮刺入4寸,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治疗过程中,疼痛逐渐减轻,肿胀减退,3次而愈。

二、田某,女,8岁。

除面部外,全身皆有神经性皮炎已6年之久,两肘、两膝、两臀部、后颈部均有皮疹,瘙痒,尤为后颈部及两肘部均呈苔藓样改变,有搔痕,为此,经常啼哭。纳一般,二便正常。

望诊:面黄,苔白,四肢躯干均有苔藓样皮疹。脉象:沉细。

辨证:情志不遂,气血郁滞,血虚生风。治则:祛风利湿,通经络,调气血。

取穴:曲池、血海。

刺法:以毫针刺入穴位1寸深,用补法,留针30分钟。

1诊后刺痒明显减轻。2诊后皮疹停止新生。共诊治15次,诸症消失。

注:具体治疗与操作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贺普仁——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谢新才等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7.11。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