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含蓄地宣布离婚 说说

访客

引言

中国人对于姓氏极为看重,这一点从现代所谓的“冠姓权”的争议就可以看出。其实在中国古代姓和氏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根据《通鉴外纪》中的解释:“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关于中国的姓氏,有着很深的学问。

喜欢看史书或者古代小说的读者,应该会有一个感觉,就是古代复姓的确非常司空见惯,例如司马懿、诸葛亮、宇文成都、上官仪、独孤伽罗等等。很多武侠小说也喜欢用复姓,例如金庸小说中的独孤求败、令狐冲、欧阳锋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使用复姓的家族虽是少数,但也有一定规模,但是现在很多复姓却非常少见,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姓氏文化

0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姓氏不但是区别家族子孙的标志,在很多时候还与出生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

上古时期有八大姓,但是随着社会制度和历史朝代的变迁,以图腾、封地、官职等名号为姓氏的族群越来越多。

例如西周时期所设的“司马、司徒、司空”三个官职都被演化为了姓氏。

后来在西晋时期,司马家族得到了天下政权,“司马”这一姓氏便越来越繁荣壮大。但是没过多久便爆发了八王之乱,紧随其后的便是五胡乱华。

许多司马姓氏的家族后人,不得不远走改姓为司姓、马姓、同姓、仝姓、冯姓等以避祸,很少有人再继续沿用这个姓氏。

▲司马懿剧照

以封地或者定居地为姓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商鞅,其实他原名公孙鞅,但是他的封地在商,所以被称为商君,也就是商鞅。

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商为姓传承了下去。上官这个姓氏同样是因封地而诞生,上官姓出自芈姓,是楚怀王的小儿被封为上官邑大夫,因而诞生此姓。唐朝时期,上官氏是陕州的望族,也就是上官仪和上官婉儿的家族。上官氏族在唐朝末年往南迁移,到了福建等沿海地区,后来在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分布,只是现在已经远远少于从前。

02

独孤是现在非常罕见的一个姓氏,它起源于北魏时代鲜卑部落。一种说法是,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受到鲜卑残余看重后,统领独孤部所形成;另一种说法是,这是北魏鲜卑的独孤浑部所流传下来的姓氏。

▲独孤伽罗剧照

在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姓氏规则,出现过两个截然相反的情况。宇文家族推行的是鲜卑化政策,但是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则推行的是汉化政策。

吐谷浑大多改为汉族姓氏,例如杜氏、独氏、独孤氏等,而大部分被改回刘氏。独孤作为一个复姓流传到现在已经很少了,仅不到百人,大部分在内蒙或者海外。

目前我国复姓人数最多的是欧阳姓,有九十多万人是这个姓氏,这个姓氏非常古老,比司马、上官和独孤都早。

欧阳姓出自上古八姓中的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将会稽作为庶子无余的封地,这就是最早的越国,后来越为楚亡,越国贵族被重新封为欧阳亭侯,此后这一支姒姓后人就成为了欧阳氏。

▲欧阳姓氏

03

专家表示,在少数民族执政的时代,很多姓氏都受到了汉化政策的影响,然后在汉人当政时,又会力图将之改回。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为了恢复之前被严重打压的中原文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顾炎武《日知录》中记载:“自洪武元年,诏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而并中国所自有之复姓皆去其一字。”

但是因为这项举措,有一些汉族的传统复姓也被改变。

古人改变姓氏还有很多原因,化繁为简也是原因之一,例如妘姓改为云姓。还有就是避讳,如东汉明帝叫做刘庄,为了避讳,大多数庄氏改为了严氏。还有一些特殊原因,例如汉武帝时期的田千秋,因为被汉武帝特许乘坐车马出入宫廷,所以被人们称为“车丞相”,为了对皇帝的恩赏表示感激,田氏改名为车氏。

▲中国姓氏文化

我国的复姓现存只有81个,比起历史上曾经记载过的2000多个,已经缩减了太多。

这种情况除了改姓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人口高速增长期。在这几个时期内,单姓人口的基数较大,所以能够获得更大的增长幅度。比如现在随处可见的李、王、张三个姓氏,就在目前的全国人口中占据了约为1/4的份额。

结语

现代中国人依然对姓氏非常重视,但是在取名上则更为开放自由。有一些年轻夫妻会将双方的姓共同作为孩子的姓,所以现在4个字乃至于5个字的名字,并不罕见。不过如果一味地追求新奇,起了过长或者过于生僻的名字,其实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麻烦。

参考资料:

《通鉴外纪》

《日知录》

版权属于: 自由随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