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分手后的心理表情包,女人分手后的心理阶段图女人分手后心理变化的七个阶段表现
刘备刘玄德、曹操曹孟德、孙权孙仲谋、关羽关云长、张辽张文远、周瑜周公瑾、诸葛孔明(诸葛亮)、司马仲达(司马懿)、范仲淹范文正公、苏轼苏子瞻、郑燮郑板桥、孙文孙中山、陈独秀字仲甫、李大钊字守常、毛泽东字润之、朱德字玉阶、蒋介石字中正、李宗仁字德邻······等等等等
这些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可谓赫赫有名、如雷贯耳。不过今天笔者要说的不是他们所创下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的名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姓名文化的杰出代表。
写下这篇文章的因缘是当今中国人取名字有三大缺点:含义浅、重名、奇葩。
含义浅,现在中国人起名字不可谓不重视。宝宝一降生、全家一块儿想名字,列出清单后找高人(高僧、道长、风水大师等)拍板确定。
且不说这些名字起得如何,单就含义来讲就远不如古人取名字含义深,这一点后面会详述。
重名,这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尤其张王李赵刘等大姓尤其如此。在公共场合时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喊一个人,居然有两个甚至三个人答应;笔者本人就是因为与他人过多重名后来改了名字。
奇葩,有些家长为了突出孩子的个性或与众不同,给孩子起了相当奇葩的名字,个别的甚至不像是人名;还有一些是因为汉字中存在一音多字、一字又多意或者谐音谐意,造成了名字的奇葩,给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烦恼,如:
宋艳照(男)、秦浏橄(女)、秦寿笙、杜子腾、苟屁、史珍香(男)、高富帅、白富美、王者荣耀······等等
不得不说,现今中国人起名字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不留神就会掉进坑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那么古人起名字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就来简要介绍一下。
古人言: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正则事不成
,这是儒家正统思想理论。意思是名分不正说话就没有底气、做事就很难成功。也就是说,
名
和
实
是要相符的;名实不符说明这件事和做这件事的人都是有问题的,
所以古人对于名是很看重的。从做事角度讲,名关系到所做之事是否合乎正道?能否成功?
反映在人的名字上,则具有这是个什么样的人,道德品性如何等等潜在内涵。
中国古时上层社会和文人墨客对起名字非常讲究,而普通大众则比较自然、随意,这根据所处时代、所处环境和具体的身份、职业、喜好而定。
但不论怎样,取一个响亮且又有意义的名字,是古人和现代人共同的愿望和需求。下面就来看一下古人取名字的原则和价值取向。
中国人的姓名文化源远流长。在发展演变的数千年间,逐渐形成了以下四种:
1、姓:
中华古时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百家姓由此而来,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点。
2、名: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古字形从口从夕。古人走夜路时,彼此看不见,就自己呼自己的名字。其本义兼有名、动两用,名词指人的名字,动词指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字,进一步引申出命名、取名义。
3、字:
表字,是古时人在本名以外起的、表示德行或与本名意义相通的名字。
古代汉族男子行冠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
字
,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人在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
字
,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
字
才是用来供他人称呼的。
根据记载,古时汉族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等。
北齐的颜之推认为,
人名
是区别彼此,
字
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
4、号: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称呼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如卢仝《玉川子诗集》、杜牧《樊川文集》、赵孟頫《松雪六体千字文》、老莲《荷花鸳鸯图》等。
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别号,就很难知道这些作品的作者是谁。所以,对古代文人作家我们不但要掌握他们的名和字,而且还要记住他们的号。
至于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中国最早的别号。
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号是诸葛亮号“卧龙”、庞统号“凤雏”;
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
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
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元代崇尚道教,则文人以“道人”为号者尤其多。像冯子振号“怪怪道人”;乔吉号“惺惺道人”;任仁发号‘明山道人”;吴镇号“梅花道人”;赵孟頫号“雪松道人”等等。
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宰割,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苦难和存亡危机。因此反对侵略爱国图强成了当时的主旋律,不少人就按这个调子给自己起号。如谭嗣同号“北飞”;黄少配号“黄帝嫡裔”;陈天华号“思黄”;秋瑾号“竞雄”等。
至民国,用号风气一直不衰,
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璜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
综上可知,一直到近代,大多数中国人的名字至少有两到三个;姓名、表字、雅号,不仅有内涵而且意义相通关联、好听又好记。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时代特征,每个人的身份证上只有一个名字:姓名,表字已经消失不见;雅号(后
被笔名所代替
)只存在于极少数文人墨客中,且不能记入身份证明中。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国力快速提升,传统文化的回归也进入了快车道。尤其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青睐:汉服、美食、家居家具等生活细节中越来越多地充满了传统色彩······
笔者以为,中国人的姓名文化传承到了可以恢复传统的时候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中国人口现在已达14亿多,重名、含义浅、名字奇葩等现象相当严重,为此很多人都改了名字。可是户口本、身份证、护照、军官证等有效证件上却仍是原来的名字,这不仅给自己、也给他人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因此,现在对名字管理改革应是水到渠成了。
如果对名字管理进行改革,可以分两部分进行:
一、已经过了名字修改期限的人,可根据自己需要和喜好在原有名字上起一个表字,用在社交和学习、工作、生活上;这样原有的名字不变,在需要提供身份证件时再报出,如此则生活与隐私两便了。
这种做法不用立法、不用对有效证件进行修改,作为约定俗成的民俗即可。
二、刚降生的宝宝和未到名字修改限期的人,国家可以立法,将姓名和表字都列入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中,这样既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又不会给户籍部门增添多的麻烦。
至于号,根据个人意愿,可起可不起,起了也不列入合法证件中。
综上所述,如此做法利大于弊。既最大限度解决了重名、奇葩名、含义浅等实际问题,又满足了老百姓的不同需求,且又切实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可谓一举多得,大家以为如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