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污蔑我勾引公公 找出证据说我外面有野男人
为何乱世的皇帝小名常见,大一统帝国,皇帝的小名反而成谜?
文/老张在路上
01
中国有句俗语,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指任何情况下都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形容为人处事光明磊落。这里的“坐”可不是坐在板凳上也不改姓的意思,它是指连坐,古时诛灭宗族之时,不因为被连坐而改姓求免死之意。
名的最基本的释义是指人或事物的称谓。古人骂人“无名小辈”或“无名鼠辈”,并非指这个人真的没有名字,而是对平凡人物的蔑称。
“人名”的产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思是黄昏后,天暗不能相认识,看不清楚,就自报其名,这便是名的由来。
人们什么时候起名呢?《周礼》对此有说法:“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古代人起名字的时候,有名、字、号之别。
“名”,是个人的特称,多由父母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多与“名”的涵义相近或相辅,与“名”相表里,所以也称“表字”。也有“字”和“名”互为反义的。如杜甫名甫字子美,李白名白字太白等等。
“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古代的文人,大多给自己起“号”,用以表示个人的情怀,又称“自号”。外人给起的具有特出意义的号叫“外号”。过世后,别人为了纪念他,给他起的号叫“谥号”。
古人相见,在名﹑字﹑号的用法上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自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当上对下,或尊称对方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互相称名,“平辈之间称呼用的是对方的字而不是名,”这个是基本礼貌。在汉代,这个要求更为严格。平辈间称呼对方的名,是完全不许可的,哪怕是帝王称呼大臣,也只能是字,而不是名。
称呼长辈或上司,则只能称呼对方的号,不能直呼其名,也不能称对方的字。能直呼其名的,只能对你的晚辈,或者是年龄小于自己,且关系非常亲密的下级。
02
古人起名,除了以上的名、字、号外,还另有小名,也叫小字、乳名、奶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不久取的,大多顺口好记、流露着父母对孩子喜爱之情的名字。
中国人对人的小名很是关注,唐代时,陆龟蒙就有《小名录》两卷,记载着秦至南北朝期间名人的小名。后来,宋朝陈思辑编有《小字录》一卷,记载汉代到北宋各类人物小字。明朝沈弘正又补《小字录》之遗,编程《小字录补遗》一卷。
起小名和大名、字、号不同,小名一般很接地气、显得随意。有时甚至专门起一些难听、粗鄙的名字,为了好养,使之顺利长大成人。
起小名,不单普通百姓人家是这样,就连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小名,差不多也是如此。
为了弄清皇帝的小名这个问题,笔者用了一个笨办法,首先以大一统的汉族皇帝为例,按照《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一书的统计,看看皇帝的小名都叫什么?
(秦始皇)
从秦始皇开始,到明代为止,大一统的汉族皇帝,笔者选了秦、汉、隋、唐、宋、明这五朝。秦朝皇帝3人(包括子婴),西汉14人(含孺子刘婴、王莽、刘玄),东汉13人;隋朝3人(包括杨侑);唐朝20人(不含武则天);北宋9人,南宋9人;明朝16人。
这6个朝代,一共有皇帝87人。这87位皇帝中,有小名的刘彻、杨坚、杨广、李治、李隆基、赵匡胤、朱元璋。其中汉武帝刘彻小名说法出于志怪小说,还存疑。加上汉武帝,我能查到的这87位汉族皇帝小名只有7位。
汉武帝刘彻,小名彘儿。彘就猪,彘儿就是小猪。
汉武帝小名彘儿的说法正史并无记载,出于志怪小说《汉武故事》:
刘彻初名彘,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三岁时,景帝抱于膝上,试问刘彘:“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刘彘信口而应的回答,使刘启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景帝深感诧异。刘彘“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至七岁,圣彻过人”,景帝遂改刘彘名“彻”。“彻”字表示充满智慧,达到圣德的要求。
《史记·孝景本纪》和《汉书·孝景纪第五》写明,刘彻被立为胶东王前,名字已经是彻了,根本没有使过彘字。即使是后世的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第十六·汉纪八》,也没有采信《汉武故事》的说法。
(刘彻)
又有一说,汉代彘彻同音,说汉武帝小名刘彘是同音致讹。
隋文帝杨坚,史载杨坚出自关中高门弘农杨氏,是东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其四世祖杨元寿被北魏任命为武川镇司马,其父杨忠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
杨坚出生后,起鲜卑小字那罗延,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
杨坚儿子杨广本名杨英,小字阿摐。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所以小名三郎。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
据传,赵匡胤出生时赤红的光照满屋子,奇异的香味过了一晚上都未散去。身体上有金色,三天都未改变。所以他的父亲给他起小名香孩儿。
出生时满屋红光,似乎是宋朝皇帝老赵家特色,赵光义,和后来的赵构出生时,都有红光照遍宫室的说法。
朱元璋,小名名朱重八,朱元璋在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为朱元璋。
李世民也有小名,《新唐书李建成传》记载,李建成小名毘沙门,李元吉小名三胡。史书上还说,有一次,李渊叫着李世民的小名对大臣们评议李世民。然而,大概因为李世民夺得了皇帝之位,为尊者讳,所以他的小名也没人敢说出来,以致失传。
开国皇帝出身草莽,史书如实记录了他们的小名,后面继位的皇帝,出身深宫,像祖辈那样的草根小名就没有了。
大一统王朝时期,社会稳定,王朝延续时间较长,所以皇帝即便有小名自然也是宫闱秘事,后人因此无法得知。
宋代以后,理学兴起,君权神化,皇帝成了天子,处于高高在上的神坛。他们的大名一般人都不能直呼,更何况小名乳名?
陆游《老学庵笔记》说:“今吴人子弟稍长,便不欲人呼其小名,虽尊者亦以行第呼之矣。风俗日薄,如此奈何?”这是说的一般平民百姓,皇帝的小名,从此没人敢记载了。
(冉闵,小名棘奴)
03
汉朝结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王朝更迭频繁,即所谓乱世。许多草莽英雄一跃成为皇帝,他们的小名才得以被人熟知。
三国时期的曹操没有当过皇帝,他死后被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小名“阿瞒”在历史上确是大名鼎鼎。
蜀汉后主刘禅,小名“阿斗”,更是被后人熟知,“扶不起来的阿斗”成了成语。
十六国时期,比较有名的皇帝的小名,如后赵皇帝石勒,小名匐勒;冉魏的君主冉闵,小名棘奴;前燕皇帝慕容皝小字万年,其子慕容儁小名贺赖跋;后燕皇帝慕容垂小字阿六敦;前秦皇帝苻坚小名坚头。
南朝24个皇帝,有20个皇帝有小名。
宋:宋少帝刘义符,小名“车兵”;宋文帝刘义隆,小名“车儿”;孝武帝刘骏,小名道民;宋前废帝刘子业,小名法师;宋明帝刘彧,小名荣期;宋后废帝昱,小名慧震;宋顺帝刘准,小名智观。
齐:齐高帝萧道成,小名斗将;齐武帝萧赜,小名龙儿;郁林王萧昭业,小名法身;齐明帝萧鸾,小名玄度。
梁:梁简文帝萧纲,小名六通;梁元帝萧绎,小名七符;梁敬帝萧方智,小名法真。
陈:高祖陈霸先,小名法生;陈废帝陈伯宗,小名药王;陈高宗陈顼,小名师利;陈后主陈叔宝,小名黄奴。
此外,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曾孙、长广王元晔,小名“盆子”。北周文帝宇文泰,小名“黑獭”;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小名陀罗尼;北周明帝宇文毓,小名统万突;北周武帝宇文赟,小名祢罗突。
北齐神武帝高欢,小名贺六浑;文襄帝高澄,小名阿惠;文宣帝高洋,小名晋阳乐;废帝高殷,小名道人;武成帝高湛,小名步落稽。
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又一次天下动乱。后梁朱温,因排行第三,故小名朱三;朱温儿子朱友珪,小名遥喜;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闵帝李从厚,小名菩萨奴;末帝李从珂,因出生于正月二十三,故小名二十三;后周皇帝郭威,小名雀儿;南唐烈祖李昪,小名彭奴。
随着北宋的统一,战乱结束,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帝国时期,从此后,大部分皇帝小名开始淡出历史舞台,不再为人所知。
(宋太祖剧照)
04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里,有两个皇帝的小名:寄奴和佛狸。
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
《宋书·符瑞志上》记载:宋武帝出生时,正值深夜,有神光笼罩了刘家的宅子,又有甘露降落在刘家祖坟的树上。刘爸爸见儿子生而奇异,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奇奴。后来,因生母早逝,小奇奴被接到舅舅家抚养,小名也改成了“寄奴”,取寄养在舅家之意。刘裕准备称帝时,还让人编了谶语,其中有两句是“空穴无主奇入中,女子独立又为双”,扣的就是“寄奴”两个字。
“刘寄奴”现在还成了一味专治跌打损伤的中药名。《宋书·符瑞志上》记载:宋武帝年少时,手上患了一种疮,总是治不好。一天在徐州的下邳,宋武帝碰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对他说:“司马氏的晋朝气数已尽,不久将灭亡,那时江南会大乱,重新恢复社会秩序,就靠你啦!”老和尚还从怀中摸出一包黄色的药面儿,交给宋武帝,并嘱咐他:“此疮难治,非此药不能瘳也。”
《南史·宋纪上》里的记载,与此大同小异。后来,宋武帝投身行伍,经常带兵打仗,遂吩咐军医按青衣童子和老和尚两处的药如法配制,每遇将士受伤,一敷此药很快就会痊愈。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善治枪棒、跌打损伤的药命名为刘寄奴,民间甚至有了“家有刘寄奴,不怕刀伤颅”的说法。
(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bì]狸伐。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南朝宋经过元嘉之治后,国力昌盛,宋文帝刘义隆幻想“封狼居胥”。于是在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秋七月,宋文帝刘义隆下诏北伐。十月,北魏拓跋焘反攻,打败宋军,拓跋焘抵达瓜步。北魏军所经过的城邑,刘宋几乎都望尘奔溃,迫使刘义隆向北魏求和。拓跋焘军队在大量的掠居民、焚庐舍之后,在瓜步山建佛狸祠后回到了魏国。
拓跋焘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志愿,而刘义隆只落得了“仓皇北顾”。
05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
萧衍笃信佛教,练儿出自佛经,是梵语音译,全称“阿练若”或“阿兰若”,译成汉语,就是寂静处、无诤地,指能远离喧噪,安心修习的禅定之所。
梁武帝的子孙为避讳,把“练”叫做“绢”。《颜氏家训·风操篇》讲到避讳时说:“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梁武小名阿练(练儿),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炼物为销绢物,恐乖其义。”
萧氏子孙为萧衍避讳,绝口不提“练”字。可有一个人却对“练”字恨之入骨,他就是梁武帝的次子萧综。
当年南齐的东昏侯萧宝卷临朝时,荒淫无度。时任雍州刺史的梁武帝以改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名,举兵攻下金陵,先后杀掉萧宝卷与萧宝融,以梁代齐,自立为帝。
此时东昏侯宠爱的美人吴景晖,已经怀孕三个月,梁武帝见她漂亮,就收入后宫。七个月后,东昏侯的遗腹子出生,梁武帝认为己子,排行老二,起名萧综,小名缘觉,后封豫章王。
萧综长大后,吴景晖悄悄地对儿子讲了他的身世,萧综得知真相后,暗下决心,时刻准备为生父东昏侯复仇。后来,梁武帝让他出任徐州刺史,徐州有不少枝繁叶茂的练(楝)树,因梁武帝小名叫练儿,萧综对此十分反感,就让人将树统统砍伐了,借以发泄对养父“练儿”的不满。后来,萧综到底离开梁武帝,带着南徐州降了北魏。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
李存勖是李克用长子,自幼便善于骑射,胆略过人,心性豁达,深得父亲宠爱。
李存勖十一岁时,随父征讨王行瑜,并向唐昭宗报功。唐昭宗非常欣赏李存勖,轻抚其背部,道:“儿日后必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要忘了对我大唐尽忠尽孝啊!”后来,唐昭宗还对人称赞“可亚其父”。意思是说,李存勖能超过其父亲,使父亲屈居亚军。
李克用和朱温争夺天下,潞州之战时,朱温曾亲赴泽州,视察前线战况,结果得知李克用去世。他对年轻袭位的李存勖非常轻视,认为攻取潞州的大局已定,便径自返回汴州。但李存勖却奇兵突出,将围攻潞州的梁军打得大败溃走。朱温得到战报,先是大惊失色,随即喟然长叹:“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虽死犹生啊。我的儿子们跟他一比,简直如同猪狗一般。”
(朱温剧照)
后来,朱温病重,对侍臣道:“我经营天下三十年,想不到太原余孽(指李存勖)竟然发展到如今的地步。我看他志向不小,上天又夺我年寿。等我死后,我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是他的对手,我怕是要死无葬身之地了。”他伤心哽咽,竟然昏死过去。 [
李存勖当上皇帝后,对伶人极为宠信。伶人们随意出入宫禁,欺凌大臣,群臣皆敢怒而不敢言,有的甚至反过来巴结伶人,以保求富贵。
李存勖自幼喜欢唱戏,常与伶人嬉戏厮混,称帝自取艺名为“李天下”。一次,李存勖与众伶人一同嬉闹,四处张望着喊道:“李天下,李天下何在?”伶人敬新磨越众上前,抬手便扇了他一个耳光。李存勖顿时被打懵了,伶人们也都惊骇不已。敬新磨笑道:“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还呼喊谁呢?”伶人们尽皆失笑。李存勖非但不怒,还重赏了敬新磨。
李存勖晚年的政治腐败,引起了兵变。李存勖亲率宿卫出战,杀死数百乱军,最终被流矢射中,死于绛霄殿,时年四十三岁。伶人善友将乐器覆盖在李存勖身上,纵火焚尸。
欧阳修曾经评价李存勖:……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本文图片为网络资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